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資産階級民主革命
關燈
小
中
大
目的性更明确了,文學的戰鬥性和群衆性也大大地加強了。
陳去病(1874~1933),字巢南,江蘇吳江人。
他出身于商人家庭,"有江湖任俠之風"。
最初受康梁維新運動的影響,後來轉向革命。
在南社成立前,他就是一個活躍的革命分子。
曾參加中國教育會(在上海)、拒俄義勇隊(在日、中國同盟會(在燕湖)等革命團體,組織過"神交社"(在上海)和"秋社"(在杭州)。
又曾遠到嶺南,進行革命活動,"圖南此去舒長翮,逐北何年奏凱歌";"此去壯圖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表現了昂揚豪邁奮發有為的革命精神。
"尤嗜文章,于詩歌叙記迄碑銘論著鹹有述作",詩作的最多。
他的詩大抵歌頌宋明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遊俠劍客,借以抒發革命懷抱,感慨生平。
寫革命壯遊,如《将遊東瀛賦以自策》、《圖南一首賦别》、《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等,尤足表現其高歌慷慨、雄心勃勃的革命氣派。
芘錄後一首:舵樓高唱大江東,萬裡蒼茫一鑒空。
海上波濤回蕩極,眼前洲渚有無中;雲磨雨洗天如碧(烈日中忽遇陣雨),日炙風翻水泛紅。
唯有胥濤若銀練,素車白馬戰秋風。
他的詩一般"去華反樸,屏絕雕钅才",拘守舊風格較嚴,蒼健有力,而鮮明生動不足。
高旭(1877~1925),字天梅,江蘇金山人。
他出身于地主家庭,一九○四年留學日本,一九○六年歸國後,在上海創辦健行公學,提倡革命,并為中國同盟會江蘇支部部長。
高旭早年即憤慨于"僞韓為杜"、"吟花弄鳥"的腐朽詩風。
他吸取了"詩界革命"的進步因素,作了不少通俗的詩歌,鼓動革命,如《女子唱歌》、《愛祖國歌》、《軍國民歌》、《光複歌》、《國史紀念歌十六首》等。
他的長篇歌行,更浩浩蕩蕩,充滿奔放的革命熱情,最突出的是《海上大風潮起作歌》:......亡國慘狀不堪說,奔走海上狂呼号。
非種未鋤氣益奮,雄心郁勃胸中燒。
拟将大網羅天鵬,安得闊斧斫海鳌。
......相期創造新世界,簸山蕩海吼蒲牢。
......文明有例購以血,願戴我頭試汝刀。
有倡之者必有繼,擲萬髑髅劍花飄。
......作人牛馬不如死,漓林血灌自由苗。
......冬冬法鼓震東南,橫跨中原昆侖高。
此外如《登富士山放歌》、《路亡國亡歌》等,也都是同類作品。
高旭的詩,一般擺脫約束,開闊奔放,直抒革命懷抱。
但缺乏洗伐凝煉,蕪詞累句所在難免。
辛亥革命失敗後,他的頹唐失意情緒也就不可控制。
"一曲清歌兩行淚,可能喚醒國人無";"風雨飄搖同此感,可能詞筆挽滄桑":則竟然懷疑了地社的革命作用。
柳亞子(1887~1958),名棄慶,江蘇吳江人。
他和陳去病同縣,思想經曆也相近。
最初也受康梁維新運動的影響,後來轉向革命。
一九○三年,加入中國教育會,到上海進入愛國學社,認識章炳麟、鄒容等革命家,革命思想就此确定。
一九○六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和光複會。
一九○七年遊上海,便與陳去病、高旭等醞釀南社。
一九○九年南社成立後,他做了很多實際工作,表現了更多的熱情。
作為年輕的詩人,柳亞子對當時的名色腐朽詩派,是有沖擊的力量和勇氣的。
他在《論詩六絕句》中寫道: 少聞曲筆湘軍志,老負虛名太史公。
古色斓斑真意少,吾先無取是王翁。
鄭陳枯寂無生趣,樊易淫哇亂正聲。
一笑嗣宗廣武語,而今豎子盡成名。
這時當時的氣焰高張的主要拟古詩派,無異下了總攻擊令。
他又有《......論詩三截句》,推尊夏完淳、顧炎武和龔自珍,特别頌揚了龔自珍:三百年來第一流,飛仙劍客古無俦。
