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結論
關燈
小
中
大
自己,而非舍其自己以從我,其同化力所以為強無比,正以此故。
我們知道人類得脫于古宗教之迷蔽,隻是最近之事,何為中國古人乃如此之早?此處不可輕忽看過。
迷信生于畏懼與希求。
古時人群迷信所以不可免,正為其時多有自然災害而啬于生活物資,人類生存時不免感受威脅,而知識學問顧甚不足。
中國古人那時災害多少如何,物資豐啬如何,以及其知識方面如何,是否皆大有異于他方,今日似乎都難以證明,想來或者亦差不多。
那麼,其心思開明而少迷信,不能不說是奇迹。
我不能追原其故,使此奇迹不奇。
但我願指出,産生迷信的那些畏懼與希求,都從身體而來,無所怵誘于外,而平平正正,開明通達,卻是理性之本質。
我說一般皆從身體出發,而中國獨理性早啟,于此又可回證其不謬。
仁厚一面,開明一面,皆其所以最能同化異族之故,自可無疑。
然須知此兩面之所由表現者,還在其人生态度之正當适中。
何謂正當适中之人生,實不好說得出。
這隻可從其不落于禁欲(例如西洋中古宗教),恣欲(西洋近代人生在此傾向)之兩偏言之,恣欲者不免陷在身體中,禁欲者似又違反乎身體。
禁欲實從恣欲引起來的,而禁欲每又翻轉到恣欲。
不論恣欲禁欲,要皆失去人類生命應有之和諧,而與大自然相對立。
反之,得乎人類生命之和諧而與大自然相融合,是即正當人生。
仁厚有容,開明無執,皆不過其表現于外者。
非宗教的文化之出現于中國古代,正為其時有人體現了此種人生,體驗了此種人生--這就是所謂聖人。
他本乎此種人生以領導人,就有所謂周孔教化。
異族之同化,即與我一同向往于此種人生,文化之統一,即統一于此種人生之向往。
正當适中自不易談,而鄭重以事人生,不偏乎恣欲或禁欲,卻蔚成此土之風尚。
--此土風尚所為翹異于西洋迥别于印度者,唯在此。
當然不待說,此種人生态度不支不蔓近情近理,其本身就是最易使人同化的。
更加以最利于傳送到異時異地之文字,其收效乃更大更神。
配合上各種知識方法在當時之比較優越。
軍事政治亦複不弱于人,此偉大出奇的局面不知不覺就成功了。
前問:在知識,在經濟,在軍事政治,既一一皆非中國所擅長,他究竟靠一種什麼力量而得成功?現在可以回答:這就是理性之力。
試再取印度西洋來對照以明之。
前在第十二章曾指出,人類社會因文化發達進步而得發育成長,實有兩面:一面是屬身的,一面是屬心的。
身體本是生存工具,人在圖生存中,又不斷在身内身外創造許多工具(包知識技能而言)來用,使身體活動加大加強,以及更加靈便,由這些工具之發達,社會關系日益繁密,社會單位日益拓大,此即社會發育成長之屬于身的一面。
西洋自産業革命以來到今天,其文化之進步特偏此一面,其社會之發育成長亦特偏此一面,顯然可見。
唯其有此一面之成功,故其社會生活所表現者不像印度那樣支離破碎,而且亦能有偉大局面如不列颠聯合王國,如蘇維埃聯邦者之出現。
但這些是國家而非民族,是政治上之聯合統一,而非文化上之融合不分。
那即是說,其偉大局面之形成,甯從身來而不從心來,和我們不同。
始終停留在産業革命前的我們,身體工具一面文化不發達,較之今天西洋落後何啻千裡之遠。
大部分鄉村猶不失自然經濟之面目,水陸交通勝于原始者不多,則以其固有種族之繁,山川之阻,豈有聯成一體之可能?然而竟有此一偉大局面之出現,而且此一大單位是文化上融合不分之民族,并不像他們隻是政治上聯合統一之國家,随時還有分裂可能。
對照着見出我們的偉大,甯從心來而不從身來。
此即是說,我們雖未能由工具發達,使人與人從經濟上密織起來,在政治上為遠大之抟控,而實現社會之發育成長于身的一面,但我們卻因另一面文化之進步性,使人與人從彼此了解之增進而同化,從彼此情意之款洽而融合,卒能實現社會之發育成長于心的一面。
