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資産階級民主革命
關燈
小
中
大
詩突出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敗後一部分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對革命前途的失望和苦悶情緒。
"雪ア上人工短吟,二十八字含馀音"(《天梅遺集.詩中八賢歌》),實際他的詩的"馀音"不是别的,正是這種消極情緒。
蘇曼殊的小說有《斷鴻零雁記》、《天涯紅淚記》(僅二章,未完)、《绛紗記》、《碎簪記》等六篇,都以愛情為題材。
《斷鴻霍雁記》分二十七章,寫作者的飄零身世和愛情故事,《绛紗記》寫昙鸾與五姑、夢珠與秋雲兩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
他的小說帶有比較濃厚的悲觀厭世色彩,而文詞清麗自然,情節曲折生動。
對辛亥革命後盛行于上海的"鴛鴦蝴蝶派"小說有一定的影響。
南社的著名作家還有馬君武、周實、甯調元等。
馬君武(1882~1940)名和,字貴公,廣西桂林人。
他寫了一些"鼓吹新學思潮,标榜愛國主義"的詩,如《自由》、《從軍行》等,但作品不多,影響較小。
周實(1885~1911),字實丹,号無盡,江蘇山陽(今淮安)人。
武昌起義後,他和同邑阮式集中城中學生和各界人民數千人開會,宣布光複。
由于缺乏革命經驗和警惕,他們旋被反動派陰謀殺害。
周實是辛亥革命的烈士,也是南社的傑出詩人。
他認為詩歌貴因時立言;嚴厲指斥"守宗派,謀格律,重聲調,日役役于揣摩盜竊之中"的拟古主義和形式主義傾向。
他的詩奔放雄勁,感慨無端,有一種沖破封建網羅和革命救國的激情。
他的《拟決絕詞》,充分表現了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準備為革命而犧牲的決心。
又如《民産報出版日少屏索祝愛賦四章》之一: 昆侖頂上大聲呼,并挽狂瀾力不孤。
起陸魚龍鱗爪健,處堂燕雀夢魂蘇。
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
千萬億年重九日,自由花發好提壺! 更表現了對革命的樂觀态度。
他的詩語言自然明麗,形式題材亦變化多樣。
惟反映現實政治、社會,仍不夠深廣。
甯調元(1885~1913),字仙霞,号太一,湖南醴陵人。
他很早便參加革命活動,曾被系長沙獄三年;辛亥革命後,因反對袁世凱纂奪革命政權,在武漢又被捕入獄,不久遇害。
他的詩大部分在獄中作,尤多慷慨悲憤之辭。
芘錄其《武昌獄中書感》一首: 拒狼進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場!豈獨桑田能變海,似憐蓬鬃已添霜。
死如嫉惡當為曆,生不逢時甘作殇。
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劇凄涼。
可見其長期為革命奔走,始終不向黑暗封建勢力低頭,甘心獻身革命的頑強戰鬥精神。
和南方的革命詩人慷慨高歌、進步的革命詩歌蓬勃發展的同時,一些腐朽詩派也不甘寂寞,會合在一起,進行最後的掙紮。
他們把詩壇移到北京。
一九○七年,即秋瑾遇害的一年,張之洞以大學士為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從武昌到了北京。
接着陳衍、樊增祥、易順鼎、陳寶琛、鄭孝胥等等,也都先後到了北京。
一九一○年,即"南社"成立的後一年,陳衍、趙熙等在北京也創立"詩社"。
他們"遇人日、花朝、寒食、上已之類,世所号為良辰者,擇一目前名勝之地,挈茶果餅铒集焉。
晚則飲于寓齋若酒樓,分紙為即事詩,五七言近體聽之。
次集則必易一地,彙繳前集之詩,互相品評為笑樂。
其主人輸流為之"(《石遺室詩話》)。
這個"詩社"的創立是為了欣賞良辰美景,品茶飲酒,是為了取笑樂,好像是無所為而為,實際上是為垂死的清王朝起了紛飾太平的反支作用,隐然和"南社"的革命活動相對抗。
辛亥革命後,又加入了陳寶琛、鄭孝胥以及走向反動的各色改良派人物,反動詩社愈來愈擴大,成為"亡國大夫"們的吊古傷今、互相安慰的場所。
一九一二年,陳衍在梁啟超主編的《庸言》雜志上發表《詩話》,繼續鼓吹"同光體",提倡江西派。
一九一三年舊曆三月三日,樊增祥、沈曾植等十人"修禊于上海之樊園","賦詩皆用少陵麗人行韻"。
同日梁啟超、嚴複、易順鼎等三十多人,"修禊于京師西郊之萬生園","以群賢畢至,......分韻"。
這一天是新舊遺老們代表各種腐朽詩派詩在腐朽詩壇上的大合唱。
其中"同光體",仍為勢力最大的一派。
這個時期,不僅改良派人已變為革命的死對頭,革命派也起了分化,有不少人頹唐堕落,與遺老們互相唱和。
此外還出現了王國維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他受西方資産階級哲學的影響,反對哲學和藝術為政治服務,是一個反動流派。
他的《人問詞話》,提出了"寫真景物、真感情"的"境界"說,以及"有造境,有寫境"不同的創作方法,接觸到文學藝術上一些根本理論問題,表現了與過去詩話、詞話不同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但它也提出了不必深入現實生活、強調主觀精神和形式技巧等錯誤的唯心哲學觀點。