隻愁孤負靈箫意,北駕南舣到白頭。
他和南社的許多詩人一樣,對龔自珍詩是有着一種特殊的嗜好的。
柳亞子在這個時期的詩,追懷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抒發革命的懷抱和理想,表現了旺盛的革命熱情和意志,略和陳、高的詩相近。
但在風格上卻顯然和他們不同。
"翩翩亞子第一流,七律直與三唐俦"(《天梅遺集.詩中八賢歌》),他寫了許多七言的律詩和絕句,既不像陳去病的那樣拘謹闆滞,也不像高旭的那樣恣肆放縱,而是清新樸實,流轉自如,這是龔自珍的影響。
"中國的文學語言,無論雅言或常語,在他的筆下就像是雕塑家手裡的軟泥,真是得心應手"(郭沫若《柳亞子詩詞選序》)。
這在他的詩,特别是七言律絕,表現得尤為明顯。
辛亥革命失敗後,他也不像南社的許多詩人那樣容易消沉頹喪,他批判革命黨人對袁世凱的妥協,"铙歌慷慨奏平胡,大局終憐一着輸"。
對詩袁聲中,他的革命意志依然是昂揚的,作《孤憤》: 孤憤真防決地維,忍擡醒眼看群屍?美新已見揚雄頌,勸進還傳阮籍詞。
豈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時。
宵來忽作亡秦夢,北伐聲中起誓師。
詩人憤怒地斥責了袁藝凱的盜國,也狠狠地鞭撻了劉師培等封建餘孽的卑劣。
他是南社詩人中一個少有的随着時代前進的愛國詩人。
在南社作家中,蘇曼殊(1884~1918)别具一格,傾倒一時。
他原名玄瑛,字子谷,廣東香山縣人。
母日本人,生于日本,一八八九年随父回廣東原藉。
由于複雜的家庭關系,他幼年即孤苦零仃。
在革命潮流的激蕩下,一九○三年,他在日本成城學校學習時,參加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
同年回國,任蘇州吳中公學教授和上海《國民日日報》翻譯,後去香港,旋至惠州古寺中削發為僧。
從此流浪各地,一面留心現實,與革命黨人交遊,一面又追逐庸俗腐朽的享樂生活。
辛亥革命失敗後,悲觀失望更甚,竟以頹廢終。
蘇曼珠在短短的流浪的一生中,學習了中文、日文、英文和梵文,兼工詩畫,能寫散文、小說,翻譯過拜倫詩和法國雨果小說《悲慘世界》、确實表現了多方面的努力和特出的才能。
一九○三年他開始在《國民日日報》上發表詩文和翻譯小說。
這時正是轟轟烈烈的"蘇報案"發生之後,愛國運動和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時候,蘇曼殊在他的作品裡,也表現了愛國青年的銳氣和雄心。
他的詩風格别緻,自有一種動人力量。
如最初發表的《以詩并畫留别湯國頓》七絕二首: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着浮身;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鲛绡贈故人。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長歌覽大荒;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既雄壯又悲涼,既隐約又鮮明,和當時一般慷慨激昂的愛國詩歌是有區别的。
後來他所作的詩的絕大多數仍是七言絕句,如一九○八年的《過蒲田》:柳陰深處馬蹄驕,無際銀沙逐退潮。
茅店冰旗知市近,滿山紅葉女郎樵。
一九○九年的《澱江道中口占》:孤村隐隐起微煙,處處秧歌競插田。
赢馬未須愁遠道,桃花紅欲上吟鞭。
歌吟生活的和諧喜悅,詩中有畫,饒有意趣。
但更多的卻是流露着個人感傷的微吟輕歎。
辛亥革命後,益發頹唐自傷,孤吟欲絕。
"傷心怕向妝台照,瘦盡朱顔自嗟"(《何處》);"相逢莫問人間事,故國傷心淚流"(《東居雜詩》):他的身世感慨,終至泛濫無端,不可收拾。
