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結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讨究特征之總結
第一章列舉中國文化十四特征,經過許多讨究到現在,約可結束。
歸根結蒂,一切一切,總不外理性早啟文化早熟一個問題而已。
茲就各章所論究,貫串起來以明之。
-- (一)很顯然地,其中第十二特征所謂“無兵的文化”,是源于第十一特征“不像國家”而來。
第九章具有解答,可不煩多論。
(二)而中國之所以不像國家,則為其融國家于社會了--此亦見第九章。
設更問其如何竟可把國家消融于社會呢?第一層是因為:家族生活與集團生活同為最早人群所固有,而中國人浸浸家族生活偏勝,與西洋人之集團生活偏勝者,恰各走一路。
從集團生活一路走去,即成國家;從家族生活一路走去,卻隻是社會。
第三第四兩章即系論證此議。
然而其社會生活若僅止于為一種家族生活,或其社會不外一家族本位的社會,則既不能強,尤不能大,缺點甚多,必将無以自存于競争之世。
換言之,在于演淘汰中最能見優勝者應該是強且大之集團。
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不難,難在其缺乏集團組織而竟能長久存活,不被淘汰。
相反地,他并且能有極大之發展。
此誠何故?于是繼第一層之後,就要說出第二層。
第二層是因為,理性早啟,周孔教化發生,使古代一般之宗法制度轉化為吾人特有之倫理組織,以倫理本位代替家族本位。
倫理始于家族,而不止于家族,規模宏遠,意識超曠,精神大為提高。
家族本位社會是不能存在到今天的,倫理本位社會卻前途遠大得很。
凡此均詳見于第五、六兩章。
然中國與西洋分途雖早,而在早期還不能分得甚明。
周孔教化發生于封建之世,那時還像國家。
戰國七雄一面更像國家,卻一面亦正是國家要被消融之始。
必到周孔教化收功結果之時,封建既已解消,階級化為職業,國家永被涵容于社會。
此看第八第九兩章可以曉得。
(三)就在解答中國所以不像國家之時,便亦同時解答了中國人的家之所以重要--第七特征。
蓋正唯其是從家人父子兄弟之情放大以成倫理社會,所以不成階級統治之地緣國家。
又正唯其缺乏集團組織以為其生活之所依靠,乃不得不依靠于倫理作始之家族親戚。
除上面所說幾章外,其在前之第二章在後之第十章亦皆所以解答此問題,參看自得。
(四)近代西洋之所謂民主,要在其人對國家有參政權,有自由權,這是在集團生活中個人地位提高之結果。
所以中國之缺乏民主--第九特征--乃是從缺乏集團,不像國家而來,不可誤作壓力太強之沒有民主看。
此其理,具詳于第十二章。
(五)集團生活與家族生活,此重則彼輕,彼松則此緊,二者不可得兼。
像在中國那樣家人父子情誼之重,西洋人沒有,像在西洋那樣國民對國家觀念之明強,中國亦沒有。
然中國西洋在此之所以分途,卻端為周孔教化與基督教之相異。
故我鄭重指出宗教問題為中西文化之分水嶺。
--以上見第三、四、五、六各章。
一般說來,文化都是以宗教作中心而發展,中國獨否。
--中國文化第六特征,宗教乃被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所代替。
宗教乃為感情之事,不出于理智,抑且頗遠于理智。
周孔教化自亦不出于理智,而以感情為其根本,但卻不遠于理智--此即所謂理性。
理性不外乎人情。
而宗教感情卻總見其激越偏至,有時不近人情。
因此周孔贊美人生,敦笃人倫,與宗教之傾向出世常要離棄家庭者就剛好相反。
宗教之動人,恒在其不平常,而周孔之教化則于平易切近之中深有至理,不必動人而人自不能出。
當其代替宗教位居中國文化中心而為之主的時候,我們就說它是以道德代宗教了。
--見第六章,第七章蓋一面說明了第六特征“缺乏宗教”,又一面說明了第十特征“道德氣氛特重”。
(六)西洋中古社會靠宗教,近代社會靠法律。
而中國社會如吾人所見,卻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禮俗代法律。
此即是說:在文化比較上,西洋走宗教法律之路,中國走道德禮俗之路。
