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畫跋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因研索兩家法為桃源圖。
子久浮巒暖翠則太繁,沙碛圖則太簡。
脫繁簡之迹,出畦徑之外,盡神明之運,發造化之秘,極淋漓飄缈而不可知之勢者,其惟京口張氏所藏秋山圖,陽羨吳光祿富春卷乎?學者規摹一峰,何可不一見也。
暇時得小卷,經營布置,略用秋山富春兩圖法。
似猶拘于繁簡畦徑之間,未能與古人相遇于精神寂寞之表也。
子久富春山卷,全宗董源,間以高米,凡雲林、叔明、仲圭,諸法略備。
凡十數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态。
雄秀蒼莽,變化極矣。
與今世傳疊石重台,枯槎叢雜,短皴橫點,規模迥異。
予香山翁有摹本,略得大意。
衣白鄒先生有拓本,半園唐氏有油素本,庶幾不失邱壑位置,然終不若一見姑射仙人真面目,使凡塵頓盡也。
石谷子凡三臨富春圖矣。
前十餘年,曾為半園唐氏摹長卷,時猶為古人法度所束,未得遊行自在。
最後為笪江上借唐氏本再摹,遂有彈丸脫手之勢。
婁東王奉常聞而歎之,屬石谷再摹。
餘皆得見之。
蓋其運筆時精神與古人相洽,略借粉本而洗發自己胸中靈氣,故信筆取之,不滞于思,不失于法,适合自然,直可與之并傳,追縱先匠,何止下真迹一等。
予友陽羨三梧閣潘氏,将屬石谷再臨,以此卷本陽羨名迹,欲因王山人複還舊觀也。
從此富春副本,共有五卷。
縱收藏家複有如雲起樓主人吳孝廉之癖者,亦無憂劫火矣。
因識此以為富春圖幸。
陽羨周穎侯氏,與雲起樓吳冏卿昵好。
曾以千金玩具,抵吳借臨,未竟還之。
火後乃從吳氏更索殘本足成。
恒自誇诩一峰富春真迹已殘,惟摹本獨完。
人人謂得見周氏本,可想全圖之勝。
虞山王子石谷過毗陵,将為江上禦史摹此,欲從陽羨借周氏摹本,觀其起手一段,不可得。
卻後一載,石谷适攜客歲所臨卷與餘同遊陽羨,因得見周氏摹本。
其筆墨真如小兒塗鴉,足發一大笑。
急取對觀起手一段,與殘本無異。
始知周氏誕妄,真自欺欺人者耳。
且大書卷尾,自謂癡翁後身,又自稱筆墨有不及癡翁處,有癡翁不及處。
真醯雞斥掞,蠡海井天之見,可怪可哀也。
吳冏卿生平所愛玩者有二卷,一為智永千文真迹,一為富春圖,将以為殉。
彌留,為文祭二卷。
先一日焚千文真迹,自臨以視其燼。
诘朝焚富春圖,祭酒,面付火,火熾辄還卧内。
其從子吳靜安,疾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焚其起手一段。
餘因冏卿從子問其起手處,寫城樓睥睨一角,卻作平沙。
秃鋒為之,極蒼莽之緻。
平沙蓋寫富春江口出錢唐景也。
自平沙五尺餘以後,方起峰巒坡石。
今所焚者,平沙五尺餘耳。
他日當與石谷渡錢唐,抵富春江,上嚴陵灘,一觀癡翁真本,更屬石谷補平沙一段,使墨苑傳稱為勝事也。
