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怎樣讀
關燈
小
中
大
為文藝是作家的自己表現,在作品背後潛藏着作家的。
在西洋,通常把讀某人的書稱為“讀某人”,例如說:“讀莎士比亞”,不叫“讀莎士比亞的劇本”。
中國向來沒有這種說法,例如說:“讀《陶淵明集》”時,斷不說“讀陶淵明”的。
(我在前面曾仿照了這西洋說法說過好多處。
)我以為在這點上,西洋說法比中國說法好。
說“讀《陶淵明集》”,容易使人覺到所讀的隻是陶淵明的集子,說“讀陶淵明”,就似乎使人覺到所讀的是陶淵明了。
“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其實,依了上面的說法,讀書就是知其人,不知其人是無從讀其書的。
所謂知其人者,并不一定指什麼“姓甚名誰”而言,乃是要知道他是有甚樣性格甚樣心境的一個人。
在已有讀書的慧眼的,也許一經與作品接觸就會想象到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吧。
但在初步的讀者,實有先大略知道作者的必要。
作者的時代與環境,是鑄成作者重要要素,不消說也須加以考察。
一見毫不感到趣味的文藝名作,因了得到了關于作者的知識,就往往會漸漸了解感到趣味的。
我們如要讀《浮士德》,當作預備知識,先須去讀歌德的傳記,知道了他的宗教觀,他的對于科學(知識)的見解,他的戀愛經過,他曾入宮廷的史實,當時的狂飙運動,以及他在幼時曾看到英國走江湖的人所演的傀儡劇《浮士德博士的生涯與死》等等,那麼,這素稱難解的《浮士德》也就不難入門了。
《浮士德》是被稱為文藝的寶庫之一的名作,愈鑽研愈會有所發見的,但不如此,卻無從入門。
再就中國的古典文藝取例來說,古詩十九首不出于一人,且不知作者是誰,大家隻知道是漢人的作品而已。
這古詩十九首從來認為好詩,同時也實是非常難解,不易感到趣味的作品。
這十九首詩作者不明,原無傳記可考,隻可從曆史上看取當時的時代精神,以為鑒賞之助。
時代精神不消說是多方面的,試暫就一方面來說。
漢代盛行黃老,是道家思想很盛的時代。
用了這一方面的注意去讀十九首,就可得到不少的幫助。
至少要如此,才能了解那随處多見的什麼“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塵”,“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等的解脫氣分;和“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不如飲美酒,被服纨與素”等的享樂氣氛。
由前所說,可知當讀一作品時,先把作者知道個大概,是一件要緊的事了。
其次,我還要勸諸君對于所歡喜的一作家的作品,廣施閱讀,如果能夠,最好讀其全集。
甯可少讀幾家,不可就了多數作家但讀其一作品。
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要作文藝的稗販者,乃是要收得文藝的教養。
這文藝的教養,固然可以由多數的作家去收得,也可以由一二個作家去收得的。
一作家從壯年至老年,自有其思想上技巧上的進展,譬如易蔔生曾作《娜拉》、《群鬼》、《國民公敵》、《社會棟梁》等的問題劇,如果隻看了這一部分就說易蔔生是什麼什麼,那就大錯。
他在《海上夫人》以後的諸作,氣氛就與以上所說的問題劇大不相同。
我們要讀了他的作品的大部分,才能了解他的輪廓,各國大學者中到了相當年齡,很有以攻究一家的作品為畢生事業的,如日本的坪内逍遙從中年起數十年中就隻攻究了一個莎士比亞。
對于一作家的作品廣施搜羅,深行考究,這在本國的文藝還易行,對于外國文藝較難。
因為本國的文藝原有現成的書,而外國文藝全有賴于翻譯的緣故,特别地在我國。
我國翻譯事業尚未有大規模的進行,雖也時有人來介紹外國文藝,隻是依了嗜好随便翻譯,甲把這作家的翻一篇,乙把那作家的翻一篇,至今還未有過系統的介紹。
任何外國作家的全集都未曾出現,這真是大不便利的事。
我渴望有人着眼于此,逐漸有外國作家的全集,供不谙外國語的人閱讀,使作家不至于被人誤解。
