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近代民間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了原形。
各地的洋教堂不僅直接壓迫、剝削人民,而且還縱容指使教民為非作歹,欺侮百姓,引起了人民的憤慨,人民稱那些勾結帝國主義、魚肉人民的教民為"二毛子",并在民歌中予以有力的鞭撻:二毛爺,二毛爺,隻認洋人不認爹。
通風報信還不算,侍侯洋人團團轉。
在鬥争中人民對于清政府媚外投敵的面貌也有了進一步認識,因此,對封建統治者的揭露也成了這樣民歌的重要内容。
清朝兵,太稀松。
見了洋人就害怕,見了百姓可真兇。
清朝太無能,洋人當祖宗。
多少财寶送了情,賣國人兒高官升。
作品畫出了清政府屈膝事敵的醜惡嘴臉,提高了人民的認識,加強了人民的鬥志。
而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的勾結又不能不使義和團運動既是反帝的,又是反封建的:大師兄,砍洋頭;二師姐,殺官獸。
打倒洋和官,百姓有盼頭。
皇上向我們要糧,鬼子向我們要寶;就憑我們的大刀,糧寶倒有全不交。
作品表達了人民的清醒認識和堅強的鬥争意志,而像"女的紅燈照,男的義和拳;趕也趕不散,捉也捉不完"的歌聲,又顯現了人民永不屈服的決心和不可摧毀的信心。
辛亥革命在民間歌謠中沒有充分的反映,這是由于辛亥革命沒有充分發動群衆,不為人民所理解的緣故。
現在看到的隻是少數嘲罵一諷刺袁世凱等軍閥的民謠。
總之,近代民間歌謠是我國人民在同國内外敵人鬥争中産生的,所以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戰鬥性,盡管有的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但它們戰鬥的光輝傳統是應該繼承的。
第二節傳說故事 在曆次反帝反封建的鬥争中,也産生了大量反映人民群衆鬥争和歌頌了人民英雄的傳說故事。
雖然在故事情節上有的還比較簡單,但它們起初地表達了人民的感情和願望,獲得人民的喜愛,一直在廣大群衆中流傳。
現在已搜集到的以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傳說故事為最多,也最有特色,可代表近代民間傳說故事的成就。
太平天國的傳說故事大緻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寫太平軍在英勇機智的戰鬥中打擊敵人和消滅敵人的;一類是寫太平軍與人民的親密關系和人民對太平軍由衷的愛戴的;一類是寫太平天國失敗後,人民對太平軍的深切懷念,以及人民的不屈服和複仇情緒的。
在這些傳說知事裡,人民以喜悅的心情,描述太平軍勝利的進軍,狠狠地嘲笑了清朝官兵的昏愦無能,如《智破六合城》,寫英王陳玉成以演戲敬神來迷惑敵人,暗中挖地道到城牆腳下,炸開一段城牆,攻破了敵人自稱為鐵打的六合城。
其他如《太平軍學張飛》、《火車陣》、《太平軍破包村》等,都在具體的描寫中歌頌了太平軍英勇善戰,和它與人民的親密合作。
這正是當時人民從封建桎梏中得到解放,心情歡暢、意氣激昂的表現。
其次,它們還洗刷了封建地主階級對太平軍的污蔑,贊揚了太平軍的良好紀律和他們為人民辦事,堅決打擊地主惡霸的立場。
《地主告狀》在這方面很有代表性。
它寫太平軍到蘇州把土地分給農民,有三個地主不服來找忠王評理,忠王讓他們說完了自己的理由。
接着故事叙述: ......(忠王)指着第一個地主問題:"亻奈格(你的)田,有多長?有多寬?"這個地主答不出,頭搖搖。
忠王又指着第二個地主問道:"亻奈格田,是黑土?是黃土?"這個地主也答不出來,搖搖頭。
忠王又指着第三個地主問道:"亻奈格田,能種多少麥?能栽多少秧?"這個地主也是答不出,也是頭搖搖。
忠王闆起臉來,桌子一拍,大聲喝道:"亻奈笃(你們)勿知田有多長多寬,勿知田是黑土黃土,勿知能種多少麥,能栽多少秧,哪能說田是亻奈笃格?"三個地主一聽,渾身發抖。
忠王又說:"自古以來,田是農民開出來格,亻奈笃霸占了幾千年,今朝把田分給農民,是完全應該格。
亻奈笃還敢來告狀!"...... 這裡一方面通過忠王的答話,表達了千百萬農民對土地要求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忠王的豎定立場、分明的愛情和傑出的政治才能。
三個地主開始張牙舞爪的進攻和後來的狼狽逃竄,與忠王的沉着堅定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整個故事情節集中,人物形象生動,語言明快,口吻逼真,富于地方色彩,都有利于主題的表現和故事的流傳。
另外像《一堆紅棗》、《套頭餅》、《雪天賣菜》等,則通過具體事實說明太平軍的紀律嚴明,有力地駁斥了太平軍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的謠言。
太平天國傳說故事的風格平實樸素,多數作品如叙家常,很少有幻想的情節和過分誇張的描寫。
如《一條馬缰繩》、寫一位老奶奶非常珍視丈夫給遵王當馬亻夫時留下的一條馬缰繩,"用一塊紅布包了,一直放在枕頭下",直到臨死還囑咐自己的子孫說:"我死了,旁的什麼都不要,隻是紅布飯那條馬缰繩,不要丢掉,把它在我棺材裡。
"極其平凡的故事中卻包含了勞動人民對太平軍無限深厚的感情。