這個時期,資産階級革命派已無力清除這些詩派的垃圾,責任不得不落到無産階級領導下的一九一九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肩上來了。
第三節孽海花及其他 在數以千計的晚清小說中,《孽海花》的成就是比較高的。
作者曾樸(1871~1935),字孟樸,江蘇常熟人。
早年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影響,在同文館學法文,翻譯過雨果等人的作品。
後來參加康、梁的維新運動,在清政府殺害革命家秋瑾時,還參加過聯名抗議。
一九○四年創辦小說林書社,開始《孽海花》的創作。
後期在政治了堕落了,在江浙一帶搞過"頂備立憲會",辛亥革命前夕,作了兩江總督端方的幕賓。
在北洋軍閥混戰期間,他又問旋于孫傅芳、盧永祥、張宗昌等軍閥之間,成為一名反動政客。
大革命失敗後,在上海開書店,并繼續寫小說。
《孽海花》也就在這時續寫并修改完成的。
《孽海花》初印本原署"愛自由奢發起,東亞病夫編述"。
"東亞病夫"即曾補,"愛自由者"是他好以吳江金天翮,小說是由金天翻先開始寫了四、五回,才由曾樸接過來的一面修改一面續寫的。
原計劃六十回,沒有完成。
小說的前十回是一九○五年發表的。
翌年續出十回。
一九○七年又發表二十一至二十五回。
一九二七年作者再赓續十一回,又修改全書,于一九二八年出版了十五卷三十回的修改本。
最後修改,雖然藝術上有所提高,但删去了不少激烈的言論,削弱了原本的思想内容。
《孽海花》和别的小說不同,書中人物,無不有所影射。
作品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為主要線索,通過當時京城内外官僚名士、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和社會風氣,展現了清末的政治、經濟、外交和社會生活的情況,對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窳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
作品用了不少篇幅,描寫了當時上層社會的風尚,揭露了官僚名士們的生活。
外表看來,這些人都很"高雅斯文",但靈魂很卑劣,生活很腐朽。
他們身居要位,在内憂外患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卻整日考據版本,賞鑒古玩,飲酒狎妓,争名奪利,勾心鬥角。
小說中的男主角金雯青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
他出身狀元,
"雪ア上人工短吟,二十八字含馀音"(《天梅遺集.詩中八賢歌》),實際他的詩的"馀音"不是别的,正是這種消極情緒。
蘇曼殊的小說有《斷鴻零雁記》、《天涯紅淚記》(僅二章,未完)、《绛紗記》、《碎簪記》等六篇,都以愛情為題材。
《斷鴻霍雁記》分二十七章,寫作者的飄零身世和愛情故事,《绛紗記》寫昙鸾與五姑、夢珠與秋雲兩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
他的小說帶有比較濃厚的悲觀厭世色彩,而文詞清麗自然,情節曲折生動。
對辛亥革命後盛行于上海的"鴛鴦蝴蝶派"小說有一定的影響。
南社的著名作家還有馬君武、周實、甯調元等。
馬君武(1882~1940)名和,字貴公,廣西桂林人。
他寫了一些"鼓吹新學思潮,标榜愛國主義"的詩,如《自由》、《從軍行》等,但作品不多,影響較小。
周實(1885~1911),字實丹,号無盡,江蘇山陽(今淮安)人。
武昌起義後,他和同邑阮式集中城中學生和各界人民數千人開會,宣布光複。
由于缺乏革命經驗和警惕,他們旋被反動派陰謀殺害。
周實是辛亥革命的烈士,也是南社的傑出詩人。
他認為詩歌貴因時立言;嚴厲指斥"守宗派,謀格律,重聲調,日役役于揣摩盜竊之中"的拟古主義和形式主義傾向。
他的詩奔放雄勁,感慨無端,有一種沖破封建網羅和革命救國的激情。
他的《拟決絕詞》,充分表現了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準備為革命而犧牲的決心。
又如《民産報出版日少屏索祝愛賦四章》之一: 昆侖頂上大聲呼,并挽狂瀾力不孤。
起陸魚龍鱗爪健,處堂燕雀夢魂蘇。
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
千萬億年重九日,自由花發好提壺! 更表現了對革命的樂觀态度。
他的詩語言自然明麗,形式題材亦變化多樣。
惟反映現實政治、社會,仍不夠深廣。
甯調元(1885~1913),字仙霞,号太一,湖南醴陵人。
他很早便參加革命活動,曾被系長沙獄三年;辛亥革命後,因反對袁世凱纂奪革命政權,在武漢又被捕入獄,不久遇害。
他的詩大部分在獄中作,尤多慷慨悲憤之辭。
芘錄其《武昌獄中書感》一首: 拒狼進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場!豈獨桑田能變海,似憐蓬鬃已添霜。
死如嫉惡當為曆,生不逢時甘作殇。