他的
陳去病(1874~1933),字巢南,江蘇吳江人。
他出身于商人家庭,"有江湖任俠之風"。
最初受康梁維新運動的影響,後來轉向革命。
在南社成立前,他就是一個活躍的革命分子。
曾參加中國教育會(在上海)、拒俄義勇隊(在日、中國同盟會(在燕湖)等革命團體,組織過"神交社"(在上海)和"秋社"(在杭州)。
又曾遠到嶺南,進行革命活動,"圖南此去舒長翮,逐北何年奏凱歌";"此去壯圖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表現了昂揚豪邁奮發有為的革命精神。
"尤嗜文章,于詩歌叙記迄碑銘論著鹹有述作",詩作的最多。
他的詩大抵歌頌宋明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遊俠劍客,借以抒發革命懷抱,感慨生平。
寫革命壯遊,如《将遊東瀛賦以自策》、《圖南一首賦别》、《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等,尤足表現其高歌慷慨、雄心勃勃的革命氣派。
芘錄後一首:舵樓高唱大江東,萬裡蒼茫一鑒空。
海上波濤回蕩極,眼前洲渚有無中;雲磨雨洗天如碧(烈日中忽遇陣雨),日炙風翻水泛紅。
唯有胥濤若銀練,素車白馬戰秋風。
他的詩一般"去華反樸,屏絕雕钅才",拘守舊風格較嚴,蒼健有力,而鮮明生動不足。
高旭(1877~1925),字天梅,江蘇金山人。
他出身于地主家庭,一九○四年留學日本,一九○六年歸國後,在上海創辦健行公學,提倡革命,并為中國同盟會江蘇支部部長。
高旭早年即憤慨于"僞韓為杜"、"吟花弄鳥"的腐朽詩風。
他吸取了"詩界革命"的進步因素,作了不少通俗的詩歌,鼓動革命,如《女子唱歌》、《愛祖國歌》、《軍國民歌》、《光複歌》、《國史紀念歌十六首》等。
他的長篇歌行,更浩浩蕩蕩,充滿奔放的革命熱情,最突出的是《海上大風潮起作歌》:......亡國慘狀不堪說,奔走海上狂呼号。
非種未鋤氣益奮,雄心郁勃胸中燒。
拟将大網羅天鵬,安得闊斧斫海鳌。
......相期創造新世界,簸山蕩海吼蒲牢。
......文明有例購以血,願戴我頭試汝刀。
有倡之者必有繼,擲萬髑髅劍花飄。
......作人牛馬不如死,漓林血灌自由苗。
......冬冬法鼓震東南,橫跨中原昆侖高。
此外如《登富士山放歌》、《路亡國亡歌》等,也都是同類作品。
高旭的詩,一般擺脫約束,開闊奔放,直抒革命懷抱。
但缺乏洗伐凝煉,蕪詞累句所在難免。
辛亥革命失敗後,他的頹唐失意情緒也就不可控制。
"一曲清歌兩行淚,可能喚醒國人無";"風雨飄搖同此感,可能詞筆挽滄桑":則竟然懷疑了地社的革命作用。
柳亞子(1887~1958),名棄慶,江蘇吳江人。
他和陳去病同縣,思想經曆也相近。
最初也受康梁維新運動的影響,後來轉向革命。
一九○三年,加入中國教育會,到上海進入愛國學社,認識章炳麟、鄒容等革命家,革命思想就此确定。
一九○六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和光複會。
一九○七年遊上海,便與陳去病、高旭等醞釀南社。
一九○九年南社成立後,他做了很多實際工作,表現了更多的熱情。
作為年輕的詩人,柳亞子對當時的名色腐朽詩派,是有沖擊的力量和勇氣的。
他在《論詩六絕句》中寫道: 少聞曲筆湘軍志,老負虛名太史公。
古色斓斑真意少,吾先無取是王翁。
鄭陳枯寂無生趣,樊易淫哇亂正聲。
一笑嗣宗廣武語,而今豎子盡成名。
這時當時的氣焰高張的主要拟古詩派,無異下了總攻擊令。
他又有《......論詩三截句》,推尊夏完淳、顧炎武和龔自珍,特别頌揚了龔自珍:三百年來第一流,飛仙劍客古無俦。
隻愁孤負靈箫意,北駕南舣到白頭。
他和南社的許多詩人一樣,對龔自珍詩是有着一種特殊的嗜好的。
