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關燈
小
中
大
有海禁。
雖然亦許禁不了,且有時而開禁。
還有許多矛盾情形,如王孝通著《中國商業史》,一面述唐代通外商之七要道四大港(龍編、廣州、泉州、揚州),一面卻說: (上略)是唐時法制,實主極端之閉關主義。
雖以太宗高宗兵力之盛,大食、波斯胥為屬地,而國外貿易曾未聞稍加提倡,轉從而摧抑之;亦可見吾國人思想之锢塞矣。
(見原書第112頁) 所以綜而論之,至多不過給予外商與我交易機會,而少有我們商業向海外發展,推銷國貨的情形。
這樣,就根本限制了商業隻為内地城鄉之懋遷有無;其所以剌激工業生産者之有限可知。
在内地像長江一帶,有水運方便還好;否則,凡不便于運輸,即不便于商業。
以舊日交通之困難,内地社會雖甚廣大,正不必即為現成市場。
直接限制了商業,即間接限制了工業。
同時,工業還有其本身之限制。
工業本身一面之限制,是人們的心思聰明不用于此;因之,生産工具生産技術無法進步,而生産力遂有所限(關于此層詳論在後)。
近代西洋在此方面之猛進,正為其集中了人們的心思聰明于此之故。
在此之前,亦是同一樣不行。
所以說: 直到十八世紀之中葉,發明很為稀見。
事實上,技術的情況在1750年以前,相當停滞,達數千年。
到了現代,往往一年間所發明,要超過1750年以前一千年所發明的。
(巴恩斯[H.E.Barnes]《社會進化論》,王斐孫譯本第211頁,新生命書局版) 換言之,若依然像中古人生态度而不改,便再經一千年,産業革命在西洋亦不得發生。
從來之中國人生态度與西洋中古人生态度誠然有異。
但二者之不把心思聰明引用于此,正無二緻;其相異,不過在後者自有一天轉變到心思聰明集中于此,而前者殆無轉變之一天。
那亦就是,若無西洋工業新技術輸入中國,中國自己是永不會發明它的。
那面限制了商業發展,這面限制了工業進步。
在工業上複缺乏商業的剌激,在商業上複缺乏工業為推進。
他且不談,就在這兩大限制之下,中國工商業往複盤旋二千多年而不進,試問有什麼稀奇呢!似此隻附于農業而立的工商業,雖說便于發财而不免購求土地,卻又不能為發财而經營它,其勢不能淩越農業而操縱了土地,則甚明白,所以,由此而壟斷土地,形成地主佃農兩階級,那是不必慮的。
而在這種工商業本身,一面沒有經過産業革命,生産集中資本集中之趨勢不著,一面循着遺産諸子均分之習俗,資本縱有積蓄,旋即分散;所以總不外是些小工小商。
像近代工業社會勞資兩階級之對立者,在此談不到,所不待言。
可以說,秦漢以來之中國,單純從經濟上看去,其農工生産都不會演出對立之階級來。
所可慮者,仍在政治勢力之影響于土地分配。
三何謂職業分途 我們知道經濟上之剝削階級,政治上之統治階級,例必相兼。
上面對于經濟上有無階級之對立,已略為考查;下面再看它政治上階級的情況如何,俾資互證。
中國社會在政治上之得解放于封建,較之在經濟上尤為顯明。
中國之封建貴族,唯于周代見之。
自所謂“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見《續文獻通考》),實際即早已廢除。
戰國而後,自中央到地方,一切當政臨民者都是官吏。
官吏之所大不同于貴者,即他不再是為他們自己而行統治了。
他誠然享有統治之權位,但既非世襲,亦非終身,隻不過居于一短時之代理人地位。
為自己而行統治,勢不免與被統治者對立;一時代理者何必然?為自己而行統治,信乎其為統治階級;一時代理者,顯見其非是。
而況做官的機會,原是開放給人人的。
如我們在清季之所見,任何人都可以讀書;任何讀書人都可以應考;而按照所規定一一考中,就可做官。
這樣,統治被統治常有時而易位,更何從而有統治被統治兩階級之對立?英國文官之得脫于貴族勢力而依考試任用,至今未滿百年。
以此較彼,不可謂非奇迹。
無怪乎羅素揭此以為中國文化三大特點之一也。
今人非有相當本錢,不能受到中等以上教育。
但從前人要讀書卻極其容易;有非現在想象得到者: 第一,書隻有限的幾本書,既沒有現在各門科學外國語文這樣複雜,除了紙筆而外,亦不需什麼實驗實習的工具設備。
第二,不收學費的義塾随處可有。
宗族間公産除祭祀外,莫不以獎助子弟讀書為第一事,種種辦法甚多。