畫秋海棠,不難于綽約妖冶可憐之态,而難于矯拔有挺立意。
惟能挺立,而綽約妖冶以為容,斯可以況美人之貞而極麗者。
于是制圖,竊比宋玉之賦東家子,司馬相如之賦美人也。
昔安期生以醉墨灑石上,皆成桃花,故寫生家多效之。
又磅磄之山,其桃千圍,其花青黑,西王母以食穆王。
今之墨桃,其遺意雲。
丁巳秋,予遊吳門。
過廣霞翁衣杏閣,見案間忘庵王子墨花卷。
淋漓飄灑,天趣飛動,真得元人遺意,當與白陽公并驅。
廣霞先生曰:“盍為作設色花卷,補忘庵花品之所未備乎?”餘唯唯。
遂破藤紙,研丹粉,戲為點色,五日而後成之。
但紙不宜于色,神氣未能明發。
然餘圖非古非今,洗脫畦徑,略研思思于造化,有天閑萬馬之意。
取示先生,先生曰:“忘庵卷如虢國澹掃娥眉,子畫如玉環豐肌豔骨,真堪并美。
挾兩卷以遊千花萬蕊中,吾将老是鄉矣。
”相與拊掌大笑,并書于後。
趙吳興有花溪漁隐,又有落花遊魚,皆神化之迹。
臨仿者毋慮數十百家,大都刻畫舊觀,未見新趣。
某某屬予寫遊魚,因兼用吳興兩圖,意作扇景。
俟他時石谷觀之,當更開法外靈奇之想也。
翌園兄将發維揚,戲用倪高士法為圖送之。
時春水初澌,春氣尚遲,谷口千林,正有寒色。
南田圖此,聊當吹律,取似賞音以象外解之也。
雲翁縣台先生,于馬上望真州江口,見雲影水光,帆樯估船,在萬柳風梢,隐見出沒,真一幅惠崇江南春也。
歸時屬濤平制圖。
洪谷作雲中山頂,四面峻厚。
墨苑稱化工靈氣,難以迹象求之。
因與王子石谷斟酌作此,洗盡時人畦徑。
真能知四面之意者,方可與觀此圖。
法行于荒落草率,意行于欲赴未赴。
瓊華玉巒,煙樓水樹,不敢當古人之刻畫,而風氣近之。
泛舟北郭外,觀平岡一帶,喬林紅葉,彩翠百狀,煙光霞氣,相照映如錦屏。
與武林靈隐虞山劍門,同一天孫機也。
秋夜讀《九辨》諸篇,橫坐天際。
目所見,耳所聞,都非我有。
身如枯枝,迎風蕭聊,随意點墨,豈所謂此中有真意者非耶! 吾嘗欲執鞭米老,俎豆黃倪。
橫琴坐思,或得之于精神寂寞之表。
徂春高館,晝夢徘徊,風雨一交,筆墨再亂。
将與古人同室而溯遊,不必上有千載也。
子純天機泊然,會當忘言,洞此新賞。
惜園遊心繪事,且十年餘矣。
其宗尚亦凡三四變,最後獨心賞南田恽子。
案乘間所置吟賞,大都南田筆墨也。
閒嘗與餘論議,上下古今,往往拔俗奔放,不肯屑屑與時追趨。
餘因歎惜園之意,甚近于古也。
自右丞、洪谷以來,北苑南宮相承。
入元而倪、黃輩出,風流豪蕩,傾動一時。
而畫法亦大明于天下。
後世士大夫追風效慕,縱意點筆,辄相矜高。
或放于甜邪,或流為狂肆,神明既盡,古趣亦忘。
南田厭此波靡,亟欲洗之,而惜園乃與餘意合,亦可異矣。
暇日以兩冊見投,因為斟酌于雲林、雲西、房山、海嶽之間,别開徑路,沉深墨采,潤以煙雲。
根于宋以通其郁,導于元以緻其幽,獵于明以資其媚。
雖神詣未至,而筆思轉新。
倘從是而仰鑽先匠,洞貫秘塗,庶幾洗刷頹靡,一變還雅。
恐雲間複起,不易吾言,願就賞心,共遊斯趣耳。
潇散曆落,荒荒寂寂。
有此山川,無此筆墨。
運斤非巧,規矩獨拙。
