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理性——人類的特征
關燈
小
中
大
引起于彼,走作于此;興奮同樣是失于恒一。
失于恒一,即為懈。
再申明之:本能是感官器官對于外界事物之先天有組織的反應;理智是本能中反乎本能的一種傾向,即上文所說“松開”。
生命充實那松開的空隙,而自顯其用,是為心。
但心不一直對外,還是要通過官體(感官器官)而後顯其用。
所不同者,一則官體自為主,一則官體待心為主。
其機甚妙,其辨甚微。
要恒一,即是要恒一于微妙,這豈是容易的?微妙失,即落于官體機械勢力上,而心不可見。
興奮懈惰似相反,在這裡實相同。
抑錯誤之嚴重者,莫若有心為惡;而無心之過為輕。
無心之過,出于疏懈。
有心為惡,則或忿或欲隐蔽了理性,而假理智為工具,忿與欲是激越之情所謂“沖動”者。
沖動附于本能而見,本能附于官體而見。
前已言之,各種本能皆有所為,即有所私的;而理性則無所為,無所私。
前又言之,理智理性為心思作用之知情兩面,而所貴乎人類者,即在官體反應減弱而心思作用擴大,行為從容而超脫,是故忿俗隐蔽理性而假理智為工具者,偏私代無私而起,從容失沒于激越,官體自為主而心思為之役也。
心思作用非惡所在,抑且為善之所自出。
官體作用非惡所在,抑善固待其行動而成。
在人類生命中,覓惡了不可得。
而卒有惡者,無他,即此心思官體颠倒失序而已。
一切之惡,千變萬化,總不出此一方式。
洎乎激越者消停,而後悔焉,則理性顯而心思官體複其位也。
是故,人之不免于錯誤,由理智(松開);人之不甘心于錯誤,由理性(無私)。
兩種錯誤人皆容易有,不時地有。
然似乎錯在知識者問題小,錯在行為者問題大,試看世界上到處發生糾紛,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彼此責斥,互相争辯,大率在于後者。
而由錯誤所引起的禍害,亦每以後者為嚴重。
今日科學發達,智慮日周,而人類顧有自己毀滅之虞,是行為問題,不是知識問題;是理性問題,不是理智問題。
三中國民族精神所在 我常常說,除非過去數千年的中國人都白活了,如其還有他的貢獻,那就是認識了人類之所以為人。
而恰恰相反地,自近代以至現代,歐美學術雖發達進步,遠過前人,而獨于此則甚幼稚。
二十多年來我準備寫《人心與人生》一書,以求教當世;書雖未成,而一年一年果然證實了我的見解。
在學術發達,而人禍彌以嚴重之今日,西洋人已漸悟其一向皆務為物的研究,而太忽略于人,以緻對于物所知道的雖多,而于人自己卻所知甚少。
(1)(《觀察周刊》第1卷2期,潘光旦著《人的控制與物的控制》一文,說目前的學術與教育,已經把人忘記得一幹二淨,人至今未得為科學研究的對象,而落在三不管地帶。
美國人嘉瑞爾(AlexisCarrel)著《未了知之人類》(Man#theunknown)一書,亦有概乎此而作也。
)最近學者乃始轉移視線,而緻力乎此,似乎還談不到什麼成就。
何以敢說他們幼稚呢?在現代亦有好多門學問講到人;特别是心理學,應當就是專來研究人的科學。
但心理學應該如何研究法,心理學到底研究些什麼(對象和範圍),各家各說,至今莫衷一是。
這比起其他科學來,豈不證明其幼稚!然而在各執一詞的學者間,其對于人的認識,卻幾乎一緻地與中國古人不合,而頗有合于他們的古人之處。
西洋自希臘以來,似乎就不見有人性善的觀念;而從基督教後,更像是人生來帶着罪過。
現在的心理學資借于種種科學方法,資借于種種學所得,其所見亦正是人自身含着很多勢力,不一定調諧。
他們說:“現在需要解釋者,不是人為什麼生出許多不合理的行為,而是為什麼人民然亦能行為合理。
”(2)(語出心理學家麥獨孤(McDougall),麥氏擅說本能,亦被玄學之譏。
)此自然不可與禁欲的宗教,或把人身體視為罪惡之源的玄學,視同一例;卻是他們不期而然,前後似相符順。
恰成一對照:中國古人卻正有見于人類生命之和諧。
