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循環于一治一亂而無革命
關燈
小
中
大
一周期性的亂
在此特殊構造的社會中,一個人時時都需要一種自反的精神,如我上文所雲向裡用力者,這是為了他自己,亦是為了社會。
社會秩序不假強制而自能維持,蓋以其形勢照然,人們各知自勉于此,且已習慣成自然也(習慣未成時社會構造亦未成)。
若還不夠,則有士人為之表率,為之指導點醒。
一句話:這就是倚重于理性及禮俗以為治。
因它既缺乏兩個強大威權——宗教、國家——之任何一個,則舍此更有何道?知治世之所以治,即知亂世之所以亂。
曆來大亂之所由興,要不外“人心放肆”那一句老話。
人心放肆即不易尊重對方,更不易節制自己,皆有悖于治道,這固是一層。
更要緊的,乃為人心放肆便是其禮俗失效之征。
禮俗實為此社會構造社會秩序之所寄托。
禮俗之效,最上者在有所興起,其次則給人一限度不使逾越。
這雖沒有一權力機關監督執行于上,卻有社會輿情為之制裁于後。
人心放肆,小之可見社會制裁漸已失效,大之則征明社會制裁已經沒有了。
到此地步,還有不亂的? 人心放肆,則天下将亂,這在有心而閱曆多的老輩,感覺上非常敏銳清楚的。
然而每臨到某一時期,放肆辄不能免。
此可從三方面見之:君主一面,民衆一面,士人一面。
其所以流于放肆,殆皆有從乎事實所不得不然者: 一、君主一面——曆代創業之主,多半來自民間,習知民間疾苦,社會情僞。
他自己天資又極高,明白如何自處如何處人之道,自然不生問題。
及至傳了幾代下來,天資浸已平庸,又生于深宮,長于婦人女子之手,于外邊問題一切隔膜。
甚至如晉惠帝問告歉歲者說“胡不食肉糜”之類,這時雖有谏官講官亦無所用。
昏淫暴虐,重刑恣殺,苛斂橫征,濫用民力,一味向外,不知自反。
試檢史乘,幾乎成一公例,而無可逃。
二、民衆一面——天下承平日久,人口逐年蕃殖加多,而土地卻不加廣(不會向外侵略),尤其生産技術不見進步(這在中國文化裡面是一定的,詳後)。
倘若連遭天災(這是農業社會所最怕的),則大家吃飯問題便不得解決。
此時再不能向裡用力了——再向裡用力,為生理所不許。
而恰亦到了君主昏暴官逼民反時候,一經煸動,則饑民變為流寇,殆亦為曆史定例。
三、士人一面——不獨君主、民衆到一定時候各要發生問題,即生士人亦然。
蓋承平日久,爵祿彌覺可羨,熟軟側媚者日進,而高介之士沉隐于下。
士風士習浸浸偷敝,一心貪慕于外,更無責任之自覺。
于君主不能谏诤,或且助桀為虐。
于社會不能領導,或且為一切敗壞所自始。
此驗之于曆史,亦幾乎依時而可見。
社會秩序至此,無法維持,天下于是大亂。
在大殺大砍之後,皇帝是推倒了,人民亦死傷無數。
久之,大家都受不了這種痛苦。
而人心厭亂。
此時再有創業之主出來收拾殘局,隐居不仕之士亦從其悲憫心懷,出而救民水火,而人口亦已大減,于是,治道又可規複。
一經休養生息,便是太平盛世。
但承平日久,又要亂,亂久又治。
此即中國曆史上所特有的一治一亂之循環。
(1)(夏曾佑著《中國古代史》第252頁,有一段話可供參考: 中國曆史有一公例:太平之世必在革命用兵之後四五十年;從此以後,隆盛約及百年。
百年之後又有亂象;又醞釀數十年,遂緻大亂,複成革命之局。
漢、唐、宋、明,其例一也。
(中略)大亂之後民數減少,天然之産,養之有餘。
而豪傑敢亂之徒,并已前死;餘者厭亂苟話,無所奢望。
此即太平之原理。
若為君相者,更能清靜不擾,則效益者矣。
) 當然這是極粗的說活。
所謂亂世,固不僅指幾次改朝換代而言。
秦漢後,倫理本位職業分途之結構漸著,順此方向,則條理昌明,而為治世。
悖此方向,則結構為之破壞,失其所以相安者,便是亂世。
至于幹戈擾攘,雞犬不甯,乃又亂之表面化耳。
上文曾說,“中國曆史就是這樣逆轉順轉兩力相搏之曆史”,又說,“治世亂世難于截然劃開”,皆謂此。
唯治亂之機,系于人心敬肆(或振靡)之間,則上下數千年無二緻。