又,為便于明了作家的平生起見,我希望有人多介紹外國作家的評傳。
在西洋,通常把讀某人的書稱為“讀某人”,例如說:“讀莎士比亞”,不叫“讀莎士比亞的劇本”。
中國向來沒有這種說法,例如說:“讀《陶淵明集》”時,斷不說“讀陶淵明”的。
(我在前面曾仿照了這西洋說法說過好多處。
)我以為在這點上,西洋說法比中國說法好。
說“讀《陶淵明集》”,容易使人覺到所讀的隻是陶淵明的集子,說“讀陶淵明”,就似乎使人覺到所讀的是陶淵明了。
“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其實,依了上面的說法,讀書就是知其人,不知其人是無從讀其書的。
所謂知其人者,并不一定指什麼“姓甚名誰”而言,乃是要知道他是有甚樣性格甚樣心境的一個人。
在已有讀書的慧眼的,也許一經與作品接觸就會想象到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吧。
但在初步的讀者,實有先大略知道作者的必要。
作者的時代與環境,是鑄成作者重要要素,不消說也須加以考察。
一見毫不感到趣味的文藝名作,因了得到了關于作者的知識,就往往會漸漸了解感到趣味的。
我們如要讀《浮士德》,當作預備知識,先須去讀歌德的傳記,知道了他的宗教觀,他的對于科學(知識)的見解,他的戀愛經過,他曾入宮廷的史實,當時的狂飙運動,以及他在幼時曾看到英國走江湖的人所演的傀儡劇《浮士德博士的生涯與死》等等,那麼,這素稱難解的《浮士德》也就不難入門了。
《浮士德》是被稱為文藝的寶庫之一的名作,愈鑽研愈會有所發見的,但不如此,卻無從入門。
再就中國的古典文藝取例來說,古詩十九首不出于一人,且不知作者是誰,大家隻知道是漢人的作品而已。
這古詩十九首從來認為好詩,同時也實是非常難解,不易感到趣味的作品。
這十九首詩作者不明,原無傳記可考,隻可從曆史上看取當時的時代精神,以為鑒賞之助。
時代精神不消說是多方面的,試暫就一方面來說。
漢代盛行黃老,是道家思想很盛的時代。
用了這一方面的注意去讀十九首,就可得到不少的幫助。
至少要如此,才能了解那随處多見的什麼“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塵”,“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等的解脫氣分;和“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不如飲美酒,被服纨與素”等的享樂氣氛。
由前所說,可知當讀一作品時,先把作者知道個大概,是一件要緊的事了。
其次,我還要勸諸君對于所歡喜的一作家的作品,廣施閱讀,如果能夠,最好讀其全集。
甯可少讀幾家,不可就了多數作家但讀其一作品。
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要作文藝的稗販者,乃是要收得文藝的教養。
這文藝的教養,固然可以由多數的作家去收得,也可以由一二個作家去收得的。
一作家從壯年至老年,自有其思想上技巧上的進展,譬如易蔔生曾作《娜拉》、《群鬼》、《國民公敵》、《社會棟梁》等的問題劇,如果隻看了這一部分就說易蔔生是什麼什麼,那就大錯。
他在《海上夫人》以後的諸作,氣氛就與以上所說的問題劇大不相同。
我們要讀了他的作品的大部分,才能了解他的輪廓,各國大學者中到了相當年齡,很有以攻究一家的作品為畢生事業的,如日本的坪内逍遙從中年起數十年中就隻攻究了一個莎士比亞。
對于一作家的作品廣施搜羅,深行考究,這在本國的文藝還易行,對于外國文藝較難。
因為本國的文藝原有現成的書,而外國文藝全有賴于翻譯的緣故,特别地在我國。
我國翻譯事業尚未有大規模的進行,雖也時有人來介紹外國文藝,隻是依了嗜好随便翻譯,甲把這作家的翻一篇,乙把那作家的翻一篇,至今還未有過系統的介紹。
任何外國作家的全集都未曾出現,這真是大不便利的事。
我渴望有人着眼于此,逐漸有外國作家的全集,供不谙外國語的人閱讀,使作家不至于被人誤解。
又,為便于明了作家的平生起見,我希望有人多介紹外國作家的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