同時,教散館的老師對于學生收費或多或少或不收,亦不像學校那種機械規定。
甚至老師可以甘願幫助學生讀書。
第三,讀到幾年之後,就可一面訓蒙,一面考課,藉以得到膏火補助自己深造。
那時一個人有心讀書,絲毫不難。
問題不在讀書上,而在讀了書以後,考中做官卻不那樣容易。
一般說,其百分比極少極少。
人家子弟所以甯願走農工商各途者,就是怕讀了書窮困一生“不發達”,而并非難于讀書。
所謂“寒士”、“窮書生”、“窮秀才”,正是那時極耳熟的名詞。
但卻又說不定哪個窮書生,因考中而發迹。
許多舊小說戲劇之所演,原屬其時社會本象。
我承認像蘇州等地方,城裡多是世代做官人家,而鄉間佃農則不存讀書之想,俨然就是兩個階級。
但此非一般之例。
一般沒有這種分别。
“耕讀傳家”,“半耕半讀”,是人人熟知的口語。
父親種地為業而兒子讀書成名,或親兄弟而一個讀書,一個種地,都是尋常可見到的事。
諺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指此。
韋布林(T.Veblen)著《有閑階級論》,叙述各處社會都有視生産勞動為賤役可恥而回避之習慣。
(1)(韋布林(T.Veblen)著《有閑階級論》,胡伊默譯本第29—37頁,中華書局出版。
)要知中國卻不同。
雖學稼學圃皆不為孔子所許;然弟子既以為請,正見其初不回避。
子路在田野間所遇之長沮、桀溺、荷艹/條丈人,顯然皆有學養之賢者,而耕耘不辍;其譏夫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更見其重視生産勞動。
又天子親耕藉田,曆代著為典禮;則與賤視回避,顯然相反。
許行“與民并耕”之說,非事實所能行;明儒吳康齋先生之真在田間下力,亦事實所少見。
最平允的一句話:在中國耕與讀之兩事,士與農之兩種人,其間氣脈渾然相通而不隔。
士與農不隔,士與工商亦豈隔絕?士、農、工、商之四民,原為組成此廣大社會之不同職業。
彼此相需,彼此配合。
隔則為階級之對立;而通則職業配合相需之征也。
由于以上這種情形,君臨于四民之上的中國皇帝,卻當真成了“
雖然亦許禁不了,且有時而開禁。
還有許多矛盾情形,如王孝通著《中國商業史》,一面述唐代通外商之七要道四大港(龍編、廣州、泉州、揚州),一面卻說: (上略)是唐時法制,實主極端之閉關主義。
雖以太宗高宗兵力之盛,大食、波斯胥為屬地,而國外貿易曾未聞稍加提倡,轉從而摧抑之;亦可見吾國人思想之锢塞矣。
(見原書第112頁) 所以綜而論之,至多不過給予外商與我交易機會,而少有我們商業向海外發展,推銷國貨的情形。
這樣,就根本限制了商業隻為内地城鄉之懋遷有無;其所以剌激工業生産者之有限可知。
在内地像長江一帶,有水運方便還好;否則,凡不便于運輸,即不便于商業。
以舊日交通之困難,内地社會雖甚廣大,正不必即為現成市場。
直接限制了商業,即間接限制了工業。
同時,工業還有其本身之限制。
工業本身一面之限制,是人們的心思聰明不用于此;因之,生産工具生産技術無法進步,而生産力遂有所限(關于此層詳論在後)。
近代西洋在此方面之猛進,正為其集中了人們的心思聰明于此之故。
在此之前,亦是同一樣不行。
所以說: 直到十八世紀之中葉,發明很為稀見。
事實上,技術的情況在1750年以前,相當停滞,達數千年。
到了現代,往往一年間所發明,要超過1750年以前一千年所發明的。
(巴恩斯[H.E.Barnes]《社會進化論》,王斐孫譯本第211頁,新生命書局版) 換言之,若依然像中古人生态度而不改,便再經一千年,産業革命在西洋亦不得發生。
從來之中國人生态度與西洋中古人生态度誠然有異。
但二者之不把心思聰明引用于此,正無二緻;其相異,不過在後者自有一天轉變到心思聰明集中于此,而前者殆無轉變之一天。
那亦就是,若無西洋工業新技術輸入中國,中國自己是永不會發明它的。
那面限制了商業發展,這面限制了工業進步。
在工業上複缺乏商業的剌激,在商業上複缺乏工業為推進。
他且不談,就在這兩大限制之下,中國工商業往複盤旋二千多年而不進,試問有什麼稀奇呢!似此隻附于農業而立的工商業,雖說便于發财而不免購求土地,卻又不能為發财而經營它,其勢不能淩越農業而操縱了土地,則甚明白,所以,由此而壟斷土地,形成地主佃農兩階級,那是不必慮的。