人與人之間,從乎身則分則隔,從乎心則分而不隔,然卒以身之故,此不隔之心卻容易隔起來,故在文化上恒必有其相聯相通之道,而後人類乃得成社會而共生活。
人類從最初有社會那天,便有宗教,就是為此。
凡宗教,道德,禮俗,法律一類東西,皆為文化之屬的一面的。
說心即指理性(見第十二章)。
凡社會之發育成長,屬身一面的皆由理智對物有進步,屬心一面的,皆由理性對人有進步,理智對物有進步,不外自然之物更為人所控制利用,其表見則在種種工具之發達。
理性對人有進步,不外那些歧見猜防,褊心固陋--此多起于後天而存于群與群族與族之間--漸得化除,恢複其本來不隔之心。
其表見則在宗教、道德、禮俗、法律之闳偉明通。
宗教是一怪東西。
它一面涵有理性成分,一面又障蔽了理性,它方便人在此得相聯通,同時卻又使人在彼隔閡起來。
上說那些歧見猜防,褊心固陋,如其不盡出于宗教迷信,至少亦與宗教有關。
在西洋,其文化所以不能統一,民族所以難于融合,至今歐洲卒必分若幹單位而不止者,正為他們當初走宗教之路所不可免。
而中國的好處,就在早早脫開宗教,創辟其非宗教的文化。
所以論人口面積,我與歐洲相埒,且他們經濟進步而我未能,他們交通發達而我未能,相形之下,人們在生活關系上自又大為疏遠,地面又顯得格外遼闊,卻是他們所不可得之融合統一,我先得到。
此即中國文化雖未能以理智制勝于物,獨能以理性互通于人,他們盡管身近而心不近,我們雖則身遠而心不遠。
更從中國西洋以看印度,印度宗教最盛最多(印度文明自有獨到在此),西洋所未有,莫論中國。
因此中國式之社會發育成長,在印度不能有。
同時,它在身體對外發達種種工具一面,似尚不如中國,莫論西洋。
因此西洋式之社會發育成長,在印度又沒有。
這兩面都沒有,自然難怪其社會陷于支離破碎之奇觀了。
統起來可以說,中國,西洋,印度之不同,其問題皆在宗教上。
社會之發育成長,身心兩面原自相關,因亦常相推相引而共進。
但由于西洋是從身到心,中國是從心到身,中西卒各落于一偏,失其身心應有之配稱關系。
西洋之失,從近代資本社會最易看出。
一大工廠,一大公司,成千成萬之人在一起共生活,雖事實上互相依存,而人人各自為謀,彼此缺乏承認,缺乏了解。
有如一盤機器的各部分,誠然為着一公共結果而在協作前進,但他們卻于此公共目的無認識無興趣。
因其隻是機械共處而非理性合作,所以不能按着公共目的而各自約束自己。
相反地,有時且各為自己而破壞了公共目的。
整個西洋社會便是這樣機器式生活着,其間聯鎖關系多偏在身一面,而缺心為适當配稱。
杜威博士于其《民本主義與教育》一書,嘗論今日歐美雖不能不說是一進步的社會,但仍有其“不社會”之處,正為此。
現在逼着轉向社會主義,仍不外一機械力之逼迫,尚少悔悟于其理性之不足。
今後如何亟從理性求補充,是其前途所切需。
表見在中國人之間者,好處是不隔閡,短處是不團結。
西洋人與我相反,其好處是能團結,其短處是多隔閡。
因此若在西洋,不隔閡就一定團結得很好,而中國卻不然。
伯爾納·約瑟在其《民族論》既盛稱全中國的文化十分一緻,卻又說中國人缺乏民族意識民族情緒,不算一真正民族。
此在西洋将不可解,何以其人文化都十分一緻了,而其間還不曾有民族意識民族情緒存在?蓋民族意識民族情緒養成于團結對外。
習于團結對外之西洋人,有時于文化不一緻者猶不難團成一民族。
不習于團結對外之中國人,盡管文化如此統一,依然有不成民族之譏。
證之于抗日戰争,說中國人沒有民族意識或者太過。
然中國人散漫無組織,家族意識鄉裡意識每高于其國家意識民族意識,甚且出國在外猶所不免,其病不可謂不深。
