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畫跋
關燈
小
中
大
萬。
吳道子半日之力,勝思訓百日之功。
皆以逸氣勝故也。
關仝氣岸,高視人表。
如绮裡、東園,衣冠甚偉,危坐賓筵,下視五陵年少,裘馬輕肥,不覺氣索。
趙令穰筆思秀潤,點色風華,掩映妩媚,有餘精妍,畫平遠之宗工。
規摹趙伯駒,小變刻畫之迹,歸于清潤。
此吳興一生宗尚如是,足稱大雅。
婁東王奉常煙客,自髫時便遊娛繪事。
乃祖文肅公屬董文敏随意作樹石,以為臨摹粉本。
凡辋川、洪谷、北苑、南宮、華原、營邱,樹法石骨,皴擦勾染,皆有一二語拈提根極理要。
觀其随筆率略處,别有一種貴秀逸宕之韻,不可掩者。
且體備衆家,服習所珍。
昔人最重粉本,有以也夫。
吾友唐子匹士,與予皆研思山水寫生。
而匹士于蒲塘菡萏,遊魚萍影,尤得神趣。
此圖成,呼予遊賞,因借懸榻上。
若身在西湖香霧中,濯魄冰壺,遂忘炎暑之灼體也。
其經營花葉,布置根莖,直以造化為師,非時史碌碌抹綠塗紅者所能窺見。
石谷摹雲西竹石枯槎,靈趣霭然,索玩無盡。
密林大石,相為賓主。
山外平原,歸人一徑,位置甚遠。
其運筆有唐人之風,覺王晉卿猶傷刻畫。
餘少時見畫梅沙彌,辄畏之。
此正時俗謬習,王山人所怪歎者。
今觀摹本,如睹司隸威儀,不覺爽然意消也。
石谷臨大年溪牧圖。
下為平岡,樹單用墨筆作幹,欹曲葉仰,刷橫作綠絲甚密。
下有流水,一童卧牛背,在水草間甚幽。
上無山巒蘆水,惟作寒鴉二三點而已。
石谷為餘言,宋元千金冊中,曾見此本。
春夜與虞山好友石谷書齋斟茗快談。
戲拈柯九思樹石,石谷補竹坡,共為笑樂。
時丙申浴佛前二日,南田壽平記。
觀其崖濑奔會,林麓隐伏,寂焉澄懷,悄焉動容,蓋已近跨六如,遠追洪谷,孤行法外,轶宕之緻盡矣。
已當郁岡先生秋堂隐幾,遊于雲溪,而王山人已隔牖含毫,分雲置壑。
兩公神契默成,真足鼓舞天倪,資其靈舉,尚哉斯圖。
觀二瞻仿董源刻意秀潤,而筆力少弱。
江上翁秉燭屬石谷潤色,以二瞻吾黨風流神契,欣然勿讓也。
凡分擘渲澹,點置村屋溪橋,落想辄異。
真所謂旌旗變色,煥若神明。
使他日二瞻見之,定為叫絕也。
仇實父因過月院,大青綠設色,風華研雅,又饒古趣。
伯駒以後,無與争能者矣。
王子兼采兩家,遂足超仇含趙,度越流輩。
池塘竹院,石谷仿劉松年邱壑,極隽逸。
設色兼仇實父,澹雅而氣厚。
此石谷青綠變體也。
設色得陰陽向背之理,惟吾友石谷子可稱擅場。
蓋損益古法,參之造化,而洞鏡精微,三百年來無是也。
求桃源如蜃樓海市,在飄缈有無之間。
又如三神山,反居水底,舟至辄引去。
武彜山中,時聞仙樂缭繞岩巅,異香氤氲,發于林臯,白雲冉冉下墜,即之不可得見。
觀此洞壑深杳,古翠照爛,落花缤紛,煙霧杳然,王山人若已造其境,故能得其真。
宇宙美迹,真宰所秘,乃不越襟而能問津于研席間。
