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國是否一國家

關燈
在民間而不仕者,或疏賤在野之賢才起而當政者,既不少見。

    有孔子乃有後世之士人,亦唯有這些先河,乃有孔子。

    孔子非突然出現,他實承先而啟後,使曆史浸浸發展到社會之丕變。

    士人非他,即有可以在位之資而不必在其位者是也。

    其有可以在位之資與貴族同,其不必定在位與貴族異。

    假使一天,貴族少至絕迹,而在民間此有可以在位之資者推廣增多,政治上地位悉為他們所接替,人無生而貴賤者,這就是中國封建解體之路。

    而春秋戰國實開其機運。

    一方面春秋列國多興亡變動,他們的來源增廣,其人多。

    一方面戰國霸主競用賢才,相尚以養士,他們的出路大辟。

    孔子恰生在春秋與戰國之間,以講學聞政為諸子百家倡,就起了決定性作用。

     要知此一脈路,是有如下之理由的,當封建之世自然是武士教育(其實是文武合一),但其後何以遽然一變文而不武,甚且陷于文弱之弊呢?此即以理性之啟,而早伏重文輕武之機于古了。

    士的頭腦漸啟,興趣漸移,一旦脫失于其群,即舍去舊生涯。

    雖舍武而就文,卻又沒有宗教那一套。

    且不論宗教氣氛稀薄,懷疑論(除墨家外皆懷疑派,見第六章)漸興,根本就沒有教會組織,宗教職務,及其稅收财産,可依以為生如西洋者。

    這些人其勢要各自分散。

    除少數人外,要憑借知識頭腦為生;除庸碌無能者外,要走向政治活動去。

    約計之為三項: 一、甘于淡泊,依農工生産自食其力者。

    ——此項自必為數甚少,然古籍卻多有可征。

    (1)(參看張蔭麟著《東漢前中國史綱》第六章。

    又《左傳》、《國語》、《國策》等書,多可考見。

    ) 二、庸庸碌碌靠相禮授徒以糊口者。

    ——此項為數諒不在少。

     三、有才氣的則講學、聞政、遊說、行俠,或且兼營貨殖。

    ——在此風氣下者,亦許居多數。

     此第三項即封建之破壞者。

    他們有可以在位之資,而無其權位;所以就反對世卿,排斥任子之制,乃至君位亦要禅讓才合理想。

    一旦上台,使與貴族為敵,廢封建,置郡縣,以官吏代貴族。

    貴族浸不能世有其土其民。

    封建束縛下之土地人民,乃先後得到解放。

    雖孔子曾無意破壞封建井田,隻圖變通而理想化之。

    然而此時幾個主要角色,如李悝、吳起、商鞅等,卻竟是他的再傳三傳弟子。

    而一向公族無權,遊士擅政,如三晉秦楚者,其宗法根基既薄,封建勢力不固,亦就着手最先,或完成較早。

    至秦并天下,遂竟全功。

    其事非此所及縷述。

    然從一切載籍中,很可看出那些在列國之間往來奔走不休,和聚在一起“不治而議論”的各種場合,正是一代社會大變革之醞釀發酵所在。

    而一個個得其君者,或為相,或為守,均得出其平素所懷以施于實際。

    在他們或不過圖富圖強,甯知曆史任務即不覺完成于其間。

    作為當時之大關鍵者,則盛及一時的講學,和大規模的養士是也。

    (1)(《飲冰室合集》内文集第四冊梁任公亦有論中國封建解體不同于外國之一段話,錄此參考: (上略)歐洲日本封建滅而民權興,中國封建滅而君權強,何也?曰,歐洲有市府,而中國無有也,日本有士族,而中國無有也。

