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宋明理學時代

關燈
而知之。

    但萌諸心,發諸慮,鬼神得而知之。

    是君子所以慎獨也。

    ”又曰:“人之神,即天地之神,人之自欺,即所以欺天地,可不慎與?”又言慎獨之效曰:“能從天理而動者,造化在我,其對于他物也,我不被物而能物物。

    ”又曰:“任我者情,情則蔽,蔽則昏。

    因物者性,性則神,神則明。

    潛天潛地,行而無不至,而不為陰陽所攝者,神也。

    ” 神 彼所謂神者何耶?即複歸于性之狀态也。

    故曰:“神無方而性則質也。

    ”又曰:“神無所不在,至人與他心通者,其本一也。

    道與一,神之強名也。

    ”以神為神者,至言也。

    然則彼所謂神,即老子之所謂道也。

     性情 康節以複性為主義,故以情為性之反動者。

    曰:“月者日之影,情者性之影也。

    心為性而膽為情,性為神而情為鬼也。

    ” 結論 康節之宇宙論,以一人為小宇宙,本于漢儒。

    一切以象數說之,雖不免有拘墟之失,而其言由物而人,由人而聖人,頗合于進化之理。

    其以神為無差别界之代表,而以慎獨而複性,為由差别界而達無差别之作用。

    則其語雖一本儒家,而其意旨則皆莊佛之心傳也。

     第四章周濂溪 小傳 周濂溪,名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

    景祐三年,始官洪州分甯縣主簿,曆官至知南康郡,因家于廬山蓮花峰下,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

    熙甯六年卒,年五十七。

    黃庭堅評其人品,如光風霁月。

    晚年,閑居樂道,不除窗前之草,曰:與自家生意一般。

    二程師事之,濂溪常使尋孔顔之樂何在。

    所著有《太極圖》、《太極圖說》、《通書》等。

     太極論 濂溪之言倫理也,本于性論,而實與其宇宙論合,故述濂溪之學,自太極論始。

    其言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合萬物,萬物生之而變化無窮。

    人得其秀而最靈,生而發神知,五性感動,而善惡分。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主靜而立其極。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其至矣乎。

    ”其大旨以人類之起源,不外乎太極,而聖人則以人而合德于太極者也。

     性與誠 濂溪以性為誠,本于中庸。

    惟其所謂誠,專自靜止一方面考察之。

    故曰:“誠者,聖人之本。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原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既立矣,純粹至善。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者誠之通,利貞者誠之複,大哉易!其性命之源乎?”又曰:“誠者,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者也。

    五常百行,非誠則為邪暗塞。

    故誠則無事,至易而行難。

    ”由是觀之,性之本質為誠,超越善惡,與太極同體者也。

     善惡 然則善惡何由起耶?曰:起于幾。

    故曰:“誠無為,幾善惡,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

    性而安之之謂聖,執之之謂賢,發微而不可見,充周而不可窮之謂神。

    ” 幾與神 濂溪以行為最初極微之動機為幾,而以誠、幾之間自然中節之作用為神。

    故曰:“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動者神也,動而未形于有無之間者幾也。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謂之聖人。

    ” 仁義中正 惟聖故神,苟非聖人,則不可不注意于動機,而一以聖人之道為準。

    故曰:“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

    邪者動之辱也,故君子慎動。

    ”又曰:“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

    守之則貴,行之則利。

    廓之而配乎天地,豈不易簡哉?豈為難知哉?不守不行不廓而已。

    ” 修為之法 吾人所以慎動而循仁義中正之道者,當如何耶?濂溪立積極之法,曰思,曰洪範。

    曰:“思曰睿,睿作聖,幾動于此,而誠動于彼,思而無不通者,聖人也。

    非思不能通微,非睿不能無不通。

    故思者,聖功之本,吉兇之幾也。

    ”又立消極之法,曰無欲。

    曰:“無欲則靜虛而動直,靜靈則明,明則通。

    動直則公,公則溥。

    明通公溥,庶矣哉!” 結論 濂溪由宇宙論而演繹以為倫理說,與康節同。

    惟康節說之以數,而濂溪則說之以理。

    說以數者,非動其基礎,不能加以補正。

    說以理者,得截其一、二部分而更變之。

    是以康節之學,後人以象數派外視之;而濂溪之學,遂孳生思想界種種問題也。

    濂溪之倫理說,大端本諸中庸,以幾為善惡所由分,是其創見。

    而以人物之别,為在得氣之精粗,則後儒所祖述者也。

     第五章張橫渠 小傳 張橫渠名載,字子厚。

    世居大梁,父卒于官,因家于鳳翔郡縣之橫渠鎮。

    少喜談兵,範仲淹授以《中庸》,乃翻然志道,求諸釋老,無所得,乃反求諸六經。

    及見二程,語道學之要,乃悉棄異學。

    嘉祐中,舉進士,官至知太常禮院。

    熙甯十年卒,年五十八。

    所著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語錄》、《西銘》、《東銘》等。

     太虛 橫渠嘗求道于佛老,而于老子由無生有之說,佛氏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俱不之信。

