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近代戲曲
關燈
小
中
大
從清初以來,被統治階級尊為雅部的昆腔,漸趨衰落,而花部諸腔在廣民的喜愛和民間藝人的辛勤培養之下,劇目愈益豐富,舞台表演藝術也日益提高,産生了京劇在各地方有廣泛影響的其他劇種。
到了近代,京劇和各地方劇種的少數作家或藝人,受了資産階級改良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曾經企圖利用戲曲形式宣傳愛國思想或轉移社會風氣,同時報刊上也陸續刊載了一些直接表現中國人民革命鬥争的劇本。
但由于這些劇本多用雜劇或傳奇的體裁寫成,文詞過于典雅,一般缺乏舞台實踐價值。
這時随着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而興趣的話劇,在革命宣傳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資産階級本身的軟弱性,近代戲曲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争的偉大場面,也沒有在近代戲曲文學中得到相應的反映。
第一節地方戲的發展和京劇 元代的雜劇和宋元南戲就是在南北地方戲曲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而它們的産生又為地方戲曲樹立了楷模,大大推進了地方戲曲的發展。
從明中葉到清初,昆腔由于唱腔的優美和劇止的豐富,在劇壇上幾乎占有壓倒一切的優勢。
但從甭初到近代,地方戲曲日趨繁盛,有的唱腔更加豐富了,有的劇目更加多樣了,并且有一批大型地方戲曲趨于定型和成熟。
從聲腔系統來看,除昆腔外,還有梆子腔、高腔、皮簧等三大聲腔。
屬于梆子腔系統的,有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省的各路梆子戲;屬于高腔系統的,則有湖北、安徽、廣西、廣東、雲南等省的皮簧戲。
在各種民間歌舞和藝的基礎上産生的民間小戲也很興盛,如湖北、湖南的花鼓戲;四川、雲南的花燈戲;江西的采茶戲;安徽的黃梅戲;河北與東北一帶的嘣嘣戲等。
這些地方戲曲有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衆基礎,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和風格。
北京自金元以來就是我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戲曲中心。
清初北京已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争勝的場所。
乾隆末年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二簧戲帶進北京。
二簧是弋陽腔同安徽的某種曲調結合起來的四平調又和湖北黃州一帶民歌結合的産物;西皮起于湖北,是脫胎于西北梆子腔的新調。
經過安徽、湖北兩省藝人長期的努力,把西皮和二簧戲結合在一起,使二簧戲開展了一個新面目。
到北京以後,它更是原有基礎上,吸取其他劇種的優點,形成了京劇。
到了近代,再經過無數藝人的不斷努力,京劇更加發展,并逐漸流行到全國各地,成為在全國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
京劇在發展過程中向兄弟劇種和說唱文學吸收了大量的劇目,許多傳奇、雜劇的名著也被改編上演,同時還接受了清代内廷"雅部"串演長篇曆史傳說故事的影響。
經過京劇藝人的集體創作和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不斷提高,許多劇本都成為群衆所喜聞樂見的舞台演出本。
但是由于京劇是在清朝統治全國的中心北京形成的,在封建統治思想的影響之下,也出現了宣揚封建道德、宗教迷信,美化投降變節行為的反動作品,如《四郎探母》和有關《彭公案》、《施公案》的劇目等。
就是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也往往精華與糟粕雜糅。
文字一般比較樸素,合于舞台演出要求,但加工不夠。
京劇劇本的流傳主要靠師徒的口授心傳和藝人們的傳抄收藏。
認真嚴肅地整理和大規模的研究工作還是全國解放後才開始的。
現在搜集到的京劇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二百多種,題材十分廣泛,其中取材于《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揚家将》、《水浒傳》、《說嶽》、《英烈傳》等曆史演義和英雄傳奇的故事最多。
反映古代政治、軍事鬥争的戲占有重要的地位,許多優秀的劇本都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人民的意願,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各種矛盾,歌頌了反侵略反壓迫的鬥争,并且塑造人民愛戴的英雄形象,諷刺和抨擊了那些為人民所憎惡的各種反面人物。
