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關燈
小
中
大
孤家寡人”,與歐洲封建社會大小領主共成一統治階級,以臨于其所屬農民者,形勢大不同。
試分析之: 一、他雖有宗族親戚密迩相依之人,與他同利害共命運;但至多在中央握權,而因為沒有土地人民,即終無實力。
且須知這種權貴隻極少數人,其餘大多數,是否與他同利害共命運,尚難言之。
像明嘉靖年間裁減諸藩爵祿米,“将軍”(一種爵位)以下貧至不能自存。
天啟五年以後,行限祿法,而貧者益多,時常滋事。
當時禦史林潤上言,竟有“守土之臣每懼生變”之語,是可想見。
二、他所與共治理者,為官吏。
所有天下土地人民皆分付于各級官吏好多人代管。
官吏則來自民間(廣大社會),又随時可罷官歸田或告老還鄉;其勢固不與皇帝同其利害,共其命運。
三、官吏多出自士人。
他們的宗族親戚鄰裡鄉黨朋友相交,仍不外士、農、工、商之四民。
從生活上之相依共處,以至其往還接觸,自然使他們與那些人在心理觀念上實際利害上相近,或且相同。
此即是說:官吏大緻都與衆人站在一面,而非必相對立。
四、誠然官吏要忠于其君;但正為要忠于其君,他必須“愛民如子”和“直言極谏”。
因隻有這樣,才是獲緻太平而保持皇祚永久之道。
愛民如子,則每事必為老百姓設想;直言極谏,則不必事事阿順其君。
所以官吏的立場,恰就站在整個大局上。
隻有一種時機:他一個人利祿問題和整個大局問題,适不能得其一緻,而他偏又自私而短視;那麼,他便與大衆分離開了。
然此固談不到什麼階級立場。
政治上兩階級對立之形勢,既不存在;這局面,正合了俗說“一人在上萬人在下”那句話。
秦以後,封建既不可複,而皇室仍有時動念及此者,即為其感到勢孤而自危。
這時候,他與此大社會隔絕是不免隔絕,對立則不能對立。
古語“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正是指出他隻能與衆人結好感,而不能為敵。
而萬一他若倒台,天下大亂一發,大家亦真受不了。
彼此間力求适應,自有一套制度文化之形成。
安危利害,他與大社會已牽渾而不可分。
整個形勢至此,他亦不在大社會之外,而與大社會為一。
一般國家莫非階級統治;其實,亦隻有階級才能說到統治。
在中國看不到統治階級,而隻見有一個統治者。
然一個人實在是統治不來的。
小局面已甚難,越大越不可想象。
你試想想看:偌大中國,面積人口直比于全歐洲,一個人怎樣去統治呢?他至多不過是統治的一象征,沒有法子真統治。
兩千年來,常常隻是一種消極相安之局,初未嘗舉積極統治之實。
中國國家早已轶出一般國家類型,并自有其特殊之政治制度。
凡此容當詳論于後。
這裡要點出的,是政治上統治被統治之兩面沒有形成,與其經濟上剝削被剝削之兩面沒有形成,恰相一緻;其社會階級之不存在,因互證而益明。
本來是階級之“卿、大夫、士”,戰國以後階級性漸失,變成後世之讀書人和官吏,而職業化了。
他們亦如農工商其他各行業一樣,在社會構造中有其職司專務,為一項不可少之成分。
此觀于士農工商四民之并列,及“祿以代耕”之古語,均足為其證明。
古時孟子對于“治人”、“治于人”之所以分,絕不說人生來有貴賤階級,而引證“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之社會分工原理。
可見此種職業化之傾向,觀念上早有其根,所以發展起來甚易。
日本關榮吉論文化有其時代性,複有其國民性,政事之由階級而變到職業,關系于文化之時代性;然如中國此風氣之早開,卻是文化之國民性了。
我們當然不能說舊日中國是平等無階級的社會,但卻不妨說它階級不存在。
這就為: 一、獨立生産者之大量存在。
此即自耕農、自有生産工具之手藝工人、家庭工業等等。
各人作各人的工,各人吃各人的飯。
試與英國人百分之九十為工資勞動者,而百分之四為雇主者相對照,便知其是何等不同。
二、在經濟上,土地和資本皆分散而不甚集中,尤其是常在流動轉變,絕未固定地壟斷于一部分人之手。
然在英國則集中在那百分之四的人手中,殆難免于固定。
三、政治上之機會亦是開放的。
科舉考試且注意給予各地方以較均平之機會。
