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古典與外國文藝
關燈
小
中
大
的有幾?古典文藝之中被認為世界的名作的有幾?中國在世界之中,不特産業落後,軍備落後,在文藝上也是世界的落伍者。
依照我們前節所說的文藝的功用來說,可以說文藝落伍,即是其他一切落後的原因。
淺薄的勸懲文藝,宣傳的實用文藝,荒唐的神怪文藝,非人的淫穢文藝,隐道的山林文藝,把中國人的心靈加以桎梏或是加以穢濁,還有什麼好的深的東西從中國人的心靈中生出來呢? 為輸入新刺激計,外國文藝不但可為他山之石,而且是對症之藥。
西洋近代文明的淵源,大家都歸諸文藝複興。
所謂文藝複興者,隻是若幹學者在一味重靈的基督教思想的時代,鼓吹那重肉的希臘羅馬的古文藝的運動而已,結果就從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産生了“近代”。
足證文藝的改革,就是人生氣象改革的根源。
最近的五四運動與白話文學有關,是大家知道的事。
白話文學運動原也是受了西洋文藝的洗禮而生的,但可惜運動隻在文藝文字的形式上,尚未到文藝的本身上。
我們更該盡量地接近外國文藝,進一步來作文藝本質的改革運動。
又,即使我國文藝已可比别國沒有遜色,外國文藝也仍有研究的必要。
實際上,托爾斯泰的作品,讀者不但是俄國人,哈代(ThomasHardy)的作品,讀者不但是英國人,好的作家雖生長于某一國,其實已是世界公有的作家了,他的作品也就已成了世界共享的财産。
在這上,我們已用不着攘夷自大的偏見。
那英人而歸化日本的文學者小泉八雲(RafcadioHearn)說:“英國文藝的精彩,有賴于他國文藝的影響者甚大。
英國青年的精神生活,決不是純粹隻受了英國的感化而形成的。
”這情形當不但英國如此,他國都可适用的。
要讀外國文藝,最好熟通外國文。
但翻譯的也不要緊,大多數也隻好借徑于翻譯本。
一個人能用法文讀莫泊桑,用俄文讀契诃夫(A.Tchekhov),用英文讀莎翁,用德文讀歌德,用意大利語讀但農覺(D’Annunzio)原是理想的事,可是究竟不是常人能夠做得到的事。
大多數的人隻好用其所熟通的某一國語言來讀某一國以外的作品而已。
例如熟通了英文,不但可讀莎翁,也可以用了英譯本來讀歌德,讀托爾斯泰,讀易蔔生。
至于一種外國語都不熟通的,那就隻好用本國文的譯本來讀了。
隻要有好的翻譯本,用本國文也沒有什麼兩樣。
近來常有人覺得看翻譯本不如看原文本好,其實這是錯誤的。
所謂作家者,未必就是博言學者,莎翁總算是古今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了,英國人至于說甯可失去全印度,不願失去莎翁。
這莎翁卻是不通拉丁文的。
他隻從英譯本研究拉丁文藝,當時英國的拉丁文學者都鄙薄他,侮辱他,可是他終不因未通拉丁文而失了大作家的地位。
大作家尚如此,何況我們隻以鑒賞為目的的人呢?借了翻譯本讀外國文藝決不是可愧的事,所望者隻是翻譯的正确與普遍罷了。
我盼望國内翻譯事業振興,正确地把重要的外國文藝都介紹進來。
依照我們前節所說的文藝的功用來說,可以說文藝落伍,即是其他一切落後的原因。
淺薄的勸懲文藝,宣傳的實用文藝,荒唐的神怪文藝,非人的淫穢文藝,隐道的山林文藝,把中國人的心靈加以桎梏或是加以穢濁,還有什麼好的深的東西從中國人的心靈中生出來呢? 為輸入新刺激計,外國文藝不但可為他山之石,而且是對症之藥。
西洋近代文明的淵源,大家都歸諸文藝複興。
所謂文藝複興者,隻是若幹學者在一味重靈的基督教思想的時代,鼓吹那重肉的希臘羅馬的古文藝的運動而已,結果就從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産生了“近代”。
足證文藝的改革,就是人生氣象改革的根源。
最近的五四運動與白話文學有關,是大家知道的事。
白話文學運動原也是受了西洋文藝的洗禮而生的,但可惜運動隻在文藝文字的形式上,尚未到文藝的本身上。
我們更該盡量地接近外國文藝,進一步來作文藝本質的改革運動。
又,即使我國文藝已可比别國沒有遜色,外國文藝也仍有研究的必要。
實際上,托爾斯泰的作品,讀者不但是俄國人,哈代(ThomasHardy)的作品,讀者不但是英國人,好的作家雖生長于某一國,其實已是世界公有的作家了,他的作品也就已成了世界共享的财産。
在這上,我們已用不着攘夷自大的偏見。
那英人而歸化日本的文學者小泉八雲(RafcadioHearn)說:“英國文藝的精彩,有賴于他國文藝的影響者甚大。
英國青年的精神生活,決不是純粹隻受了英國的感化而形成的。
”這情形當不但英國如此,他國都可适用的。
要讀外國文藝,最好熟通外國文。
但翻譯的也不要緊,大多數也隻好借徑于翻譯本。
一個人能用法文讀莫泊桑,用俄文讀契诃夫(A.Tchekhov),用英文讀莎翁,用德文讀歌德,用意大利語讀但農覺(D’Annunzio)原是理想的事,可是究竟不是常人能夠做得到的事。
大多數的人隻好用其所熟通的某一國語言來讀某一國以外的作品而已。
例如熟通了英文,不但可讀莎翁,也可以用了英譯本來讀歌德,讀托爾斯泰,讀易蔔生。
至于一種外國語都不熟通的,那就隻好用本國文的譯本來讀了。
隻要有好的翻譯本,用本國文也沒有什麼兩樣。
近來常有人覺得看翻譯本不如看原文本好,其實這是錯誤的。
所謂作家者,未必就是博言學者,莎翁總算是古今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了,英國人至于說甯可失去全印度,不願失去莎翁。
這莎翁卻是不通拉丁文的。
他隻從英譯本研究拉丁文藝,當時英國的拉丁文學者都鄙薄他,侮辱他,可是他終不因未通拉丁文而失了大作家的地位。
大作家尚如此,何況我們隻以鑒賞為目的的人呢?借了翻譯本讀外國文藝決不是可愧的事,所望者隻是翻譯的正确與普遍罷了。
我盼望國内翻譯事業振興,正确地把重要的外國文藝都介紹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