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畫跋

關燈
神品之上。

    若用意模撫仿,去之愈遠。

    倪高士雲:“作畫不過寫胸中逸氣耳。

    ”此語最微,然可與知者道也。

     梅花庵主與一峰老人同學董、巨,然吳尚沉郁,黃貴潇散,兩家神趣不同,而各盡其妙。

     餘畫樹喜作喬柯古幹。

    愛其昂霄之姿,含霜激風,挺立不懼,可以況君子。

    惟營邱能得此意,當以瓣香奉之。

     寒林昔推營邱、華原,得古勁蒼寒之緻。

    曾見營邱雪山,畫樹多作俯枝,勢則劍拔弩張,筆則印泥畫沙。

    此圖師其意,而少變其法,似于古人略有合處,與知者鑒之。

     北苑畫正峰,能使山氣欲動,青天中風雨變化。

    氣韻藏于筆墨,筆墨都成氣韻,不使識者笑為奴書。

     巨然行筆如龍,若于尺幅中雷轟電激,其勢從半空擲筆而下,無迹可尋。

    但覺神氣森然洞目,不知其所以然也。

     黃鶴山樵一派,有趙元孟端,亦猶洪谷之後有關仝,北苑之後有巨然,癡翁之後有馬文璧也。

     子久以意為權衡,皴染相兼,用意入微。

    不可說,不可學。

    太白雲:“落葉聚還散,寒鴉栖複驚。

    ”差可拟其象。

     六如居士以超逸之筆,作南宋人畫法,李唐刻畫之迹,為之一變。

    全用渲染洗其勾斫,故煥然神明。

    當使南宋諸公,皆拜床下。

     婁東王奉常,家有華原小幀。

    邱壑精深,筆力遒拔,思緻極渾古。

    然别有逸宕之氣,雖至精工,居然大雅。

     董宗伯極稱高尚書大姚村圖,王石谷又稱夜山圖得煙雲變滅之狀。

    高彥敬畫,人間傳者不多見。

    得從尺幅片紙,想其規模,漱其芳潤,猶可以陶冶群賢,超乘而上。

     昔人論畫雪景多俗,董雲間頗宗其說。

    嘗見畫史稱營邱所作雪圖,峰巒林屋,皆以澹墨為之,而水天空處,全用粉填,亦一奇也。

    每以告畫人,不愕然驚,則咥然笑,足以知後學之凡下也。

    觀此語于當時畫手,求一知營邱用意處,已不可得。

    況風氣代降,至于數百年之後哉!然營邱之創制,遂為獨絕。

    以論雪景多俗,蓋亦指衆工之迹耳,豈足以限大方。

    以是知雲間之說,非至論也。

     子久天池、浮巒、春山聚秀諸圖,其皴點多而墨不費,設色重而筆不沒,點綴曲折而神不碎,片紙尺幅而氣不局,遊移變化,随管出沒而力不傷。

    董文敏所謂煙雲供養,以至于壽而仙者,吾以為黃一峰外,無他人也。

     泰岱秦松,王右丞曾有此圖。

    右丞曰:“秦換而松不換。

    ”蓋自矜其畫耳。

    迄今而不換之松安在,右丞之畫亦安在耶? 錫山舟次,一望山水林屋,舟輿橋梁,豆草黍稷,争相位置。

    八月既望,水之宜落時也,而迷迷離離,猶如此耶。

     某公詩吳生畫,如五十婦人,修察其容,自以為姣好,當門而入視之,已憔悴甚矣。

     天外之天,水中之水,筆中之筆,墨外之墨。

    非高人逸品,不能得之,不能知之。

     郭熙河陽人,其畫法詭宕奇妙。

    至以真雲招入囊中,放出以似其飄渺之象,為山形。

    然後世學者,多入魔道。

    其自言曰:“凡畫積惰氣而強之者,其迹軟懦而不快,此不注精之病也。

    積昏氣而汨之者,其狀黯猥而不爽,此神不與俱成之病也。

    以輕心挑之者,其形脫略而不固,此不嚴重之弊也。