功勳雖可蔭子,影響絕少,政治地位未嘗固定地壟斷于一部分人之手。
今雖無統計數字可資證明,推度尚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之英國情形為好。
英國雖則選舉權逐步開放,政治機會力求均等;然據調查其1905年以上半個世紀的情形(1)(此參取英人所著《蘇聯的民主》第319—334頁所述,書為鄒韬奮譯,生活書店出版。
),内閣首相及各大臣、外交官、軍官、法官、主教、銀行鐵路總理等,約百分之七十五還是某些世家出身。
他們幾乎常出自十一間“公立學校”和牛津、劍橋兩大學。
名為“公立學校”,其實為私人收費很重的學校。
普通人進不去,而卻為某一些家庭祖孫世代讀書之地。
所以近代英國是階級對立的社會,而舊日中國卻不是。
此全得力于其形勢分散而上下流通。
說它階級不存在,卻不是其間就沒有剝削,沒有統治。
無剝削即無文化,其理已說于前。
人類平等無階級社會尚未出現,安得而無剝削無統治?所不同處,就在一則集中而不免固定,一則分散而相當流動。
為了表明社會構造上這種兩相反之趨向,我們用“職業分途”一詞來代表後者,以别于前之“階級對立”。
于此,有兩層意思要申明: 一、如上所說未構成階級,自是中國社會之特殊性;而階級之形成于社會間,則是人類社會之一般性。
中國其勢亦不能盡失其一般性。
故其形成階級之趨勢,二千年間不絕于曆史。
同時,其特殊性亦不斷發揚。
二者疊為消長,表見為往複之象,而未能從一面發展去。
二、雖未能作一面發展,然其特殊性彰彰具在,豈可否認?凡不能指明其特殊性而第從其一般性以為說者,不為知中國。
我于不否認其一般性之中,而指出其特殊性,蓋所以使人認識中國。
在第一章中,曾提到一句笑話:“若西洋是德谟克拉西,則中國為德谟克拉東。
”在近代英國——這是西洋之代表——其社會及政治,信乎富有民主精神民主氣息;但舊日中國亦有其民主精神民主氣息。
他且待詳于後,即此缺乏階級讵非一證?若指摘中國,以為不足;則如上所作中英社會之比較,正可以嚴重地指摘英國。
所以隻可說彼此表見不同,互有短長。
亦猶之英國與蘇聯,此重在政治上之民主,彼重在經濟上之民主,各有其造詣,不必執此以非彼也。
試分析之: 一、他雖有宗族親戚密迩相依之人,與他同利害共命運;但至多在中央握權,而因為沒有土地人民,即終無實力。
且須知這種權貴隻極少數人,其餘大多數,是否與他同利害共命運,尚難言之。
像明嘉靖年間裁減諸藩爵祿米,“将軍”(一種爵位)以下貧至不能自存。
天啟五年以後,行限祿法,而貧者益多,時常滋事。
當時禦史林潤上言,竟有“守土之臣每懼生變”之語,是可想見。
二、他所與共治理者,為官吏。
所有天下土地人民皆分付于各級官吏好多人代管。
官吏則來自民間(廣大社會),又随時可罷官歸田或告老還鄉;其勢固不與皇帝同其利害,共其命運。
三、官吏多出自士人。
他們的宗族親戚鄰裡鄉黨朋友相交,仍不外士、農、工、商之四民。
從生活上之相依共處,以至其往還接觸,自然使他們與那些人在心理觀念上實際利害上相近,或且相同。
此即是說:官吏大緻都與衆人站在一面,而非必相對立。
四、誠然官吏要忠于其君;但正為要忠于其君,他必須“愛民如子”和“直言極谏”。
因隻有這樣,才是獲緻太平而保持皇祚永久之道。
愛民如子,則每事必為老百姓設想;直言極谏,則不必事事阿順其君。
所以官吏的立場,恰就站在整個大局上。
隻有一種時機:他一個人利祿問題和整個大局問題,适不能得其一緻,而他偏又自私而短視;那麼,他便與大衆分離開了。
然此固談不到什麼階級立場。
政治上兩階級對立之形勢,既不存在;這局面,正合了俗說“一人在上萬人在下”那句話。
秦以後,封建既不可複,而皇室仍有時動念及此者,即為其感到勢孤而自危。
這時候,他與此大社會隔絕是不免隔絕,對立則不能對立。
古語“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正是指出他隻能與衆人結好感,而不能為敵。
而萬一他若倒台,天下大亂一發,大家亦真受不了。
彼此間力求适應,自有一套制度文化之形成。
安危利害,他與大社會已牽渾而不可分。
整個形勢至此,他亦不在大社會之外,而與大社會為一。
一般國家莫非階級統治;其實,亦隻有階級才能說到統治。