問其何為而然?一句話回答,就是其社會在心一面之發育有餘,而身一面之發育不足。
身體屬于有對性。
當社會從身體有對一面發育而成長,首先即依宗教以團結對外,繼此還是依于宗教進步而擴大團結(參看第三章),末後可不依宗教,而還是不改其團結對外。
西洋之路正如此,中國獨以理性早啟,于此頗有缺略。
及至社會組織以倫理不以集團,其缺略乃更決定。
其不隔閡即理性之表見,其不團結即缺身一面之發育以為配合。
這是很明白的。
至于種種工具不發達,身體活動不能加大加強,經濟猶偏乎自給自足,政治傾向于消極無為,使其人益形松散,幾若不甚相關,其為社會在身一面發育不足之表現又不待說。
然盡它在這一面如此短缺,而另一面其融合統一之出奇偉大局面,你總否認不得,此即所謂在心一面之發育有餘了。
末後總結:中國的偉大非他,原隻是人類理性的偉大。
中國的缺欠,卻非理性的缺欠(理性無缺欠),而是理性早啟,文化早熟的缺欠。
必明乎理性在人類生命中之位置,及其将如何漸次以得開發,而後乃于人類文化發展之全部曆程,庶得有所見。
又必明乎中國之為理性早啟文化早熟,而後于此文化不可解之謎乃無複疑滞,并洞見其利病得失之所在。
所有中國文化之許多特征(如上所舉乃至上所未舉者),其實不外一“文化早熟”之總特征。
這是從上論證到此,毫不含糊的結論。
或問:此早熟又由何來?早熟就是早熟,更無誰使之早熟者。
西洋未曾早熟,卻又嫌熟得太晚--其理性開發不能與其身一面發育相配稱。
偏此偏彼,中西互見,不得問其何為而偏。
豈獨中西有偏,世界各處文化所以表現種種不同者,正為其發乎種種不同之偏差。
必以其地理、種族、曆史等緣會不同言之,雖有可言者,究不足以盡。
一切文化都是創新,不徒為外緣之适應,愈偉大的文化愈不是。
二民族性之所由成 如第一章所說,中國民族性為研究中國文化一極好參考佐證資料。
茲于文化既大緻讨究有結論,應即取民族性互為勘對印證。
第在分就前所列舉十點(見第一章
我們知道人類得脫于古宗教之迷蔽,隻是最近之事,何為中國古人乃如此之早?此處不可輕忽看過。
迷信生于畏懼與希求。
古時人群迷信所以不可免,正為其時多有自然災害而啬于生活物資,人類生存時不免感受威脅,而知識學問顧甚不足。
中國古人那時災害多少如何,物資豐啬如何,以及其知識方面如何,是否皆大有異于他方,今日似乎都難以證明,想來或者亦差不多。
那麼,其心思開明而少迷信,不能不說是奇迹。
我不能追原其故,使此奇迹不奇。
但我願指出,産生迷信的那些畏懼與希求,都從身體而來,無所怵誘于外,而平平正正,開明通達,卻是理性之本質。
我說一般皆從身體出發,而中國獨理性早啟,于此又可回證其不謬。
仁厚一面,開明一面,皆其所以最能同化異族之故,自可無疑。
然須知此兩面之所由表現者,還在其人生态度之正當适中。
何謂正當适中之人生,實不好說得出。
這隻可從其不落于禁欲(例如西洋中古宗教),恣欲(西洋近代人生在此傾向)之兩偏言之,恣欲者不免陷在身體中,禁欲者似又違反乎身體。
禁欲實從恣欲引起來的,而禁欲每又翻轉到恣欲。
不論恣欲禁欲,要皆失去人類生命應有之和諧,而與大自然相對立。
反之,得乎人類生命之和諧而與大自然相融合,是即正當人生。
仁厚有容,開明無執,皆不過其表現于外者。
非宗教的文化之出現于中國古代,正為其時有人體現了此種人生,體驗了此種人生--這就是所謂聖人。
他本乎此種人生以領導人,就有所謂周孔教化。
異族之同化,即與我一同向往于此種人生,文化之統一,即統一于此種人生之向往。
正當适中自不易談,而鄭重以事人生,不偏乎恣欲或禁欲,卻蔚成此土之風尚。
--此土風尚所為翹異于西洋迥别于印度者,唯在此。
當然不待說,此種人生态度不支不蔓近情近理,其本身就是最易使人同化的。
更加以最利于傳送到異時異地之文字,其收效乃更大更神。
