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後之中國
關燈
小
中
大
,而農工商業一切技術則不入于學問,被劃出于勞心者注意圈外。
學術研究之題材既隘,又以不易捉摸之生命為對象,遂盤旋而不得進。
同時,農工商諸業得不到學術研究以推動之,亦不能有進步。
此兩者以分離而同蹈絕境,中國人在人生第一問題上乃留滞于産業革命以前。
試更取西洋對照作表以明之—— 西洋中國 心思偏于理智心思偏于理性 滿眼所見皆物,不免以對忽失于物,而看重人。
物者對人。
科學大為發達。
科學不得成就。
科學研究與農工商諸般事把農工商業劃出學術圈外。
業相通,相結合。
學術研究促進了農工商業,學術研究留滞于所到地步, 農工商業引發了學術研究,一般經濟亦留滞于所到地步。
學術與經濟二者循環推動,且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有隔絕 一緻向大自然進攻。
于是之勢,鮮相助之益,又加重其 西洋人在人生第一問題上不前進。
于是中國人在人生第 乃進步如飛,在人類第一一問題上陷盤旋狀态,在人類 期文化上乃大有成就,到第一期文化上成就甚淺,且無 今天已将近完成。
完成之望。
所謂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有隔絕之勢鮮相助之益者,例如兩漢經學,魏晉清談,宋明理學,以及後來之考據、詞章,哪一樣不如此?而此外,像是倫理化的經濟,化理化的政治,向裡用力的人生,又何莫非使中國人在第一問題上不得前進之有力因素?前在第十一章講産業革命所以不見于中國那一段,已曾數說過,請參看前文,今不重複。
前前後後各種因素加起來,就使得中國人在第一問題上不能前進,決定而又決定。
然試檢看這許多因素究從何來?則又莫不來自一個根本點:理性早啟,引入了人生第二問題和第二态度,若将向于人類第二期文化而前進,便消極擱置了第一,積極遏阻了第一。
那麼,就要問:不能成就第一,是否能成就第二呢?第一路通不過了,第二路可不可以通呢?不能行。
第二問題是理性的問題,第二态度是理性的态度,第二期文化是人類理性充分展開之文化。
本書從八章便講過“理性要從階級來”之理,其後續有闡明。
然而中國自封建解體,化階級為職業那時起,把這作為人類進達理性之階梯的階級卻拆散了,即再無辦法。
所有周孔以來早啟之理性,其表現與成就隻得“納人群于倫理”,“化階級為職業”,“融國家于社會”……這些,無能再多。
這些隻可算是第二期文化一點影子,缺乏經濟進步,實無望其完成第二期文化。
上章曾細剖“心随身來,身先而心後”,第二期文化必以第一期文化為基礎的種種道理。
讀者回看前文,自可明白,此不多說。
那麼,再問:第二路不通,是否可以回複到第一路去呢?這亦不可能。
第二回到第一,那就是由理性又退回到身體,向外用力又代向裡用力而起。
這在人的生命上便是退墜,并不能複其從身體發轫之初,在中國曆史上便是逆轉。
亦不能再回到沒有經過理性陶冶那樣。
換言之,這隻是由成而毀而已。
讀者試回看第九章所論“逆轉于封建”,第十一章所講“周期性的亂”,就可明白,此不多說。
前進不能,後通不可,隻有盤旋。
蓋生命現象中固無停住不動之事。
中國曆史上一治一亂,固然是盤旋,凡其一切不進者,若經濟若學術亦都是在盤旋。
此真人類文化一奇迹!舊著于此,早有點明: 他再不能回頭補走第一路(西洋之路),亦不能往下去走第三路(印度之路),假使沒有外力進門,環境不變,他會要長此終古! (上略)從此簡直沒有辦法,不痛不癢。
真是一個無可指名的大病!(以上并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203頁) 中國近兩千年社會,單從經濟上看,無疑是介于封建社會資本社會之間的。
固然它亦許是正在過渡——從封建到資本之過渡。
但為什麼老在過渡,而總渡不過來呢?不肯在封建資本之外建立第三方式者,不能解答這問題而受窘,即建立第三方式者(如李季建立“前資本主義生産方法”之說),依然窘于解答。
這都是把盤旋不進誤認為進步慢,昧特殊為常态。
于唯物史觀不能善為理會,而固執之,以自陷于不通。
我在另一舊著又指出其所以盤旋之故,在交相牽掣—— 照此社會形勢,的确有使人走入人生第二态度之必要。
但人能不能應于此必要而走去,固未易言。
在這裡至少有兩層問題:一層是人生落于第一态度則易易,進于第二态度則較難(中略)。
一層是第二态度固于此時有必要,而第一态度于此時亦同有其必要。
蓋從人與人的關系(第二問題)以為言,此時固以第二态度為必要,而第一态度殆無所用之——此其異于西洋社會者。
然從人與物的關系(第一問題)以為言,則此時又以第一态度為必要,而第二态度又殊不适用——此其不異于西洋社會者。
