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後之中國

關燈
有五: (一)幼稚——中國文化實是一成熟了的文化,然而形态間又時或顯露幼稚。

    舉例言之,人與人之間的隸屬關系,為封建社會之象征者,在中國社會中即未能免除。

    子女若為其尊親所屬有,婦人若為其丈夫所屬有。

    乃至主奴之分,許多地方亦且有之。

    中國雖已經不是宗法社會,不是封建社會,而總被人指目為宗法社會封建社會者,蓋亦由此等處而來。

    其實它乃以走倫理情誼之路,既鮮西洋中古對于個人過分之壓制幹涉,遂亦無西洋近世個人自由之确然奠立。

    不唯自由不曾确立而已,如我在上章所論,個人且将永不被發見。

    這樣就讓宗法的封建的形迹有些遺留下來,沒有剝除。

    再有不少幼稚可笑的迷信流行在民間,似亦為文化幼稚之征。

    其實中國古人遠在二三千年前,頭腦思想之開明有非任何民族所及,神話與迷信比任何地方都少。

    但為它不走科學一條路,對于大自然界缺乏考驗,沒有确實知識之産生,就讓這許多幼稚迷信遺留下來,未及剝除。

    其他事例尚多,不備舉。

    總起來說:骨子裡文化并不幼稚的中國,卻有其幼推之處,特别在外形上為然。

    流俗認病不真,即執此以為中國是幼稚落後。

    其實中國若單純是一尚未進步的社會,那問題不早簡單容易解決,沒有今天這麼麻煩了嗎? (二)老衰——中國文化本來極富生趣,比任何社會有過之無不及,但無奈曆史太久,傳到來,生趣漸薄,此即所謂老衰了。

    譬如騎腳踏車,初學亟須用心費力左右照顧。

    習慣成熟,便抽出其中自覺心,而動作面械化。

    必要這樣機械化,才騰出心力來向最高階段用去,如騎在車上玩許多巧妙花樣把戲等。

    社會亦複如是。

    常将許多合于需用之事,保留傳習,成為習俗制度。

    自一面談,這于社會生活極有方便,是很好。

    但另一面,又因其變得機械僵固,積重難返而不好。

    中國文化一無锢蔽之宗教,二無剛硬之法律,而極盡人情,蔚成禮俗,其社會的組織及秩序,原是極松軟靈活的,然以日久慢慢機械化之故,其锢蔽不通竟不亞于宗教,其鋼硬冷酷或有過于法律。

    民國七八年間新思潮起來,詛咒為“吃人的禮教”,正為此。

    舉例言之,如一個為了要孝,一個為婦要貞,從原初親切自發的行為而言,實為人類極高精神,誰亦不能非議,但後來社會上因其很合需要,就為人所獎勵而傳播發展,變為一種維持社會秩序手段了。

    原初精神意義浸失,而落于機械化形式化,枯無趣味。

    同時複變得頑固強硬,在社會上幾乎不許商量,不許懷疑,不許稍微觸犯。

    觸犯了,社會就予以嚴厲之壓迫制裁,此時一遇西洋新風氣的啟發,自非遭到厭棄反抗不可。

    厭棄就是因為領會不到它的意味,反抗就是不甘服這種強性壓迫。

    假使在當初中國文化方興,禮俗初成,意趣猶新,自覺未失,則斷不會有此。

    所以其病完全在老衰這點上。

     (三)不落實——西洋文化從身體出發,很合于現實。

    中國文化有些從心發出來,便不免理想多過事實,有不落實之病。

    何謂現實?何謂理想?現實不外兩個字:一是利益之利,又一是力量之力。

    力量所以求得利益,利益所以培養力量。

    二者循環發展,可通為一。

    從身體出發者,所務正在此,是故西洋文化為現實之路。

    反之,若一發乎理性要求,而不照顧到此,那就是理想了。

    從心發出的中國文化——中國之社會人生——就恒不免這樣。

    (1)(張東荪先生近著《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一書第17頁,有下面一段話: 歐人自由主義開始于反抗不自由。