在中國,恒見其好為強調個人道德之要求,實為此之故。
此一要求既難有把握,則治難于久,而亂多于治,蓋屬當然。
二不見有革命 中國曆史自秦漢後,即入于一治一亂之循環,而不見有革命。
革命指社會之改造,以一新構造代舊構造,以一新秩序代舊秩序,像資本社會代封建社會,或社會主義社會代資本主義社會那樣。
雖亦有人把推翻政府之事一概喚作革命,那太寬泛,非此所雲。
中國曆史所見者,社會構造盡或一時破壞失效,但不久又見規複而顯其用。
它二千年來隻是一斷一續,斷斷續續而已,初無本質之變革。
改朝換代不下十數次,但換來換去還是那一套,真所謂“換湯不換藥”,所以說沒有革命。
假如不是世界大交通,因西洋近代潮流輸入而引起它的變革(如今日者),無人可想象其循環之如何打破。
若究問其何以不再有革命,則凡明白上來各章所說者,不難得其解答。
但我們仍不妨多方以闡單之。
第一便應指證此亂與革命之不同。
亂與革命之不同,上章曾說到:“此亂世迫害雜來,紛擾騷亂,不同于階級革命有其一定之要求方向,及其劃然之壁壘分别。
”往者梁任公先生嘗有《中國曆史上革命之研究》一文(1)(見中華書局出版《飲冰室合集》之文集第5冊。
),恰好可借來一用。
他指出中國不同于外國者七點: 一、有私人革命而無團體革命。
——此謂西洋革命類皆本于多數人之共同要求,而出之以團體行動;中國則自楚漢革秦命以來,其蓄謀、戮力、喋血、奏凱,率為一二私人之事。
二、有野心革命而無自衛革命。
——此如陳涉所說“苟富貴毋相忘”,項羽所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所說“某業所就孰與仲多”,皆顯然可見;與西洋之迫不得已,起而自衛其生存權利者異。
三、無中等社會革命。
——近代西洋為中等社會之革命,世人所熟知。
但中國革命或起自下層,如漢高祖、明太祖;或起自上層,如唐高祖之類;而起自中等社會者則缺乏。
四、各地紛然并起而不單純。
——例如十七世紀英國“長期國會”時,革命軍隻克林威爾一派;美國獨立戰争時,隻華盛頓一派;此外都沒有紛雜不相統屬之革命軍。
這便是單純。
但中國去照例是“群雄并起”了。
五、時間比較要施長。
——此蓋繼第四點而來。
即在推倒舊統治之後,還要削平其他并起的革命軍,并群雄為一雄而天下乃定。
每每這後一段時間,比之前一段還長。
這似乎亦是西洋所無。
六、革命陣營内之争頗多。
——第五點已經就是革命陣營内之争,但還不止此。
往往在同一派系之内,亦還要争殺。
太平天國之失敗,半由于此,人所熟知。
事例甚多,此不具引。
西洋唯法國革命有黨派相殘之事,其情形亦且與此有别。
七、外族勢力之消長有異。
中國每當國内革命時代,即外族勢力侵入時代;綜觀曆史,其關系暨結果可分五種:(一)革命軍借外族勢力以倒舊政會者;(二)舊政府借外族勢力以倒革命軍者;(三)屬第一例而革命軍與舊政府兩斃者;(四)屬第二例而舊政府與革命軍兩斃者;(五)革命軍敗後引外族以為政府患者。
五者事例甚繁,不備引。
然在西洋則法國大革命後,猶能力抗各國聯軍之幹涉。
七點合起來,正見其為中國所特有的亂,而非所謂革命。
革命是為了一階級的共同要求向着另一階級而鬥争的,它既不是什麼各人“逐鹿中原”,更不能這樣分不清壁壘的亂鬥。
這明明是缺乏階級,特見散漫,一人一家各求前途的職業社會,當其失去倫理秩序時,所表見之行為。
除上面七點外,我們還可補充一點:即以“攀龍附鳳”那句老話,可以見出他們是為了鬥争而後成集團的,不同乎西洋革命是由集團而發出來鬥争。
他們是以一個領袖為中心,而形成的集團;領袖為本,團體為末。
不同乎西洋之由集團中推出來一個領袖;團體為本,領袖為末——原來之第一點,必經此補充,方才明确。
更有好的證明:曆史上每值天下大亂,往往有人率宗族戚黨入山避亂,遂自成邑落者。
如東漢末田疇之事,即其一例。
