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治道和治世

關燈
一中國社會構造 中國之缺乏階級不像國家,是其負面,而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即社會以為國家,二者渾融莫分,則為其正面。

    關于負面已說于上,正面的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在前亦已點出,但說得不夠。

    本章将更從正面申說之。

     前曾說:家族生活集團生活同為最早人群所固有;而其後中國人家族生活偏勝,西洋人集團生活偏勝。

    繼此,則中國由家庭生活推演出倫理本位,同時亦就走向職業分途。

    而西洋卻以集團生活遂而輾轉反複于個人本位社會本位之間;同時亦就演為階級對立。

    階級對立,正是集團間的産物,不發生于倫理社會。

    倫理社會自然要職業分途,二者相聯,且有其相成之妙。

     何以說階級對立是集團間的産物呢?階級所由興,不外是被外族征服統治,或由内部自起分化之二途。

    前者是集團之二合一,後者是集團之一分二。

    要之階級形成于權力之下,而權力則生于集團之中,此不易之理也。

    假如說集團社會是立體的,則倫理社會便是平面的。

    倫理為此一人與彼一人(明非集團)相互間之情誼(明非權力)關系。

    方倫理社會形成,彼此情誼關系揚露之時,則集團既趨于分解,而權力亦已漸隐。

    此其勢,固不發生階級對立。

     倫理秩序著見于封建解體以後,職業分途即繼此階級消散而來,兩方面實彼此順益,交相為用,以共成此中國社會。

    例如:遺産均分于諸子,而不由長子獨自繼承,即此倫理社會之一特色,西洋日本皆所罕見,在我卻已行之二千年。

    蓋倫理本位的經濟、财産近為夫婦父子所共有,遠為一切倫理關系之人所分享,是以兄弟分财,親戚朋友通财,宗族間則培益其共财。

    财産愈大者,斯負擔周助之義務亦愈廣。

    此大足以減殺經濟上集中之勢,而趨于分散,阻礙資本主義之擴大再生産,而趨近消費本位(對生産本位而說)。

    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在西洋恒見其積個人之有餘者,在中國恒欲以補衆人之不足。

    遺産均分,不過順沿此情勢而來,又予以有力之決定。

    有人說:封建社會的核心,是其長子繼承制度。

    英國社會所以能産生資本主義,正是靠此長子繼承制,預先集中了經濟上的力量。

    由封建領主之商業化,和大資産者的大墾牧公司,合起來便造成今天他們資本社會的始基。

    中國所以總不能進一步到資本主義社會,并不是受了封建社會的桎梏;實實在在就為中國這種遺産制度,把财産分割零碎,經濟力量不得集中之故。

    這話确是有見地。

    (1)(嘗見已故李蔚唐先生著作中,持論如此。

    李先生曾留學英國。

    英國較之大陸更确守長子繼承制,見楊人木+便譯T.S.Hoyland《世界文化要略》。

    )當知,凡此消極使社會不演成階級對立者,便是積極助成了職業分途。

     試再取西洋來對照,将更有深一層之明了。

    西洋資本主義,全從個人營利,自由競争而發達起來,其前提則在财産所有權歸于個人掌握,個人能夠完全支配其财物。

    隻有這樣,才促進人們利己心的活動;隻有這樣,才增高人們利用其财物的能率。

    然而這卻是由近代法律襲用羅馬法,才有的事。

    羅馬法是所有權本位的法律,全副精神照顧在物權債權這些問題上。

    而中國法律則根據于倫理組織,其傳統精神恰好與此相反(忽略這些問題)。

    在西洋沒有這種近代法律,則中世農村那種協同生活的基礎不緻破壞淨盡,近代自由競争演成的階級社會無由出現。

    反轉過來看中國,便恍然此倫理本位的社會組織,非獨事實上成為一個人在經濟上有所進取之絕大累贅,抑且根本上就不利于此進取心之發生。

    黃文山先生曾十分肯定地說:“我深信中國的家族倫理,實在是使我們停留在農業生産,不能迅速進入資本主義生産之唯一關鍵。

    ”(1)(見黃文山著《文化學論文集》第181頁,中國文化學學會出版。

    )或即指此。

     倫理社會這塊土地,不适于資本主義之滋生茁長,這是沒有疑問的。

    但若人們在經濟上的進取心根本缺乏了,不亦是社會上一大危機嗎?這卻又從職業分途之一方面,可得其救濟。

    一個人生在階級社會裡,其一生命運幾乎就已決定了。

    特别是封建社會為然,而資本社會亦不例外。

    農奴固然不能轉為貴族,勞工亦難得作資本家。

    他們若想開拓自己前途,隻有推翻這種秩序,隻有大革命。

    但在中國這職業分途的社會,便不然。

    政治上經濟上各種機會都是開放的。

    一個人為士為農為工為商,初無限制,盡可自擇。

    而“行行出狀元”(諺語),讀書人固可緻身通顯,農工商業亦都可以白手起家。

    富貴貧賤,升沉無定,人人各有前途可求。

    雖然亦有有憑借與無憑借之等差不同,然而憑借是靠不住的。

    俗語說得好:“全看本人要強不要強。

    ”所以進取心,在這裡恰好又普遍得到鼓勵。

    倫理本位就是這樣藉職業分途為配合,得以穩穩行之二千餘年,得以通行到四方各處。

    不然,是不行的。