兩個必要交陳于前,兩個态度乃疊為起伏交戰于衷,數千年中國人生所為時形其兩相牽掣,自為矛盾者此也。
由上二層問題,第二态度雖為中國人所勉自振拔以赴之者,而有時失墜,數千年中國社會所為一治一亂交替而疊見者此也。
(《中國民族自救之最後覺悟》第85頁) (上略)知其既向别途(第二路)以進,則産業革命之不見,工産資本之不成,固有由矣。
更次,乃見其所遺之一途(第一路)固為所遺而不進,其向别途之進者,亦卒有所限而止于其可能之度。
而同時又還以此所牽,不能複回于彼一途。
彼此交相牽掣,是即絕境所由陷(下略)。
(同前書第95頁) 具體指出來:有職業而無階級,是社會而非國家,原為人類所必至之一境。
如從第一路貫徹下去,終可到達。
卻是中國人不終循第一路,徑自折向第二路,化階級為職業,融國家于社會。
此未嘗不是邁進于第二期文化,但卒為其第一路上成就尚淺之所限,勞心勞力不能合一,隻能拆散階級而已,不能達到無階級。
——所謂“止于其可能之度”類指此。
當其把勞心勞力作為職業劃分之時,亦即是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彼此隔絕之時,心思聰明乃隻用于修己安人,而不用于物質生産。
此一面既因邁進于第二,而第一路為之耽誤,彼一面又因第一之不足,而第二路受到限制。
欲複回于第一路,則此化階級為職業者格于理性既進(不許政治上有壟斷,不許經濟上有壟斷)而退不轉。
欲在第二路上更進一步,則此别勞心于勞力者既無望其有合一之事實出現(生産技術大進)而進不得——所謂“交相牽掣”類指此。
類此交相牽掣之事尚多,留心體察,不難看見。
以中國人智力之優越而無所遜,中國人數量之衆多而罕與比,自秦漢後經曆歲月又如此之長久,乃在文化上竟爾陳陳相因,訖不見有新機杼之開出,如果不是有此一種交相牽掣之形勢,消磨其智于内,試問這些智力上哪裡去了?隻有此交相牽掣,不得自脫,其為阻力乃最大也。
四中國文化五大病 中國文化原隻有一早熟之病,舊著曾設為譬喻雲: 好比一個人的心理發育,本當與其身體發育相應,或即謂心理當随身體的發育而發育,亦無不可。
但中國則仿佛一個聰明的孩子,身體發育未全,而智慧早開了。
即由其智慧之早開,轉而抑阻其身體的發育,複由其身體發育之不健全,而智慧遂亦不得發育圓滿良好。
(《中國民族自救之最後覺悟》第96頁) 本病雖隻有一個,而表現之病象則
學術研究之題材既隘,又以不易捉摸之生命為對象,遂盤旋而不得進。
同時,農工商諸業得不到學術研究以推動之,亦不能有進步。
此兩者以分離而同蹈絕境,中國人在人生第一問題上乃留滞于産業革命以前。
試更取西洋對照作表以明之—— 西洋中國 心思偏于理智心思偏于理性 滿眼所見皆物,不免以對忽失于物,而看重人。
物者對人。
科學大為發達。
科學不得成就。
科學研究與農工商諸般事把農工商業劃出學術圈外。
業相通,相結合。
學術研究促進了農工商業,學術研究留滞于所到地步, 農工商業引發了學術研究,一般經濟亦留滞于所到地步。
學術與經濟二者循環推動,且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有隔絕 一緻向大自然進攻。
于是之勢,鮮相助之益,又加重其 西洋人在人生第一問題上不前進。
于是中國人在人生第 乃進步如飛,在人類第一一問題上陷盤旋狀态,在人類 期文化上乃大有成就,到第一期文化上成就甚淺,且無 今天已将近完成。
完成之望。
所謂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有隔絕之勢鮮相助之益者,例如兩漢經學,魏晉清談,宋明理學,以及後來之考據、詞章,哪一樣不如此?而此外,像是倫理化的經濟,化理化的政治,向裡用力的人生,又何莫非使中國人在第一問題上不得前進之有力因素?前在第十一章講産業革命所以不見于中國那一段,已曾數說過,請參看前文,今不重複。
前前後後各種因素加起來,就使得中國人在第一問題上不能前進,決定而又決定。
然試檢看這許多因素究從何來?則又莫不來自一個根本點:理性早啟,引入了人生第二問題和第二态度,若将向于人類第二期文化而前進,便消極擱置了第一,積極遏阻了第一。
那麼,就要問:不能成就第一,是否能成就第二呢?第一路通不過了,第二路可不可以通呢?不能行。
第二問題是理性的問題,第二态度是理性的态度,第二期文化是人類理性充分展開之文化。
本書從八章便講過“理性要從階級來”之理,其後續有闡明。
然而中國自封建解體,化階級為職業那時起,把這作為人類進達理性之階梯的階級卻拆散了,即再無辦法。
所有周孔以來早啟之理性,其表現與成就隻得“納人群于倫理”,“化階級為職業”,“融國家于社會”……這些,無能再多。
