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湯鵬 魏源
關燈
小
中
大
清治至道光而極敝,清學至道光而始變。
于時承平之日久,主溺晏安,大臣委蛇持祿,容說以為忠;士人汨沒科舉,詩書以幹澤。
即有魁異傑出之才,不安固陋,而聲氣标榜,呼朋嘯侶,桐城文章以學古,休甯名物以張漢,文史雍容,姑以永日,而輔世長民,以為非分。
傥有文章經國,志氣拔俗,發強剛毅足以有執,文理密察足以有别,發聾振瞆,大聲疾呼者,可不謂之豪傑之士哉!吾得二人焉:曰湯鵬,曰魏源。
湯鵬,字海秋,益陽人。
擢道光三年癸未進士第,年甫二十,所為制藝,列書肆中滿街。
土人模拟相踵得科第,而鵬唾棄不複道,專力為詩歌,自上古歌謠至三百篇、《離騷》、漢魏六朝下暨唐詩,無不形規而神挈之,未幾得三千首。
其始官禮部主事,為文章下筆不自休,大臣以為才,選入軍機章京,補戶部主事,轉貴州司郎中,擢山東道監察禦史。
年始三十餘,意氣卓厲,謂大下無不可為者,徒馳騁文墨以自标置,無當也。
于是勇言事,未逾月三上章,卒以得罪,罷禦史,回戶部員外郎,轉四川司郎中。
是時,英人擾海疆,求通市。
鵬已黜不得言事,猶上書大臣轉奏善後條陳三十事,報聞而已。
鵬居曹司久,而負才氣,郁不得施,以謂:“事有積之已久則弊,而守之以固則枯,壞之已甚則匮,而處之以瞆則愚;振之以大聲疾呼則訾其激,而荒之以流心佚志則厚其羞,料之以深識早計則嫌其躁,而亟之以頹光倒景則郁其憂。
是故君子不能毋尚變。
尚變雲何?爾乃君毋過尊而自比于天地之大,臣毋過卑而下同于犬馬之賤。
大臣毋席尊榮以謾小臣,毋小其職掌乃并其聰慧氣力而一例小之也。
小臣毋畏譴何以媚大臣,毋大其爵秩乃并其神理骨幹而一例大之也。
國故毋有所支離禁忌而不以告人,民情毋有所增飾而不以上聞也,是則與天下臣民共其趣向,非則與天下臣民共其【忄典】墨,功則與天下臣民共其歡欣,過則與天下臣民共其懲創。
必輔毋自其歲月資格為之,将帥毋自其宗藩世胄為之也。
機密宜選老成忠謇以厚其德、直其義;封圻宜兼文武幹濟以鴻其體、實其用,谏議宜格君心杜門戶以申其直、示其大;守令宜引英俊擢三公以重其選、拔其尤。
輕重貴賤之等,毋封已見以成倒置也,治忽安危之機,毋戾衆志以得慘報也。
科目毋徇文字,登進毋涉苟且也。
軍旅毋溺晏安,訓練毋徇故常也。
粟米之産,毋委以地氣而不廣生,毋限以農工而不衆也。
鹽筴之利,毋敝以官守而不約束,毋畫以疆界而苦迂滞也。
而歸之覽上下古今善敗得喪,毋涉其故而參其新。
聞變則駭者,無識而陋者也;稍變而留其半者,有志而懈者也。
可變則變者,智也;不變不止者,勇也。
變然後宜,宜然後利,利然後善者,仁也,義也。
苟不得施于事而著之言。
”于是為《浮邱子》一書,立一意為幹而分數支,支之中又有支焉,則支複為幹,支幹相演以遞于無窮。
大抵言軍國利病,人事情僞,開張形勢,根極道德,一篇數千言者,九十一篇,計四十餘萬言,而植之以學,索之于古,以謂;“君子納之于軌物,然後能裁之于義理;裁之于義理,然後能詳之于體段;詳之于體段,然後能鴻之于作用。
君子曷施而每進益上如此也?《說命》之言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
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是故君子必于古乎索之。
曷索之?曰于古載籍乎索之。
……是故讀經則思其意,讀史則思其迹。
思其意,則奧而衍,使人變動光明而濟;思其迹,則炯而嚴,使人中正比宜而靜。
”“是故君子必讀書則古,以握宰世服物之本。
考之《詩》,然後知性情;知性情,然後能款萬物。
考之《書》,然後知政事;知政事,然後能著萬物。
考之《易》,然後知陰陽;知陰陽,然後能妙萬物。
考之《禮》,然後知典則;知典則,然後能衷萬物。
考之《樂》,然後知聲音;知聲音,然後能和萬物。
考之《春秋》,然後知名分;知名分,然後能戒萬物。
考之《論語》《孝經》,然後知言行;知言行,然後能體萬物。
考之《大學》《中庸》,然後知體用;知體用,然後能總萬物。
考之曆代之史策,然後知成敗之凡;知成敗之凡,然後能操萬物。
考之當代之彜訓,然後知創述之委;知創述之委,然後能鞏萬物。
”每遇人,辄日:“能過我—閱《浮邱子》乎?乃所願,則學周公孔子之學,志周公孔子之志,以文周公孔子之文也。
”然其學主王、霸雜用,出入儒與名法,而不純學周公孔子。
其語雜糅孟轲韓非,引物連類,旁征史實,而歸宿于稱說《詩》《書》,則又似《荀子》書之引《詩》以卒篇。