宗教自來為集團形成之本,而集團内部組織秩序之厘定,即是法律。
所以宗教與法律是相聯的。
道德之異乎宗教者,在其以自覺自律為本,而非秉受教誡于神。
禮俗之異乎法律者,亦在其慢慢由社會自然演成,而非強加制定于國家。
其間精神正是一貫的。
中國古人之迥出尋常者,即在其有見于人心之清明正直,而信賴人自己。
所謂一貫精神非他,即是倚乎自力,而非如西洋之必倚乎他力。
我所雲理性早啟者,正指此點。
--凡此請看第六、七及第十、十一、十二各章。
唯理性為道德在人類生命中之真理據,故第十特征之确切解答應此。
(七)雲何為自覺自律?好好惡惡而心中了了,是曰自覺;基于自覺而行吾所好,别無所為,是曰自律。
如我好分平而惡不公平,我本此而行,非屈于力或誘于利而然,亦不因屈于力或誘于利而改,即是其例。
說理性,即指自覺自律之條理天成而言,說無對,即指自覺自律之渾然不二而言。
道德根于理性無對而來,為人類生命之最高表現。
卻不料中國古人直欲将社會秩序依托于此,而不尚政刑(1)(《論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道,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有如孟子所說“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其信賴人而愛人,愛人而信賴人,曠觀世界誠所未有。
由此端萌開展去,三千年來中國文化遂以大異于他方。
他方文化發展,總不出乎力與利之間,以力量求得利益,利益則培養拓大其力量,力量又求利益,利益又培大其力量。
如是循環推進不已,利與力二者互通為一。
蓋從生物之生存發展以來,原來外此一回事,人類文化最初從身體出發,正亦莫能外也。
所謂中國之大異于他方者,第一表現在政治消極上,其次表現在經濟消極上。
-- 表現在政治上者,即缺乏集團,不像國家,根本消極于政治,不向此方面發展。
此何以故?集團生于鬥争,國家起自武力。
政治上一事正要從“力學”上了解才得。
中國人雖然亦跳不出利與力之循環圈,而不能無事于力。
但它卻于人身之外直揭出人心來,每在有對之中表現無對,遂使政治力學上驟亂其例。
這在遠古至戰國以前,即是階級不甚凝固,缺乏封畛;在戰争國以後至清季,即是化階級為職業,以相安代統治。
所有近兩千年來之循環于一治一亂而無革命,政治永無進步,蓋在此。
--請參看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各章。
表現在經濟上者,即農工商業一切不入于學問(士人不講求這些),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有隔絕之勢,鮮相助之益。
二千年經濟上停滞不進之直接原因在此。
--說見第十一章。
然其間接原固,卻更具有決定性。
此即科學在中國之夭折無成。
科學何以無成?科學在人類生命中之根據是理智,而道德在人類生命中之根據則是理性。
道德與科學不沖突,理性與理智更無悖,然理性早熟卻掩蔽了理智而不得申。
--說見第十三章。
于此可以看出,前所列第五特征“文化盤旋不進,社會曆久鮮變”,及第八特征“缺乏科學”,其關鍵皆在道德之代宗教而起太早。
一般說,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并依宗教作中心而發展,道德視宗教遠為晚出,而此獨不然。
此其所以為人類文化之早熟。
第一章所列舉十四特征中,第五至第十二之八點,曾在本書各章予以讨究者,已為貫串如上。
還有其後之第十三第十四,其前之第一至第四各點,書中論究未及,但這裡卻已不難把它亦貫串起來-- (八)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
此不唯中國人的孝道世界聞名,色彩最顯,抑且從下列各條看出它原為此一文化的根艹/亥所在:一、中國文化自家族生活衍來,而非衍自集團。
親子關系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為其文化所尚之扼要點出。
