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宋明理學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無所謂不善,而與天地生之道相合,故謂繼之者善也。
善惡 生之謂性,本無所謂不善,而世固有所謂惡者何故?明道曰,天下之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或過或不及,便如此,如楊墨之類。
其意謂善惡之所由名,僅指行為時之或過或不及而言,與王荊公之說相同。
又曰:“人生氣禀以上,于理不能無善惡,雖然,性中元非兩物相對而生。
”又以水之清濁喻之曰:“皆水也,有流至海而不濁者,有流未遠而濁多者、或少者。
清濁雖不同,而不能以濁者為非水。
如此,則人不可不加以澄治之功。
故用力敏勇者疾清,用力緩急者遲清。
及其清,則隻是原初之水也,非将清者來換卻濁者,亦非将濁者取出,置之一隅。
水之清如性之善。
是故善惡者,非在性中兩物相對而各自出來也。
”此其措語,雖亦不甚明了,其所謂氣禀,幾與橫渠所謂氣質之性相類,然惟其本意,則仍以善惡為發而中節與不中節之形容詞。
蓋人類雖同禀生生之氣,而既具各别之形體,又處于各别之時地,則自愛其生之心,不免太過,而愛人之生之心,恒不免不及,如水流因所經之地而不免漸濁,是不能不謂之惡,而要不得謂人性中具有實體之惡也。
故曰:“性中元非有善惡兩物相對而出也。
” 仁 生生為善,即我之生與人之生無所歧視也。
是即《論語》之所謂仁,所謂忠恕。
故明道曰:“學者先須識仁。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
”又曰:“醫家以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無非己也。
手足不仁時,身體之氣不貫,故博施濟衆,為聖人之功用,仁至難言。
”又曰:“若夫至仁,天地為一身,而天地之間,品物萬形,為四肢百體,夫人豈有視四肢百體而不愛者哉?聖人仁之至也,獨能體斯心而已。
” 敬 然則體仁之道,将如何?曰敬。
明道之所謂敬,非檢束其身之謂,而涵養其心之謂也。
故曰:“隻聞人說善言者,為敬其心也。
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主于一也。
主于内,則外不失敬,便心虛故也。
必有事焉不忘,不要施之重,便不好,敬其心,乃至不接視聽,此學者之事也。
始學豈可不自此去,至聖人則自從心所欲,不逾矩。
”又曰:“敬即便是禮,無己可克。
”又曰:“主一無适,敬以直内,便有浩然之氣。
” 忘内外 明道循當時學者措語之習慣,雖然常言人欲,言私心私意,而其本意則不過以惡為發而不中節之形容詞,故其所注意者皆積極而非消極。
嘗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将迎,無内外。
苟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之性為有内外也。
且以己之性為随物于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中耶?有意于絕外誘者,不知性無内外也。
”又曰:“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
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苟規規于外誘之除,将見滅于東而生于西,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
”又曰:“與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兩忘,兩忘則澄然無事矣。
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
是聖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則聖人豈不應于物哉?烏得以從外者為非,而更求在内者為是也。
” 誠 明道既不以力除外誘為然,而所以涵養其心者,亦不以防檢為事。
嘗述孟子勿助長之義,而以反身而誠互證之。
曰:“學者須先識仁。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
若心懈則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
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