這些隻可算是第二期文化一點影子,缺乏經濟進步,實無望其完成第二期文化。
上章曾細剖“心随身來,身先而心後”,第二期文化必以第一期文化為基礎的種種道理。
讀者回看前文,自可明白,此不多說。
那麼,再問:第二路不通,是否可以回複到第一路去呢?這亦不可能。
第二回到第一,那就是由理性又退回到身體,向外用力又代向裡用力而起。
這在人的生命上便是退墜,并不能複其從身體發轫之初,在中國曆史上便是逆轉。
亦不能再回到沒有經過理性陶冶那樣。
換言之,這隻是由成而毀而已。
讀者試回看第九章所論“逆轉于封建”,第十一章所講“周期性的亂”,就可明白,此不多說。
前進不能,後通不可,隻有盤旋。
蓋生命現象中固無停住不動之事。
中國曆史上一治一亂,固然是盤旋,凡其一切不進者,若經濟若學術亦都是在盤旋。
此真人類文化一奇迹!舊著于此,早有點明: 他再不能回頭補走第一路(西洋之路),亦不能往下去走第三路(印度之路),假使沒有外力進門,環境不變,他會要長此終古! (上略)從此簡直沒有辦法,不痛不癢。
真是一個無可指名的大病!(以上并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203頁) 中國近兩千年社會,單從經濟上看,無疑是介于封建社會資本社會之間的。
固然它亦許是正在過渡——從封建到資本之過渡。
但為什麼老在過渡,而總渡不過來呢?不肯在封建資本之外建立第三方式者,不能解答這問題而受窘,即建立第三方式者(如李季建立“前資本主義生産方法”之說),依然窘于解答。
這都是把盤旋不進誤認為進步慢,昧特殊為常态。
于唯物史觀不能善為理會,而固執之,以自陷于不通。
我在另一舊著又指出其所以盤旋之故,在交相牽掣—— 照此社會形勢,的确有使人走入人生第二态度之必要。
但人能不能應于此必要而走去,固未易言。
在這裡至少有兩層問題:一層是人生落于第一态度則易易,進于第二态度則較難(中略)。
一層是第二态度固于此時有必要,而第一态度于此時亦同有其必要。
蓋從人與人的關系(第二問題)以為言,此時固以第二态度為必要,而第一态度殆無所用之——此其異于西洋社會者。
然從人與物的關系(第一問題)以為言,則此時又以第一态度為必要,而第二态度又殊不适用——此其不異于西洋社會者。
兩個必要交陳于前,兩個态度乃疊為起伏交戰于衷,數千年中國人生所為時形其兩相牽掣,自為矛盾者此也。
由上二層問題,第二态度雖為中國人所勉自振拔以赴之者,而有時失墜,數千年中國社會所為一治一亂交替而疊見者此也。
(《中國民族自救之最後覺悟》第85頁) (上略)知其既向别途(第二路)以進,則産業革命之不見,工産資本之不成,固有由矣。
更次,乃見其所遺之一途(第一路)固為所遺而不進,其向别途之進者,亦卒有所限而止于其可能之度。
而同時又還以此所牽,不能複回于彼一途。
彼此交相牽掣,是即絕境所由陷(下略)。
(同前書第95頁) 具體指出來:有職業而無階級,是社會而非國家,原為人類所必至之一境。
如從第一路貫徹下去,終可到達。
卻是中國人不終循第一路,徑自折向第二路,化階級為職業,融國家于社會。
此未嘗不是邁進于第二期文化,但卒為其第一路上成就尚淺之所限,勞心勞力不能合一,隻能拆散階級而已,不能達到無階級。
——所謂“止于其可能之度”類指此。
當其把勞心勞力作為職業劃分之時,亦即是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彼此隔絕之時,心思聰明乃隻用于修己安人,而不用于物質生産。
此一面既因邁進于第二,而第一路為之耽誤,彼一面又因第一之不足,而第二路受到限制。
欲複回于第一路,則此化階級為職業者格于理性既進(不許政治上有壟斷,不許經濟上有壟斷)而退不轉。
欲在第二路上更進一步,則此别勞心于勞力者既無望其有合一之事實出現(生産技術大進)而進不得——所謂“交相牽掣”類指此。
類此交相牽掣之事尚多,留心體察,不難看見。
以中國人智力之優越而無所遜,中國人數量之衆多而罕與比,自秦漢後經曆歲月又如此之長久,乃在文化上竟爾陳陳相因,訖不見有新機杼之開出,如果不是有此一種交相牽掣之形勢,消磨其智于内,試問這些智力上哪裡去了?隻有此交相牽掣,不得自脫,其為阻力乃最大也。
四中國文化五大病 中國文化原隻有一早熟之病,舊著曾設為譬喻雲: 好比一個人的心理發育,本當與其身體發育相應,或即謂心理當随身體的發育而發育,亦無不可。
但中國則仿佛一個聰明的孩子,身體發育未全,而智慧早開了。
即由其智慧之早開,轉而抑阻其身體的發育,複由其身體發育之不健全,而智慧遂亦不得發育圓滿良好。
(《中國民族自救之最後覺悟》第96頁) 本病雖隻有一個,而表現之病象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