《打漁殺家》(又名《慶頂珠》)從秦腔移植而來,經過藝人
到了近代,京劇和各地方劇種的少數作家或藝人,受了資産階級改良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曾經企圖利用戲曲形式宣傳愛國思想或轉移社會風氣,同時報刊上也陸續刊載了一些直接表現中國人民革命鬥争的劇本。
但由于這些劇本多用雜劇或傳奇的體裁寫成,文詞過于典雅,一般缺乏舞台實踐價值。
這時随着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而興趣的話劇,在革命宣傳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資産階級本身的軟弱性,近代戲曲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争的偉大場面,也沒有在近代戲曲文學中得到相應的反映。
第一節地方戲的發展和京劇 元代的雜劇和宋元南戲就是在南北地方戲曲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而它們的産生又為地方戲曲樹立了楷模,大大推進了地方戲曲的發展。
從明中葉到清初,昆腔由于唱腔的優美和劇止的豐富,在劇壇上幾乎占有壓倒一切的優勢。
但從甭初到近代,地方戲曲日趨繁盛,有的唱腔更加豐富了,有的劇目更加多樣了,并且有一批大型地方戲曲趨于定型和成熟。
從聲腔系統來看,除昆腔外,還有梆子腔、高腔、皮簧等三大聲腔。
屬于梆子腔系統的,有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省的各路梆子戲;屬于高腔系統的,則有湖北、安徽、廣西、廣東、雲南等省的皮簧戲。
在各種民間歌舞和藝的基礎上産生的民間小戲也很興盛,如湖北、湖南的花鼓戲;四川、雲南的花燈戲;江西的采茶戲;安徽的黃梅戲;河北與東北一帶的嘣嘣戲等。
這些地方戲曲有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衆基礎,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和風格。
北京自金元以來就是我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戲曲中心。
清初北京已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争勝的場所。
乾隆末年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二簧戲帶進北京。
二簧是弋陽腔同安徽的某種曲調結合起來的四平調又和湖北黃州一帶民歌結合的産物;西皮起于湖北,是脫胎于西北梆子腔的新調。
經過安徽、湖北兩省藝人長期的努力,把西皮和二簧戲結合在一起,使二簧戲開展了一個新面目。
到北京以後,它更是原有基礎上,吸取其他劇種的優點,形成了京劇。
到了近代,再經過無數藝人的不斷努力,京劇更加發展,并逐漸流行到全國各地,成為在全國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
京劇在發展過程中向兄弟劇種和說唱文學吸收了大量的劇目,許多傳奇、雜劇的名著也被改編上演,同時還接受了清代内廷"雅部"串演長篇曆史傳說故事的影響。
經過京劇藝人的集體創作和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不斷提高,許多劇本都成為群衆所喜聞樂見的舞台演出本。
但是由于京劇是在清朝統治全國的中心北京形成的,在封建統治思想的影響之下,也出現了宣揚封建道德、宗教迷信,美化投降變節行為的反動作品,如《四郎探母》和有關《彭公案》、《施公案》的劇目等。
就是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也往往精華與糟粕雜糅。
文字一般比較樸素,合于舞台演出要求,但加工不夠。
京劇劇本的流傳主要靠師徒的口授心傳和藝人們的傳抄收藏。
認真嚴肅地整理和大規模的研究工作還是全國解放後才開始的。
現在搜集到的京劇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二百多種,題材十分廣泛,其中取材于《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揚家将》、《水浒傳》、《說嶽》、《英烈傳》等曆史演義和英雄傳奇的故事最多。
反映古代政治、軍事鬥争的戲占有重要的地位,許多優秀的劇本都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人民的意願,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各種矛盾,歌頌了反侵略反壓迫的鬥争,并且塑造人民愛戴的英雄形象,諷刺和抨擊了那些為人民所憎惡的各種反面人物。
《打漁殺家》(又名《慶頂珠》)從秦腔移植而來,經過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