始知劉子骥輩,真凡夫耳。
唐解元畫竹題詩:“一林寒竹護山家,秋夜來聽雨似麻。
嘈雜欲疑蠶上葉,蕭森更比蟹爬沙。
”烏目王山人畫竹,得六如遺意,并書六如詩句。
餘和雲:“派衍湖州有幾家,倪迂自笑竹如麻。
誰能染得湖江影,風在煙梢月在沙。
”又和雲:“從來愛竹是王家,墨雨如煙染白麻。
一片秋聲橫斷壑,半江殘雨過平沙。
”六如詩句,諧谑殊甚。
餘和詩故作莊語,因王山人畫竹意似嚴整,不複相嘲耳。
南田籬下月季,較他本稍肥,花極豐腴,色豐态媚,不欲使芙蓉獨霸霜國。
予愛其意,能自華擅于零秋。
戲為留照。
徐熙畫牡丹,止于筆墨随意點定,略施丹粉,而神趣自足,亦猶寫山水取意到。
東坡于月下畫竹,文湖州見之大驚,蓋得其意者,全乎天矣,不能複過矣。
秃管戲拈一兩折,生煙萬狀,靈氣百變。
朱欄白雪夜香浮,即趙集賢夜月梨花。
其氣韻在點綴中,工力甚微不可學。
古人之妙,在筆不到處。
然但于不到處求之,古人之妙,又未必在是也。
雲林通乎南宮,此真寂寞之境,再着一點便俗。
雪霁後,寫得天寒木落,石齒出輪,以贈賞音。
聊志我輩浩蕩堅潔。
秋夜煙光,山腰如帶,幽篁古槎相間,溪流激波,又澹蕩之。
所謂伊人,于此盤遊,渺若雲漢。
雖欲不思,烏得而不思。
半壑松風,一灘流水。
白雲度嶺而不散,山勢接天而未止。
别有日月,問是何世。
倘欲置身其中,可以逍遙自樂。
仿彼巢由,庶幾周生無北山之嘲矣。
三五月正滿,馮生招我西湖,輕舠出斷橋。
載荷花香氣,随風往來不散。
倚棹中流,手弄澄明。
時月影天光,與遊船燈火,上下千影,同聚一水。
而歌弦鼓吹,與梵呗風籁之聲,翕然并作。
目勞于見色,耳披于接聲。
聽攬既異,煩襟澡雪。
真若禦風清冷之淵,聞樂洞庭之野。
不知此身尚在人間與否。
馮生曰:“子善吟,願子為我歌今夕。
”餘曰:“是非詩所能盡也,請為圖。
”圖成,景物宛然無異,同遊時。
南田生曰:“斯圖也,即以為西湖夜泛詩可也。
” 千頃琅玕,三間草屋。
吾意中所有,願與賞心共之。
春煙圖,以得造化之妙。
初師大年,既落筆,覺大年胸次殊少此物。
欲駕而上之,為天地留此雲影。
“鳳管曾吹嶰谷風,紅绡全改舊豐容。
最憐殘雪離披處,斜挂枯枝折葉松。
”前在武林,得觀馬遠所圖江梅松枝小幀,乃宋楊太後題詩以賜戚畹。
詩為五言,極清婉有緻。
其畫松葉,合綠為之,葉疏長,半折離披,有雪後凝寒意。
冰鱗玉柯,危幹凝碧,真歲寒之麗賓,絕塵之畸客。
吾将從之與元化遊。
蓋亦挺其高标,無慚皎潔矣。
亂竹荒崖,深得雲西幽澹之緻,涉趣無盡。
紫栗一尋,青山萬朵。
二語作畫最勝。
奇松參天,滄洲在望,令人冷然神遠。
筍之幹霄,梅之破凍。
直塞兩間,孰能锢之。
藏山于山,藏川于川,藏天下于天下,有大力者負之而趨。
畫貴深遠,天遊雲西。
荒荒數筆,近耶遠耶。
凄寒将别,筆筆俱有寒鴉暮色。
月落萬山,處處皆圓。
董巨點筆似之。
趙大年每以近處見荒遠之色,人不能知。
