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漢唐繼承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衆人勝于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性。
内便于性,外合于義,循理而動,不系于殉,正氣也。
重滋味,淫聲色,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
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置則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事于性。
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接而悅之,不知利害,嗜欲也。
食之而不甯于體,聽之而不合于道,視之而不便于性,三宮交争,以義為制者,心也。
痤疽非不痛也。
飲毒藥,非不苦也。
然而為之者,便于身也。
渴而飲水,非不快也。
饑而大食,非不澹也。
然而不為之者,害于性也。
四者,口耳目鼻,不如取去,心為之制,各得其所。
”由是觀之,欲之不可勝也明矣。
凡治身養性,節寝處,适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得之在己,則邪氣因而不生。
又曰:“情适于性,則欲不過節。
”然則淮南子之意,固以為欲不能盡滅,惟有以節之,使不緻生邪氣以害性而已。
蓋欲之适性者,合于自然;其不适于性者,則不自然。
自然之欲可存;而不自然之欲,不可不勉去之。
善即無為 淮南子以反性為修為之極則,故以無為為至善,曰:所謂善者,靜而無為也。
所為不善者,躁而多欲也。
适情辭餘,無所誘惑,循性保真而無變。
故曰:為善易。
越城郭,逾險塞,奸符節,盜管金,篡殺矯誣,非人之性也。
故曰:為不善難。
理想之世界 淮南子之性善說,本以老莊之宇宙觀為基礎,故其理想之世界,與老莊同。
曰:“性失然後貴仁,過失然後貴義。
是故仁義足而道德遷,禮樂餘則純樸散,是非形則百姓呟,珠玉尊則天下争。
凡四者,衰世之道也,末世之用也。
”又曰:“古者民童蒙,不知東西,貌不羨情,言不溢行,其衣緻暖而無文,其兵戈铢而無刃,其歌樂而不轉,其哭哀而無聲。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無所施其美,亦不求得,親戚不相毀譽,朋友不相怨德。
及禮義之生,貨财之貴,而詐僞萌興,非譽相紛,怨德并行。
于是乃有曾參孝己之美,生盜跖莊跻之邪。
故有大路龍旗羽蓋垂纓結驷連騎,則必有穿窬折揵抽箕逾備之奸;有詭文繁繡弱裼羅纨,則必有菅蹻踦短裼不完。
故高下之相傾也,短修之相形也,明矣。
”其言固亦有倒果為因之失,然其意以社會之罪惡,起于不平等;又謂至治之世,無所施其美,亦不求得,則名言也。
性論之矛盾 淮南子之書,成于衆手,故其所持之性善說,雖如前述,而間有自相矛盾者。
曰:“身正性善,發憤而為仁,憑而為義,性命可說,不待學問而合于道者,堯舜文王也。
沉湎耽荒,不教以道者,丹朱商均也。
曼頰皓齒,形誇骨徕,不待脂粉茅澤而可性說者,西施陽文也。
啳哆,蒢蘧戚施,雖粉白黛黑,不能為美者,嫫母仳倠也。
夫上不及堯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惡不及嫫母,是教訓之所谕。
”然則人類特殊之性,有偏于美惡兩極而不可變,如美醜焉者,常人列于其間,則待教而為善,是即孔子所謂性相近,惟上知與下愚不移者也。
淮南子又常列舉堯、舜、禹、文王、臯陶、啟、契、史皇、羿九人之特性而論之曰:“是九賢者,千歲而一出,猶繼踵而生,今無五聖之天奉,四俊之才難,而欲棄學循性,是猶釋船而欲碾水也。
”然則常人又不可以循性,亦與其本義相違者也。
結論 淮南子之特長,在調和儒、道兩家,而其學說,則大抵承前人所見而闡述之而已。
其主持性善說,而不求其與性對待之欲之所自出,亦無以異于孟子也。
第三章董仲舒 小傳 董仲舒,廣川人。
少治春秋,景帝時,為博士。
武帝時,以賢良應舉,對策稱旨。
武帝複策之,仲舒又上三策,即所謂《天人策》也。
曆相江都王、膠西王,以病免,家居著書以終。
著書 《天人策》為仲舒名著,其第三策,請滅絕異學,統一國民思想,為武帝所采用,遂尊儒術為國教,是為倫理史之大紀念。