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緻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
若存得便含有得,蓋良知良能元不喪失,以昔日習心未除,故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習。
”又曰:“性與天道,非自得者不知,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
” 結論 明道學說,其精義,始終一貫,自成系統,其大端本于孟子,而以其所心得補正而發揮之。
其言善惡也,取中節不中節之義,與王荊公同。
其言仁也,謂合于自然生生之理,而融自愛他愛為一義。
其言修為也,惟主涵養心性,而不取防檢窮索之法。
可謂有樂道之趣,而無拘墟之見者矣。
第七章程伊川 小傳 程伊川,名頤,字正叔,明道之弟也。
少明道一歲。
年十七,嘗伏阙上書,其後屢被舉,不就。
哲宗時,擢為崇政殿說書,以嚴正見憚,見劾而罷。
徽宗時,被邪說詖行惑亂衆聽之謗,下河南府推究。
逐學徒,隸黨籍。
大觀元年卒,年七十五。
其學說見于《易傳》及語錄。
伊川與明道之異同 伊川與明道,雖為兄弟,而明道溫厚,伊川嚴正,其性質皎然不同,故其所持之主義,遂不能一緻。
雖其間互通之學說甚多,而揭其特具之見較之,則顯為二派。
如明道以性即氣,而伊川則以性即理,又特嚴理氣之辨。
明道主忘内外,而伊川特重寡欲。
明道重自得,而伊川尚窮理。
蓋明道者,粹然孟子學派;伊川者,雖亦依違孟學,而實荀子之學派也。
其後由明道而遞演之,則為象山、陽明;由伊川而遞演之,則為晦庵。
所謂學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者也。
理氣與性才之關系 伊川亦主孟子性中有善之說,而歸其惡之源于才。
故曰:“性出于天,才出于氣,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濁。
才則有不善,性則無不善。
”又曰:“性無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
性即是理,理則自堯舜至于途人,一也。
才禀于氣,氣有清濁。
禀其清者為賢,禀其濁者為愚。
”其大意與橫渠言天地之性、氣質之性相類,惟名号不同耳。
心 伊川以心與性為一緻。
故曰:“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于身為心。
”其言性也,曰:“性即理,所謂理性是也。
天下之理,原無不善。
喜怒哀樂之未發,何嘗不善?發而中節,往往無不善;發而不中節,然後為不善。
”是以性為喜怒哀樂未發之境也。
其言心也,曰:“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葉,每一不貫。
”或問以赤子之心為已發,是否?曰:“已發而去道未遠。
”曰:“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若何?”曰:“取其純一而近道。
”曰:“赤子之心,與聖人之心若何?”曰:“聖人之心,如明鏡止水。
”是亦以喜怒哀樂未發之境為心之本體也。
養氣寡欲 伊川以心性本無所謂不善,乃喜怒哀樂之發而不中節,始有不善。
其所以發而不中節之故,則由其氣禀之濁而多欲。
故曰:“孟子所以養氣者,養之至則清明純全,昏塞之患去。
”或曰養心,或雲養氣,何耶?曰:“養心者無害而已,養氣者在有帥。
”又言養氣之道在寡欲,曰:“緻知在所養,養知莫過寡欲二字。
”其所言養氣,已與《孟子》同名而異實,及依違《大學》,則又易之以養知,是皆遷就古書文詞之故。
至其本意,則不過謂寡欲則可以易氣之濁者而為清,而漸達于明鏡止水之境也。
敬與義 明道以敬為修為之法,伊川同之,而又本《易傳》敬以直内、義以方外之語,于敬之外,尤注重集義。
曰:“敬隻是持己之道,義便知有是有非。
從理而行,是義也。
若隻守一個之敬,而不知集義,卻是都無事。
且如欲為孝,不成隻守一個孝字而已,須是知所以為孝之道,當如何奉侍,當如何溫清,然後能盡孝道。
” 窮理 伊川所言集義,即謂實踐倫理之經驗,而假孟子之言以名之。
其自為說者,名之曰窮理。
而又條舉三法:一曰讀書,講明義理;二曰論古今之物,分其是非;三曰應事物而處其當。
又分智為二種,而排斥聞見之智,曰:“聞見之智,非德性之智,物交物而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謂博物多能者是也。