義和團的傳說故事大多數寫火熱的戰鬥場面,并塑造了劉老爹(《紅纓大刀》)、劉黑塔(《
各地的洋教堂不僅直接壓迫、剝削人民,而且還縱容指使教民為非作歹,欺侮百姓,引起了人民的憤慨,人民稱那些勾結帝國主義、魚肉人民的教民為"二毛子",并在民歌中予以有力的鞭撻:二毛爺,二毛爺,隻認洋人不認爹。
通風報信還不算,侍侯洋人團團轉。
在鬥争中人民對于清政府媚外投敵的面貌也有了進一步認識,因此,對封建統治者的揭露也成了這樣民歌的重要内容。
清朝兵,太稀松。
見了洋人就害怕,見了百姓可真兇。
清朝太無能,洋人當祖宗。
多少财寶送了情,賣國人兒高官升。
作品畫出了清政府屈膝事敵的醜惡嘴臉,提高了人民的認識,加強了人民的鬥志。
而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的勾結又不能不使義和團運動既是反帝的,又是反封建的:大師兄,砍洋頭;二師姐,殺官獸。
打倒洋和官,百姓有盼頭。
皇上向我們要糧,鬼子向我們要寶;就憑我們的大刀,糧寶倒有全不交。
作品表達了人民的清醒認識和堅強的鬥争意志,而像"女的紅燈照,男的義和拳;趕也趕不散,捉也捉不完"的歌聲,又顯現了人民永不屈服的決心和不可摧毀的信心。
辛亥革命在民間歌謠中沒有充分的反映,這是由于辛亥革命沒有充分發動群衆,不為人民所理解的緣故。
現在看到的隻是少數嘲罵一諷刺袁世凱等軍閥的民謠。
總之,近代民間歌謠是我國人民在同國内外敵人鬥争中産生的,所以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戰鬥性,盡管有的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但它們戰鬥的光輝傳統是應該繼承的。
第二節傳說故事 在曆次反帝反封建的鬥争中,也産生了大量反映人民群衆鬥争和歌頌了人民英雄的傳說故事。
雖然在故事情節上有的還比較簡單,但它們起初地表達了人民的感情和願望,獲得人民的喜愛,一直在廣大群衆中流傳。
現在已搜集到的以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傳說故事為最多,也最有特色,可代表近代民間傳說故事的成就。
太平天國的傳說故事大緻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寫太平軍在英勇機智的戰鬥中打擊敵人和消滅敵人的;一類是寫太平軍與人民的親密關系和人民對太平軍由衷的愛戴的;一類是寫太平天國失敗後,人民對太平軍的深切懷念,以及人民的不屈服和複仇情緒的。
在這些傳說知事裡,人民以喜悅的心情,描述太平軍勝利的進軍,狠狠地嘲笑了清朝官兵的昏愦無能,如《智破六合城》,寫英王陳玉成以演戲敬神來迷惑敵人,暗中挖地道到城牆腳下,炸開一段城牆,攻破了敵人自稱為鐵打的六合城。
其他如《太平軍學張飛》、《火車陣》、《太平軍破包村》等,都在具體的描寫中歌頌了太平軍英勇善戰,和它與人民的親密合作。
這正是當時人民從封建桎梏中得到解放,心情歡暢、意氣激昂的表現。
其次,它們還洗刷了封建地主階級對太平軍的污蔑,贊揚了太平軍的良好紀律和他們為人民辦事,堅決打擊地主惡霸的立場。
《地主告狀》在這方面很有代表性。
它寫太平軍到蘇州把土地分給農民,有三個地主不服來找忠王評理,忠王讓他們說完了自己的理由。
接着故事叙述: ......(忠王)指着第一個地主問題:"亻奈格(你的)田,有多長?有多寬?"這個地主答不出,頭搖搖。
忠王又指着第二個地主問道:"亻奈格田,是黑土?是黃土?"這個地主也答不出來,搖搖頭。
忠王又指着第三個地主問道:"亻奈格田,能種多少麥?能栽多少秧?"這個地主也是答不出,也是頭搖搖。
忠王闆起臉來,桌子一拍,大聲喝道:"亻奈笃(你們)勿知田有多長多寬,勿知田是黑土黃土,勿知能種多少麥,能栽多少秧,哪能說田是亻奈笃格?"三個地主一聽,渾身發抖。
忠王又說:"自古以來,田是農民開出來格,亻奈笃霸占了幾千年,今朝把田分給農民,是完全應該格。
亻奈笃還敢來告狀!"...... 這裡一方面通過忠王的答話,表達了千百萬農民對土地要求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忠王的豎定立場、分明的愛情和傑出的政治才能。
三個地主開始張牙舞爪的進攻和後來的狼狽逃竄,與忠王的沉着堅定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整個故事情節集中,人物形象生動,語言明快,口吻逼真,富于地方色彩,都有利于主題的表現和故事的流傳。
另外像《一堆紅棗》、《套頭餅》、《雪天賣菜》等,則通過具體事實說明太平軍的紀律嚴明,有力地駁斥了太平軍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的謠言。
太平天國傳說故事的風格平實樸素,多數作品如叙家常,很少有幻想的情節和過分誇張的描寫。
如《一條馬缰繩》、寫一位老奶奶非常珍視丈夫給遵王當馬亻夫時留下的一條馬缰繩,"用一塊紅布包了,一直放在枕頭下",直到臨死還囑咐自己的子孫說:"我死了,旁的什麼都不要,隻是紅布飯那條馬缰繩,不要丢掉,把它在我棺材裡。
"極其平凡的故事中卻包含了勞動人民對太平軍無限深厚的感情。
義和團的傳說故事大多數寫火熱的戰鬥場面,并塑造了劉老爹(《紅纓大刀》)、劉黑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