更兼之以雲林、雲西,其荒也遠也,不更不能知之。
長安報國寺松十數本,虬龍萬狀。
偶憶其一,點以千丈寒泉,與松風并奏清音。
隐幾聽之,滿堂天籁。
寫此雲山綿邈,代緻相思。
筆端絲絲,皆清淚也。
董、巨神氣難摸索處,當如支遁之馬,不知者不能賞之。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讀之飒飒然。
五松圖神氣古澹,筆力不露秀媚,如婦人女子然。
而骨峙于外,神藏于内。
以其藏者如先生,故以為壽。
挂箭射筒,通竿無節。
此圖近之。
讀其詩悠然,想見種豆南山氣象,雖欲不代為樂不可得。
但落筆處,則吾意不能如筆何矣。
江樹雲帆,忽于窗櫺隙影中見之。
戲為點出平遠數筆,煙波萬狀,所謂愈簡愈難。
全是化工神境。
磅礴郁積,無筆墨痕,當令古人歌笑出地。
長河曉行得此景。
迷漫煙霧,何必米山。
如此荒寒之境,不見有筆墨痕,令人可思。
歲寒二友,餘新訂盟,真堪娛老。
北郭水亭,蓮花滿地。
坐卧其上,極遊賞之樂。
殘墨頹筆,略為伸紙,遂多逸趣也。
老樹荒溪,芽亭宴坐,似無懷氏之民。
老松危崖,淙淙瀑泉,若人間有此境否? 竹蕭澹而無華,柳向秋而先零。
何取于是而樂之?南田生曰:嗟乎!孫子之風遠矣。
夫其處幽藏密,寓其深思,人蓋不得而窺焉。
孫子峭于庸衆,而和于同韻,呼柳下以自進也。
而偃仰塵墟,往往口吟,激歌薇之聲。
殆将以此為西嶺,而遊心乎孤竹哉!庶幾其有鄰也。
梅沙彌有此本。
筆力雄勁,墨氣沉厚。
董、巨風規,居然猶在此幀。
仿其大意,過邯鄲而匍匐矣。
摹癡翁堤壑密林。
不為清潤工整之态,意象荒荒,古趣洞目,所乏高韻耳。
高尚晝夜山圖,真絕去筆墨畦徑,得二米之精微,殆不易學。
昔元鎮嘗題子久畫雲:雖不能夢見房山,特有筆思。
以癡翁之奇逸,猶不為元鎮所許,況時流哉! 晴川攬興圖,摹趙吳興設色。
鷗波老人,清江釣艇。
趙千裡晴巒聳翠,此幀兼用其法,與賞心者相參證也。
思翁善寫寒林,最得靈秀勁逸之緻,自言得之篆籀飛白。
妙合神解,非時史所知。
亂石鳴泉,仿王孟端,非黃鶴山樵也。
其皴擦渲染,相似而有間,如海裂井斷,不可淆。
明眼者辨取。
予曾從西溪觀銅峰雪色,因以許道甯筆意求之。
未能如劉褒畫北風,使四座涼生也。
枝高撐天,葉大于掌。
含霜聚雨,涼籁吹蕩。
空堂無風,時作奇響。
幾回停筆不得下,令人心在白雲上。
餘所見雲林十馀本,最愛唐氏高柯修竹圖,為有勁氣。
此作竹石略似之。
樹石再學雲林,未免邯鄲之笑。
随意涉趣,不必古人有此。
然雲西丹邱,直向豪端出入。
瓊台豔雪,绛樹珠衣。
邢尹聯茵,虢秦同辇。
真人間蕩心銷魂,姝麗要妙之觀也。
剪綠未工,春風不借。
嫣然在目,宜以永日。
取示賞音,同此娛神耳。
餘在北堂閑居,灌花莳香,涉趣幽豔。
玩樂秋容,資我吟嘯。
庶幾自比于滕華道隐之間,有萬象在旁意。