    以為宇宙之本體為太虛,無始無終者也。

    其所含最凝散之二動力,是為陰陽,由陰陽而發生種種現象。

    現象雖無一雷同,而其發生之源則一。

    故曰:“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容一也。

    ”又曰:“造化之所成,無一物相肖者。

    ”橫渠由是而立理一分殊之觀念。

     理一分殊 橫渠既于宇宙論立理一分殊之觀念,則應用之于倫理學。

    其《西銘》之言曰:“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我之宗子,大臣者,宗子之家相。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

    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之病癃殘疾惸獨鳏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

    ”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 天地之塞吾其體,亦即萬人之體也。

    天地之帥吾其性,亦即萬人之性也。

    然而人類有賢愚善惡之别,何故?橫渠于是分性為二,謂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曰:“形而後有性質之性,能反之,則天地之性存,故氣質之性,君子不性焉。

    ”其意謂天地之性,萬人所同,如太虛然,理一也。

    氣質之性,則起于成形以後,如太虛之有氣,氣有陰陽,有清濁。

    故氣質之性,有賢愚善惡之不同,所謂分殊也。

    雖然,陰陽者,雖若相反而實相成,故太虛演為陰陽,而陰陽得複歸于太虛。

    至于氣之清濁,人之賢愚善惡,則相反矣。

    比而論之,頗不合于論理。

     心性之别 從前學者,多并心性為一談,橫渠則别而言之。

    曰:“物與知覺合,有心之名。

    ”又曰:“心者統性情者也。

    ”蓋以心為吾人精神界全體之統名,而性則自心之本體言之也。

     虛心 橫渠以心為統性與知,而以知附屬于氣質之性,故其修為之的,不在屑屑求知,而在反于天地之性,是謂合心于太虛。

    故曰:“太虛者,心之實也。

    ”又曰:“不可以聞見為心,若以聞見為心,天下之物,不可一一聞見,是小其心也,但當合心于太虛而已。

    心虛則公平,公平則是非較然可見,當為不當為之事,自可知也。

    ” 變化氣質 橫渠既以合心于太虛為修為之極功,而又以人心不能合于太虛之故,實為氣質之性所累,故立變化氣質之說。

    曰:“氣質惡者,學即能移,今之人多使氣。

    ”又曰:“學至成性,則氣無由勝。

    ”又曰:“為學之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

    不爾,則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故學者先當變化氣質。

    ”變化氣質,與虛心相表裡。

     禮 橫渠持理一分殊之理論,故重秩序。

    又于天地之性以外,别揭氣質之性,已兼取荀子之性惡論,故重禮。

    其言曰:“生有先後,所以為天序。

    小大高下相形,是為天秩。

    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成形也有秩。

    知序然故經正,知秩然故禮行。

    ”彼既持此理論,而又能行以提倡之,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

    其教門下,先就其易,主日常動作,必合于禮。

    程明道嘗評之曰:“橫渠教人以禮,固激于時勢,雖然,隻管正容謹節,宛然如吃木劄,使人久而生嫌厭之情。

    ”此足以觀其守禮之笃矣。

     結論 橫渠之宇宙論,可謂持之有理。

    而其由陰陽而演為清濁,又由清濁而演為賢愚善惡,遂不免違于論理。

    其言理一分殊,言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皆為創見。

    然其緻力之處,偏重分殊,遂不免橫據階級之見。

    至謂學者舍禮義而無所猷為,與下民一緻,又偏重氣質之性。

    至謂天質善者,不足為功,勤于矯惡矯情,方為功,皆與其“民吾同胞”及“人皆有天地之性”之說不能無矛盾也。

     第六章程明道 小傳 程明道名颢,字伯淳,河南人。

    十五歲,偕其弟伊川就學于周濂溪,由是慨然棄科舉之業,有求道之志。

    逾冠,被調為鄂縣主簿。

    晚年,監汝州酒稅。

    以元豐八年卒,年五十四。

    其為人克實有道,和粹之氣,盎于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未嘗見其忿厲之容。

    方王荊公執政時,明道方官監察禦史裡行,與議事,荊公厲色待之。

    明道徐曰:“天下事非一家之私議,願平氣以聽。

    ”荊公亦為之愧屈。

    于其卒也,文彥博采衆議表其墓曰:明道先生。

    其學說見于門弟子所輯之語錄。

     性善論之原理 邵、周、張諸子,皆緻力于宇宙論與倫理說之關系,至程子而始專緻力于倫理學說。

    其言性也,本孟子之性善說,而引易象之文以為原理。

    曰:“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所以為道也。

    ”天隻是以生為道,繼此生理者隻是善,便有一元的意思。

    元者善之長,萬物皆有春意,便是。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卻待萬物自成其性須得。

    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自然之道也,有道則有用。

    元者善之長也,成之者,卻隻是性,各正性命也。

    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又曰:“生之謂性。

    ”人生而靜以上,不能說示,說之為性時,便已不是性。

    凡說人性,隻是繼之者善也。

    孟子雲,人之性善是也。

    夫所謂繼之者善,猶水之流而就下也。

    又曰:“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

    ”其措語雖多不甚明瞭,然推其大意,則謂性之本體,殆本無善惡之可言。

    至即其動作之方面而言之,則不外乎生生,即人無不欲自生,而亦未嘗有必不欲他人之生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