其他所著書,有所謂《春秋繁露》、《玉杯》、《竹林》之屬,其詳已不可考。
而傳于世者号曰《春秋繁露》,蓋後儒所綴集也。
其間雖多有五行災異之說,而關于倫理學說者,亦頗可考見雲。
純粹之動機論 仲舒之倫理學,專取動機論,而排斥功利說。
故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此為宋儒所傳誦,而大占勢力于倫理學界者也。
天人之關系 仲舒立天人契合之說,本上古崇拜自然之宗教而敷張之。
以為蹤迹吾人之生系,自父母而祖父母而曾父母,又遞推而上之,則不能不推本于天,然則人之父即天也。
天者,不特為吾人理法之标準,而實有血族之關系,故吾人不可不敬之而法之。
然則天之可法者何在耶?曰:“天覆育萬物,化生而養成之,察天之意,無窮之仁也。
”天常以愛利為意,以養為事。
又曰:“天生之以孝悌,無孝悌則失其所以生。
地養之以衣食,無衣食則失其所以養。
人成之以禮樂,無禮樂則失其所以成。
”言三才之道惟一,而宇宙究極之理想,不外乎道德也。
由是以人為一小宇宙,而自然界之變異,無不與人事相應。
蓋其說頗近于墨子之有神論,而其言天以愛利為道,亦本于墨子也。
性 仲舒既以道德為宇宙全體之歸宿,似當以人性為絕對之善,而其說乃不然。
曰:“禾雖出米,而禾未可以為米。
性雖出善,而性未可以為善。
繭雖有絲,而繭非絲。
卵雖出雛,而卵非雛。
故性非善也。
性者,禾也,卵也,繭也。
卵待覆而後為善雛,繭待練而後為善絲,性待教訓而後能善。
善者,教誨所使然也,非質樸之能至也。
”然則性可以為善,而非即善也。
故又駁性善說,曰:“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是聖人之善也。
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由是觀之,聖人之所謂善,亦未易也。
善于禽獸,非可謂善也。
”又曰:“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情與性一也,暝情亦性也。
謂性善則情奈何?故聖人不謂性善以累其名。
身之有性情也,猶天之有陰陽也。
”言人之性而無情,猶言天之陽而無陰也。
仁、貪兩者,皆自性出,必不可以一名之也。
性論之範圍 仲舒以孔子有上知下愚不移之說,則從而為之辭曰:“聖人之性,不可以名性,鬥筲之性,亦不可以名性。
性者,中民之性也。
”是亦開性有三品說之端者也。
教 仲舒以性必待教而後善,然則教之者誰耶?曰:在王者,在聖人。
蓋即孔子之所謂上知不待教而善者也。
故曰:“天生之,地載之,聖人教之。
君者,民之心也。
民者,君之體也。
心之所好,天必安之。
君之所命,民必從之。
故君民者,貴孝悌,好禮義,重仁廉,輕财利,躬親職此于上,萬民聽而生善于下,故曰:先王以教化民。
” 仁義 仲舒之言修身也,統以仁義,近于孟子。
惟孟子以仁為固有之道德性,而以義為道德法則之認識,皆以心性之關系言之;而仲舒則自其對于人我之作用而言之,蓋本其原始之字義以為說者也。
曰:“春秋之所始者,人與我也。
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
仁以安人,義以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别,仁之于人,義之于我,不可不察也。
衆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以義設人,絕其處,逆其理,鮮不亂矣。
”又曰:“春秋為仁義之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
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雖能正人,而義不予。
不被澤于人,雖厚自愛,而仁不予。
” 結論 仲舒之倫理學說,雖所傳不具,而其性論,不毗于善惡之一偏,為漢唐諸儒所莫能外。
其所持純粹之動機論,為宋儒一二學派所自出,于倫理學界頗有重要之關系也。
第四章揚雄 小傳 揚雄,字子雲,蜀之成都人。
少好學,不為章句訓诂,而博覽,好深湛之思,為人簡易清淨,不汲汲于富貴。
哀帝時,官至黃門郎。
王莽時,被召為大夫。
以天鳳七年卒,年七十一。
著書 雄嘗治文學及言語學,作詞賦及方言訓纂篇等書。
晚年,專治哲學,仿《易傳》著《太玄》,仿《論語》著《法言》。