柳亞子在這個時期的詩,追懷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抒發革命的懷抱和理想,表現了旺盛的革命熱情和意志,略和陳、高的詩相近。
但在風格上卻顯然和他們不同。
"翩翩亞子第一流,七律直與三唐俦"(《天梅遺集.詩中八賢歌》),他寫了許多七言的律詩和絕句,既不像陳去病的那樣拘謹闆滞,也不像高旭的那樣恣肆放縱,而是清新樸實,流轉自如,這是龔自珍的影響。
"中國的文學語言,無論雅言或常語,在他的筆下就像是雕塑家手裡的軟泥,真是得心應手"(郭沫若《柳亞子詩詞選序》)。
這在他的詩,特别是七言律絕,表現得尤為明顯。
辛亥革命失敗後,他也不像南社的許多詩人那樣容易消沉頹喪,他批判革命黨人對袁世凱的妥協,"铙歌慷慨奏平胡,大局終憐一着輸"。
對詩袁聲中,他的革命意志依然是昂揚的,作《孤憤》: 孤憤真防決地維,忍擡醒眼看群屍?美新已見揚雄頌,勸進還傳阮籍詞。
豈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時。
宵來忽作亡秦夢,北伐聲中起誓師。
詩人憤怒地斥責了袁藝凱的盜國,也狠狠地鞭撻了劉師培等封建餘孽的卑劣。
他是南社詩人中一個少有的随着時代前進的愛國詩人。
在南社作家中,蘇曼殊(1884~1918)别具一格,傾倒一時。
他原名玄瑛,字子谷,廣東香山縣人。
母日本人,生于日本,一八八九年随父回廣東原藉。
由于複雜的家庭關系,他幼年即孤苦零仃。
在革命潮流的激蕩下,一九○三年,他在日本成城學校學習時,參加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
同年回國,任蘇州吳中公學教授和上海《國民日日報》翻譯,後去香港,旋至惠州古寺中削發為僧。
從此流浪各地,一面留心現實,與革命黨人交遊,一面又追逐庸俗腐朽的享樂生活。
辛亥革命失敗後,悲觀失望更甚,竟以頹廢終。
蘇曼珠在短短的流浪的一生中,學習了中文、日文、英文和梵文,兼工詩畫,能寫散文、小說,翻譯過拜倫詩和法國雨果小說《悲慘世界》、确實表現了多方面的努力和特出的才能。
一九○三年他開始在《國民日日報》上發表詩文和翻譯小說。
這時正是轟轟烈烈的"蘇報案"發生之後,愛國運動和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時候,蘇曼殊在他的作品裡,也表現了愛國青年的銳氣和雄心。
他的詩風格别緻,自有一種動人力量。
如最初發表的《以詩并畫留别湯國頓》七絕二首: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着浮身;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鲛绡贈故人。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長歌覽大荒;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既雄壯又悲涼,既隐約又鮮明,和當時一般慷慨激昂的愛國詩歌是有區别的。
後來他所作的詩的絕大多數仍是七言絕句,如一九○八年的《過蒲田》:柳陰深處馬蹄驕,無際銀沙逐退潮。
茅店冰旗知市近,滿山紅葉女郎樵。
一九○九年的《澱江道中口占》:孤村隐隐起微煙,處處秧歌競插田。
赢馬未須愁遠道,桃花紅欲上吟鞭。
歌吟生活的和諧喜悅,詩中有畫,饒有意趣。
但更多的卻是流露着個人感傷的微吟輕歎。
辛亥革命後,益發頹唐自傷,孤吟欲絕。
"傷心怕向妝台照,瘦盡朱顔自嗟"(《何處》);"相逢莫問人間事,故國傷心淚流"(《東居雜詩》):他的身世感慨,終至泛濫無端,不可收拾。
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