——人自身是和諧的(所謂“無禮之禮,無聲之樂”指此):人與人是和諧的(所謂“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在此);以人為中心的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所以說“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等等)。
儒家對于宇宙人生,總不勝其贊歎;對于人總看得十分可貴;特别是他實際上對于人總是信賴,而從來不曾把人當成問題,要尋覓什麼辦法。
此和諧之點,即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
一切生物均限于“有對”之中,唯人類則以“有對”超進于“無對”。
清明也,和諧也,皆得之于此。
果然有見于此,自爾無疑。
若其無見,尋求不到。
蓋清明不清明,和諧不和諧,都是生命自身的事。
在人自見自知,自證自信,一尋求便向外去,而生命卻不在外。
今日科學家的方法,總無非本于生物有對态度向外尋求,止于看見生命的一些影子,而且偏于機械一面。
和諧看不到,問題卻看到了。
其實,人絕不是不成問題。
說問題都出在人身上,這話并沒有錯。
但要曉得,問題在人:問題之解決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不信賴人,又怎樣?信賴神嗎?信賴國家嗎?或信賴……嗎?西洋人如此,中國人不如此。
孔子态度平實,所以不表樂觀(不倡言性善),唯處處教人用心回省(見前引錄《論語》各條),即自己訴諸理性。
孟子态度軒豁,直抉出理性以示人。
其所謂“心之官則思”,所謂“從其大體……人其小體”,所謂“先立乎其大者,則小者不能奪”,豈非皆明白指出心思作用要超于官體作用之上,勿為所掩蔽。
其“理義悅心,刍豢悅口”之喻,及“怵惕”“恻隐”等說,更從心思作用之情的一面,直指理性之所在。
最後則說“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何等斬截了當,使人當下豁然無疑。
日本學者
失于恒一,即為懈。
再申明之:本能是感官器官對于外界事物之先天有組織的反應;理智是本能中反乎本能的一種傾向,即上文所說“松開”。
生命充實那松開的空隙,而自顯其用,是為心。
但心不一直對外,還是要通過官體(感官器官)而後顯其用。
所不同者,一則官體自為主,一則官體待心為主。
其機甚妙,其辨甚微。
要恒一,即是要恒一于微妙,這豈是容易的?微妙失,即落于官體機械勢力上,而心不可見。
興奮懈惰似相反,在這裡實相同。
抑錯誤之嚴重者,莫若有心為惡;而無心之過為輕。
無心之過,出于疏懈。
有心為惡,則或忿或欲隐蔽了理性,而假理智為工具,忿與欲是激越之情所謂“沖動”者。
沖動附于本能而見,本能附于官體而見。
前已言之,各種本能皆有所為,即有所私的;而理性則無所為,無所私。
前又言之,理智理性為心思作用之知情兩面,而所貴乎人類者,即在官體反應減弱而心思作用擴大,行為從容而超脫,是故忿俗隐蔽理性而假理智為工具者,偏私代無私而起,從容失沒于激越,官體自為主而心思為之役也。
心思作用非惡所在,抑且為善之所自出。
官體作用非惡所在,抑善固待其行動而成。
在人類生命中,覓惡了不可得。
而卒有惡者,無他,即此心思官體颠倒失序而已。
一切之惡,千變萬化,總不出此一方式。
洎乎激越者消停,而後悔焉,則理性顯而心思官體複其位也。
是故,人之不免于錯誤,由理智(松開);人之不甘心于錯誤,由理性(無私)。
兩種錯誤人皆容易有,不時地有。
然似乎錯在知識者問題小,錯在行為者問題大,試看世界上到處發生糾紛,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彼此責斥,互相争辯,大率在于後者。
而由錯誤所引起的禍害,亦每以後者為嚴重。
今日科學發達,智慮日周,而人類顧有自己毀滅之虞,是行為問題,不是知識問題;是理性問題,不是理智問題。
三中國民族精神所在 我常常說,除非過去數千年的中國人都白活了,如其還有他的貢獻,那就是認識了人類之所以為人。
