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近代戲曲
關燈
小
中
大
,又接受了一些新學識,從琴棋詩畫到法律學、心理學都曾經用過一些工夫。
多方面的知識和藝術才能對他在京劇創作方面都有幫助。
他從昆曲傳奇和其他地方戲中移植了許多劇本,整編了一些京劇舊本,也創作了一些新劇本。
雖然很多劇目仍取材于曆史故事,但都具有較深廣的現實意義。
《哭祖廟》取材于《三國演義》。
故事寫三國末期,魏将鄧艾進逼成都,蜀漢劉禅準備投降。
其子劉湛哭谏不從,回府殺妻與子,哭祭祖廟,自刎而死。
這個戲顯然是針對清政府賣國投降的政策而發的。
作者借劉禅影射那些貪生怕死、媚外投降的賣國者。
而劉湛的形象,更容易喚起人們的民族情感和挽救國家危亡、以身殉國的決心。
《将相和》則借曆史上廉頗和蔺相如将相和好的故事,批判了那些為個人私利互相傾陷而不顧國家安危的人物。
此外,如寫陷害忠良的《黨人碑》,寫張良謀刺暴君秦始皇的《博流椎》,以及《受禅台》、《罵王朝》、《長樂老》等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還有以時裝登場的《縷金箱》、《獬豸夢》、《瓜種蘭因》、《立憲鏡》、《博覽會》等,在當時已有改良新劇之稱。
當然,由于曆史條件和個人思想的局限,汪笑侬的戲劇創作中也有許多不健康的成分,例如《孝婦羹》中的封建思想,《敲骨斷金》中的虛無主義思想,《洗耳記》中的出世思想等。
這時期,其他各種地方戲曲的改良活動也有所發展,川劇改良公會和陝西易俗社是兩個具有明确宗旨,并聚集了相當數量作家的戲曲改良組織,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當時政治的改良運動和革命運動。
黃吉安(1836~1924)是近代川劇改良運動中的重要作家。
他從六十六歲開始戲劇創作活動,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創作和改編的劇本在百種以上,給川劇以重大的影響。
他的作品裡,歌頌抵抗異族侵略的民族英雄的占有相當大的數量,如《金牌诏》裡的嶽飛,《柴市節》裡的文天祥,《林則徐》裡的林則徐等。
而寫得最深刻的仍是揭露封建社會黑暗現實的作品。
《鬧齊廷》是根據《東周列國志》中的《晏娥兒逾牆殉節,群公子大鬧朝堂》改編而成的。
春秋時齊桓公病危,他和如夫人長衛姬等各為其子争太子位,大鬧不休。
長衛姬與其子無虧築牆圍困齊桓公,并假傳诏書。
宮女晏娥逾牆報信,齊桓公氣憤而死。
作品通過這一事件,暴露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僞,并直接抨擊了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
此外,在《杜十娘》、《春陵台》等作品中對被壓迫與被侮辱的婦女給予了高度的同情。
黃吉安是封建社會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多年的幕僚生活使他洞澈當時政治的黑暗,但對舊社會的沒落懷着傷悼的情緒,同時有着濃厚的封建思想,這就使得他的作品的思想深度受到限制。
他雖然配合當時的宣傳運動,寫了禁止煙毒的《斷雙槍》、放足的《淩雲步》,但對當時的主要鬥争,如辛亥革命,保路鬥争,五四運動等都沒有反映。
在一些較成功的作品,如《金牌诏》裡也突出了嶽飛的愚忠,《鬧齊廷》、《百寶箱》中也有神鬼報應的迷信色彩。
傳統戲曲中本業就存在着一定的話劇因素,但是我國的話劇卻是在外國文化影響下産生的。
中日戰争後,一些愛國知識青年曾經介紹過歐洲的話劇。
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柳社"的成立和宣統二年(1910)"進化團"的出現,都在革命宣傳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種新的戲劇形式也受到群衆歡迎。
辛亥革命前後,話劇團體很多,成為辛亥革命文化隊伍的一部分。
革命失敗後,由于政治的低潮、缺乏正确的領導等原因,話劇漸漸衰落,"五四"運動之後才又漸漸發展起來。
話劇初期的劇本多為翻譯改編的外國作品。
最有影響的是曾孝谷根據林琴南翻譯的美國斯陀夫人的小說《黑奴籲天錄》改編的七幕劇,充滿反對民族壓迫的正義感情。
當時也有不少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但多為幕表戲,或隻有簡單粗糙垢台詞,所以沒有什麼作品流傳。