    以慢心忽之者,其體疏率而不齊,此不恪勤之弊也。

    ”觀此,則公之小心精密也亦至矣。

     其之筆墨攢簇,然欲使人可以尋味而得之,如通國皆知子都,而淄渑之相别,黑白之相懸,不俟易牙離朱也。

     米家父子與高尚書分路揚镳,亦猶王氏羲獻與鐘元常齊驅并駕。

    然其門徑有異而同,有同而異者。

     雍門琴引雲:須坐聽吾琴之所言。

    吾意亦欲向知者求吾畫中之聲,而知所言也。

     方方壺蟬蛻世外,故其筆多詭岸而潔清,殊有側目愁胡,科頭箕踞之态。

    因念皇皇鹿鹿,終日骎骎馬走中,而欲證乎靜域者,所謂下士聞道如蒼蠅聲耳。

     子久神情,于散落處作生活。

    其筆意于不經意處,作湊理。

    其用古也,全以己意而化之。

    甝■〈虎童〉之猛厲也,而獵人能馴之以角抵之戲。

    王孫之詭秘也,而弋人能導之以桑林之舞。

    此其故有非言說之所能盡矣。

     出入風雨,卷舒蒼翠,走造化于毫端,可以哂洪谷,笑範寬,醉罵馬遠諸人矣。

     元人幽秀之筆,如燕舞飛花,揣摸不得。

    又如美人橫波微盼,光彩四射。

    觀者神驚意喪,不知其所以然也。

     雲西筆意靜淨,真逸品也。

    山谷論文雲:“蓋世聰明,驚彩絕豔。

    離卻靜淨二語,便堕短長縱橫習氣。

    ”涪翁論文,吾以評畫。

     迂老幽澹之筆,餘研思之久,而猶未得也。

    香山翁雲:予少而習之,至老尚不得其無心湊泊處。

    世乃輕言迂老乎? 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

    一種靈氣,惟其品若天際冥鴻。

    故出筆便如哀弦急管,聲情并集。

    非大地歡樂場中,可得而拟議者也。

     近日寫生家多宗餘沒骨花圖,一變為秾麗俗習,以供時目。

    然傳模既久,将為濫觞。

    餘故亟稱宋人澹雅一種,欲使脂粉華靡之态,複還本色。

     餘凡見管夫人畫竹三四本,皆清敻絕塵。

    近從吳門見邵僧彌臨本,亦略得意趣,猶有仲姬之風焉。

    半園唐孝廉所藏烏目山人臨管夫人竹窩圖卷,最為超逸,骎骎乎駕仲姬而上。

    僧彌,小巫耳。

     元時名家,無不宗北苑矣。

    迂老崛強,故作荊、關,欲立異以傲諸公耳。

     方壺潑墨,全不求似,自謂獨參造化之權,使真宰欲泣也。

    宇宙之内,豈可無此種境界。

     黃鶴山樵,遠宗摩诘。

    其能自立門戶,颉颃黃、倪,蓋得力于北苑者深也。

     米家畫法,至房山而始備。

    觀其墨華遊戲,脫盡畦徑,果非時人所能夢見。

     昔滕昌祐常于所居,多種竹石杞菊,以資畫趣。

    所作折枝花果,并拟諸生。

    餘亦将灌花南田,玩樂苔草,抽豪研色,以吟春風,信造化之在我矣。

     趙大年江山積素圖,秀潔妍雅,得王維家法。

    王晉卿、鄭僖輩,皆不能及。

    此本為王于一先人文裕公所藏,傳之太仆,以至于一。

    可謂一代鴻寶。

     奉常家藏此卷,已數十年。

    奉常與王子石谷為筆墨之知忘年契密,遂以藏卷贈之。

    前輩風流,真可傳稱,以為勝事。

    屬餘記此,以便畫苑蒐采雲。

     雲林畫天真澹簡,一木一石,自有千岩萬壑之趣。

    今人遂以一木一石求雲林,幾失雲林矣。

     宋時人物衣褶,多宗李龍眠。