而其行文,則好為排比,體仍制藝,而自出變化,
于時承平之日久,主溺晏安,大臣委蛇持祿,容說以為忠;士人汨沒科舉,詩書以幹澤。
即有魁異傑出之才,不安固陋,而聲氣标榜,呼朋嘯侶,桐城文章以學古,休甯名物以張漢,文史雍容,姑以永日,而輔世長民,以為非分。
傥有文章經國,志氣拔俗,發強剛毅足以有執,文理密察足以有别,發聾振瞆,大聲疾呼者,可不謂之豪傑之士哉!吾得二人焉:曰湯鵬,曰魏源。
湯鵬,字海秋,益陽人。
擢道光三年癸未進士第,年甫二十,所為制藝,列書肆中滿街。
土人模拟相踵得科第,而鵬唾棄不複道,專力為詩歌,自上古歌謠至三百篇、《離騷》、漢魏六朝下暨唐詩,無不形規而神挈之,未幾得三千首。
其始官禮部主事,為文章下筆不自休,大臣以為才,選入軍機章京,補戶部主事,轉貴州司郎中,擢山東道監察禦史。
年始三十餘,意氣卓厲,謂大下無不可為者,徒馳騁文墨以自标置,無當也。
于是勇言事,未逾月三上章,卒以得罪,罷禦史,回戶部員外郎,轉四川司郎中。
是時,英人擾海疆,求通市。
鵬已黜不得言事,猶上書大臣轉奏善後條陳三十事,報聞而已。
鵬居曹司久,而負才氣,郁不得施,以謂:“事有積之已久則弊,而守之以固則枯,壞之已甚則匮,而處之以瞆則愚;振之以大聲疾呼則訾其激,而荒之以流心佚志則厚其羞,料之以深識早計則嫌其躁,而亟之以頹光倒景則郁其憂。
是故君子不能毋尚變。
尚變雲何?爾乃君毋過尊而自比于天地之大,臣毋過卑而下同于犬馬之賤。
大臣毋席尊榮以謾小臣,毋小其職掌乃并其聰慧氣力而一例小之也。
小臣毋畏譴何以媚大臣,毋大其爵秩乃并其神理骨幹而一例大之也。
國故毋有所支離禁忌而不以告人,民情毋有所增飾而不以上聞也,是則與天下臣民共其趣向,非則與天下臣民共其【忄典】墨,功則與天下臣民共其歡欣,過則與天下臣民共其懲創。
必輔毋自其歲月資格為之,将帥毋自其宗藩世胄為之也。
機密宜選老成忠謇以厚其德、直其義;封圻宜兼文武幹濟以鴻其體、實其用,谏議宜格君心杜門戶以申其直、示其大;守令宜引英俊擢三公以重其選、拔其尤。
輕重貴賤之等,毋封已見以成倒置也,治忽安危之機,毋戾衆志以得慘報也。
科目毋徇文字,登進毋涉苟且也。
軍旅毋溺晏安,訓練毋徇故常也。
粟米之産,毋委以地氣而不廣生,毋限以農工而不衆也。
鹽筴之利,毋敝以官守而不約束,毋畫以疆界而苦迂滞也。
而歸之覽上下古今善敗得喪,毋涉其故而參其新。
聞變則駭者,無識而陋者也;稍變而留其半者,有志而懈者也。
可變則變者,智也;不變不止者,勇也。
變然後宜,宜然後利,利然後善者,仁也,義也。
苟不得施于事而著之言。
”于是為《浮邱子》一書,立一意為幹而分數支,支之中又有支焉,則支複為幹,支幹相演以遞于無窮。
大抵言軍國利病,人事情僞,開張形勢,根極道德,一篇數千言者,九十一篇,計四十餘萬言,而植之以學,索之于古,以謂;“君子納之于軌物,然後能裁之于義理;裁之于義理,然後能詳之于體段;詳之于體段,然後能鴻之于作用。
君子曷施而每進益上如此也?《說命》之言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
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是故君子必于古乎索之。
曷索之?曰于古載籍乎索之。
……是故讀經則思其意,讀史則思其迹。
思其意,則奧而衍,使人變動光明而濟;思其迹,則炯而嚴,使人中正比宜而靜。
”“是故君子必讀書則古,以握宰世服物之本。
考之《詩》,然後知性情;知性情,然後能款萬物。
考之《書》,然後知政事;知政事,然後能著萬物。
考之《易》,然後知陰陽;知陰陽,然後能妙萬物。
考之《禮》,然後知典則;知典則,然後能衷萬物。
考之《樂》,然後知聲音;知聲音,然後能和萬物。
考之《春秋》,然後知名分;知名分,然後能戒萬物。
考之《論語》《孝經》,然後知言行;知言行,然後能體萬物。
考之《大學》《中庸》,然後知體用;知體用,然後能總萬物。
考之曆代之史策,然後知成敗之凡;知成敗之凡,然後能操萬物。
考之當代之彜訓,然後知創述之委;知創述之委,然後能鞏萬物。
”每遇人,辄日:“能過我—閱《浮邱子》乎?乃所願,則學周公孔子之學,志周公孔子之志,以文周公孔子之文也。
”然其學主王、霸雜用,出入儒與名法,而不純學周公孔子。
其語雜糅孟轲韓非,引物連類,旁征史實,而歸宿于稱說《詩》《書》,則又似《荀子》書之引《詩》以卒篇。
而其行文,則好為排比,體仍制藝,而自出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