德性之智,不借聞見。
”其意蓋以讀書論古應事而資以清明德性者,為德性之智。
其專門之考古學曆史經濟家,則斥為聞見之智也。
知與行 伊川又言須是識在行之先。
譬如行路,須得先照。
又謂勉強合道而行動者,決不能永續。
人性本善,循理而行,順也。
是故燭理明則自然樂于循理而行動,是為知行合一說之權輿。
結論 伊川學說,蓋注重于實踐一方面。
故于命理心性之屬,僅以異名同實之義應付之。
而于惡之所由來,曰才,曰氣,曰欲,亦不複詳為之分析。
至于修為之法,則較前人為詳,而為朱學所自出也。
第八章程門大弟子 程門弟子 曆事二程者為多,而各得其性之所近。
其間特性最著,而特有影響于後學者,為謝上蔡、楊龜山二人。
上蔡毗于尊德性,紹明道而啟象山。
龜山毗于道問學,述伊川而遞傳以至考亭者也。
上蔡小傳 謝上蔡,名良佐,字顯道,壽州上蔡人。
初務記問,誇該博。
及事明道,明道曰:“賢所記何多,抑可謂玩物喪志耶?”上蔡赧然。
明道曰:“是即恻隐之心也。
”因勸以無徒學言語,而靜坐修煉。
上蔡以元豐元年登進士第,其後曆官州郡。
徽宗時,坐口語,廢為庶民。
著《論語說》,其語錄三篇,則朱晦庵所輯也。
其學說 上蔡以仁為心之本體,曰:“心者何,仁而已。
”又曰:“人心著,與天地一般,隻為私意自小。
任理因物而己無與焉者,天而已。
”于是言緻力之德,曰窮理,曰持敬。
其言窮理也,曰:“物物皆有理,窮理則知天之所為,知天之所為,則與天為一,窮理之至,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
”詞理必物物而窮之與?曰:“必窮其大者,理一而已,一處理窮,則觸處皆是。
恕其窮理之本與?”其言緻敬也,曰:“近道莫若靜,齋戒以神明其德,天下之至靜也。
”又曰:“敬者是常惺惺而法心齋。
” 龜山小傳 楊龜山,名時,字中立,南劍将樂人。
熙甯元年,舉進士,後曆官州郡及侍講。
紹興五年卒,年八十三。
龜山初事明道,明道殁,事伊川,二程皆甚重之。
嘗讀橫渠《西銘》,而疑其近于兼愛,及聞伊川理一分殊之辨而豁然。
其學說見于《龜山集》及其語錄。
其學說 龜山言人生之準的在聖人,而其緻力也,在緻知格物。
曰:“學者以緻知格物為先,知未至,雖欲擇言而固執之,未必當于道也。
鼎镬陷阱之不可蹈,人皆知之,而世人亦無敢蹈之者,知之審也。
緻身下流,天下之惡皆歸之,與鼎镬陷阱何異?而或蹈之而不避者,未真知之也。
若真知為不善,如蹈鼎镬陷阱,則誰為不善耶?”是其說近于經驗論。
然彼所
善惡 生之謂性,本無所謂不善,而世固有所謂惡者何故?明道曰,天下之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或過或不及,便如此,如楊墨之類。
其意謂善惡之所由名,僅指行為時之或過或不及而言,與王荊公之說相同。
又曰:“人生氣禀以上,于理不能無善惡,雖然,性中元非兩物相對而生。
”又以水之清濁喻之曰:“皆水也,有流至海而不濁者,有流未遠而濁多者、或少者。
清濁雖不同,而不能以濁者為非水。
如此,則人不可不加以澄治之功。
故用力敏勇者疾清,用力緩急者遲清。
及其清,則隻是原初之水也,非将清者來換卻濁者,亦非将濁者取出,置之一隅。
水之清如性之善。
是故善惡者,非在性中兩物相對而各自出來也。
”此其措語,雖亦不甚明了,其所謂氣禀,幾與橫渠所謂氣質之性相類,然惟其本意,則仍以善惡為發而中節與不中節之形容詞。
蓋人類雖同禀生生之氣,而既具各别之形體,又處于各别之時地,則自愛其生之心,不免太過,而愛人之生之心,恒不免不及,如水流因所經之地而不免漸濁,是不能不謂之惡,而要不得謂人性中具有實體之惡也。
故曰:“性中元非有善惡兩物相對而出也。
” 仁 生生為善,即我之生與人之生無所歧視也。
是即《論語》之所謂仁,所謂忠恕。
故明道曰:“學者先須識仁。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
”又曰:“醫家以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無非己也。
手足不仁時,身體之氣不貫,故博施濟衆,為聖人之功用,仁至難言。
”又曰:“若夫至仁,天地為一身,而天地之間,品物萬形,為四肢百體,夫人豈有視四肢百體而不愛者哉?聖人仁之至也,獨能體斯心而已。
” 敬 然則體仁之道,将如何?曰敬。
明道之所謂敬,非檢束其身之謂,而涵養其心之謂也。
故曰:“隻聞人說善言者,為敬其心也。
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主于一也。
主于内,則外不失敬,便心虛故也。
必有事焉不忘,不要施之重,便不好,敬其心,乃至不接視聽,此學者之事也。
始學豈可不自此去,至聖人則自從心所欲,不逾矩。
