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讀什麼
關燈
小
中
大
我在前節曾勸諸君讀古典文藝與外國文藝,那麼漫無涯際的中外文藝,從何下手,先讀什麼呢?這是當面的問題了。
不但文藝研究,廣義的“讀什麼書好”,“先讀什麼書”,是我常從青年朋友聽到的質問。對于這質問,關于國學一部門,近來很有幾個學者開過書目,各以己意規定一個最低限度,叫青年仿行。西洋也有這樣的辦法。我以為讀書是各人各式的事,不能用一定方式來限定的。隻要人有讀書的志趣,就會依了自己的嗜好自己的必要去發見當讀的書的,旁人偶然随機的指導,不消說可以作為好幫助,至于編制了目錄,叫人依照去讀,究竟是勉強而無用的事,事實上編目錄的人所認為必讀的東西,大半仍由于自己主觀的嗜好,并非有客觀的标準可說的。同一國學最低限度的書目,胡适之先生所開的與梁任公先生所開的就大不相同,叫人何所适從呢?
我以為讀書是有賴乎興味與觸類旁通的,假如有人得到一部《莊子》,讀了發生興味了,他自會用了這部《莊子》為中心去觸類旁通地窺及各種書。有時他知道《莊子》的學說源于《老子》,自會去看《老子》,有時他想知道道家與儒家的區别,自會去看《論語》《孟子》,有時他想知道道家與法家的關系,自會去看《韓非子》,有時他遇到訓诂上的困難了,自會去看關于音韻的書。這樣由甲而乙而丙地擴充開去,知識就會像雪球似地越滾越大,他将來也許專攻小學音韻,也許精通法理,也許為儒家信徒,這種結果都是讀《莊子》時所不及預料的。
以上尚是就一般的學問所謂“國學”說的,至于文藝研究,更不容加以限制,說什麼書可讀,什麼書可不讀。文藝研究和别的科學研究不同,讀什麼書,從什麼書讀起,全當以趣味為标準,從自己感到有趣味的東西着手。好比登山,無論從哪一方向上爬,結果都會達到同一的山頂的。
依了自己的興味,無論什麼讀起,都不成問題,勸諸君直接就了文藝作品本身去翻讀。如無必要,盡可不必乞靈于那煩瑣的“文學概論”與空玄的“文學史”之類的書。這類的書,在已熟通文藝的人或是想作文藝的學究的人,不消說是有用的,而在初入文藝之門的人,卻隻是空虛冗累的贅物。現在中等學校以上的文科科目中,都有“文學概論”“文學史”等類的科目,而卻不聞有直接研讀文藝作品的時間與科目。于是未曾讀過唐人詩的學生,也要亂談什麼初唐、中唐、晚唐的區别,李、杜的優劣了!未曾讀過勿洛培爾、左拉等的作品的人,也要亂談自然主義小說了!談隻管談,其實隻是說食數寶而已,與自己有什麼關系!
我們試聽英國現存文學者亞諾爾特·培耐德(ArnoldBennett)的話吧。
文藝的一般概念,讀了個個的作品,自會綜合了了悟的。沒有土,決燒不出硬瓦來。漫把抽象的文藝與文藝論在頭腦中描繪而自惹混亂,是愚事。恰如狗咬骨頭似地去直接咀嚼實際的文藝作品就好。如果有人問讀書的順序,那就和狗的問骨頭從何端嚼起,一樣是怪事。順序不成問題,隻要從有興味的着手就是了。
舉例來說,諸君如果是愛好自然風景的,自然會去讀陶潛、王維等人的詩,讀秦少遊、賀方回等人的詞,知道外國文的或更會去讀華治華斯(Wordsworth)、屠格涅夫諸人的作品。如果諸君有一時關心社會疾苦了,自然會去讀杜甫、白居易、元稹,知道外國文的更會去讀易蔔生,去讀柏納·蕭,(B.Show)去讀高斯華綏(J.Galsworthy)。各人因了某一時嗜好與興趣,自會各在某時期找到一系的文藝作品來豐富自己,潤澤自己。善讀書的,在某一時期所讀的東西裡面,更會找出别的關心事項來更易興趣的焦點,使趣味逐漸擴張開去,決不至于終身停滞在某一系上,執着在某一家。至少也當以某一系或某一家為中心,以别家别系為輔助的滋養料。
從什麼讀起,不成問題,最初但從有興味的着手就可以。其實,除了從有興味的着手也沒有别法,因為叫關心戀愛而不愛自然風景的人去讀陶淵明、王維,叫熱衷于社會運動的人去讀鮑特萊爾(Baudelaire)、王爾德,是無意義的。讀什麼雖不成問題,但在文藝研究的全體上,卻有幾種誰也須先讀的東西。特别地是對于外國文藝。例如基督教的《聖書》和希臘神話,就是研究外國文藝者所不可不讀的基礎的典籍。這二典籍,本身已是文藝作品,本身已是了不得的研究材料,在西洋原是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的東西,其通俗程度遠在我國《四書》之上。許多作家的作品往往與此有關,或是由此取材,或是由此取了體制與成語,巧妙地活用在作品裡。我們如對于這二典籍沒有一些常識,就會随處都碰到無謂的障礙的。所以奉勸諸君,我們可以不信基督教,但不可不一讀《聖書》,盡管不信荒唐無稽的傳說,但不可不一讀希臘神話。聖書是現在随處可得的,至于希臘神話,僅有人編過簡單的梗概,還沒有好好的本子,實可謂是一件憾事。
不但文藝研究,廣義的“讀什麼書好”,“先讀什麼書”,是我常從青年朋友聽到的質問。對于這質問,關于國學一部門,近來很有幾個學者開過書目,各以己意規定一個最低限度,叫青年仿行。西洋也有這樣的辦法。我以為讀書是各人各式的事,不能用一定方式來限定的。隻要人有讀書的志趣,就會依了自己的嗜好自己的必要去發見當讀的書的,旁人偶然随機的指導,不消說可以作為好幫助,至于編制了目錄,叫人依照去讀,究竟是勉強而無用的事,事實上編目錄的人所認為必讀的東西,大半仍由于自己主觀的嗜好,并非有客觀的标準可說的。同一國學最低限度的書目,胡适之先生所開的與梁任公先生所開的就大不相同,叫人何所适從呢?
