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導言

關燈
湖南之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萃,蓋四塞之國。

    其地水少而山多。

    重山疊嶺,灘河峻激,而舟車不易為交通。

    頑石赭土,地質剛堅,而民性多流于倔強。

    以故風氣锢塞,常不為中原人文所沾被。

    抑亦風氣自創,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獨立。

    人傑地靈,大德疊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宏識孤懷,涵今茹古,罔不有獨立自由之思想,有堅強不磨之志節。

    湛深古學而能自辟蹊徑,不為古學所囿。

    義以淑群,行必厲己,以開一代之風氣,蓋地理使之然也。

     天開人文,首出庶物以潤色河山,弁冕史冊者,有兩巨子焉:其一楚之屈原,著《離騷經》,以香草美人為比興,以長言永歎變四言,铿锵鼓舞,于三百篇之外,自成風格,創楚辭以開漢京枚馬之詞賦。

    其一宋之周敦頤,作《太極圖說》、《通書》,契性命之微于大易,接孔顔之學于一誠,而以太極人極發明天人之蘊,倡理學以開宋學程朱之性理。

    一為文學之鼻祖,一為理學之開山,萬流景仰,人倫模楷,風聲所樹,豈徒一鄉一邑之光哉!然為生民立極,為天地立心,而輔世長民,一本修己者,莫如周敦頤之于宋,其次王夫之之于明。

    周敦頤以樂易恬性和,王夫之以艱貞拄世變;周敦頤探道原以辟理窟,王夫之維人極以安苦學。

    故聞夫之之風者,頑夫廉,儒夫有立志;聞敦頤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也。

    敦頤,道州人;夫之,衡陽人。

    湖南人而有此,匪僅以自豪鄉曲,當思以紹休前人。

     自昔子思作《中庸》以說天命之性,而孟子道性善以修率性之道,開宗明義,而未有體系,所以“理”而不為“學”。

    至周敦頤乃本《中庸》以上推之《易?系辭傳》,而後天命之性、率性之道,有體有系,厘然秩然。

    猶若以為未足,更本《易?系辭傳》以旁推交通諸《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拈出“太極無極”之義,以補《易系》之未所言,而後先天之道,天命之性,有體有系,厘然秩然。

    觀其《太極圖說》曰:“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靜,靜而生陰。

    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蓋融《老子》《易系》之義而冶之一爐者也。

    “太極”之詞,出自《易系》;而;“無極”之義,則參老子。

    老子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極而太極”也。

    老子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則所謂“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太極本無極”也。

    “太極無極,二而一,一而二”,此老子“有”“無”雙觀之所以“同謂之玄”也。

    太極圖■中間一○,即“易有太極”也,○旁兩抱,即兩儀二畫也。

    不過伏羲在太極上面直畫兩畫成三。

    而敦頤卻把伏羲兩畫彎轉,抱在太極兩旁,亦從《老子》“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之說悟出。

    老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統體一太極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物物一太極也。

    “太極”二字,原本《易系》,尚是祖述孔門之舊。

    至于“主靜立人極”,“人極”二字,則自敦頤始發之。

    其後從“人也得其秀而最靈”雲雲,皆說“人極”。

    人極與太極對勘而論,以明天人相與之際,絕非矯揉造作。

    故人能踐形,即能盡性;能盡性,即能達天。

    天人一理,此敦頤立言之旨,而以《太極圖說》挈其要,以《通書》暢其義。

    “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主靜”二字,是立人極之本。

    “中正仁義”,又是主靜之實落處。

    然“主靜”之下又自注曰“無欲故靜”。

    “無欲”者,無人欲。

    無人欲,則純乎天理矣。

    而“誠”以立其本,“幾”以神其用。

    夫道非“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