它恰表明了其文化上之非宗教主義--因宗教總是反對這種家族感情的(見第四章)。
它恰表明了其文化上之非國家主義--因國家都要排斥這種家族關系的。
中國法家如商鞅韓非皆曾指斥孝友之違反國家利益(1)(韓非《五蠹篇》嘗論君之直臣,父之暴子,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以明孝友與國家利益相反。
)。
二、另一面說,中國文化又與西洋近代之個人本位自我中心者相反。
倫理處處是一種尚情無我的精神,而此精神卻自然必以孝弟為核心而輻射以出。
三、中國社會秩序靠禮俗,不像西洋之靠法律。
靠法律者,要在權利義務清清楚楚,互不相擾。
靠禮俗者,卻隻要厚風俗。
在民風淳厚之中,自然彼此好好相處。
而人情厚薄,第一便與家人父子間驗之。
此其所以國家用人亦要舉“孝廉”也。
又道德為禮俗之本,而一切道德又莫不可從孝引申發揮,如《孝經》所說那樣。
(九)說隐士是中國文化一種特色,亦沒有錯(惜蔣著對隐士缺乏了解)。
一般高人隐士顯著之共同點有三:第一在政治上,便是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雖再三禮請亦不出來。
試問這是任何一封建國家專制國家所能有的嗎?就是資産憲政國家,無産專政國家,或任何國家亦不能有。
唯獨不成國家的這松散社會如中國,才得出現這種人物。
不但出現,而且曆代都很多,在曆史傳記上占一位置,在社會輿情上有其評價。
第二在經濟上,便是淡泊自甘,不務财利,恰為宗教禁欲生活與近代西洋人欲望本位之一中國型。
他們雖不足以影響中國經濟之不進步,卻為中國經濟難于進步之一象征。
第三在生活态度上,便是愛好自然而親近自然。
如我前所說,對自然界隻曉得欣賞忘機,而怠于考驗控制。
如西哲所譽,善于融合于自然之中,而不與自然劃分對抗。
其結果便是使藝術造乎妙境高境,而不能成就科學。
(十)第一至第四特征可并作一個問題來說。
第一特征廣土衆民一大單位之形成。
如上來各章(特如第十章)所論證,它原是基于文化的統一而政治的統一随之,以天下而兼國家的。
其内部蓋以倫理相安代階級統治,人緣重于地緣,而攝法律于禮俗,融國家于社會。
質言之,其所由拓大到如此之大,非靠
歸根結蒂,一切一切,總不外理性早啟文化早熟一個問題而已。
茲就各章所論究,貫串起來以明之。
-- (一)很顯然地,其中第十二特征所謂“無兵的文化”,是源于第十一特征“不像國家”而來。
第九章具有解答,可不煩多論。
(二)而中國之所以不像國家,則為其融國家于社會了--此亦見第九章。
設更問其如何竟可把國家消融于社會呢?第一層是因為:家族生活與集團生活同為最早人群所固有,而中國人浸浸家族生活偏勝,與西洋人之集團生活偏勝者,恰各走一路。
從集團生活一路走去,即成國家;從家族生活一路走去,卻隻是社會。
第三第四兩章即系論證此議。
然而其社會生活若僅止于為一種家族生活,或其社會不外一家族本位的社會,則既不能強,尤不能大,缺點甚多,必将無以自存于競争之世。
換言之,在于演淘汰中最能見優勝者應該是強且大之集團。
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不難,難在其缺乏集團組織而竟能長久存活,不被淘汰。
相反地,他并且能有極大之發展。
此誠何故?于是繼第一層之後,就要說出第二層。
第二層是因為,理性早啟,周孔教化發生,使古代一般之宗法制度轉化為吾人特有之倫理組織,以倫理本位代替家族本位。
倫理始于家族,而不止于家族,規模宏遠,意識超曠,精神大為提高。
家族本位社會是不能存在到今天的,倫理本位社會卻前途遠大得很。
凡此均詳見于第五、六兩章。
然中國與西洋分途雖早,而在早期還不能分得甚明。
周孔教化發生于封建之世,那時還像國家。
戰國七雄一面更像國家,卻一面亦正是國家要被消融之始。
必到周孔教化收功結果之時,封建既已解消,階級化為職業,國家永被涵容于社會。
此看第八第九兩章可以曉得。
(三)就在解答中國所以不像國家之時,便亦同時解答了中國人的家之所以重要--第七特征。
蓋正唯其是從家人父子兄弟之情放大以成倫理社會,所以不成階級統治之地緣國家。