多方面的知識和藝術才能對他在京劇創作方面都有幫助。
他從昆曲傳奇和其他地方戲中移植了許多劇本,整編了一些京劇舊本,也創作了一些新劇本。
雖然很多劇目仍取材于曆史故事,但都具有較深廣的現實意義。
《哭祖廟》取材于《三國演義》。
故事寫三國末期,魏将鄧艾進逼成都,蜀漢劉禅準備投降。
其子劉湛哭谏不從,回府殺妻與子,哭祭祖廟,自刎而死。
這個戲顯然是針對清政府賣國投降的政策而發的。
作者借劉禅影射那些貪生怕死、媚外投降的賣國者。
而劉湛的形象,更容易喚起人們的民族情感和挽救國家危亡、以身殉國的決心。
《将相和》則借曆史上廉頗和蔺相如将相和好的故事,批判了那些為個人私利互相傾陷而不顧國家安危的人物。
此外,如寫陷害忠良的《黨人碑》,寫張良謀刺暴君秦始皇的《博流椎》,以及《受禅台》、《罵王朝》、《長樂老》等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還有以時裝登場的《縷金箱》、《獬豸夢》、《瓜種蘭因》、《立憲鏡》、《博覽會》等,在當時已有改良新劇之稱。
當然,由于曆史條件和個人思想的局限,汪笑侬的戲劇創作中也有許多不健康的成分,例如《孝婦羹》中的封建思想,《敲骨斷金》中的虛無主義思想,《洗耳記》中的出世思想等。
這時期,其他各種地方戲曲的改良活動也有所發展,川劇改良公會和陝西易俗社是兩個具有明确宗旨,并聚集了相當數量作家的戲曲改良組織,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當時政治的改良運動和革命運動。
黃吉安(1836~1924)是近代川劇改良運動中的重要作家。
他從六十六歲開始戲劇創作活動,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創作和改編的劇本在百種以上,給川劇以重大的影響。
他的作品裡,歌頌抵抗異族侵略的民族英雄的占有相當大的數量,如《金牌诏》裡的嶽飛,《柴市節》裡的文天祥,《林則徐》裡的林則徐等。
而寫得最深刻的仍是揭露封建社會黑暗現實的作品。
《鬧齊廷》是根據《東周列國志》中的《晏娥兒逾牆殉節,群公子大鬧朝堂》改編而成的。
春秋時齊桓公病危,他和如夫人長衛姬等各為其子争太子位,大鬧不休。
長衛姬與其子無虧築牆圍困齊桓公,并假傳诏書。
宮女晏娥逾牆報信,齊桓公氣憤而死。
作品通過這一事件,暴露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僞,并直接抨擊了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
此外,在《杜十娘》、《春陵台》等作品中對被壓迫與被侮辱的婦女給予了高度的同情。
黃吉安是封建社會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多年的幕僚生活使他洞澈當時政治的黑暗,但對舊社會的沒落懷着傷悼的情緒,同時有着濃厚的封建思想,這就使得他的作品的思想深度受到限制。
他雖然配合當時的宣傳運動,寫了禁止煙毒的《斷雙槍》、放足的《淩雲步》,但對當時的主要鬥争,如辛亥革命,保路鬥争,五四運動等都沒有反映。
在一些較成功的作品,如《金牌诏》裡也突出了嶽飛的愚忠,《鬧齊廷》、《百寶箱》中也有神鬼報應的迷信色彩。
傳統戲曲中本業就存在着一定的話劇因素,但是我國的話劇卻是在外國文化影響下産生的。
中日戰争後,一些愛國知識青年曾經介紹過歐洲的話劇。
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柳社"的成立和宣統二年(1910)"進化團"的出現,都在革命宣傳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種新的戲劇形式也受到群衆歡迎。
辛亥革命前後,話劇團體很多,成為辛亥革命文化隊伍的一部分。
革命失敗後,由于政治的低潮、缺乏正确的領導等原因,話劇漸漸衰落,"五四"運動之後才又漸漸發展起來。
話劇初期的劇本多為翻譯改編的外國作品。
最有影響的是曾孝谷根據林琴南翻譯的美國斯陀夫人的小說《黑奴籲天錄》改編的七幕劇,充滿反對民族壓迫的正義感情。
當時也有不少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但多為幕表戲,或隻有簡單粗糙垢台詞,所以沒有什麼作品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