據史書上說: (上略)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
百姓歸之,
社會秩序不假強制而自能維持,蓋以其形勢照然,人們各知自勉于此,且已習慣成自然也(習慣未成時社會構造亦未成)。
若還不夠,則有士人為之表率,為之指導點醒。
一句話:這就是倚重于理性及禮俗以為治。
因它既缺乏兩個強大威權——宗教、國家——之任何一個,則舍此更有何道?知治世之所以治,即知亂世之所以亂。
曆來大亂之所由興,要不外“人心放肆”那一句老話。
人心放肆即不易尊重對方,更不易節制自己,皆有悖于治道,這固是一層。
更要緊的,乃為人心放肆便是其禮俗失效之征。
禮俗實為此社會構造社會秩序之所寄托。
禮俗之效,最上者在有所興起,其次則給人一限度不使逾越。
這雖沒有一權力機關監督執行于上,卻有社會輿情為之制裁于後。
人心放肆,小之可見社會制裁漸已失效,大之則征明社會制裁已經沒有了。
到此地步,還有不亂的? 人心放肆,則天下将亂,這在有心而閱曆多的老輩,感覺上非常敏銳清楚的。
然而每臨到某一時期,放肆辄不能免。
此可從三方面見之:君主一面,民衆一面,士人一面。
其所以流于放肆,殆皆有從乎事實所不得不然者: 一、君主一面——曆代創業之主,多半來自民間,習知民間疾苦,社會情僞。
他自己天資又極高,明白如何自處如何處人之道,自然不生問題。
及至傳了幾代下來,天資浸已平庸,又生于深宮,長于婦人女子之手,于外邊問題一切隔膜。
甚至如晉惠帝問告歉歲者說“胡不食肉糜”之類,這時雖有谏官講官亦無所用。
昏淫暴虐,重刑恣殺,苛斂橫征,濫用民力,一味向外,不知自反。
試檢史乘,幾乎成一公例,而無可逃。
二、民衆一面——天下承平日久,人口逐年蕃殖加多,而土地卻不加廣(不會向外侵略),尤其生産技術不見進步(這在中國文化裡面是一定的,詳後)。
倘若連遭天災(這是農業社會所最怕的),則大家吃飯問題便不得解決。
此時再不能向裡用力了——再向裡用力,為生理所不許。
而恰亦到了君主昏暴官逼民反時候,一經煸動,則饑民變為流寇,殆亦為曆史定例。
三、士人一面——不獨君主、民衆到一定時候各要發生問題,即生士人亦然。
蓋承平日久,爵祿彌覺可羨,熟軟側媚者日進,而高介之士沉隐于下。
士風士習浸浸偷敝,一心貪慕于外,更無責任之自覺。
于君主不能谏诤,或且助桀為虐。
于社會不能領導,或且為一切敗壞所自始。
此驗之于曆史,亦幾乎依時而可見。
社會秩序至此,無法維持,天下于是大亂。
在大殺大砍之後,皇帝是推倒了,人民亦死傷無數。
久之,大家都受不了這種痛苦。
而人心厭亂。
此時再有創業之主出來收拾殘局,隐居不仕之士亦從其悲憫心懷,出而救民水火,而人口亦已大減,于是,治道又可規複。
一經休養生息,便是太平盛世。
但承平日久,又要亂,亂久又治。
此即中國曆史上所特有的一治一亂之循環。
(1)(夏曾佑著《中國古代史》第252頁,有一段話可供參考: 中國曆史有一公例:太平之世必在革命用兵之後四五十年;從此以後,隆盛約及百年。
百年之後又有亂象;又醞釀數十年,遂緻大亂,複成革命之局。
漢、唐、宋、明,其例一也。
(中略)大亂之後民數減少,天然之産,養之有餘。
而豪傑敢亂之徒,并已前死;餘者厭亂苟話,無所奢望。
此即太平之原理。
若為君相者,更能清靜不擾,則效益者矣。
) 當然這是極粗的說活。
所謂亂世,固不僅指幾次改朝換代而言。
秦漢後,倫理本位職業分途之結構漸著,順此方向,則條理昌明,而為治世。
悖此方向,則結構為之破壞,失其所以相安者,便是亂世。
至于幹戈擾攘,雞犬不甯,乃又亂之表面化耳。
上文曾說,“中國曆史就是這樣逆轉順轉兩力相搏之曆史”,又說,“治世亂世難于截然劃開”,皆謂此。
唯治亂之機,系于人心敬肆(或振靡)之間,則上下數千年無二緻。
在中國,恒見其好為強調個人道德之要求,實為此之故。
此一要求既難有把握,則治難于久,而亂多于治,蓋屬當然。
二不見有革命 中國曆史自秦漢後,即入于一治一亂之循環,而不見有革命。