又正唯其缺乏集團組織以為其生活之所依靠,乃不得不依靠于倫理作始之家族親戚。
除上面所說幾章外,其在前之第二章在後之第十章亦皆所以解答此問題,參看自得。
(四)近代西洋之所謂民主,要在其人對國家有參政權,有自由權,這是在集團生活中個人地位提高之結果。
所以中國之缺乏民主--第九特征--乃是從缺乏集團,不像國家而來,不可誤作壓力太強之沒有民主看。
此其理,具詳于第十二章。
(五)集團生活與家族生活,此重則彼輕,彼松則此緊,二者不可得兼。
像在中國那樣家人父子情誼之重,西洋人沒有,像在西洋那樣國民對國家觀念之明強,中國亦沒有。
然中國西洋在此之所以分途,卻端為周孔教化與基督教之相異。
故我鄭重指出宗教問題為中西文化之分水嶺。
--以上見第三、四、五、六各章。
一般說來,文化都是以宗教作中心而發展,中國獨否。
--中國文化第六特征,宗教乃被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所代替。
宗教乃為感情之事,不出于理智,抑且頗遠于理智。
周孔教化自亦不出于理智,而以感情為其根本,但卻不遠于理智--此即所謂理性。
理性不外乎人情。
而宗教感情卻總見其激越偏至,有時不近人情。
因此周孔贊美人生,敦笃人倫,與宗教之傾向出世常要離棄家庭者就剛好相反。
宗教之動人,恒在其不平常,而周孔之教化則于平易切近之中深有至理,不必動人而人自不能出。
當其代替宗教位居中國文化中心而為之主的時候,我們就說它是以道德代宗教了。
--見第六章,第七章蓋一面說明了第六特征“缺乏宗教”,又一面說明了第十特征“道德氣氛特重”。
(六)西洋中古社會靠宗教,近代社會靠法律。
而中國社會如吾人所見,卻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禮俗代法律。
此即是說:在文化比較上,西洋走宗教法律之路,中國走道德禮俗之路。
宗教自來為集團形成之本,而集團内部組織秩序之厘定,即是法律。
所以宗教與法律是相聯的。
道德之異乎宗教者,在其以自覺自律為本,而非秉受教誡于神。
禮俗之異乎法律者,亦在其慢慢由社會自然演成,而非強加制定于國家。
其間精神正是一貫的。
中國古人之迥出尋常者,即在其有見于人心之清明正直,而信賴人自己。
所謂一貫精神非他,即是倚乎自力,而非如西洋之必倚乎他力。
我所雲理性早啟者,正指此點。
--凡此請看第六、七及第十、十一、十二各章。
唯理性為道德在人類生命中之真理據,故第十特征之确切解答應此。
(七)雲何為自覺自律?好好惡惡而心中了了,是曰自覺;基于自覺而行吾所好,别無所為,是曰自律。
如我好分平而惡不公平,我本此而行,非屈于力或誘于利而然,亦不因屈于力或誘于利而改,即是其例。
說理性,即指自覺自律之條理天成而言,說無對,即指自覺自律之渾然不二而言。
道德根于理性無對而來,為人類生命之最高表現。
卻不料中國古人直欲将社會秩序依托于此,而不尚政刑(1)(《論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道,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有如孟子所說“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其信賴人而愛人,愛人而信賴人,曠觀世界誠所未有。
由此端萌開展去,三千年來中國文化遂以大異于他方。
他方文化發展,總不出乎力與利之間,以力量求得利益,利益則培養拓大其力量,力量又求利益,利益又培大其力量。
如是循環推進不已,利與力二者互通為一。
蓋從生物之生存發展以來,原來外此一回事,人類文化最初從身體出發,正亦莫能外也。
所謂中國之大異于他方者,第一表現在政治消極上,其次表現在經濟消極上。
-- 表現在政治上者,即缺乏集團,不像國家,根本消極于政治,不向此方面發展。
此何以故?集團生于鬥争,國家起自武力。
政治上一事正要從“力學”上了解才得。
中國人雖然亦跳不出利與力之循環圈,而不能無事于力。
但它卻于人身之外直揭出人心來,每在有對之中表現無對,遂使政治力學上驟亂其例。
