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資産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小說

關燈
閑散者談笑之資而已。

    "這種評價,基本上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第三節老殘遊記及其他 《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鹗(1857~1909),字鐵雲,江蘇丹徒人。

    他對"西學"很有興趣,研究過數學、醫學、水利等。

    先後在河南巡撫吳大徵、山東巡撫張曜處做過幕賓,因治河有功,官至知府。

    八國聯軍入京時,倔曾從俄軍處賤價購買太倉糧轉賣給居民,後來被劾私售倉粟,谪徒新疆而死。

     劉鹗對于封建社會殘敗的局勢感到悲哀和絕望,但又想挽救這種局面于萬一。

    他積極向清廷提出"扶衰振敝"的主張,建議築路開礦,在"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的借口下,認為"國無素蓄,不知任歐人開之"(與羅振玉書),這說明他是站在封建統治階段洋務派的立場上想挽救當時搖搖欲望的封建統治。

     《老殘遊記》共二十回,署名洪郁百煉生作。

    它寫一個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在遊曆途中的所見、所聞、所為,反映了晚清的某些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見解和他的一些反動的政治主張。

    全書以王賢、剛弼兩個酷吏的暴政為主要内容,寫出了現實的黑暗,這是作品有意義的部分。

    在晚清動蕩的局面下,封建王朝已臨末日,人民的反抗怒潮如火如茶,此起彼伏,當時統治階段非常倚重那些鎮壓群衆反抗的"清官"來維持殘局,而劉鹗卻比較深刻地揭露了他們的罪惡。

    他說: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大,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

     作品中玉賢和賜弼兩個"清官",實際是殘忍與剛愎的典型。

    曹州知府玉賢的"路不拾遺"的政聲是建立在對無辜人民的殘酷屠殺上,一年來用站籠站死的有二千多人,站不死的還用闆子活活打死。

    而被稱為"瘟剛"的剛弼,自命不要錢,實際則濫用嚴刑,屈殺好人,隻求自己邀功,不顧百姓死活。

    作者通過一首詩,表達了他對這種罪惡行為的憤慨。

    行失淪肌髓,因之急事功。

    冤埋城阙暗,血染頂珠紅。

    處處鸺留鳥雨,山山虎豹風。

    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由于作者站在封建統治階段洋務派的立場上來觀察問題,作品就表現了明顯的反動傾向。

    在第一回裡,劉鹗以隐喻方式表現了他的政治見解。

    他把國家比作在驚濤駭浪中颠簸的一隻帆船。

    船上有四種人,第一種是掌舵的、管帆的,也就是暗指清廷的統治集團。

    在老殘看來這些"駕駛"的人并沒有錯,他們所缺的隻是一個方針,因此隻要送一個改良主義的羅盤給他們就行了。

    第二種人是管理的水白,指當時中下層官吏。

    作品寫他們正在搜括乘客的錢财,是作者批判的對象。

    第三種人是演說的,實際是指孫中山領導下的革命黨。

    作者肆意歪曲他們,并鼓勵人們把他們抛下海去。

    第四種人是乘客,也就是老百姓。

    作者罵他們中贊成革命的人為不懂事,被人"利用";而竭力贊揚那些認識不清或反對革命的人為老成持重。

    這裡作者的反動立場是非常清楚的。

    劉鹗還通過為他所大力贊賞的黃龍子來大罵"北拳南革",說革命黨是"亂黨"、"妖婦"、說義和團是"疫鼠"、"害馬"。

    小說塑造了兩個仁慈的好官莊宮保和白子壽,在他們身上寄托了劉鹗的政治理想。

    作者筆下的莊宮保是個愛才苦渴、舉賢授能,能關心人民痛苦的封疆大臣。

    白子壽是個耿介清廉,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爺"。

    顯然,這樣的好官是沒有現實根據的,因此形象本身缺乏動人力量,顯得蒼白無力。

     《老殘遊記》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他對事物的描寫比較細膩,文筆生動。

    白妞的美妙歌聲,桃花山的月夜,黃河冰岸上雪月交輝的景緻,特别是大明湖、千佛山明麗如畫的景色,對讀者都有吸引力。

     ......隻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裡的一幅大畫,估季一架數十裡長的屏風。

    正在歎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

    低頭看去,誰知那大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

    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蘆葦,密密遮住。

    現在正是着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着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的絨毯,估季上下兩個山的墊子。

     在人物描寫上,兩個"清官"的形象比較生動。

    此外,作品中還出現了長段的心理描寫,這在我國已往的小說中是少有的。

    但小說的情節缺少提煉,結構松散,人物之間和情節之間還缺乏内在聯系。

     除了上述作品外,這時期還有大批改良主義性質的小說,它們内容很複雜,但思想水平都不高,藝術上也粗糙。

    其中較好的作品有《官場維新記》、《苦社會》等。

    《官場現形記》全書共十六回,無名氏作,是一部暴露清廷官場腐朽的小說。

    作品通過袁伯珍這個人物,揭露了當時官僚們冒維新之名以圖升官發财之實的可恥行為。

    《苦社會》共四十八回,無名氏作,寫阮道甫、魯古國、李心純三人迫于生活,出國謀生。

    通過他們的遭遇,反映了華工華商在美國的悲慘生活,它是一部華工華商的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