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湯鵬 魏源
關燈
小
中
大
震蕩陵厲,時而雲垂海立,時而珠圓玉潤,連犿旁魄,時恣縱而不傥,讀之者目眩神奪,争之強,辯之疾矣。
足以奪人之心,移人之志。
傥後來康有為、梁啟超報章文新民體之所昉乎?他所著述,如《明林》十六卷,指陳前代得失。
又有《七經補疏》,闡發經義;《止信筆初稿》,雜記見聞。
諸書皆出示人,惟《止信筆初稿》人多未見。
或問之,曰:“此石室之藏也。
”嘗謂其友人日:“漢以後作者,或專攻文辭,而義理不精,經綸不優;或精義理,優經世,而不雄于文。
克兼之者,惟唐陸宣公、宋朱子耳。
吾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為歸。
”其自許如此。
魏源,字默深,邵陽人。
嘉慶己卯及道光辛巳兩中湖南副榜。
壬午,舉順天鄉試,冠南籍。
試卷進呈,宣宗手批嘉賞,名籍甚。
明年為道光三年癸未,典會試者必欲羅緻之以邀上眷。
得一卷,文章絕類,及揭曉,則湯鵬也。
而源不第,入資為内閣中書,改知州,遊江南。
而安化陶澍方官江蘇巡撫,尋擢兩江總督,兼管鹽政,于源為鄉先達,用其議以創海運,改鹽法,國裕而民亦利,有遺愛焉,焯為名臣,則源之以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第進士,發江蘇,以知州用,補高郵州。
前此治經而張今文者,則《春秋》而已,至源乃推而大之以及《詩》《書》,遍于群經。
著《董子春秋發微》七卷,曰:“所以發揮《公羊》之微言大誼,而補胡毋生條例、何邵公解诂所未備也。
”《詩古微》二十二卷,曰:“所以發揮齊魯韓三家之微言大義,補苴其罅漏,張皇其幽渺,以豁除《毛詩》美刺正變之滞例,而揭周公孔子制禮在樂之用心于來世也。
”《書古微》十卷,曰:“所以發明西漢《尚書》今古文之微言大誼,而關東漢馬鄭古文之鑿空無師傳也。
”而總其凡于《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曰:“今日複古之要,由诂訓音聲以進于東京典章制度,此齊一變至魯也。
由典章制度以進于西漢微言大義,貫經術政事文章于一,此魯一變至道也。
”宣究今學,抰經之心,而博綜子史,高談王霸,宏我漢聲,通經緻用。
以謂;“豪傑而不聖賢者有之,未有聖賢而不豪傑者也。
賈生得王佐之用,董生得王佐之體,合之,則漢世伊顔之俦也。
秦湯方燠,九州為爐,故漢初曹參蓋公沐之清風而清靜以治。
若乃席豐履豫,泰久包荒,萬幾叢脞于上,百慝養癰于下,乃不厲精圖治以使民無事,而但以清靜為無事,有不轉多事者乎?皇春帝夏,王秋霸冬,氣化日禅,雖羲黃複生,不能返于不古之淳。
是以堯步舜趨,禹馳湯驟。
世愈降則愈勞,況欲以過門不入,日昃不食之世,反諸标枝野鹿,其不為西晉者幾希。
《詩》曰:‘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
’工騷墨之士,以農桑為俗務,而不知俗學之病人更甚于俗吏。
托玄虛之理,以政事為粗才,而不知腐儒之無用亦同于異端。
莊生喜言上古,上古之風必不可複,徒使晉人糠秕禮法而禍世教。
宋儒專言三代,三代井四封建選舉必不可複,徒使功利之徒以迂疏病儒術。
君子之為治也,無三代以上之心則必俗;不知三代以下之情勢則必迂。
其不可變者道而已,勢則日變而不可複者也。
天有老物,人有老物,文有老物。
柞薪之木,傳其火而化其火;代嬗之孫。
傳其祖而變其祖。
今自為今,古乃有古。
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
誣今不可以為治,誣古不可以語學。
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強,無不富強之王道。
《易》十三卦述古聖人制作,首以田漁耒耜市易,且舟車緻遠以通之,擊柝弧矢以衛之。
禹平水土,即制貢賦而奮武衛;《洪範》八政,始食貨而終賓師。
無非以足食足兵為治天下之具。
後儒特因孟子義利王霸之辯,遂以兵食歸之五霸,諱而不言,曾亦思足民治賦皆聖門之事,農桑樹育即孟子之言乎!王道至纖至悉,井牧徭役兵賦,皆性命之精微,流行其間。
使其口心性,躬禮義,動言萬物一體。
而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習,國計邊防之不問;一旦與人家國,上不足制國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蘇民困,舉平日胞與民物之空談,至此無一事可效諸民物,天下亦安用此無用之王道哉!曷謂道之器?曰禮樂。
曷謂道之斷?曰兵刑。
易謂道之資?曰食貨。
道形諸事謂之治,以其事筆之方策,俾天下後世得以求道而制事,謂之經。
藏之成均辟雍,掌以師氏保氏大樂正,謂之師儒。
師儒所教育,由小學進之國學,由侯國貢之王朝,謂之士。
士之能九年通經者,以淑其身,以形為事業,則能以《周易》決疑,以《洪範》占變,以《春秋》斷事,以《禮》《樂》服制興教化,以周官,緻太平,以《禹貢》行河,以三百五篇當谏書,以出使專對,謂之以經術為