”又曰:“敬即便是禮,無己可克。
”又曰:“主一無适,敬以直内,便有浩然之氣。
” 忘内外 明道循當時學者措語之習慣,雖然常言人欲,言私心私意,而其本意則不過以惡為發而不中節之形容詞,故其所注意者皆積極而非消極。
嘗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将迎,無内外。
苟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之性為有内外也。
且以己之性為随物于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中耶?有意于絕外誘者,不知性無内外也。
”又曰:“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
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苟規規于外誘之除,将見滅于東而生于西,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
”又曰:“與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兩忘,兩忘則澄然無事矣。
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
是聖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則聖人豈不應于物哉?烏得以從外者為非,而更求在内者為是也。
” 誠 明道既不以力除外誘為然,而所以涵養其心者,亦不以防檢為事。
嘗述孟子勿助長之義,而以反身而誠互證之。
曰:“學者須先識仁。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
若心懈則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
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
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緻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
若存得便含有得,蓋良知良能元不喪失,以昔日習心未除,故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習。
”又曰:“性與天道,非自得者不知,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
” 結論 明道學說,其精義,始終一貫,自成系統,其大端本于孟子,而以其所心得補正而發揮之。
其言善惡也,取中節不中節之義,與王荊公同。
其言仁也,謂合于自然生生之理,而融自愛他愛為一義。
其言修為也,惟主涵養心性,而不取防檢窮索之法。
可謂有樂道之趣,而無拘墟之見者矣。
第七章程伊川 小傳 程伊川,名頤,字正叔,明道之弟也。
少明道一歲。
年十七,嘗伏阙上書,其後屢被舉,不就。
哲宗時,擢為崇政殿說書,以嚴正見憚,見劾而罷。
徽宗時,被邪說詖行惑亂衆聽之謗,下河南府推究。
逐學徒,隸黨籍。
大觀元年卒,年七十五。
其學說見于《易傳》及語錄。
伊川與明道之異同 伊川與明道,雖為兄弟,而明道溫厚,伊川嚴正,其性質皎然不同,故其所持之主義,遂不能一緻。
雖其間互通之學說甚多,而揭其特具之見較之,則顯為二派。
如明道以性即氣,而伊川則以性即理,又特嚴理氣之辨。
明道主忘内外,而伊川特重寡欲。
明道重自得,而伊川尚窮理。
蓋明道者,粹然孟子學派;伊川者,雖亦依違孟學,而實荀子之學派也。
其後由明道而遞演之,則為象山、陽明;由伊川而遞演之,則為晦庵。
所謂學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者也。
理氣與性才之關系 伊川亦主孟子性中有善之說,而歸其惡之源于才。
故曰:“性出于天,才出于氣,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濁。
才則有不善,性則無不善。
”又曰:“性無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
性即是理,理則自堯舜至于途人,一也。
才禀于氣,氣有清濁。
禀其清者為賢,禀其濁者為愚。
”其大意與橫渠言天地之性、氣質之性相類,惟名号不同耳。
心 伊川以心與性為一緻。