非曰讓能,聊行吾逸。
秋冬之際,殊難為懷,惟當以天台雲海蕩我煩襟。
知先生同此高寄,不複笑南田徒豪舉也。
壬子秋,予在荊溪。
時山雨初霁,溪漲湍急。
同諸子飲北城蔣氏書齋,乘醉泛舟。
從紫霞橋還泊東關。
激波奔岸有聲,暗柳斜蹊,蒼茫樓曲,近水綠窗,燈火明滅,仰視河漢,無雲晶然,水煙将升,萬影既寂,衆籁俱作。
于此流連,令人思緻清宕,正不必西溪南嶽之颠涯,方稱幽絕耳。
因為圖記之。
趙承旨畫落花遊魚圖,題詩雲:“溶溶綠水濃如染,風送落花春幾多。
頭白歸來舊池館,閑看魚泳自漚波。
”延祜七年,三月六日,春雨初霁,溪光可人。
乘興作落花遊魚圖,就賦詩其上,殊有清思耳。
此幀已歸廣陵王氏,不複可得。
癸醜予客西泠,往來湖濱,蘋灘荻港,綠堤花岸,可以澡雪塵襟,馳蕩藻思。
每當風日暄和,碧水澄明,遊魚可數,辄憶文敏所圖,悠然自樂,因仿佛為之。
并賦落花戲魚之曲,以當樂府田田茄下之歌雲:澄波如鏡,散紅如霞。
沙鄰鄰,雲彌彌。
菰蒲相如,系春風兮。
于水之汀,雲之涯。
藻動不見底,荇帶清可憐,倏魚遊其間。
倏魚遊其間,願得惠子兮,從我乎濠上之觀兮。
九月在散懷閣,斟秋界茶,朗吟自适,為叢菊寫照。
傳神難,傳韻尤難。
橫琴坐思,庶幾得之豐姿澹忘之表。
深秋池館,晝夢徘徊。
風月一交,心魂再蕩。
撫桐盤桓,悠然把菊。
抽毫點色,将與寒暑卧遊一室,如南華真人化蝶時也。
墨菊略用劉完庵法,與白陽山人用筆有今古之殊。
鑒者當得之。
唐解元墨花遊戲,虢國夫人馬上淡妝,以天趣勝耶。
以雲西筆法,寫雲林清秘閣。
意不為高岩大壑,而風梧煙筿。
如攬翠微,如聞清籁。
橫琴坐忘,殊有傲睨萬物之容。
學癡翁須從董、巨用思,以潇灑之筆,發蒼渾之氣。
遊趣天真,複追茂古,斯為得意。
此圖拟富春大嶺,殊未望于心手,豈能便合古人。
一峰老人為勝國諸賢之冠,後為沈啟南得其蒼渾,董雲間得其秀潤。
時俗搖筆,辄引癡翁,大谛刻鹄之類。
癡翁墨精,泊于塵滓久矣。
願借秋山圖,一是正之。
董文敏雲:唐以前無寒林,自李營邱、郭河陽始盡其法。
雖虬枝鹿角,槎枿紛挐,而挈裘振領,條理具在。
昔在虎林,得觀馬遠所圖紅梅松枝小幀,乃宋楊太後題詩以賜戚裡。
其畫松葉,多半折離披,有雪後凝寒意。
韻緻生動,作家習氣洗然。
暇日偶與半園先生泛舟于邗溝淮水之間,因為說此圖,先生即呼奁取扇屬餘追仿之。
意象相近,而神趣或遠矣。
先生家有馬公真本,當試正所不逮。
滕昌祐常于所居樹竹石杞菊,名草異花,以資畫趣。
所作折枝花果,并拟諸生。
餘曩有抱甕之願,便于舍旁得隙地,編籬種花,吟嘯其中。
興至抽毫,覺目前造物,皆吾粉本。
庶幾滕華之風。
然若有妒之,至今未遂此緣。
每拈筆寫生,遊目苔草,而不勝凝神耳。
陸天遊、曹雲西渲澹之色,不複着第二筆。
其苔法用石竹三四點掩映,使通幅神趣,通幅墨光俱出,真化境也。
房山神氣,鷗波、一峰猶以為不易及,後來學者豈能涉其颠涯。
徽廟題大年小幅,用右丞夏木黃鹂,水田白鹭兩句。
景不盈尺,筆緻清遠。