我以為讀書是有賴乎興味與觸類旁通的,假如有人得到一部《莊子》,讀了發生興味了,他自會用了這部《莊子》為中心去觸類旁通地窺及各種書。有時他知道《莊子》的學說源于《老子》,自會去看《老子》,有時他想知道道家與儒家的區别,自會去看《論語》《孟子》,有時他想知道道家與法家的關系,自會去看《韓非子》,有時他遇到訓诂上的困難了,自會去看關于音韻的書。這樣由甲而乙而丙地擴充開去,知識就會像雪球似地越滾越大,他将來也許專攻小學音韻,也許精通法理,也許為儒家信徒,這種結果都是讀《莊子》時所不及預料的。
以上尚是就一般的學問所謂“國學”說的,至于文藝研究,更不容加以限制,說什麼書可讀,什麼書可不讀。文藝研究和别的科學研究不同,讀什麼書,從什麼書讀起,全當以趣味為标準,從自己感到有趣味的東西着手。好比登山,無論從哪一方向上爬,結果都會達到同一的山頂的。
依了自己的興味,無論什麼讀起,都不成問題,勸諸君直接就了文藝作品本身去翻讀。如無必要,盡可不必乞靈于那煩瑣的“文學概論”與空玄的“文學史”之類的書。這類的書,在已熟通文藝的人或是想作文藝的學究的人,不消說是有用的,而在初入文藝之門的人,卻隻是空虛冗累的贅物。現在中等學校以上的文科科目中,都有“文學概論”“文學史”等類的科目,而卻不聞有直接研讀文藝作品的時間與科目。于是未曾讀過唐人詩的學生,也要亂談什麼初唐、中唐、晚唐的區别,李、杜的優劣了!未曾讀過勿洛培爾、左拉等的作品的人,也要亂談自然主義小說了!談隻管談,其實隻是說食數寶而已,與自己有什麼關系!
我們試聽英國現存文學者亞諾爾特·培耐德(ArnoldBennett)的話吧。
文藝的一般概念,讀了個個的作品,自會綜合了了悟的。沒有土,決燒不出硬瓦來。漫把抽象的文藝與文藝論在頭腦中描繪而自惹混亂,是愚事。恰如狗咬骨頭似地去直接咀嚼實際的文藝作品就好。如果有人問讀書的順序,那就和狗的問骨頭從何端嚼起,一樣是怪事。順序不成問題,隻要從有興味的着手就是了。
舉例來說,諸君如果是愛好自然風景的,自然會去讀陶潛、王維等人的詩,讀秦少遊、賀方回等人的詞,知道外國文的或更會去讀華治華斯(Wordsworth)、屠格涅夫諸人的作品。如果諸君有一時關心社會疾苦了,自然會去讀杜甫、白居易、元稹,知道外國文的更會去讀易蔔生,去讀柏納·蕭,(B.Show)去讀高斯華綏(J.Galsworthy)。各人因了某一時嗜好與興趣,自會各在某時期找到一系的文藝作品來豐富自己,潤澤自己。善讀書的,在某一時期所讀的東西裡面,更會找出别的關心事項來更易興趣的焦點,使趣味逐漸擴張開去,決不至于終身停滞在某一系上,執着在某一家。至少也當以某一系或某一家為中心,以别家别系為輔助的滋養料。
從什麼讀起,不成問題,最初但從有興味的着手就可以。其實,除了從有興味的着手也沒有别法,因為叫關心戀愛而不愛自然風景的人去讀陶淵明、王維,叫熱衷于社會運動的人去讀鮑特萊爾(Baudelaire)、王爾德,是無意義的。讀什麼雖不成問題,但在文藝研究的全體上,卻有幾種誰也須先讀的東西。特别地是對于外國文藝。例如基督教的《聖書》和希臘神話,就是研究外國文藝者所不可不讀的基礎的典籍。這二典籍,本身已是文藝作品,本身已是了不得的研究材料,在西洋原是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的東西,其通俗程度遠在我國《四書》之上。許多作家的作品往往與此有關,或是由此取材,或是由此取了體制與成語,巧妙地活用在作品裡。我們如對于這二典籍沒有一些常識,就會随處都碰到無謂的障礙的。所以奉勸諸君,我們可以不信基督教,但不可不一讀《聖書》,盡管不信荒唐無稽的傳說,但不可不一讀希臘神話。聖書是現在随處可得的,至于希臘神話,僅有人編過簡單的梗概,還沒有好好的本子,實可謂是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