《太玄》者,屬于理論方面,論究宇宙現象之原理,及其進動之方式。
《法言》者,屬于實際方面,推究道德政治之法則。
其
内便于性,外合于義,循理而動,不系于殉,正氣也。
重滋味,淫聲色,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
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置則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事于性。
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接而悅之,不知利害,嗜欲也。
食之而不甯于體,聽之而不合于道,視之而不便于性,三宮交争,以義為制者,心也。
痤疽非不痛也。
飲毒藥,非不苦也。
然而為之者,便于身也。
渴而飲水,非不快也。
饑而大食,非不澹也。
然而不為之者,害于性也。
四者,口耳目鼻,不如取去,心為之制,各得其所。
”由是觀之,欲之不可勝也明矣。
凡治身養性,節寝處,适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得之在己,則邪氣因而不生。
又曰:“情适于性,則欲不過節。
”然則淮南子之意,固以為欲不能盡滅,惟有以節之,使不緻生邪氣以害性而已。
蓋欲之适性者,合于自然;其不适于性者,則不自然。
自然之欲可存;而不自然之欲,不可不勉去之。
善即無為 淮南子以反性為修為之極則,故以無為為至善,曰:所謂善者,靜而無為也。
所為不善者,躁而多欲也。
适情辭餘,無所誘惑,循性保真而無變。
故曰:為善易。
越城郭,逾險塞,奸符節,盜管金,篡殺矯誣,非人之性也。
故曰:為不善難。
理想之世界 淮南子之性善說,本以老莊之宇宙觀為基礎,故其理想之世界,與老莊同。
曰:“性失然後貴仁,過失然後貴義。
是故仁義足而道德遷,禮樂餘則純樸散,是非形則百姓呟,珠玉尊則天下争。
凡四者,衰世之道也,末世之用也。
”又曰:“古者民童蒙,不知東西,貌不羨情,言不溢行,其衣緻暖而無文,其兵戈铢而無刃,其歌樂而不轉,其哭哀而無聲。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無所施其美,亦不求得,親戚不相毀譽,朋友不相怨德。
及禮義之生,貨财之貴,而詐僞萌興,非譽相紛,怨德并行。
于是乃有曾參孝己之美,生盜跖莊跻之邪。
故有大路龍旗羽蓋垂纓結驷連騎,則必有穿窬折揵抽箕逾備之奸;有詭文繁繡弱裼羅纨,則必有菅蹻踦短裼不完。
故高下之相傾也,短修之相形也,明矣。
”其言固亦有倒果為因之失,然其意以社會之罪惡,起于不平等;又謂至治之世,無所施其美,亦不求得,則名言也。
性論之矛盾 淮南子之書,成于衆手,故其所持之性善說,雖如前述,而間有自相矛盾者。
曰:“身正性善,發憤而為仁,憑而為義,性命可說,不待學問而合于道者,堯舜文王也。
沉湎耽荒,不教以道者,丹朱商均也。
曼頰皓齒,形誇骨徕,不待脂粉茅澤而可性說者,西施陽文也。
啳哆,蒢蘧戚施,雖粉白黛黑,不能為美者,嫫母仳倠也。
夫上不及堯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惡不及嫫母,是教訓之所谕。
”然則人類特殊之性,有偏于美惡兩極而不可變,如美醜焉者,常人列于其間,則待教而為善,是即孔子所謂性相近,惟上知與下愚不移者也。
淮南子又常列舉堯、舜、禹、文王、臯陶、啟、契、史皇、羿九人之特性而論之曰:“是九賢者,千歲而一出,猶繼踵而生,今無五聖之天奉,四俊之才難,而欲棄學循性,是猶釋船而欲碾水也。
”然則常人又不可以循性,亦與其本義相違者也。
結論 淮南子之特長,在調和儒、道兩家,而其學說,則大抵承前人所見而闡述之而已。
其主持性善說,而不求其與性對待之欲之所自出,亦無以異于孟子也。
第三章董仲舒 小傳 董仲舒,廣川人。
少治春秋,景帝時,為博士。
武帝時,以賢良應舉,對策稱旨。
武帝複策之,仲舒又上三策,即所謂《天人策》也。
曆相江都王、膠西王,以病免,家居著書以終。
著書 《天人策》為仲舒名著,其第三策,請滅絕異學,統一國民思想,為武帝所采用,遂尊儒術為國教,是為倫理史之大紀念。
其他所著書,有所謂《春秋繁露》、《玉杯》、《竹林》之屬,其詳已不可考。
而傳于世者号曰《春秋繁露》,蓋後儒所綴集也。
其間雖多有五行災異之說,而關于倫理學說者,亦頗可考見雲。