配合上各種知識方法在當時之比較優越。
軍事政治亦複不弱于人,此偉大出奇的局面不知不覺就成功了。
前問:在知識,在經濟,在軍事政治,既一一皆非中國所擅長,他究竟靠一種什麼力量而得成功?現在可以回答:這就是理性之力。
試再取印度西洋來對照以明之。
前在第十二章曾指出,人類社會因文化發達進步而得發育成長,實有兩面:一面是屬身的,一面是屬心的。
身體本是生存工具,人在圖生存中,又不斷在身内身外創造許多工具(包知識技能而言)來用,使身體活動加大加強,以及更加靈便,由這些工具之發達,社會關系日益繁密,社會單位日益拓大,此即社會發育成長之屬于身的一面。
西洋自産業革命以來到今天,其文化之進步特偏此一面,其社會之發育成長亦特偏此一面,顯然可見。
唯其有此一面之成功,故其社會生活所表現者不像印度那樣支離破碎,而且亦能有偉大局面如不列颠聯合王國,如蘇維埃聯邦者之出現。
但這些是國家而非民族,是政治上之聯合統一,而非文化上之融合不分。
那即是說,其偉大局面之形成,甯從身來而不從心來,和我們不同。
始終停留在産業革命前的我們,身體工具一面文化不發達,較之今天西洋落後何啻千裡之遠。
大部分鄉村猶不失自然經濟之面目,水陸交通勝于原始者不多,則以其固有種族之繁,山川之阻,豈有聯成一體之可能?然而竟有此一偉大局面之出現,而且此一大單位是文化上融合不分之民族,并不像他們隻是政治上聯合統一之國家,随時還有分裂可能。
對照着見出我們的偉大,甯從心來而不從身來。
此即是說,我們雖未能由工具發達,使人與人從經濟上密織起來,在政治上為遠大之抟控,而實現社會之發育成長于身的一面,但我們卻因另一面文化之進步性,使人與人從彼此了解之增進而同化,從彼此情意之款洽而融合,卒能實現社會之發育成長于心的一面。
人與人之間,從乎身則分則隔,從乎心則分而不隔,然卒以身之故,此不隔之心卻容易隔起來,故在文化上恒必有其相聯相通之道,而後人類乃得成社會而共生活。
人類從最初有社會那天,便有宗教,就是為此。
凡宗教,道德,禮俗,法律一類東西,皆為文化之屬的一面的。
說心即指理性(見第十二章)。
凡社會之發育成長,屬身一面的皆由理智對物有進步,屬心一面的,皆由理性對人有進步,理智對物有進步,不外自然之物更為人所控制利用,其表見則在種種工具之發達。
理性對人有進步,不外那些歧見猜防,褊心固陋--此多起于後天而存于群與群族與族之間--漸得化除,恢複其本來不隔之心。
其表見則在宗教、道德、禮俗、法律之闳偉明通。
宗教是一怪東西。
它一面涵有理性成分,一面又障蔽了理性,它方便人在此得相聯通,同時卻又使人在彼隔閡起來。
上說那些歧見猜防,褊心固陋,如其不盡出于宗教迷信,至少亦與宗教有關。
在西洋,其文化所以不能統一,民族所以難于融合,至今歐洲卒必分若幹單位而不止者,正為他們當初走宗教之路所不可免。
而中國的好處,就在早早脫開宗教,創辟其非宗教的文化。
所以論人口面積,我與歐洲相埒,且他們經濟進步而我未能,他們交通發達而我未能,相形之下,人們在生活關系上自又大為疏遠,地面又顯得格外遼闊,卻是他們所不可得之融合統一,我先得到。
此即中國文化雖未能以理智制勝于物,獨能以理性互通于人,他們盡管身近而心不近,我們雖則身遠而心不遠。
更從中國西洋以看印度,印度宗教最盛最多(印度文明自有獨到在此),西洋所未有,莫論中國。
因此中國式之社會發育成長,在印度不能有。
同時,它在身體對外發達種種工具一面,似尚不如中國,莫論西洋。
因此西洋式之社會發育成長,在印度又沒有。
這兩面都沒有,自然難怪其社會陷于支離破碎之奇觀了。
統起來可以說,中國,西洋,印度之不同,其問題皆在宗教上。
社會之發育成長,身心兩面原自相關,因亦常相推相引而共進。
