二 湯鵬 魏源

關燈
,百世以俟天挺偉人而不惑者。

    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陰、西鄉隆盛輩,無不得《海國圖志》讀之而憤焉诽焉,攘臂而起,遂以成明治尊攘維新之大業,則源有以發其機也。

    于時。

    海疆震動,東南汲汲,而西北邊備弛,新疆協饷不繼,于是源大聲以呼曰:“伊古以來,中國邊患,西北恒劇于東南。

    蓋東南以大海為界,形格勢禁,西北則廣莫無垠也。

    國家平準噶爾之地,易其名,曰伊犁,曰烏魯木齊,曰巴裡坤,曰哈密。

    及平西域諸回部,若辟展,若哈拉沙拉,若庫車,若沙雅爾,若賽裡木,若拜城,若阿克蘇,若烏什,若喀什噶爾,若葉爾羌,若和阗,鹹入版圖。

    設将軍、參贊、都統、提鎮及辦事、領隊諸大臣,遣兵駐防以資鎮守。

    或謂地廣而無用,官糈兵饷,歲解賠數十萬,耗中事邊,有損無益。

    曾亦思西兵未罷時,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勤西顧憂。

    且沿克魯倫河長驅南牧,蹂躏至大同歸化城。

    甘陝大兵不解甲,費豈但倍蓰哉!且夫一消一息者,天之道;裒多益寡者,政之經。

    國家醰醲孳生,中國土滿人滿,獨新疆人寥地曠,牛羊麥面蔬果之賤,播植澆灌之易,毷裘貿易之利,金礦之旺;窮民服賈牽牛出關,至則長子孫,百無一反。

    是天留未辟之鴻荒以為盛世消息尾闾者也,是聖人損益經綸之義,所必因焉乘焉者也。

    奈何狃近安,忘昔禍,惜涓埃之費,昧溟渤之利,以甘闾闬鄙儒眉睫之見!”其後左宗棠用其言以我疆我理,政建行省,謂:“新疆不固,則蒙古不安。

    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轶,即直北關山亦将無晏安之日。

    近以用兵新疆,益歎魏子當日所見之偉為不可及”雲。

    于時,兵敗于海防,财匮于河決江淹。

    而河無歲不決口,以淹地數千百裡,無歲不籌防以耗帑五六百萬。

    于是源按圖而陳曰;“我生以來,河十數決。

    但言防河,不言治河,故河成今日之患;但籌河用,不籌國用,故财成今日之匮。

    夫地勢北岸下而南岸高,河流北趨順而南趨逆。

    自古北行,而今每上遊豫省北決,必貫張秋運河,趨大清河入海。

    何不順其就下之性,築堤東河,導之東北。

    北不駕太行之脈,南不駕泰山之脈。

    介兩脈之間,所刷皆塵沙浮土,日益深通。

    于是河由地中行,無高仰,自無沖決。

    而官可裁防河之員數千百人,歲可省防河之帑五百萬金。

    河不為患,帑不虛糜,而後國家得以全力以饬邊防、興水利也。

    然曆代以來,有河患,無江患。

    河性悍于江,所經衮豫徐,地多平衍,其橫溢潰決無足怪。

    而江流所經,狹者束于山,寬則潴于湖,宜乎千年永無潰決。

    乃數十年中,告災不辍,大湖南北,漂田舍,沒城市,無虛歲,而與河同患,何哉?承平二百載,土滿人滿,湖北、湖南,江南各省,沿江沿海沿湖,向日受水之地,無不築圩捍水,成阡陌、治廬舍其中,于是平地無遺利。

    且湖廣無業之民,多遷黔粵川陝交界,刀耕火種,雖蠶叢峻嶺,老林深谷,無土不墾,于是山地無遺利。

    平地無遺利,則不受水,水必與人争地,而向日受水之區,十去五六矣。

    山地無遺利,則凡菁谷之中,浮沙壅泥,敗葉陳根,曆年壅積者,至是皆鏟掘疏浮,随大雨傾瀉而下,由山入溪,由溪達漢達江,由江漢達湖,水去沙不去,遂為洲渚。

    洲渚日高,湖底日淺,近水居民,又從而圩之田之,而向日受水之區,十去其七八矣。

    江漢上遊,舊有九穴十三口以洩水,今則南岸九穴淤,而自江至澧數百裡。

    公安、石首、華容諸縣,盡占為湖田。

    北岸十三口淤,而夏首不複受江。

    監利、河陽縣,亦長堤亘七百餘裡,衆占為圩田。

    江漢下流,則自黃梅、廣濟,下至望江、太湖諸縣。

    向為浔陽九派者,今亦長堤數百裡,而澤國盡化桑麻。

    下遊之江面湖面日狹一日,而上遊之沙漲日甚一日,夏漲安得不怒,堤垸安得不破,田畝安得不災?然則計将安出?曰:除其奪水為利之人而已。

    人與水争地為利,而欲水讓地不為害,得乎?湖南地勢高于湖北,湖北高于江西、江南,楚境之湖口日蹙日淺,則吳境之江堤日高日險,沿江四省數十百萬之蕩析,孰與一邑一垸數千百家之饒衍乎?然而湖南、漢口大潦,諸縣諸垸之民人之漂溺者,亦豈少乎?損人利己且不可,況損人并損己乎!乾隆間,湖南巡撫陳文恭公劾玩視水利之官,治私築豪民之罪,诏嘉其不示小惠,此所以為大人也乎!”源以鹹豐五年殁于揚州。

    而前一年,河決銅瓦廂以北流,由大清河入海,而河患消息,河防以纾,卒如所言,蓋猶及見之。

    而奪湖為田之為江害,下民昏墊,迄今百餘年,禍未有艾也。

    然而君子立言,不為一時,氓之蚩蚩,于源何憾焉。

    後人輯錄其文,為《古微堂内集》二卷,《外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