    石谷子為餘言,向在維揚貴戚王長安家,觀宋徽廟六高士圖,倜傥有出塵之度,行筆巧密,與龍眠豳風圖略同。

    因知趙文敏所宗,亦龍眠一派也。

    此作松下老子圖,玩其筆勢,森然古法具在,但以設色變其白描。

    此種用色,古澹明潔,惟明代文徵仲庶幾得之。

    時俗庸史,不足與議矣。

     澹庵宋元冊中,觀郭河陽寒山行旅絕奇,江貫道江關暮雪,亦妙本也。

    劉松年畫人物團扇本,三人回首看左角桃花,人物如生,竹夾葉大綠帶煙霧,真有神氣。

    王晉卿畫楊柳樓閣極精工,柳用大綠塗染,後用汁綠開細葉,極鮮麗。

    郭河陽行旅圖,石谷已摹入絹素,極可觀,大有出藍之美。

     此景摹營丘寒林曉煙,極蒼茫有深曲意。

    餘謂畫霧與煙不同,畫煙與雲不同。

    霏微迷漫,煙之态也;疏密掩映,煙之趣也;空洞沉冥,煙之色也;或沉或浮,若聚若散,煙之意也;覆水如纩,橫山如練,煙之狀也。

    得其理者,庶幾解之。

    五峰創意新鮮,可稱獨步。

     烏目山人為餘言,生平所見王叔明真迹,不下廿餘本,而真迹中最奇者有三。

    吾從秋山草堂一幀悟其法,于毗陵唐氏觀夏山圖會其趣。

    最後見關山蕭寺本,一洗凡目,煥然神明,吾窮其變焉。

    大谛秋山天然秀潤,夏山郁密沉古。

    關山圖則離披零亂,飄灑盡緻,殆不可以徑轍求之。

    而王郎于是乎進矣。

    因知向者之所為山樵,猶在雲霧中也。

    石谷沉思既久,暇日戲彙三圖筆意于一幀。

    滌蕩陳趨,發揮新意,徊翔放肆,而山樵始無餘蘊。

    今夏石谷自吳門來,餘搜行笈得此幀,驚歎欲絕。

    石谷亦沾沾自喜,有十五城不易之概。

    置餘案頭,摩娑十餘日,題數語歸之。

    蓋以西廬老人之矜賞,而石谷尚不能割所愛。

    矧餘輩安能久假為韫椟玩耶?庚戌夏五月,毗陵南田草衣恽格題于靜嘯閣。

     香山翁雲:北苑秃鋒,餘甚畏之。

    既而雄雞對舞,雙瞳正照,如有所入。

    陳姚最有言:蹑方趾之足易,标圓行之步難。

    雖言遊刃,理解終迷。

    以此語語作家,茫然不知也。

    香山翁蓋于北苑三折肱矣,但用筆全為雄勁,未免昔人筆過傷韻之譏,猶是仲由高冠長劍,初見夫子氣象。

     梅花庵主學董源,猶為昔人神氣所壓,未能敻然自拔。

    此本所摹仲圭,石谷得法外之意,真後來居上。

     餘見石谷畫凡數變,每變益奇。

    此本為今春所作。

    觀其脫落荒率處,與客秋較異,似又一變也。

    變而至于登峰,翻引邢、楊兩公以為合古,雖不妨土壤增高,而此亦安平君置卒上座,而謬為恭敬也。

     曾從吳門觀盧鴻草堂圖十二幀。

    其作樹渲染,正與此本相類。

    樸古之韻,逼真唐人,五代以下,無此風骨。

     壬子秋,餘與石谷在楊氏水亭,同觀米海嶽雲山大幀。

    宋徽廟題幀首雲: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董宗伯鑒定為荊溪吳光祿所藏。

    吳氏有起雲樓,蓋以斯圖名也。

    石谷作此,如宗伯所雲:從嶽陽樓觀聽仙人吹笛,一時凡境頓盡。

    故其下筆靈氣郁蒸,與前此所圖懸殊也。

     癡翁畫,林壑位置,雲煙渲暈,皆可學而至。

    筆墨之外,别有一種荒率蒼莽之氣,則非學而至也。

    故學癡翁,辄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