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近代戲曲

關燈
雜劇多至十數種。

    如《奸亭冤》、《開國奇冤》等。

     《海僑春》傳奇,全書卷數不詳,現存二卷共十二出。

    全劇以作者南荃劇士和女俠Т雲穿插其間,叙述華僑在美國遭受迫害和反美華工禁約運動的情況。

    《警黃鐘》傳奇,以"動物之中,團結最強的蜜蜂比喻人類社會",借以揭露列強侵略的野心,同時指出清政府内政不修、外交失策,造成帝國主義入侵的方便條件。

    作者用勝利的結局鼓舞人們反抗帝國主義的民族自信心。

     宣傳反對民族壓迫的戲曲作品,大都取材于南宋、南明,所寫人物很多以文天祥、嶽飛、史可法、鄭成功等為主。

    《愛國魂》歌頌了文天祥抗元的英勇鬥争和高尚的民族氣節。

    吳梅的《風洞山》寫瞿式等抗清的鬥争,實際是借古喻今,宣洩了自己胸中的幽憤。

    梁啟超的《新羅馬》傳奇更采用意大利燒炭黨人反對神聖同盟的鬥争事迹,歌頌了燒炭黨人英勇不屈的意志,并通過他們的口痛斥了梅特涅的專制統治和投降活動,在當時也帶有政治的宣傳的意味。

    但作者極力宣揚君主立憲,反對革命,表現了他落後、反動的政治立場。

     在這一時期伴随着富國強民的理想,産生了解放婦女,提倡女奴的輿論。

    強調男女平等,反對纏足、穿耳等惡俗,主要興女學,使婦女增廣見識,有愛國思想和自立的能力。

    柳亞子的《松陵新女兒》、玉橋的《廣東新女兒》、大雄的《女中華》、挽瀾的《同情夢》等都是提倡女權的作品。

     從上述作品的内容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傳奇、雜劇和亂彈劇本不同程度地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宣傳了資産階級革命的理想,力圖喚起人們的民族意識,激發愛國情緒,具有進步的思想内容。

    但同時從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局限。

    有的對義和團的人民革命運動抱着敵對的态度,在《軒亭冤》、《黃蕭養回頭》等作品中就把義和團說成是引起八國聯軍入侵的罪魁禍首。

    有的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認識不清,認為洋人橫行,是"中國人心不好,上天震怒,假手于他,降此浩劫"(《武陵春》傳奇)。

    又有很多作品還分強調了人民的沉醉不醒,對變法維新存在幻想。

    而由于當時革命的對象是清朝的滿族統治者,在鼓吹反清時不少作品表現對滿族的歧視。

     在藝術上,很多劇本沿用了古典戲曲的傳統形式,通過夢境、還魂等浪漫主義手法反映現實生活,表達作者的理想,如《黃蕭養回頭》等都是。

    作品中比較普遍的一個特點是人物的語言激昂慷慨,雄勁有力,表現了憂國憂民的感情和雄心壯志。

    《新羅馬》傳奇中燒炭黨人斥責内外統治者,語言極有感染力。

    有些比喻也較形象,如浴血生的《革命軍》傳奇中描寫清政府害怕洋人是"好一似社鼠城狐,對着那斓斑猛虎"。

    但是整個看來,這些劇本的藝術水平不高。

    利用未經改革的舊形式表現新内容,顯得生硬,不協調。

    特别是寫外國故事的劇本,更是如此。

    又情節單調,不少作品彼此類似,讀起來索然無味。

    人物也缺乏鮮明的性格,常常作為作者思想的傳聲筒而出現。

    這樣,就大大減低了劇本的宣傳教育作用。

     第二節戲劇的革新及話劇的萌芽 資産階級改良運動和資産階級革命運動的開展在地方戲和京劇的領域内地得到反映。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首先開展了戲劇的革新活動。

    從清末到"五四"運動時期,汪笑侬是最早的配合社會運動改編和創作京劇劇本的藝人,而梅蘭芒、周信芒和歐陽予倩等戲劇家也在京劇反映現實生活和京劇表演藝術等方面有所革新。

     汪笑侬(1858~1918),本名德克俊,又名亻舜,号仰天,滿族人。

    年輕時中過舉人,後又曾任河南太康知縣,因觸怒豪紳而被革職。

    此後便專門從事京劇活動。

    他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清廷賣國投降的外交政策,非常不滿,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思想。

    汪笑侬背棄官宦家庭給他安排的道路,走上戲劇舞台的行動本身就是對社會的反抗。

    他是一個學識廣博的人,既受過傳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