今在維揚王氏所藏宋元冊中。
郭恕先遠山數峰,勝小李将軍寸馬豆人千
因研索兩家法為桃源圖。
子久浮巒暖翠則太繁,沙碛圖則太簡。
脫繁簡之迹,出畦徑之外,盡神明之運,發造化之秘,極淋漓飄缈而不可知之勢者,其惟京口張氏所藏秋山圖,陽羨吳光祿富春卷乎?學者規摹一峰,何可不一見也。
暇時得小卷,經營布置,略用秋山富春兩圖法。
似猶拘于繁簡畦徑之間,未能與古人相遇于精神寂寞之表也。
子久富春山卷,全宗董源,間以高米,凡雲林、叔明、仲圭,諸法略備。
凡十數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态。
雄秀蒼莽,變化極矣。
與今世傳疊石重台,枯槎叢雜,短皴橫點,規模迥異。
予香山翁有摹本,略得大意。
衣白鄒先生有拓本,半園唐氏有油素本,庶幾不失邱壑位置,然終不若一見姑射仙人真面目,使凡塵頓盡也。
石谷子凡三臨富春圖矣。
前十餘年,曾為半園唐氏摹長卷,時猶為古人法度所束,未得遊行自在。
最後為笪江上借唐氏本再摹,遂有彈丸脫手之勢。
婁東王奉常聞而歎之,屬石谷再摹。
餘皆得見之。
蓋其運筆時精神與古人相洽,略借粉本而洗發自己胸中靈氣,故信筆取之,不滞于思,不失于法,适合自然,直可與之并傳,追縱先匠,何止下真迹一等。
予友陽羨三梧閣潘氏,将屬石谷再臨,以此卷本陽羨名迹,欲因王山人複還舊觀也。
從此富春副本,共有五卷。
縱收藏家複有如雲起樓主人吳孝廉之癖者,亦無憂劫火矣。
因識此以為富春圖幸。
陽羨周穎侯氏,與雲起樓吳冏卿昵好。
曾以千金玩具,抵吳借臨,未竟還之。
火後乃從吳氏更索殘本足成。
恒自誇诩一峰富春真迹已殘,惟摹本獨完。
人人謂得見周氏本,可想全圖之勝。
虞山王子石谷過毗陵,将為江上禦史摹此,欲從陽羨借周氏摹本,觀其起手一段,不可得。
卻後一載,石谷适攜客歲所臨卷與餘同遊陽羨,因得見周氏摹本。
其筆墨真如小兒塗鴉,足發一大笑。
急取對觀起手一段,與殘本無異。
始知周氏誕妄,真自欺欺人者耳。
且大書卷尾,自謂癡翁後身,又自稱筆墨有不及癡翁處,有癡翁不及處。
真醯雞斥掞,蠡海井天之見,可怪可哀也。
吳冏卿生平所愛玩者有二卷,一為智永千文真迹,一為富春圖,将以為殉。
彌留,為文祭二卷。
先一日焚千文真迹,自臨以視其燼。
诘朝焚富春圖,祭酒,面付火,火熾辄還卧内。
其從子吳靜安,疾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焚其起手一段。
餘因冏卿從子問其起手處,寫城樓睥睨一角,卻作平沙。
秃鋒為之,極蒼莽之緻。
平沙蓋寫富春江口出錢唐景也。
自平沙五尺餘以後,方起峰巒坡石。
今所焚者,平沙五尺餘耳。
他日當與石谷渡錢唐,抵富春江,上嚴陵灘,一觀癡翁真本,更屬石谷補平沙一段,使墨苑傳稱為勝事也。
畫秋海棠,不難于綽約妖冶可憐之态,而難于矯拔有挺立意。
惟能挺立,而綽約妖冶以為容,斯可以況美人之貞而極麗者。
于是制圖,竊比宋玉之賦東家子,司馬相如之賦美人也。