    (中略)近世歐洲諸新造國,其帝王未有不憑借市府之力而興者。

    然則歐洲封建之滅,非君主滅之,而人民滅之也。

    (中略)日本明治維新,主動者皆藩士。

    諸藩士各挾其藩之力,合縱以革幕府,而獎王室。

    及幕府既倒,知不可以藩藩角立,乃胥謀而廢之。

    然則日本封建之滅,非君主滅之,而藩士滅之也。

    (中略)中國不然。

    興封建者,君主也;廢封建者,亦君主也。

    以封建自衛者,君主也;與封建為仇者,亦君主也。

    封建強,則所分者君主之權;封建削,則所增者君主之勢。

    (中略)論者知民權之所以不興,由于為專制所壓抑,亦知專制所以得行,由于民權之不立邪?不然,何以中國封建之運之衰,遠在歐洲之先,而專制之遠長,反遠在歐洲之後也。

     又梁氏于貴族政治實有以啟發民權之理,亦見到一些: (上略)要而論之,吾國自秦漢以來,貴族政治早已絕迹。

    歐美日本于近世最近世而始幾及之一政級,而吾國乃于二千年前得之。

    (中略)宜其平等自由,早陵歐美而上,乃其結果全反是者,何也?貴族政治者,雖平民政治之蟊賊,然亦君主專制之悍敵也。

    試征西史,(中略)貴族政治固有常為平民政治之媒介者焉。

    凡政治之發達,莫不由多數者與少數者之争而勝之。

    貴族之于平民,固少數也;其于君主,則多數也。

    故貴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當之權利,于是國憲之根本即以粗立。

    後此平民亦能以之為型,以之為木+盾,以彼裁抑君主之術,還裁抑之,而求得相當之權利,是貴族政治之有助于民權者,一也。

    君主一人耳,自尊曰聖曰神;人民每不敢妄生異想,馴至視其專制為天賦之權利。

    若貴族而專制也,則以少數之芸芸者與多數之芸芸者相形見绌,自能觸其惡感,起一“吾何畏彼”之思想,是貴族政治之有助于民權者,二也。

    疇昔君主與貴族相結以虐平民者,忽然亦可與平民相結以弱貴族。

    而君主專制之極,則貴族平民又可相結,以同裁抑君主。

    三者相牽制相監督,而莫或得恣。

    是貴族政治之有助于民權者,三也。

    有是三者,則泰西之有貴族而民權反伸,中國之無貴族而民權反縮,蓋亦有由矣。

    (下略) 總起來說,封建之解放,在中國有與西洋恰相異者: 西洋封建解放,起于其外面之都市新興勢力之抗争侵逼;中國則起于其内部之分化融解。

    西洋是以階級對階級,以集體對集體,故卒為新階級之代興。

    中國新興之士人,是分散的個人,其所對付之貴族階級亦殊松散。

    及至階級分解後,以職業分途代階級對立,整個社會乃更形散漫。

     西洋以工商發達為打破封建之因,文化和政治殆随經濟而變,頗似由物到心,由下而上。

    中國以講學養士為打破封建之因,文化和政治推動了經濟(士人無恒産,不代表經濟勢力,而其所作為則推動了經濟進步,李悝商鞅其顯例),頗似由心到物,由上而下。

     以上是說明中國封建解體之由來,同時亦就是指出:中國從這裡起,便缺乏階級,不像國家。

     次一步,要問:它從這裡向下去,是否能達于階級消滅而不要國家呢?這當然不可能。

    它第一不能保沒有外患,第二不能保沒有内哄。

    凡人所以要國家者,它一樣不能免掉。

    它盡管趨向于不像國家,而事實卻逼到它成為一個國家。

    逼到它要有一強大武力,以對内對外。

    有武力非難,而誰來控制比武力,卻是一大難題。

    因它已不能返回到兩階級之對立,就缺乏其适當之主體。

    缺乏适當主體之武力,一面不免于萎弱,一面不免于恣橫。

    前者,即雷海宗教授指摘之“無兵的文化”所由來。

    後者,則為奧本海末爾所說之政治手段,強制支配土地,強制剝削農民,若将逆轉到封建。

    但其勢萎弱亦不能萎弱下去,逆轉亦不能逆轉下去。