但由于西洋是從身到心,中國是從心到身,中西卒各落于一偏,失其身心應有之配稱關系。
西洋之失,從近代資本社會最易看出。
一大工廠,一大公司,成千成萬之人在一起共生活,雖事實上互相依存,而人人各自為謀,彼此缺乏承認,缺乏了解。
有如一盤機器的各部分,誠然為着一公共結果而在協作前進,但他們卻于此公共目的無認識無興趣。
因其隻是機械共處而非理性合作,所以不能按着公共目的而各自約束自己。
相反地,有時且各為自己而破壞了公共目的。
整個西洋社會便是這樣機器式生活着,其間聯鎖關系多偏在身一面,而缺心為适當配稱。
杜威博士于其《民本主義與教育》一書,嘗論今日歐美雖不能不說是一進步的社會,但仍有其“不社會”之處,正為此。
現在逼着轉向社會主義,仍不外一機械力之逼迫,尚少悔悟于其理性之不足。
今後如何亟從理性求補充,是其前途所切需。
表見在中國人之間者,好處是不隔閡,短處是不團結。
西洋人與我相反,其好處是能團結,其短處是多隔閡。
因此若在西洋,不隔閡就一定團結得很好,而中國卻不然。
伯爾納·約瑟在其《民族論》既盛稱全中國的文化十分一緻,卻又說中國人缺乏民族意識民族情緒,不算一真正民族。
此在西洋将不可解,何以其人文化都十分一緻了,而其間還不曾有民族意識民族情緒存在?蓋民族意識民族情緒養成于團結對外。
習于團結對外之西洋人,有時于文化不一緻者猶不難團成一民族。
不習于團結對外之中國人,盡管文化如此統一,依然有不成民族之譏。
證之于抗日戰争,說中國人沒有民族意識或者太過。
然中國人散漫無組織,家族意識鄉裡意識每高于其國家意識民族意識,甚且出國在外猶所不免,其病不可謂不深。
問其何為而然?一句話回答,就是其社會在心一面之發育有餘,而身一面之發育不足。
身體屬于有對性。
當社會從身體有對一面發育而成長,首先即依宗教以團結對外,繼此還是依于宗教進步而擴大團結(參看第三章),末後可不依宗教,而還是不改其團結對外。
西洋之路正如此,中國獨以理性早啟,于此頗有缺略。
及至社會組織以倫理不以集團,其缺略乃更決定。
其不隔閡即理性之表見,其不團結即缺身一面之發育以為配合。
這是很明白的。
至于種種工具不發達,身體活動不能加大加強,經濟猶偏乎自給自足,政治傾向于消極無為,使其人益形松散,幾若不甚相關,其為社會在身一面發育不足之表現又不待說。
然盡它在這一面如此短缺,而另一面其融合統一之出奇偉大局面,你總否認不得,此即所謂在心一面之發育有餘了。
末後總結:中國的偉大非他,原隻是人類理性的偉大。
中國的缺欠,卻非理性的缺欠(理性無缺欠),而是理性早啟,文化早熟的缺欠。
必明乎理性在人類生命中之位置,及其将如何漸次以得開發,而後乃于人類文化發展之全部曆程,庶得有所見。
又必明乎中國之為理性早啟文化早熟,而後于此文化不可解之謎乃無複疑滞,并洞見其利病得失之所在。
所有中國文化之許多特征(如上所舉乃至上所未舉者),其實不外一“文化早熟”之總特征。
這是從上論證到此,毫不含糊的結論。
或問:此早熟又由何來?早熟就是早熟,更無誰使之早熟者。
西洋未曾早熟,卻又嫌熟得太晚--其理性開發不能與其身一面發育相配稱。
偏此偏彼,中西互見,不得問其何為而偏。
豈獨中西有偏,世界各處文化所以表現種種不同者,正為其發乎種種不同之偏差。
必以其地理、種族、曆史等緣會不同言之,雖有可言者,究不足以盡。
一切文化都是創新,不徒為外緣之适應,愈偉大的文化愈不是。
二民族性之所由成 如第一章所說,中國民族性為研究中國文化一極好參考佐證資料。
茲于文化既大緻讨究有結論,應即取民族性互為勘對印證。
第在分就前所列舉十點(見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