在中國看不到統治階級,而隻見有一個統治者。
然一個人實在是統治不來的。
小局面已甚難,越大越不可想象。
你試想想看:偌大中國,面積人口直比于全歐洲,一個人怎樣去統治呢?他至多不過是統治的一象征,沒有法子真統治。
兩千年來,常常隻是一種消極相安之局,初未嘗舉積極統治之實。
中國國家早已轶出一般國家類型,并自有其特殊之政治制度。
凡此容當詳論于後。
這裡要點出的,是政治上統治被統治之兩面沒有形成,與其經濟上剝削被剝削之兩面沒有形成,恰相一緻;其社會階級之不存在,因互證而益明。
本來是階級之“卿、大夫、士”,戰國以後階級性漸失,變成後世之讀書人和官吏,而職業化了。
他們亦如農工商其他各行業一樣,在社會構造中有其職司專務,為一項不可少之成分。
此觀于士農工商四民之并列,及“祿以代耕”之古語,均足為其證明。
古時孟子對于“治人”、“治于人”之所以分,絕不說人生來有貴賤階級,而引證“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之社會分工原理。
可見此種職業化之傾向,觀念上早有其根,所以發展起來甚易。
日本關榮吉論文化有其時代性,複有其國民性,政事之由階級而變到職業,關系于文化之時代性;然如中國此風氣之早開,卻是文化之國民性了。
我們當然不能說舊日中國是平等無階級的社會,但卻不妨說它階級不存在。
這就為: 一、獨立生産者之大量存在。
此即自耕農、自有生産工具之手藝工人、家庭工業等等。
各人作各人的工,各人吃各人的飯。
試與英國人百分之九十為工資勞動者,而百分之四為雇主者相對照,便知其是何等不同。
二、在經濟上,土地和資本皆分散而不甚集中,尤其是常在流動轉變,絕未固定地壟斷于一部分人之手。
然在英國則集中在那百分之四的人手中,殆難免于固定。
三、政治上之機會亦是開放的。
科舉考試且注意給予各地方以較均平之機會。
功勳雖可蔭子,影響絕少,政治地位未嘗固定地壟斷于一部分人之手。
今雖無統計數字可資證明,推度尚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之英國情形為好。
英國雖則選舉權逐步開放,政治機會力求均等;然據調查其1905年以上半個世紀的情形(1)(此參取英人所著《蘇聯的民主》第319—334頁所述,書為鄒韬奮譯,生活書店出版。
),内閣首相及各大臣、外交官、軍官、法官、主教、銀行鐵路總理等,約百分之七十五還是某些世家出身。
他們幾乎常出自十一間“公立學校”和牛津、劍橋兩大學。
名為“公立學校”,其實為私人收費很重的學校。
普通人進不去,而卻為某一些家庭祖孫世代讀書之地。
所以近代英國是階級對立的社會,而舊日中國卻不是。
此全得力于其形勢分散而上下流通。
說它階級不存在,卻不是其間就沒有剝削,沒有統治。
無剝削即無文化,其理已說于前。
人類平等無階級社會尚未出現,安得而無剝削無統治?所不同處,就在一則集中而不免固定,一則分散而相當流動。
為了表明社會構造上這種兩相反之趨向,我們用“職業分途”一詞來代表後者,以别于前之“階級對立”。
于此,有兩層意思要申明: 一、如上所說未構成階級,自是中國社會之特殊性;而階級之形成于社會間,則是人類社會之一般性。
中國其勢亦不能盡失其一般性。
故其形成階級之趨勢,二千年間不絕于曆史。
同時,其特殊性亦不斷發揚。
二者疊為消長,表見為往複之象,而未能從一面發展去。
二、雖未能作一面發展,然其特殊性彰彰具在,豈可否認?凡不能指明其特殊性而第從其一般性以為說者,不為知中國。
我于不否認其一般性之中,而指出其特殊性,蓋所以使人認識中國。
在第一章中,曾提到一句笑話:“若西洋是德谟克拉西,則中國為德谟克拉東。
”在近代英國——這是西洋之代表——其社會及政治,信乎富有民主精神民主氣息;但舊日中國亦有其民主精神民主氣息。
他且待詳于後,即此缺乏階級讵非一證?若指摘中國,以為不足;則如上所作中英社會之比較,正可以嚴重地指摘英國。
所以隻可說彼此表見不同,互有短長。
亦猶之英國與蘇聯,此重在政治上之民主,彼重在經濟上之民主,各有其造詣,不必執此以非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