對此忘饑,可以無悶矣。
吳道子半日之力,勝思訓百日之功。
皆以逸氣勝故也。
關仝氣岸,高視人表。
如绮裡、東園,衣冠甚偉,危坐賓筵,下視五陵年少,裘馬輕肥,不覺氣索。
趙令穰筆思秀潤,點色風華,掩映妩媚,有餘精妍,畫平遠之宗工。
規摹趙伯駒,小變刻畫之迹,歸于清潤。
此吳興一生宗尚如是,足稱大雅。
婁東王奉常煙客,自髫時便遊娛繪事。
乃祖文肅公屬董文敏随意作樹石,以為臨摹粉本。
凡辋川、洪谷、北苑、南宮、華原、營邱,樹法石骨,皴擦勾染,皆有一二語拈提根極理要。
觀其随筆率略處,别有一種貴秀逸宕之韻,不可掩者。
且體備衆家,服習所珍。
昔人最重粉本,有以也夫。
吾友唐子匹士,與予皆研思山水寫生。
而匹士于蒲塘菡萏,遊魚萍影,尤得神趣。
此圖成,呼予遊賞,因借懸榻上。
若身在西湖香霧中,濯魄冰壺,遂忘炎暑之灼體也。
其經營花葉,布置根莖,直以造化為師,非時史碌碌抹綠塗紅者所能窺見。
石谷摹雲西竹石枯槎,靈趣霭然,索玩無盡。
密林大石,相為賓主。
山外平原,歸人一徑,位置甚遠。
其運筆有唐人之風,覺王晉卿猶傷刻畫。
餘少時見畫梅沙彌,辄畏之。
此正時俗謬習,王山人所怪歎者。
今觀摹本,如睹司隸威儀,不覺爽然意消也。
石谷臨大年溪牧圖。
下為平岡,樹單用墨筆作幹,欹曲葉仰,刷橫作綠絲甚密。
下有流水,一童卧牛背,在水草間甚幽。
上無山巒蘆水,惟作寒鴉二三點而已。
石谷為餘言,宋元千金冊中,曾見此本。
春夜與虞山好友石谷書齋斟茗快談。
戲拈柯九思樹石,石谷補竹坡,共為笑樂。
時丙申浴佛前二日,南田壽平記。
觀其崖濑奔會,林麓隐伏,寂焉澄懷,悄焉動容,蓋已近跨六如,遠追洪谷,孤行法外,轶宕之緻盡矣。
已當郁岡先生秋堂隐幾,遊于雲溪,而王山人已隔牖含毫,分雲置壑。
兩公神契默成,真足鼓舞天倪,資其靈舉,尚哉斯圖。
觀二瞻仿董源刻意秀潤,而筆力少弱。
江上翁秉燭屬石谷潤色,以二瞻吾黨風流神契,欣然勿讓也。
凡分擘渲澹,點置村屋溪橋,落想辄異。
真所謂旌旗變色,煥若神明。
使他日二瞻見之,定為叫絕也。
仇實父因過月院,大青綠設色,風華研雅,又饒古趣。
伯駒以後,無與争能者矣。
王子兼采兩家,遂足超仇含趙,度越流輩。
池塘竹院,石谷仿劉松年邱壑,極隽逸。
設色兼仇實父,澹雅而氣厚。
此石谷青綠變體也。
設色得陰陽向背之理,惟吾友石谷子可稱擅場。
蓋損益古法,參之造化,而洞鏡精微,三百年來無是也。
求桃源如蜃樓海市,在飄缈有無之間。
又如三神山,反居水底,舟至辄引去。
武彜山中,時聞仙樂缭繞岩巅,異香氤氲,發于林臯,白雲冉冉下墜,即之不可得見。
觀此洞壑深杳,古翠照爛,落花缤紛,煙霧杳然,王山人若已造其境,故能得其真。
宇宙美迹,真宰所秘,乃不越襟而能問津于研席間。
始知劉子骥輩,真凡夫耳。
唐解元畫竹題詩:“一林寒竹護山家,秋夜來聽雨似麻。
嘈雜欲疑蠶上葉,蕭森更比蟹爬沙。