而恰恰相反地,自近代以至現代,歐美學術雖發達進步,遠過前人,而獨于此則甚幼稚。
二十多年來我準備寫《人心與人生》一書,以求教當世;書雖未成,而一年一年果然證實了我的見解。
在學術發達,而人禍彌以嚴重之今日,西洋人已漸悟其一向皆務為物的研究,而太忽略于人,以緻對于物所知道的雖多,而于人自己卻所知甚少。
(1)(《觀察周刊》第1卷2期,潘光旦著《人的控制與物的控制》一文,說目前的學術與教育,已經把人忘記得一幹二淨,人至今未得為科學研究的對象,而落在三不管地帶。
美國人嘉瑞爾(AlexisCarrel)著《未了知之人類》(Man#theunknown)一書,亦有概乎此而作也。
)最近學者乃始轉移視線,而緻力乎此,似乎還談不到什麼成就。
何以敢說他們幼稚呢?在現代亦有好多門學問講到人;特别是心理學,應當就是專來研究人的科學。
但心理學應該如何研究法,心理學到底研究些什麼(對象和範圍),各家各說,至今莫衷一是。
這比起其他科學來,豈不證明其幼稚!然而在各執一詞的學者間,其對于人的認識,卻幾乎一緻地與中國古人不合,而頗有合于他們的古人之處。
西洋自希臘以來,似乎就不見有人性善的觀念;而從基督教後,更像是人生來帶着罪過。
現在的心理學資借于種種科學方法,資借于種種學所得,其所見亦正是人自身含着很多勢力,不一定調諧。
他們說:“現在需要解釋者,不是人為什麼生出許多不合理的行為,而是為什麼人民然亦能行為合理。
”(2)(語出心理學家麥獨孤(McDougall),麥氏擅說本能,亦被玄學之譏。
)此自然不可與禁欲的宗教,或把人身體視為罪惡之源的玄學,視同一例;卻是他們不期而然,前後似相符順。
恰成一對照:中國古人卻正有見于人類生命之和諧。
——人自身是和諧的(所謂“無禮之禮,無聲之樂”指此):人與人是和諧的(所謂“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在此);以人為中心的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所以說“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等等)。
儒家對于宇宙人生,總不勝其贊歎;對于人總看得十分可貴;特别是他實際上對于人總是信賴,而從來不曾把人當成問題,要尋覓什麼辦法。
此和諧之點,即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
一切生物均限于“有對”之中,唯人類則以“有對”超進于“無對”。
清明也,和諧也,皆得之于此。
果然有見于此,自爾無疑。
若其無見,尋求不到。
蓋清明不清明,和諧不和諧,都是生命自身的事。
在人自見自知,自證自信,一尋求便向外去,而生命卻不在外。
今日科學家的方法,總無非本于生物有對态度向外尋求,止于看見生命的一些影子,而且偏于機械一面。
和諧看不到,問題卻看到了。
其實,人絕不是不成問題。
說問題都出在人身上,這話并沒有錯。
但要曉得,問題在人:問題之解決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不信賴人,又怎樣?信賴神嗎?信賴國家嗎?或信賴……嗎?西洋人如此,中國人不如此。
孔子态度平實,所以不表樂觀(不倡言性善),唯處處教人用心回省(見前引錄《論語》各條),即自己訴諸理性。
孟子态度軒豁,直抉出理性以示人。
其所謂“心之官則思”,所謂“從其大體……人其小體”,所謂“先立乎其大者,則小者不能奪”,豈非皆明白指出心思作用要超于官體作用之上,勿為所掩蔽。
其“理義悅心,刍豢悅口”之喻,及“怵惕”“恻隐”等說,更從心思作用之情的一面,直指理性之所在。
最後則說“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何等斬截了當,使人當下豁然無疑。
日本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