故曰:“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于身為心。
”其言性也,曰:“性即理,所謂理性是也。
天下之理,原無不善。
喜怒哀樂之未發,何嘗不善?發而中節,往往無不善;發而不中節,然後為不善。
”是以性為喜怒哀樂未發之境也。
其言心也,曰:“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葉,每一不貫。
”或問以赤子之心為已發,是否?曰:“已發而去道未遠。
”曰:“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若何?”曰:“取其純一而近道。
”曰:“赤子之心,與聖人之心若何?”曰:“聖人之心,如明鏡止水。
”是亦以喜怒哀樂未發之境為心之本體也。
養氣寡欲 伊川以心性本無所謂不善,乃喜怒哀樂之發而不中節,始有不善。
其所以發而不中節之故,則由其氣禀之濁而多欲。
故曰:“孟子所以養氣者,養之至則清明純全,昏塞之患去。
”或曰養心,或雲養氣,何耶?曰:“養心者無害而已,養氣者在有帥。
”又言養氣之道在寡欲,曰:“緻知在所養,養知莫過寡欲二字。
”其所言養氣,已與《孟子》同名而異實,及依違《大學》,則又易之以養知,是皆遷就古書文詞之故。
至其本意,則不過謂寡欲則可以易氣之濁者而為清,而漸達于明鏡止水之境也。
敬與義 明道以敬為修為之法,伊川同之,而又本《易傳》敬以直内、義以方外之語,于敬之外,尤注重集義。
曰:“敬隻是持己之道,義便知有是有非。
從理而行,是義也。
若隻守一個之敬,而不知集義,卻是都無事。
且如欲為孝,不成隻守一個孝字而已,須是知所以為孝之道,當如何奉侍,當如何溫清,然後能盡孝道。
” 窮理 伊川所言集義,即謂實踐倫理之經驗,而假孟子之言以名之。
其自為說者,名之曰窮理。
而又條舉三法:一曰讀書,講明義理;二曰論古今之物,分其是非;三曰應事物而處其當。
又分智為二種,而排斥聞見之智,曰:“聞見之智,非德性之智,物交物而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謂博物多能者是也。
德性之智,不借聞見。
”其意蓋以讀書論古應事而資以清明德性者,為德性之智。
其專門之考古學曆史經濟家,則斥為聞見之智也。
知與行 伊川又言須是識在行之先。
譬如行路,須得先照。
又謂勉強合道而行動者,決不能永續。
人性本善,循理而行,順也。
是故燭理明則自然樂于循理而行動,是為知行合一說之權輿。
結論 伊川學說,蓋注重于實踐一方面。
故于命理心性之屬,僅以異名同實之義應付之。
而于惡之所由來,曰才,曰氣,曰欲,亦不複詳為之分析。
至于修為之法,則較前人為詳,而為朱學所自出也。
第八章程門大弟子 程門弟子 曆事二程者為多,而各得其性之所近。
其間特性最著,而特有影響于後學者,為謝上蔡、楊龜山二人。
上蔡毗于尊德性,紹明道而啟象山。
龜山毗于道問學,述伊川而遞傳以至考亭者也。
上蔡小傳 謝上蔡,名良佐,字顯道,壽州上蔡人。
初務記問,誇該博。
及事明道,明道曰:“賢所記何多,抑可謂玩物喪志耶?”上蔡赧然。
明道曰:“是即恻隐之心也。
”因勸以無徒學言語,而靜坐修煉。
上蔡以元豐元年登進士第,其後曆官州郡。
徽宗時,坐口語,廢為庶民。
著《論語說》,其語錄三篇,則朱晦庵所輯也。
其學說 上蔡以仁為心之本體,曰:“心者何,仁而已。
”又曰:“人心著,與天地一般,隻為私意自小。
任理因物而己無與焉者,天而已。
”于是言緻力之德,曰窮理,曰持敬。
其言窮理也,曰:“物物皆有理,窮理則知天之所為,知天之所為,則與天為一,窮理之至,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
”詞理必物物而窮之與?曰:“必窮其大者,理一而已,一處理窮,則觸處皆是。
恕其窮理之本與?”其言緻敬也,曰:“近道莫若靜,齋戒以神明其德,天下之至靜也。
”又曰:“敬者是常惺惺而法心齋。
” 龜山小傳 楊龜山,名時,字中立,南劍将樂人。
熙甯元年,舉進士,後曆官州郡及侍講。
紹興五年卒,年八十三。
龜山初事明道,明道殁,事伊川,二程皆甚重之。
嘗讀橫渠《西銘》,而疑其近于兼愛,及聞伊川理一分殊之辨而豁然。
其學說見于《龜山集》及其語錄。
其學說 龜山言人生之準的在聖人,而其緻力也,在緻知格物。
曰:“學者以緻知格物為先,知未至,雖欲擇言而固執之,未必當于道也。
鼎镬陷阱之不可蹈,人皆知之,而世人亦無敢蹈之者,知之審也。
緻身下流,天下之惡皆歸之,與鼎镬陷阱何異?而或蹈之而不避者,未真知之也。
若真知為不善,如蹈鼎镬陷阱,則誰為不善耶?”是其說近于經驗論。
然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