昔安期生以醉墨灑石上,皆成桃花,故寫生家多效之。
又磅磄之山,其桃千圍,其花青黑,西王母以食穆王。
今之墨桃,其遺意雲。
丁巳秋,予遊吳門。
過廣霞翁衣杏閣,見案間忘庵王子墨花卷。
淋漓飄灑,天趣飛動,真得元人遺意,當與白陽公并驅。
廣霞先生曰:“盍為作設色花卷,補忘庵花品之所未備乎?”餘唯唯。
遂破藤紙,研丹粉,戲為點色,五日而後成之。
但紙不宜于色,神氣未能明發。
然餘圖非古非今,洗脫畦徑,略研思思于造化,有天閑萬馬之意。
取示先生,先生曰:“忘庵卷如虢國澹掃娥眉,子畫如玉環豐肌豔骨,真堪并美。
挾兩卷以遊千花萬蕊中,吾将老是鄉矣。
”相與拊掌大笑,并書于後。
趙吳興有花溪漁隐,又有落花遊魚,皆神化之迹。
臨仿者毋慮數十百家,大都刻畫舊觀,未見新趣。
某某屬予寫遊魚,因兼用吳興兩圖,意作扇景。
俟他時石谷觀之,當更開法外靈奇之想也。
翌園兄将發維揚,戲用倪高士法為圖送之。
時春水初澌,春氣尚遲,谷口千林,正有寒色。
南田圖此,聊當吹律,取似賞音以象外解之也。
雲翁縣台先生,于馬上望真州江口,見雲影水光,帆樯估船,在萬柳風梢,隐見出沒,真一幅惠崇江南春也。
歸時屬濤平制圖。
洪谷作雲中山頂,四面峻厚。
墨苑稱化工靈氣,難以迹象求之。
因與王子石谷斟酌作此,洗盡時人畦徑。
真能知四面之意者,方可與觀此圖。
法行于荒落草率,意行于欲赴未赴。
瓊華玉巒,煙樓水樹,不敢當古人之刻畫,而風氣近之。
泛舟北郭外,觀平岡一帶,喬林紅葉,彩翠百狀,煙光霞氣,相照映如錦屏。
與武林靈隐虞山劍門,同一天孫機也。
秋夜讀《九辨》諸篇,橫坐天際。
目所見,耳所聞,都非我有。
身如枯枝,迎風蕭聊,随意點墨,豈所謂此中有真意者非耶! 吾嘗欲執鞭米老,俎豆黃倪。
橫琴坐思,或得之于精神寂寞之表。
徂春高館,晝夢徘徊,風雨一交,筆墨再亂。
将與古人同室而溯遊,不必上有千載也。
子純天機泊然,會當忘言,洞此新賞。
惜園遊心繪事,且十年餘矣。
其宗尚亦凡三四變,最後獨心賞南田恽子。
案乘間所置吟賞,大都南田筆墨也。
閒嘗與餘論議,上下古今,往往拔俗奔放,不肯屑屑與時追趨。
餘因歎惜園之意,甚近于古也。
自右丞、洪谷以來,北苑南宮相承。
入元而倪、黃輩出,風流豪蕩,傾動一時。
而畫法亦大明于天下。
後世士大夫追風效慕,縱意點筆,辄相矜高。
或放于甜邪,或流為狂肆,神明既盡,古趣亦忘。
南田厭此波靡,亟欲洗之,而惜園乃與餘意合,亦可異矣。
暇日以兩冊見投,因為斟酌于雲林、雲西、房山、海嶽之間,别開徑路,沉深墨采,潤以煙雲。
根于宋以通其郁,導于元以緻其幽,獵于明以資其媚。
雖神詣未至,而筆思轉新。
倘從是而仰鑽先匠,洞貫秘塗,庶幾洗刷頹靡,一變還雅。
恐雲間複起,不易吾言,願就賞心,共遊斯趣耳。
潇散曆落,荒荒寂寂。
有此山川,無此筆墨。
運斤非巧,規矩獨拙。
非曰讓能,聊行吾逸。
秋冬之際,殊難為懷,惟當以天台雲海蕩我煩襟。
知先生同此高寄,不複笑南田徒豪舉也。
壬子秋,予在荊溪。
時山雨初霁,溪漲湍急。