足以奪人之心,移人之志。
傥後來康有為、梁啟超報章文新民體之所昉乎?他所著述,如《明林》十六卷,指陳前代得失。
又有《七經補疏》,闡發經義;《止信筆初稿》,雜記見聞。
諸書皆出示人,惟《止信筆初稿》人多未見。
或問之,曰:“此石室之藏也。
”嘗謂其友人日:“漢以後作者,或專攻文辭,而義理不精,經綸不優;或精義理,優經世,而不雄于文。
克兼之者,惟唐陸宣公、宋朱子耳。
吾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為歸。
”其自許如此。
魏源,字默深,邵陽人。
嘉慶己卯及道光辛巳兩中湖南副榜。
壬午,舉順天鄉試,冠南籍。
試卷進呈,宣宗手批嘉賞,名籍甚。
明年為道光三年癸未,典會試者必欲羅緻之以邀上眷。
得一卷,文章絕類,及揭曉,則湯鵬也。
而源不第,入資為内閣中書,改知州,遊江南。
而安化陶澍方官江蘇巡撫,尋擢兩江總督,兼管鹽政,于源為鄉先達,用其議以創海運,改鹽法,國裕而民亦利,有遺愛焉,焯為名臣,則源之以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第進士,發江蘇,以知州用,補高郵州。
前此治經而張今文者,則《春秋》而已,至源乃推而大之以及《詩》《書》,遍于群經。
著《董子春秋發微》七卷,曰:“所以發揮《公羊》之微言大誼,而補胡毋生條例、何邵公解诂所未備也。
”《詩古微》二十二卷,曰:“所以發揮齊魯韓三家之微言大義,補苴其罅漏,張皇其幽渺,以豁除《毛詩》美刺正變之滞例,而揭周公孔子制禮在樂之用心于來世也。
”《書古微》十卷,曰:“所以發明西漢《尚書》今古文之微言大誼,而關東漢馬鄭古文之鑿空無師傳也。
”而總其凡于《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曰:“今日複古之要,由诂訓音聲以進于東京典章制度,此齊一變至魯也。
由典章制度以進于西漢微言大義,貫經術政事文章于一,此魯一變至道也。
”宣究今學,抰經之心,而博綜子史,高談王霸,宏我漢聲,通經緻用。
以謂;“豪傑而不聖賢者有之,未有聖賢而不豪傑者也。
賈生得王佐之用,董生得王佐之體,合之,則漢世伊顔之俦也。
秦湯方燠,九州為爐,故漢初曹參蓋公沐之清風而清靜以治。
若乃席豐履豫,泰久包荒,萬幾叢脞于上,百慝養癰于下,乃不厲精圖治以使民無事,而但以清靜為無事,有不轉多事者乎?皇春帝夏,王秋霸冬,氣化日禅,雖羲黃複生,不能返于不古之淳。
是以堯步舜趨,禹馳湯驟。
世愈降則愈勞,況欲以過門不入,日昃不食之世,反諸标枝野鹿,其不為西晉者幾希。
《詩》曰:‘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
’工騷墨之士,以農桑為俗務,而不知俗學之病人更甚于俗吏。
托玄虛之理,以政事為粗才,而不知腐儒之無用亦同于異端。
莊生喜言上古,上古之風必不可複,徒使晉人糠秕禮法而禍世教。
宋儒專言三代,三代井四封建選舉必不可複,徒使功利之徒以迂疏病儒術。
君子之為治也,無三代以上之心則必俗;不知三代以下之情勢則必迂。
其不可變者道而已,勢則日變而不可複者也。
天有老物,人有老物,文有老物。
柞薪之木,傳其火而化其火;代嬗之孫。
傳其祖而變其祖。
今自為今,古乃有古。
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
誣今不可以為治,誣古不可以語學。
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強,無不富強之王道。
《易》十三卦述古聖人制作,首以田漁耒耜市易,且舟車緻遠以通之,擊柝弧矢以衛之。
禹平水土,即制貢賦而奮武衛;《洪範》八政,始食貨而終賓師。
無非以足食足兵為治天下之具。
後儒特因孟子義利王霸之辯,遂以兵食歸之五霸,諱而不言,曾亦思足民治賦皆聖門之事,農桑樹育即孟子之言乎!王道至纖至悉,井牧徭役兵賦,皆性命之精微,流行其間。
使其口心性,躬禮義,動言萬物一體。
而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習,國計邊防之不問;一旦與人家國,上不足制國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蘇民困,舉平日胞與民物之空談,至此無一事可效諸民物,天下亦安用此無用之王道哉!曷謂道之器?曰禮樂。
曷謂道之斷?曰兵刑。
易謂道之資?曰食貨。
道形諸事謂之治,以其事筆之方策,俾天下後世得以求道而制事,謂之經。
藏之成均辟雍,掌以師氏保氏大樂正,謂之師儒。
師儒所教育,由小學進之國學,由侯國貢之王朝,謂之士。
士之能九年通經者,以淑其身,以形為事業,則能以《周易》決疑,以《洪範》占變,以《春秋》斷事,以《禮》《樂》服制興教化,以周官,緻太平,以《禹貢》行河,以三百五篇當谏書,以出使專對,謂之以經術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