純粹之動機論 仲舒之倫理學,專取動機論,而排斥功利說。
故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此為宋儒所傳誦,而大占勢力于倫理學界者也。
天人之關系 仲舒立天人契合之說,本上古崇拜自然之宗教而敷張之。
以為蹤迹吾人之生系,自父母而祖父母而曾父母,又遞推而上之,則不能不推本于天,然則人之父即天也。
天者,不特為吾人理法之标準,而實有血族之關系,故吾人不可不敬之而法之。
然則天之可法者何在耶?曰:“天覆育萬物,化生而養成之,察天之意,無窮之仁也。
”天常以愛利為意,以養為事。
又曰:“天生之以孝悌,無孝悌則失其所以生。
地養之以衣食,無衣食則失其所以養。
人成之以禮樂,無禮樂則失其所以成。
”言三才之道惟一,而宇宙究極之理想,不外乎道德也。
由是以人為一小宇宙,而自然界之變異,無不與人事相應。
蓋其說頗近于墨子之有神論,而其言天以愛利為道,亦本于墨子也。
性 仲舒既以道德為宇宙全體之歸宿,似當以人性為絕對之善,而其說乃不然。
曰:“禾雖出米,而禾未可以為米。
性雖出善,而性未可以為善。
繭雖有絲,而繭非絲。
卵雖出雛,而卵非雛。
故性非善也。
性者,禾也,卵也,繭也。
卵待覆而後為善雛,繭待練而後為善絲,性待教訓而後能善。
善者,教誨所使然也,非質樸之能至也。
”然則性可以為善,而非即善也。
故又駁性善說,曰:“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是聖人之善也。
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由是觀之,聖人之所謂善,亦未易也。
善于禽獸,非可謂善也。
”又曰:“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情與性一也,暝情亦性也。
謂性善則情奈何?故聖人不謂性善以累其名。
身之有性情也,猶天之有陰陽也。
”言人之性而無情,猶言天之陽而無陰也。
仁、貪兩者,皆自性出,必不可以一名之也。
性論之範圍 仲舒以孔子有上知下愚不移之說,則從而為之辭曰:“聖人之性,不可以名性,鬥筲之性,亦不可以名性。
性者,中民之性也。
”是亦開性有三品說之端者也。
教 仲舒以性必待教而後善,然則教之者誰耶?曰:在王者,在聖人。
蓋即孔子之所謂上知不待教而善者也。
故曰:“天生之,地載之,聖人教之。
君者,民之心也。
民者,君之體也。
心之所好,天必安之。
君之所命,民必從之。
故君民者,貴孝悌,好禮義,重仁廉,輕财利,躬親職此于上,萬民聽而生善于下,故曰:先王以教化民。
” 仁義 仲舒之言修身也,統以仁義,近于孟子。
惟孟子以仁為固有之道德性,而以義為道德法則之認識,皆以心性之關系言之;而仲舒則自其對于人我之作用而言之,蓋本其原始之字義以為說者也。
曰:“春秋之所始者,人與我也。
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
仁以安人,義以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别,仁之于人,義之于我,不可不察也。
衆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以義設人,絕其處,逆其理,鮮不亂矣。
”又曰:“春秋為仁義之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
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雖能正人,而義不予。
不被澤于人,雖厚自愛,而仁不予。
” 結論 仲舒之倫理學說,雖所傳不具,而其性論,不毗于善惡之一偏,為漢唐諸儒所莫能外。
其所持純粹之動機論,為宋儒一二學派所自出,于倫理學界頗有重要之關系也。
第四章揚雄 小傳 揚雄,字子雲,蜀之成都人。
少好學,不為章句訓诂,而博覽,好深湛之思,為人簡易清淨,不汲汲于富貴。
哀帝時,官至黃門郎。
王莽時,被召為大夫。
以天鳳七年卒,年七十一。
著書 雄嘗治文學及言語學,作詞賦及方言訓纂篇等書。
晚年,專治哲學,仿《易傳》著《太玄》,仿《論語》著《法言》。
《太玄》者,屬于理論方面,論究宇宙現象之原理,及其進動之方式。
《法言》者,屬于實際方面,推究道德政治之法則。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