這在遠古至戰國以前,即是階級不甚凝固,缺乏封畛;在戰争國以後至清季,即是化階級為職業,以相安代統治。
所有近兩千年來之循環于一治一亂而無革命,政治永無進步,蓋在此。
--請參看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各章。
表現在經濟上者,即農工商業一切不入于學問(士人不講求這些),學術思想與社會經濟有隔絕之勢,鮮相助之益。
二千年經濟上停滞不進之直接原因在此。
--說見第十一章。
然其間接原固,卻更具有決定性。
此即科學在中國之夭折無成。
科學何以無成?科學在人類生命中之根據是理智,而道德在人類生命中之根據則是理性。
道德與科學不沖突,理性與理智更無悖,然理性早熟卻掩蔽了理智而不得申。
--說見第十三章。
于此可以看出,前所列第五特征“文化盤旋不進,社會曆久鮮變”,及第八特征“缺乏科學”,其關鍵皆在道德之代宗教而起太早。
一般說,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并依宗教作中心而發展,道德視宗教遠為晚出,而此獨不然。
此其所以為人類文化之早熟。
第一章所列舉十四特征中,第五至第十二之八點,曾在本書各章予以讨究者,已為貫串如上。
還有其後之第十三第十四,其前之第一至第四各點,書中論究未及,但這裡卻已不難把它亦貫串起來-- (八)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
此不唯中國人的孝道世界聞名,色彩最顯,抑且從下列各條看出它原為此一文化的根艹/亥所在:一、中國文化自家族生活衍來,而非衍自集團。
親子關系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為其文化所尚之扼要點出。
它恰表明了其文化上之非宗教主義--因宗教總是反對這種家族感情的(見第四章)。
它恰表明了其文化上之非國家主義--因國家都要排斥這種家族關系的。
中國法家如商鞅韓非皆曾指斥孝友之違反國家利益(1)(韓非《五蠹篇》嘗論君之直臣,父之暴子,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以明孝友與國家利益相反。
)。
二、另一面說,中國文化又與西洋近代之個人本位自我中心者相反。
倫理處處是一種尚情無我的精神,而此精神卻自然必以孝弟為核心而輻射以出。
三、中國社會秩序靠禮俗,不像西洋之靠法律。
靠法律者,要在權利義務清清楚楚,互不相擾。
靠禮俗者,卻隻要厚風俗。
在民風淳厚之中,自然彼此好好相處。
而人情厚薄,第一便與家人父子間驗之。
此其所以國家用人亦要舉“孝廉”也。
又道德為禮俗之本,而一切道德又莫不可從孝引申發揮,如《孝經》所說那樣。
(九)說隐士是中國文化一種特色,亦沒有錯(惜蔣著對隐士缺乏了解)。
一般高人隐士顯著之共同點有三:第一在政治上,便是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雖再三禮請亦不出來。
試問這是任何一封建國家專制國家所能有的嗎?就是資産憲政國家,無産專政國家,或任何國家亦不能有。
唯獨不成國家的這松散社會如中國,才得出現這種人物。
不但出現,而且曆代都很多,在曆史傳記上占一位置,在社會輿情上有其評價。
第二在經濟上,便是淡泊自甘,不務财利,恰為宗教禁欲生活與近代西洋人欲望本位之一中國型。
他們雖不足以影響中國經濟之不進步,卻為中國經濟難于進步之一象征。
第三在生活态度上,便是愛好自然而親近自然。
如我前所說,對自然界隻曉得欣賞忘機,而怠于考驗控制。
如西哲所譽,善于融合于自然之中,而不與自然劃分對抗。
其結果便是使藝術造乎妙境高境,而不能成就科學。
(十)第一至第四特征可并作一個問題來說。
第一特征廣土衆民一大單位之形成。
如上來各章(特如第十章)所論證,它原是基于文化的統一而政治的統一随之,以天下而兼國家的。
其内部蓋以倫理相安代階級統治,人緣重于地緣,而攝法律于禮俗,融國家于社會。
質言之,其所由拓大到如此之大,非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