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資産階級民主革命

關燈
第一節章炳麟、秋瑾等革命作家 從本世紀初到"五四"運動前夕,是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又轉為失敗的時期。

    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戰争後,以孫文為首的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革命派,已開始了革命活動。

    一八九八年(戊戍)變法維新的失敗,更證明了腐朽黑暗的清王朝絕對不可信賴,非推翻清王朝和封建統治,适應世界潮流,建立民主共和國,不足以挽救中國危亡的命運。

    同時中國資本主義也自戊戍後得到迅速的發展。

    值此瓜分之禍迫在眉睫之際,革命形勢急轉直下,革命力量飛躍發展,革命團體紛紛出現。

    一九○五年各革命小團體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标志着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開始走向高潮。

    在同盟會的組織和領導下,革命烈士前仆後繼,不斷高漲的廣大階層人民群衆和愛國正義鬥争,更壯大了革命聲勢和力量。

    偉大的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終于到來,推翻了數千年封建專制統治,成立了民主共和國。

    由于中國資産階級先天的軟弱,革命力量的散漫和分裂,對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陰謀認識不足,革命勝利果實旋為反動派所竊取,"民國"為軍閥統治所代替,革命複趨失敗。

     随着革命運動的興起,文學成為革命鬥争的武器,進步的文學潮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這個時期的進步作家章炳麟、秋瑾、柳亞子等幾乎全是革命家、革命文學團體的參加者和同情革命的愛國者。

     章炳麟(1867~1936),字太炎,浙江馀姚人。

    他"少異族,未嘗應舉",頗愛明清之際顧炎武、黃宗羲等愛國主義思想家的影響。

    先後從俞樾、孫诒讓受學,研究經學和小學,同時也研究佛學和子書。

    中日戰争後,他開始關心政治,閱讀新書。

    一度和康梁有關系,但他傾向革命,終于大反康梁。

    他熱情地參加了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後來也反對過竊國大盜袁世凱,"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诟袁世凱的包藏禍心,并世無第二人"。

    曾"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着,并世亦無第二人"(魯迅《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他是這個時期一個有廣博學問、猛烈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章炳麟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散文。

    早在一九○一年,他刻《書》于蘇州,其中《客帝》一篇即表現了顯明的民族思想。

    一九○三年發表在《蘇報》上《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革命軍序》,更鮮明地昌言民族民主革命,對攻擊改良派,促進革命形勢的發展,一時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的政論文,一般感情強烈,思想敏銳,内容充實,組織嚴密,雖詞不迫切,而含意獨厚,自有一種動人力量。

    他是以廣博學問結合革命思想作政論的,"所向披靡,令人神往"。

    後來在主持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時,他不滿意漢文和唐宋文,而以魏晉文相号召。

    他認為魏晉之文"持論仿佛晚周","守己有度,伐人有序"。

    因此"效魏晉之持論者,上下徒守文,下不可禦人以口,必先豫之以學"。

    這也正可以說明他的政論文的特點。

    但也由于他取法魏晉文,不肯通俗化,又好用古字,雖自覺"論事數首","斯皆淺露,其辭取足便俗,無當于文苑",終不免束縛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章的宣傳效果。

     他作詩不多,"獨為五言"。

    認為"四言自風雅以後,菁華已竭,唯五言猶可傷為"。

    他的一些古體詩,取法漢魏樂府,革命思想為曲折古奧的文辭所掩,亦比較難讀。

    早期所作少數小詩,發抒懷抱,歌頌革命,如《獄中贈鄒容》一首:鄒容吾小弟,被下瀛州。

    快剪刀除辯,乾牛肉作糇。

    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

    臨命須摻手,乾坤隻兩頭。

    表現了革命家的女愛和英雄氣概,語言也平易可誦。

     秋瑾(1878~1907),字卿,一家競雄,又稱鑒湖女俠,浙江會稽人。

    她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年十八,嫁湘人王廷鈞"。

    約在一八九八年前後,她随夫到北京。

    在新思想新文化和革命形勢的影響下,她的思想覺醒特别敏銳深刻,挽救國家民族危亡,要求婦女的獨立解放,就成為她思想中強烈的風暴。

    她堅決地沖破封建網羅的束縛,一九○四年東渡日本,加入光複會和同盟會,發起了婦女團體共愛會;熱情地參加革命活動,"雄心壯志銷難盡,惹得旁人笑熱魔"。

    一九○五年底,由于日本政府頒發了無理的"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

    她首先憤而歸國,創辦《中國女報》,并奔走滬杭各地,積極組織起義。

    一九○七年事發遇害。

    她在民族民主革命鬥争中,提倡男女平權,呼喊婦女自求解放,大膽地與庸俗昏昧的封建勢力宣戰,是這個時期一個英勇戰鬥的革命家。

     随着革命覺悟的提高和革命活動的深入,秋瑾在文學上不僅有多方面的努力,而且也起了顯著、深刻的變化。

    她寫得最多的是詩。

    她的一部分較早的詩,以歌吟離情别緒,春柳秋菊為多,在一種孤獨感中流露了堅貞不拔,追求理想的精神。

    可能作于中日戰争時的《杞人憂》,則表現了感時傷世和愛國雄心:"漆室空憂國恨,難将巾帼易兜鍪。

    "到北京後,由于思想的覺醒,詩風一變而為慷慨高歌,基于愛國思想的豪情壯志,乃如沖出閘門的洪流,直奔千裡,不可約束。

    有名的《寶刀歌》就是這時期的代表作品: ......北上聯軍八國衆,把我河山又贈送。

    白鬼西來做警鐘,漢人驚破奴才夢。

    主要贈我金錯刀,我今得此心雄豪。

    赤鐵主義當今日,百萬頭顱等一毛。

    沐日浴月百寶光,輕生七尺何昂藏?誓将死裡求生路,世界和平賴武裝。

    不觀荊轲作秦客,圖窮匕首見盈尺。

    殿中一擊雖不中,已奪專制魔王魄。

    我欲隻手援祖國,奴種流傳偏禹域。

    心死人人奈爾何?援筆作此《寶刀歌》。

    寶刀之歌壯肝膽,死國靈魂喚起多。

    寶刀俠骨孰與俦?天生了了舊恩仇。

    莫嫌尺鐵非英物,救國奇功賴爾收。

    願從芘以天地為爐、陰陽為炭兮,鐵聚六洲。

    鑄造出千柄萬柄寶刀兮,澄清神州。

    上繼我祖黃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數千數百年國史之奇羞! 此外還有《寶劍歌》、《劍歌》、《寶劍詩》、《紅毛刀歌》等。

    "自強在人不在器區區一刀焉足豪"(《紅毛刀歌》)?她不斷地歌詠刀劍,旨在強調英勇戰鬥,自我犧牲,表現了她堅決的革命意志和沸騰的愛國主義熱忱。

    她說:"吾自庚子以來,已置吾生命于不顧,即不獲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緻王時澤書》)。

    又說:"且光複之事,不可一日緩,若沈荩、史堅如、吳樾諸君子,不乏其人,而女是無聞焉,亦吾女界之羞也"(同上)。

    這種為革命而準備獻身的精神,在她的後期詩中得到充分的表現。

    如《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争地圖》:萬裡乘風去複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顔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将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詩不僅是秋瑾的革命誓言,也是她宣傳革命的工具。

    為了宣傳革命,她力求詩的通俗化、自由化,以利于傳播歌唱。

    如《同胞苦》、《支那逐魔歌》、《勉女權歌》等。

     秋瑾還寫了許多詞。

    她的詞也有前後期的變化。

    前期詞多寫節序花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