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劇凄涼。
可見其長期為革命奔走,始終不向黑暗封建勢力低頭,甘心獻身革命的頑強戰鬥精神。
和南方的革命詩人慷慨高歌、進步的革命詩歌蓬勃發展的同時,一些腐朽詩派也不甘寂寞,會合在一起,進行最後的掙紮。
他們把詩壇移到北京。
一九○七年,即秋瑾遇害的一年,張之洞以大學士為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從武昌到了北京。
接着陳衍、樊增祥、易順鼎、陳寶琛、鄭孝胥等等,也都先後到了北京。
一九一○年,即"南社"成立的後一年,陳衍、趙熙等在北京也創立"詩社"。
他們"遇人日、花朝、寒食、上已之類,世所号為良辰者,擇一目前名勝之地,挈茶果餅铒集焉。
晚則飲于寓齋若酒樓,分紙為即事詩,五七言近體聽之。
次集則必易一地,彙繳前集之詩,互相品評為笑樂。
其主人輸流為之"(《石遺室詩話》)。
這個"詩社"的創立是為了欣賞良辰美景,品茶飲酒,是為了取笑樂,好像是無所為而為,實際上是為垂死的清王朝起了紛飾太平的反支作用,隐然和"南社"的革命活動相對抗。
辛亥革命後,又加入了陳寶琛、鄭孝胥以及走向反動的各色改良派人物,反動詩社愈來愈擴大,成為"亡國大夫"們的吊古傷今、互相安慰的場所。
一九一二年,陳衍在梁啟超主編的《庸言》雜志上發表《詩話》,繼續鼓吹"同光體",提倡江西派。
一九一三年舊曆三月三日,樊增祥、沈曾植等十人"修禊于上海之樊園","賦詩皆用少陵麗人行韻"。
同日梁啟超、嚴複、易順鼎等三十多人,"修禊于京師西郊之萬生園","以群賢畢至,......分韻"。
這一天是新舊遺老們代表各種腐朽詩派詩在腐朽詩壇上的大合唱。
其中"同光體",仍為勢力最大的一派。
這個時期,不僅改良派人已變為革命的死對頭,革命派也起了分化,有不少人頹唐堕落,與遺老們互相唱和。
此外還出現了王國維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他受西方資産階級哲學的影響,反對哲學和藝術為政治服務,是一個反動流派。
他的《人問詞話》,提出了"寫真景物、真感情"的"境界"說,以及"有造境,有寫境"不同的創作方法,接觸到文學藝術上一些根本理論問題,表現了與過去詩話、詞話不同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但它也提出了不必深入現實生活、強調主觀精神和形式技巧等錯誤的唯心哲學觀點。
這個時期,資産階級革命派已無力清除這些詩派的垃圾,責任不得不落到無産階級領導下的一九一九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肩上來了。
第三節孽海花及其他 在數以千計的晚清小說中,《孽海花》的成就是比較高的。
作者曾樸(1871~1935),字孟樸,江蘇常熟人。
早年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影響,在同文館學法文,翻譯過雨果等人的作品。
後來參加康、梁的維新運動,在清政府殺害革命家秋瑾時,還參加過聯名抗議。
一九○四年創辦小說林書社,開始《孽海花》的創作。
後期在政治了堕落了,在江浙一帶搞過"頂備立憲會",辛亥革命前夕,作了兩江總督端方的幕賓。
在北洋軍閥混戰期間,他又問旋于孫傅芳、盧永祥、張宗昌等軍閥之間,成為一名反動政客。
大革命失敗後,在上海開書店,并繼續寫小說。
《孽海花》也就在這時續寫并修改完成的。
《孽海花》初印本原署"愛自由奢發起,東亞病夫編述"。
"東亞病夫"即曾補,"愛自由者"是他好以吳江金天翮,小說是由金天翻先開始寫了四、五回,才由曾樸接過來的一面修改一面續寫的。
原計劃六十回,沒有完成。
小說的前十回是一九○五年發表的。
翌年續出十回。
一九○七年又發表二十一至二十五回。
一九二七年作者再赓續十一回,又修改全書,于一九二八年出版了十五卷三十回的修改本。
最後修改,雖然藝術上有所提高,但删去了不少激烈的言論,削弱了原本的思想内容。
《孽海花》和别的小說不同,書中人物,無不有所影射。
作品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為主要線索,通過當時京城内外官僚名士、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和社會風氣,展現了清末的政治、經濟、外交和社會生活的情況,對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窳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
作品用了不少篇幅,描寫了當時上層社會的風尚,揭露了官僚名士們的生活。
外表看來,這些人都很"高雅斯文",但靈魂很卑劣,生活很腐朽。
他們身居要位,在内憂外患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卻整日考據版本,賞鑒古玩,飲酒狎妓,争名奪利,勾心鬥角。
小說中的男主角金雯青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
他出身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