革命指社會之改造,以一新構造代舊構造,以一新秩序代舊秩序,像資本社會代封建社會,或社會主義社會代資本主義社會那樣。
雖亦有人把推翻政府之事一概喚作革命,那太寬泛,非此所雲。
中國曆史所見者,社會構造盡或一時破壞失效,但不久又見規複而顯其用。
它二千年來隻是一斷一續,斷斷續續而已,初無本質之變革。
改朝換代不下十數次,但換來換去還是那一套,真所謂“換湯不換藥”,所以說沒有革命。
假如不是世界大交通,因西洋近代潮流輸入而引起它的變革(如今日者),無人可想象其循環之如何打破。
若究問其何以不再有革命,則凡明白上來各章所說者,不難得其解答。
但我們仍不妨多方以闡單之。
第一便應指證此亂與革命之不同。
亂與革命之不同,上章曾說到:“此亂世迫害雜來,紛擾騷亂,不同于階級革命有其一定之要求方向,及其劃然之壁壘分别。
”往者梁任公先生嘗有《中國曆史上革命之研究》一文(1)(見中華書局出版《飲冰室合集》之文集第5冊。
),恰好可借來一用。
他指出中國不同于外國者七點: 一、有私人革命而無團體革命。
——此謂西洋革命類皆本于多數人之共同要求,而出之以團體行動;中國則自楚漢革秦命以來,其蓄謀、戮力、喋血、奏凱,率為一二私人之事。
二、有野心革命而無自衛革命。
——此如陳涉所說“苟富貴毋相忘”,項羽所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所說“某業所就孰與仲多”,皆顯然可見;與西洋之迫不得已,起而自衛其生存權利者異。
三、無中等社會革命。
——近代西洋為中等社會之革命,世人所熟知。
但中國革命或起自下層,如漢高祖、明太祖;或起自上層,如唐高祖之類;而起自中等社會者則缺乏。
四、各地紛然并起而不單純。
——例如十七世紀英國“長期國會”時,革命軍隻克林威爾一派;美國獨立戰争時,隻華盛頓一派;此外都沒有紛雜不相統屬之革命軍。
這便是單純。
但中國去照例是“群雄并起”了。
五、時間比較要施長。
——此蓋繼第四點而來。
即在推倒舊統治之後,還要削平其他并起的革命軍,并群雄為一雄而天下乃定。
每每這後一段時間,比之前一段還長。
這似乎亦是西洋所無。
六、革命陣營内之争頗多。
——第五點已經就是革命陣營内之争,但還不止此。
往往在同一派系之内,亦還要争殺。
太平天國之失敗,半由于此,人所熟知。
事例甚多,此不具引。
西洋唯法國革命有黨派相殘之事,其情形亦且與此有别。
七、外族勢力之消長有異。
中國每當國内革命時代,即外族勢力侵入時代;綜觀曆史,其關系暨結果可分五種:(一)革命軍借外族勢力以倒舊政會者;(二)舊政府借外族勢力以倒革命軍者;(三)屬第一例而革命軍與舊政府兩斃者;(四)屬第二例而舊政府與革命軍兩斃者;(五)革命軍敗後引外族以為政府患者。
五者事例甚繁,不備引。
然在西洋則法國大革命後,猶能力抗各國聯軍之幹涉。
七點合起來,正見其為中國所特有的亂,而非所謂革命。
革命是為了一階級的共同要求向着另一階級而鬥争的,它既不是什麼各人“逐鹿中原”,更不能這樣分不清壁壘的亂鬥。
這明明是缺乏階級,特見散漫,一人一家各求前途的職業社會,當其失去倫理秩序時,所表見之行為。
除上面七點外,我們還可補充一點:即以“攀龍附鳳”那句老話,可以見出他們是為了鬥争而後成集團的,不同乎西洋革命是由集團而發出來鬥争。
他們是以一個領袖為中心,而形成的集團;領袖為本,團體為末。
不同乎西洋之由集團中推出來一個領袖;團體為本,領袖為末——原來之第一點,必經此補充,方才明确。
更有好的證明:曆史上每值天下大亂,往往有人率宗族戚黨入山避亂,遂自成邑落者。
如東漢末田疇之事,即其一例。
據史書上說: (上略)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
百姓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