    例如英國1215年所謂“大憲章”亦僅立若幹瑣事,都是當時的實在情形。

    又1789年之“人權法典”,亦隻是曆舉若幹件君主侵犯議會的事情,以禁其再犯。

    我寫到此,忽感覺中國的情形恰與西方相反。

    西方是從實際上把一件一件侵犯自由的事實打消了,頂回去了,然後乃實現抽象的自由之全義。

    中國自辛亥以來即是由在上者先自己宣布一抽象的自由憲法,而實際上卻依然一件一件來破壞人民的自由。

     張先生指點在西洋抽象之理念為後出,而中國恰與之相反,自然很對。

    其僅舉辛亥以來為例,蓋猶未悟西洋文化是從身體出發,而中國卻從心發出來,一則從事到理,理念在後,一則從理到事,理念在先。

    彼此原來不同也。

    )慈孝仁義,最初皆不外一種理性要求,形著而為禮俗,仍不過示人以理想之所尚。

    然中國人竟爾以此為其社會組織秩序之所寄,缺乏明确之客觀标準,此即其不落實之本。

    例如政治制度,在它即為其禮之一部。

    說它是專制與說它是民主,同樣不恰當。

    它固不曾以民主為禮,又何曾以專制為禮?事實上亦許不免于專制,然而那非它本意。

    從其本意表現得很好之時,便具有高度之理性,不過不甚多見。

    前曾說中國社會秩序恒自爾維持,若無假乎強制之力,那确有其事,有非西洋社會所能夢見。

    但治世少而亂世多,像西歐國家可以近二百年無内亂者,又非我們所能夢見了。

    談中國文化總不能以其亂世作代表,而要舉其治道治世來說。

    但這樣說,又嫌理想有餘,事實不足。

    又我常說:中國之民主存于理(理念),西洋之民主存于勢(形勢)。

    存于理者,其理雖見,其勢未成,縱然高明,不能落實。

    存于勢者,其勢既成,其理斯顯,雖或了無深義,卻較穩實。

    這就為西洋是從現實(利與力)中發展出理性來的,而中國人卻諱言力,恥言利,利與力均不得其發展。

    離現實而逞理想。

    卒之,理想自理想,現實自現實,終古為一不落實的文化。

     (四)落于消極亦再沒有前途——與其不落實之病相連者,尚有一病,就是落于消極。

    政治為力之事,然而不獨為力之事,沒有一點理性是不行的。

    經濟為利之事,然而不獨為利之事,亦恒必有理性在其間。

    總之,凡是人的事缺不了理性,隻是理性多少問題。

    人類文化漸高,原是利、力、理三者循環并進,然人的理性日啟,則利與力的地位随以遞降,這是一面。

    又一面,利發達了,人之所需無不給,則利亦不足重;力發達了,人人有力,則亦難以力服人。

    末後經濟上完成社會主義,政治上完成民主主義,那便是利、力、理三者同增并富,而理性居于最高,以決定一切。

    西洋循現實之路以進,自能漸次達此一境,其文化都是積極的。

    中國理性早啟,以普其利于倫理而經濟不發達——經濟消極,失其應有之發展進步;以隐其力于倫理而政治不發達——政治消極,失其應有之發展進步。

    它似乎是積極于理,而不積極于利與力,然理固不能舍利與力而有什麼表現。

    卒之,理亦同一無從而積極,隻有敷衍現狀,一切遠大理想均不能不放棄。

    中國文化多見有消極氣味者以此。

    同時,它亦再沒有什麼前途。

     (五)暖昧而不明爽——以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類如西洋文化)——相對照,令人特有“看不清楚”“疑莫能明”之感。

    例如在宗教問題上,西洋有宗教,是很明白的,中國卻像有,又像缺乏,又像很多。

    又如在自由問題上,西洋人古時沒有自由就是沒有自由,近世以來有自由就是有自由,明朗而确實。

    中國人于此,既像有,又像沒有,又像自由太多。

    其他如:是國家,非國家?有階級,無階級?是封建,非封建?是宗法,非宗法?民主不民主?……一切一切在西洋皆易得辨認,而在中國則任何一問題可累數十百萬言而讨論不完。

    這一面是其内容至高與至低混雜而并存,一面是其曆史時進又時退往複而不定。

    蓋暖昧不明之病與其一成不變之局,原為一事而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