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近代民間文學

關燈
近代民間文學的歌謠和傳說故事同這一時期的其他文學樣式一樣,突出地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主題思想。

    由于它們勞動人民自己的創作,反映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争就比其他文學樣式直接而強烈。

    但應該說明,除少歌謠見于本時期的一些著作中外,大多數作品是解放民間文學工作者在群衆中搜集的。

    這些作品基本上保存了民間文學的原來面貌,但其中有一些可能經過搜集者的整理和加工。

    近代民間文學,除歌謠和傳說故事外,繼承前代傳統的彈詞、鼓詞和俗曲都還在城市村鎮中流行,但它們一般缺乏新鮮内容,本章因略而不論。

     第一節民間歌謠 近代民間歌謠以反映鴉片戰争、太平天國起義和義和團運動的作品為最值得注意。

    在我國人民抵制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的鴉片戰争中,林則徐嚴禁鴉片,不畏強暴,堅決抵抗英軍入侵,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也獲得了人民的稱頌:林則徐,禁鴉片。

    焚煙土,在海邊。

    開大炮,打洋船,吓得鬼子一溜煙。

    鴉片戰争由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而失敗,但人民的反抗殖民主義入侵的戰鬥一天也沒有停止過。

    廣東的《三元裡民歌》概括地反映了我國人民第一次給予殖民主義者以打擊的抗英鬥争,說明了我國人民和清政府對帝國主義的不同态度。

    而從"百性怕官,害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民謠中,我們既看到了清政府對侵略者畏懼軟弱的真相,又看到了人民對侵略者的蔑視和對自己力量的确信。

    随着鬥争的不斷深入,人民在給内外敵人以嚴重打擊的同時,也加深了對階級敵人、民族敵人的認識,這些在民歌中都有鮮明的反映。

     太平天國是我國長時期封建社會最末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它嚴重地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獲得人民熱烈的擁護,人民在歌謠中歌頌了自己的勝利,充滿了自豪的感情:天佼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處跑,旗開得勝萬民笑,拿下南京立天國。

    太平天國革命曆時十四年,太平軍足迹所到之處,普遍受到人民的歡迎:四月裡石榴火樣紅,南徐州發來了"長毛"兵,是天兵,哎咳喲,殺富濟貧救百姓。

    這一首流行于山東,同樣表現人民急切盼望自己軍隊到來的心情。

    這類民歌在太平軍所到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流傳:苗家救星是翼王,枯苗得雨喜若狂。

    從今耕作齊落力,為保太平把兵當。

    這是一首苗族民歌,彜族、僮族也都是類似的作品。

     在太平天國的民歌中,對太平軍與人民的親密關系,也有生動的反映:竹葉青,竹葉香,太平軍路過瓜洲塘。

    打開壇子翻開甕,家中沒有一粒糧。

    太平軍,恩難忘,燒杯清茶敬遵王。

    這雖是一杯普通的清茶,但它深深地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太平軍的熱愛和尊敬。

     太平天國終于失敗了,但人民沒有忘記他們,在一些民歌如《看看忠王瘦不瘦》、《愁你一去不回頭》中,體現了人民對太平軍的深摯的懷念。

    而《不見哥哥回家中》更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豌豆花開花蕊紅,太平軍哥哥一去影無蹤。

    我黃昏守到舊頭上,我三春守到臘月中,隻見雁兒往南飛,不見哥哥回家中。

     豌豆花開花蕊紅,太平軍哥哥一去影無蹤。

    我做新衣留他穿,我砌新屋等他用,隻見雁兒往南飛,不見哥哥回家中。

     豌豆花開花蕊紅,太平軍哥哥一去影無蹤。

    娘娘哭得頭白,妹妹哭得眼睛紅,隻見雁兒往南飛,不見哥哥回家中。

     豌豆花開花蕊紅,豌豆結莢好留種。

    來年種下小豌豆,花兒開得更加紅,太平軍哥哥五個字,永遠記在人心中。

     這是用女子盼望情人的聲口,表達了人民對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對子弟兵的殷切懷念,未章更寫出了人民對未來的信心。

    作品的語言樸素而流利,又采用反複吟詠的手法,是民歌固有的特色。

     與太平天國起義的同時,淮北的撚軍、山東的黑旗軍、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都紛紛起義,也産生了不少優秀的民歌,特别是在少數民族中産生了一些長篇叙事詩如《張秀眉頌》(苗族)、《英雄沙迪爾的歌》(維族)等,反映了各族人民的英勇鬥争和對起義領袖的歌頌,是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

     義和團運動中所産生的民歌始終呈現着鮮明的反帝色彩:還我江山還我權,刀山火海爺敢鑽,那怕皇上服了外,不殺洋人誓不完。

    詩中飽含着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無比蔑視,也表現了人民不屈不找的鬥争精神和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可說是人民奮起鬥争的檄文。

    而下面幾首歌謠則具體頌揚了義和團的戰鬥行動,也反映了這一運動的規模: 義和團,真勇敢,不怕槍炮和子彈。

    一心隻想滅洋人。

    頂着槍子往上竄。

    殺盡洋人頭,中國保安全。

    别看女兵女将,專殺東洋西洋。

    殺得東洋滿天飛,殺得西洋投了降。

    有的吓得直磕頭,有的吓得叫新娘。

    回民和漢民,本是一家人,壇場叩了頭,都去殺洋人。

     配合着鬥争的需要,民歌還揭露了帝國主義在我國各地假借傳教為名進行侵略活動的罪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宣化葡萄甜又香。

    信什麼聖母娘,進什麼天主堂,外國人,胡來闖,鹞子充雞沒有好心腸。

     人民從上帝、天堂的虛僞宣傳中,看到了帝國主義的豺狼本性,最後一句更剝去了他們的宗教外衣,讓他們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