”烏目王山人畫竹,得六如遺意,并書六如詩句。
餘和雲:“派衍湖州有幾家,倪迂自笑竹如麻。
誰能染得湖江影,風在煙梢月在沙。
”又和雲:“從來愛竹是王家,墨雨如煙染白麻。
一片秋聲橫斷壑,半江殘雨過平沙。
”六如詩句,諧谑殊甚。
餘和詩故作莊語,因王山人畫竹意似嚴整,不複相嘲耳。
南田籬下月季,較他本稍肥,花極豐腴,色豐态媚,不欲使芙蓉獨霸霜國。
予愛其意,能自華擅于零秋。
戲為留照。
徐熙畫牡丹,止于筆墨随意點定,略施丹粉,而神趣自足,亦猶寫山水取意到。
東坡于月下畫竹,文湖州見之大驚,蓋得其意者,全乎天矣,不能複過矣。
秃管戲拈一兩折,生煙萬狀,靈氣百變。
朱欄白雪夜香浮,即趙集賢夜月梨花。
其氣韻在點綴中,工力甚微不可學。
古人之妙,在筆不到處。
然但于不到處求之,古人之妙,又未必在是也。
雲林通乎南宮,此真寂寞之境,再着一點便俗。
雪霁後,寫得天寒木落,石齒出輪,以贈賞音。
聊志我輩浩蕩堅潔。
秋夜煙光,山腰如帶,幽篁古槎相間,溪流激波,又澹蕩之。
所謂伊人,于此盤遊,渺若雲漢。
雖欲不思,烏得而不思。
半壑松風,一灘流水。
白雲度嶺而不散,山勢接天而未止。
别有日月,問是何世。
倘欲置身其中,可以逍遙自樂。
仿彼巢由,庶幾周生無北山之嘲矣。
三五月正滿,馮生招我西湖,輕舠出斷橋。
載荷花香氣,随風往來不散。
倚棹中流,手弄澄明。
時月影天光,與遊船燈火,上下千影,同聚一水。
而歌弦鼓吹,與梵呗風籁之聲,翕然并作。
目勞于見色,耳披于接聲。
聽攬既異,煩襟澡雪。
真若禦風清冷之淵,聞樂洞庭之野。
不知此身尚在人間與否。
馮生曰:“子善吟,願子為我歌今夕。
”餘曰:“是非詩所能盡也,請為圖。
”圖成,景物宛然無異,同遊時。
南田生曰:“斯圖也,即以為西湖夜泛詩可也。
” 千頃琅玕,三間草屋。
吾意中所有,願與賞心共之。
春煙圖,以得造化之妙。
初師大年,既落筆,覺大年胸次殊少此物。
欲駕而上之,為天地留此雲影。
“鳳管曾吹嶰谷風,紅绡全改舊豐容。
最憐殘雪離披處,斜挂枯枝折葉松。
”前在武林,得觀馬遠所圖江梅松枝小幀,乃宋楊太後題詩以賜戚畹。
詩為五言,極清婉有緻。
其畫松葉,合綠為之,葉疏長,半折離披,有雪後凝寒意。
冰鱗玉柯,危幹凝碧,真歲寒之麗賓,絕塵之畸客。
吾将從之與元化遊。
蓋亦挺其高标,無慚皎潔矣。
亂竹荒崖,深得雲西幽澹之緻,涉趣無盡。
紫栗一尋,青山萬朵。
二語作畫最勝。
奇松參天,滄洲在望,令人冷然神遠。
筍之幹霄,梅之破凍。
直塞兩間,孰能锢之。
藏山于山,藏川于川,藏天下于天下,有大力者負之而趨。
畫貴深遠,天遊雲西。
荒荒數筆,近耶遠耶。
凄寒将别,筆筆俱有寒鴉暮色。
月落萬山,處處皆圓。
董巨點筆似之。
趙大年每以近處見荒遠之色,人不能知。
更兼之以雲林、雲西,其荒也遠也,不更不能知之。
長安報國寺松十數本,虬龍萬狀。