     中國社會之所以落于職業分途者,主要是因為土地已從封建中解放,而生産則停留在産業革命以前,資本之集中壟斷未見。

    此時從生産技術言之,小規模經營有其方便,大規模經營非甚必要。

    同時,又沒有歐洲中世那樣的行會制度(基爾特)。

    于是社會上自然就隻是些小農小工小商,零零散散各為生業了。

    馮友蘭先生所謂“生産家庭化”,所舉一家子石印館,一家子鐵匠鋪之例,正指此。

    無論種田、作工或作買賣,全靠一家大小共同努力,俗所雲“父子兵”,天然成為相依為命的樣子。

    中國人常愛說“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蓋其事實有如此者。

    此即倫理情誼由職業分途而得鞏固加強。

    反之,若在階級社會便不然。

    像近代大工廠大公司,将一家大小拆散為男工、女工、童工,各自糊口,幾乎不必相幹,固不必說。

    即在中世紀,亦無合一家大小以自營生業者其事,而是生活于集團之中,有異乎倫理之相依。

    更且縱着有集團與集團之分,橫着有階級與階級之分。

    其分離對立相競相克之勢,掩沒了人生互依關系,尤使倫理觀念難以發生。

     中國不是沒有行會,卻不像歐洲那樣竟為堅實之集團,正為重心分寄于各家庭家族了。

    因其不成集團,所以在師徒東夥之間,又為倫理之相依。

    它可能有私人恩怨,各個不同;卻沒有從行會分化出之階級對立,如歐洲之所見者。

    階級隻是集團間的産物,于此又可證明。

    近代工業社會,勞資兩方相維以利,相脅以勢,遇事依法解決,彼此不發生私人感情。

    而此則師徒東夥朝夕相處,可能從待人厚薄、工作勤惰上,彼此深相結納。

    在勞資兩方必不同一立場共一命運者,而在此可能同甘苦共患難。

    蓋階級對立之勢成,則倫理關系為之破壞。

    反之,階級分化不著,則職業各營乃大有造于倫理。

    又因富貴貧賤升沉無定,士農工商各有前途可求,故有家世門祚盛衰等觀念。

    或追念祖先,或期望兒孫,父诏其子,兄勉其弟,皆使人倍笃于倫理,而益勤于其業。

     從讀書人授徒應試,到小農小工小商所營生業,全是一人一家之事(與其他人幾乎不甚相幹)。

    人人各自奔前程,鮮見集體合作,既不必相謀,亦複各不相礙(階級社會則相礙)。

    因此,中國社會特見散漫。

    中國人之被譏為一般散沙,自私自利(見第一章),其中蓋不無誤會(見第十三章),然而這一傾向,不待說自是極可怕的傾向。

    其所以終不大顯弊病,則職業分途又從倫理本位得其配合補救之故。

    前說,中國家人父子兄弟之情,推廣發揮。

    以倫理組織社會,舉社會各種關系而悉倫理化之,亦即家庭化之。

    務使其情益親,其義益重。

    由是居此社會中者,每一個人對于其四面八方的倫理關系,各負有相當義務;同時其四面八方與他有倫理關系之人,亦對他負有義務。

    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互相聯鎖起來,無形中成為一大家庭。

    觀其彼此顧恤,夫甯有所謂自私?職業分途就是這樣藉倫理本位為配合,得以穩穩行之二千年。

    如非近百年忽地卷入集團競争漩渦,幾遭滅頂,還是不易看出其缺點的。

     還有,此倫理本位職業分途,亦正是由政治經濟兩方面互為影響,協調一緻,以造成的。

    例如:土地之不易集中,資本之不易集中,經濟上難為一部分人所固定地壟斷,其種種因素,除如上面暨第八章所已說者外,政治上之“限民名田”、“重農抑商”一類運動,亦為一有力因素。

    此類運動自西漢以來,更不絕書;除北魏訖隋唐均田制度一段略有成功外,所收實效遠不如其聲勢之大,是我們承認的。

    但其成功雖有限,其破壞資本主義之路卻有餘。

    蓋自變封建為郡縣,統治階級既以分解散漫,流動不定。

    此時由政治上之無階級而鮮壟斷,亦自不容許經濟上之有壟斷而造階級。

    主動于其間者,仍為破壞封建之士人。

    曆史所示,甚為明白。

    士人有知識、有頭腦,而顧無權位、無恒産;既反對權位之壟斷于前,乃更反對資産之壟斷于後。

    藉不談士人代表理性,論其勢固亦宜然。

    一旦在政治上有其機會,則極力主張實行。

    資本主義之不成,中國遂沒有資産階級之統治如歐美者。

    則是又由經濟轉而影響于政治,兩方互為因果,大抵如是。

    階級缺乏,則統治為難,中國政治乃不得不倫理化。

    由政治之倫理化,乃更使社會職業化,職業又有助于倫理。

    如是倫理與職業,政治與經濟,輾轉相成,循環扣合,益臻密洽,其理無窮。

     二向裡用力之人生 中國式的人生,最大特點莫過于他總是向裡用力,與西洋人總是向外用力者恰恰相反。

    蓋從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兩面所構成的社會,實無時無刻不要人向裡用力,茲分就此兩面說明如下。

    —— 一個人生在倫理社會中,其各種倫理關系便由四面八方包圍了他,要他負起無盡的義務,至死方休,擺脫不得。

    蓋從倫理整個精神來看,倫理關系一經有了,便不許再離。

    父子固離不得,兄弟夫婦亦豈得離絕?乃至朋友、君臣亦然。

    這不許離,原本是自己情感上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