同諸子飲北城蔣氏書齋,乘醉泛舟。
從紫霞橋還泊東關。
激波奔岸有聲,暗柳斜蹊,蒼茫樓曲,近水綠窗,燈火明滅,仰視河漢,無雲晶然,水煙将升,萬影既寂,衆籁俱作。
于此流連,令人思緻清宕,正不必西溪南嶽之颠涯,方稱幽絕耳。
因為圖記之。
趙承旨畫落花遊魚圖,題詩雲:“溶溶綠水濃如染,風送落花春幾多。
頭白歸來舊池館,閑看魚泳自漚波。
”延祜七年,三月六日,春雨初霁,溪光可人。
乘興作落花遊魚圖,就賦詩其上,殊有清思耳。
此幀已歸廣陵王氏,不複可得。
癸醜予客西泠,往來湖濱,蘋灘荻港,綠堤花岸,可以澡雪塵襟,馳蕩藻思。
每當風日暄和,碧水澄明,遊魚可數,辄憶文敏所圖,悠然自樂,因仿佛為之。
并賦落花戲魚之曲,以當樂府田田茄下之歌雲:澄波如鏡,散紅如霞。
沙鄰鄰,雲彌彌。
菰蒲相如,系春風兮。
于水之汀,雲之涯。
藻動不見底,荇帶清可憐,倏魚遊其間。
倏魚遊其間,願得惠子兮,從我乎濠上之觀兮。
九月在散懷閣,斟秋界茶,朗吟自适,為叢菊寫照。
傳神難,傳韻尤難。
橫琴坐思,庶幾得之豐姿澹忘之表。
深秋池館,晝夢徘徊。
風月一交,心魂再蕩。
撫桐盤桓,悠然把菊。
抽毫點色,将與寒暑卧遊一室,如南華真人化蝶時也。
墨菊略用劉完庵法,與白陽山人用筆有今古之殊。
鑒者當得之。
唐解元墨花遊戲,虢國夫人馬上淡妝,以天趣勝耶。
以雲西筆法,寫雲林清秘閣。
意不為高岩大壑,而風梧煙筿。
如攬翠微,如聞清籁。
橫琴坐忘,殊有傲睨萬物之容。
學癡翁須從董、巨用思,以潇灑之筆,發蒼渾之氣。
遊趣天真,複追茂古,斯為得意。
此圖拟富春大嶺,殊未望于心手,豈能便合古人。
一峰老人為勝國諸賢之冠,後為沈啟南得其蒼渾,董雲間得其秀潤。
時俗搖筆,辄引癡翁,大谛刻鹄之類。
癡翁墨精,泊于塵滓久矣。
願借秋山圖,一是正之。
董文敏雲:唐以前無寒林,自李營邱、郭河陽始盡其法。
雖虬枝鹿角,槎枿紛挐,而挈裘振領,條理具在。
昔在虎林,得觀馬遠所圖紅梅松枝小幀,乃宋楊太後題詩以賜戚裡。
其畫松葉,多半折離披,有雪後凝寒意。
韻緻生動,作家習氣洗然。
暇日偶與半園先生泛舟于邗溝淮水之間,因為說此圖,先生即呼奁取扇屬餘追仿之。
意象相近,而神趣或遠矣。
先生家有馬公真本,當試正所不逮。
滕昌祐常于所居樹竹石杞菊,名草異花,以資畫趣。
所作折枝花果,并拟諸生。
餘曩有抱甕之願,便于舍旁得隙地,編籬種花,吟嘯其中。
興至抽毫,覺目前造物,皆吾粉本。
庶幾滕華之風。
然若有妒之,至今未遂此緣。
每拈筆寫生,遊目苔草,而不勝凝神耳。
陸天遊、曹雲西渲澹之色,不複着第二筆。
其苔法用石竹三四點掩映,使通幅神趣,通幅墨光俱出,真化境也。
房山神氣,鷗波、一峰猶以為不易及,後來學者豈能涉其颠涯。
徽廟題大年小幅,用右丞夏木黃鹂,水田白鹭兩句。
景不盈尺,筆緻清遠。
今在維揚王氏所藏宋元冊中。
郭恕先遠山數峰,勝小李将軍寸馬豆人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