偶憶其一,點以千丈寒泉,與松風并奏清音。
隐幾聽之,滿堂天籁。
寫此雲山綿邈,代緻相思。
筆端絲絲,皆清淚也。
董、巨神氣難摸索處,當如支遁之馬,不知者不能賞之。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讀之飒飒然。
五松圖神氣古澹,筆力不露秀媚,如婦人女子然。
而骨峙于外,神藏于内。
以其藏者如先生,故以為壽。
挂箭射筒,通竿無節。
此圖近之。
讀其詩悠然,想見種豆南山氣象,雖欲不代為樂不可得。
但落筆處,則吾意不能如筆何矣。
江樹雲帆,忽于窗櫺隙影中見之。
戲為點出平遠數筆,煙波萬狀,所謂愈簡愈難。
全是化工神境。
磅礴郁積,無筆墨痕,當令古人歌笑出地。
長河曉行得此景。
迷漫煙霧,何必米山。
如此荒寒之境,不見有筆墨痕,令人可思。
歲寒二友,餘新訂盟,真堪娛老。
北郭水亭,蓮花滿地。
坐卧其上,極遊賞之樂。
殘墨頹筆,略為伸紙,遂多逸趣也。
老樹荒溪,芽亭宴坐,似無懷氏之民。
老松危崖,淙淙瀑泉,若人間有此境否? 竹蕭澹而無華,柳向秋而先零。
何取于是而樂之?南田生曰:嗟乎!孫子之風遠矣。
夫其處幽藏密,寓其深思,人蓋不得而窺焉。
孫子峭于庸衆,而和于同韻,呼柳下以自進也。
而偃仰塵墟,往往口吟,激歌薇之聲。
殆将以此為西嶺,而遊心乎孤竹哉!庶幾其有鄰也。
梅沙彌有此本。
筆力雄勁,墨氣沉厚。
董、巨風規,居然猶在此幀。
仿其大意,過邯鄲而匍匐矣。
摹癡翁堤壑密林。
不為清潤工整之态,意象荒荒,古趣洞目,所乏高韻耳。
高尚晝夜山圖,真絕去筆墨畦徑,得二米之精微,殆不易學。
昔元鎮嘗題子久畫雲:雖不能夢見房山,特有筆思。
以癡翁之奇逸,猶不為元鎮所許,況時流哉! 晴川攬興圖,摹趙吳興設色。
鷗波老人,清江釣艇。
趙千裡晴巒聳翠,此幀兼用其法,與賞心者相參證也。
思翁善寫寒林,最得靈秀勁逸之緻,自言得之篆籀飛白。
妙合神解,非時史所知。
亂石鳴泉,仿王孟端,非黃鶴山樵也。
其皴擦渲染,相似而有間,如海裂井斷,不可淆。
明眼者辨取。
予曾從西溪觀銅峰雪色,因以許道甯筆意求之。
未能如劉褒畫北風,使四座涼生也。
枝高撐天,葉大于掌。
含霜聚雨,涼籁吹蕩。
空堂無風,時作奇響。
幾回停筆不得下,令人心在白雲上。
餘所見雲林十馀本,最愛唐氏高柯修竹圖,為有勁氣。
此作竹石略似之。
樹石再學雲林,未免邯鄲之笑。
随意涉趣,不必古人有此。
然雲西丹邱,直向豪端出入。
瓊台豔雪,绛樹珠衣。
邢尹聯茵,虢秦同辇。
真人間蕩心銷魂,姝麗要妙之觀也。
剪綠未工,春風不借。
嫣然在目,宜以永日。
取示賞音,同此娛神耳。
餘在北堂閑居,灌花莳香,涉趣幽豔。
玩樂秋容,資我吟嘯。
庶幾自比于滕華道隐之間,有萬象在旁意。
對此忘饑,可以無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