而在這種工商業本身,一面沒有經過産業革命,生産集中資本集中之趨勢不著,一面循着遺産諸子均分之習俗,資本縱有積蓄,旋即分散;所以總不外是些小工小商。
像近代工業社會勞資兩階級之對立者,在此談不到,所不待言。
可以說,秦漢以來之中國,單純從經濟上看去,其農工生産都不會演出對立之階級來。
所可慮者,仍在政治勢力之影響于土地分配。
三何謂職業分途 我們知道經濟上之剝削階級,政治上之統治階級,例必相兼。
上面對于經濟上有無階級之對立,已略為考查;下面再看它政治上階級的情況如何,俾資互證。
中國社會在政治上之得解放于封建,較之在經濟上尤為顯明。
中國之封建貴族,唯于周代見之。
自所謂“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見《續文獻通考》),實際即早已廢除。
戰國而後,自中央到地方,一切當政臨民者都是官吏。
官吏之所大不同于貴者,即他不再是為他們自己而行統治了。
他誠然享有統治之權位,但既非世襲,亦非終身,隻不過居于一短時之代理人地位。
為自己而行統治,勢不免與被統治者對立;一時代理者何必然?為自己而行統治,信乎其為統治階級;一時代理者,顯見其非是。
而況做官的機會,原是開放給人人的。
如我們在清季之所見,任何人都可以讀書;任何讀書人都可以應考;而按照所規定一一考中,就可做官。
這樣,統治被統治常有時而易位,更何從而有統治被統治兩階級之對立?英國文官之得脫于貴族勢力而依考試任用,至今未滿百年。
以此較彼,不可謂非奇迹。
無怪乎羅素揭此以為中國文化三大特點之一也。
今人非有相當本錢,不能受到中等以上教育。
但從前人要讀書卻極其容易;有非現在想象得到者: 第一,書隻有限的幾本書,既沒有現在各門科學外國語文這樣複雜,除了紙筆而外,亦不需什麼實驗實習的工具設備。
第二,不收學費的義塾随處可有。
宗族間公産除祭祀外,莫不以獎助子弟讀書為第一事,種種辦法甚多。
同時,教散館的老師對于學生收費或多或少或不收,亦不像學校那種機械規定。
甚至老師可以甘願幫助學生讀書。
第三,讀到幾年之後,就可一面訓蒙,一面考課,藉以得到膏火補助自己深造。
那時一個人有心讀書,絲毫不難。
問題不在讀書上,而在讀了書以後,考中做官卻不那樣容易。
一般說,其百分比極少極少。
人家子弟所以甯願走農工商各途者,就是怕讀了書窮困一生“不發達”,而并非難于讀書。
所謂“寒士”、“窮書生”、“窮秀才”,正是那時極耳熟的名詞。
但卻又說不定哪個窮書生,因考中而發迹。
許多舊小說戲劇之所演,原屬其時社會本象。
我承認像蘇州等地方,城裡多是世代做官人家,而鄉間佃農則不存讀書之想,俨然就是兩個階級。
但此非一般之例。
一般沒有這種分别。
“耕讀傳家”,“半耕半讀”,是人人熟知的口語。
父親種地為業而兒子讀書成名,或親兄弟而一個讀書,一個種地,都是尋常可見到的事。
諺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指此。
韋布林(T.Veblen)著《有閑階級論》,叙述各處社會都有視生産勞動為賤役可恥而回避之習慣。
(1)(韋布林(T.Veblen)著《有閑階級論》,胡伊默譯本第29—37頁,中華書局出版。
)要知中國卻不同。
雖學稼學圃皆不為孔子所許;然弟子既以為請,正見其初不回避。
子路在田野間所遇之長沮、桀溺、荷艹/條丈人,顯然皆有學養之賢者,而耕耘不辍;其譏夫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更見其重視生産勞動。
又天子親耕藉田,曆代著為典禮;則與賤視回避,顯然相反。
許行“與民并耕”之說,非事實所能行;明儒吳康齋先生之真在田間下力,亦事實所少見。
最平允的一句話:在中國耕與讀之兩事,士與農之兩種人,其間氣脈渾然相通而不隔。
士與農不隔,士與工商亦豈隔絕?士、農、工、商之四民,原為組成此廣大社會之不同職業。
彼此相需,彼此配合。
隔則為階級之對立;而通則職業配合相需之征也。
由于以上這種情形,君臨于四民之上的中國皇帝,卻當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