    二千餘年來,前進不能,後退不可,就介于似國家非國家、有政治無政治之間,而演為一種變态畸形——這就是缺乏階級不像國家之所歸落的地步。

     四中國政治之特殊 西洋在以新代舊之間,其階級确已得解放了一步。

    其社會構造、國家形式已經改變(可稱革命),從人類曆史進程上說,确已得進了一步。

    中國雖則未嘗不向着解放走,仿佛若将以職業代階級,以理性相安代武力統治者。

    但始終牽延于這種仿佛之中,近而封建之解放不徹底,遠而階級之徹底消除不可期。

    此二千餘年間政治之特殊,須得在此一說:第一,把政治作為倫理間之事,講情誼而不争權利,用禮教以代法律;是曰政治之倫理化。

    這裡把階級國家融攝在倫理社會中之結果。

    第二,對内對外皆求消極相安,而最忌多事,幾于為政治之取消;是曰政治之無為化。

    此蓋為階級缺乏,武力萎弱之所必至。

    第三,權力一元化,而特置一自警反省之機構于其政治機構中;政治構造國家形式卻從此永絕進步之機。

    前兩點,在前既有叙說,不更贅;第三點尚有待闡明于後。

    —— 此所雲“權力一元化”,是指中國從來沒有,亦永不發生“箝制與均衡”的三權分立的事。

    這是什麼原故?我們且尋看西洋是怎樣發生的,便不難勘對出來。

    這在西洋以英國肇始,原非出自一種理想規劃,而是事實慢慢演成的。

    三權之中,當然以立法行政之分離對立為首要。

    此二者,當初皆包于王權之中,何曾另外有什麼立法機關?明确地分離,肇始于近代,而淵源于中古。

    中古之巴力門,其構成原是以貴族僧侶為主,再加市民代表等。

    後此兩權分立,實由原初國内不同階層之兩面對抗而來。

    從不同之階層勢力言之,則此時計有(一)國王,(二)貴族僧侶,(三)都市第三階級;而其間以第三種勢力之關系最大。

    削除封建,是他們與王權合作之功;轉回頭來,限制王權,又是他們與貴族聯合之力。

    始而國王代表行政權,而貴族市民組成之議會則握有立法權。

    其後國王無複實權,退出了此對抗形勢。

    相對抗者,便為第二第三兩大勢力。

    他們此時固非分掌行政立法兩機關,卻是各結政黨,憑借此兩機關,時時運用,以相競争。

    再往後,到最近幾十年,上院無複實權,貴族們又退出了此對抗形勢。

    則有後起的勞工階級及其政黨,起來參加,仍為兩大勢力之抗衡。

    是曆史昭示:沒有分離對峙之社會形勢,則分權制度不會憑空發生,沒有以此形勢為背景之政黨互競,則分權制度不能得其運用。

    但中國的社會形勢如何呢?照上面所說,中國封建以貴族階級内部分化而解體;士人假借王權,擴充王權,其自身固不能構成一種勢力;抑且使整個社會從此走向職業分途,日就散漫。

    在全國中,尋不見任何一種對抗勢力,則權力統于一尊,夫何待言。

     權力一元化者,誠然可以為所欲為。

    但其一舉一動,影響太大,他自己或者旁人,都不能那樣毫無顧慮,随他去為所欲為。

    然則将如之何呢?那隻有提高自己警覺而随時反省了。

    因此,中國皇帝大權雖不可分割,亦不受限制;而自古似乎便注意到如何加強其警覺反省之一事。

    梁任公先生文中,有關于此之一段話說: (上略)及其立而為君,則有記過之史,徹膳之宰,進膳之旌,诽謗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誦詩,工誦箴谏,大夫進謀,士傳民語;設為種種限制機關,使之不得自恣。

    蓋遵吾先聖之教,則天下之最不能自由者,莫君主若也。

    猶懼其未足,複利用古代迷信之心理,謂一切災異番應在人主之一身,而告之以恐懼修省。

    及其殂落,則稱天而谥,動以名譽,名曰幽厲,百世莫改。

    (見《飲冰室合集》,文集第十冊《中國前途之希望與國民責任》一文,中華書局版) 以我推想,這其間亦許多少有點事實确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