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資産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小說
關燈
小
中
大
的創作活動,主要在二十世紀最初十年。
他的思想發展以一九○七年為界,明顯地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表現比較進步,在改良主義思想基礎上曾産生過反帝反封建的意識。
一九○七年發表的《上海遊骖錄》标志了他思想的退步,由前期不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意識轉變為反對資産階級的民主主義革命,進而維護封建統治。
吳趼人是當時創作最多的一個作家。
他寫了小說三十餘種,現存二十多種。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
小說通過九死一生(是作者的影子)在二十年中耳聞目見的無數怪現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行将崩潰的清帝國的社會圖卷。
它所反映的内容比《官場現形記》要廣泛,它不僅寫官場人物、洋場才子;而且旁及醫蔔星相、三教九流。
但它的重點還是暴露官場的黑暗。
作者筆不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僚,都是肮髒龌龊、貪财無恥的家夥。
其中有作賊的知縣、盜銀的臬台、命妻子為制台"按摩"的候補道......。
作者在九十九回中借蔔士仁的口概括了當時的官場哲學:"至于官,是拿錢捐來的,錢多官就大點,錢少官就小點;......至于說是做官的規矩,那不過是叩頭、請安、站班,......至于骨子裡頭,第一個秘訣是要巴結,隻要人家巴結不到的,你巴結到;人家做不出的,你做得出。
"五十回中九死一生這樣說:"這個官竟然不是人做的。
頭一件就要學會了卑污苟賤,才可以求得着差使;又要把良心擱過一邊,放出那殺人不見的手段,才能弄得着錢。
"小說八十九回寫苟觀察(苟才),為了升官發财,竟無恥到逼使寡媳去做制台的姨太太。
夫妻兩個直走到少奶奶房裡,雙雙跪下。
......苟才雙眼垂淚道:"媳婦呵!這兩天裡頭,叫人家逼死我了。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望媳婦大發慈悲罷!"少奶奶到了此時,真是無可如何。
隻得說道:"公公、婆婆,且先請起,凡事都可以從長計議。
"苟才夫婦方才起來,姨媽便連忙來攙少奶奶起來,一同坐下。
苟才先說道:"這件事,本為是我錯在前頭,此刻悔也來不及了。
......"少奶奶道:"媳婦從小就知婦人從一而終的大義,所以自從寡居以後,便立志守節終身,......卻不料變生意外。
"說到這裡就不說了。
苟才站起來,便請了一個安道:"隻望媳婦順變達權,成全了我這件事,我苟氏生生世世不忘大恩。
"少奶奶掩面大哭道:"隻是我的天唷!"說着便大放悲聲。
......苟太太一面和他拍着背,一面說道:"少奶奶别哭,恐怕哭壞了身子啊!"少奶奶聽說,咬牙切齒的跺着腳道:"我此刻還是誰的少奶奶唷?" 這些官吏們為了升官發财,就連這樣下流無恥的事情都幹得出來。
對于帝國主義也是一味地奴顔婢膝。
作品寫在廬山問題的交涉上,總理衙門的一員大臣給江西的巡撫信中說:"台灣一省地方,朝廷尚且送給日本,何況區區一座牯嶺,值得什麼?将就送了它吧,況且拿了回來,又不是你的産業,何苦呢?"就這樣把一座廬山白白地送給人家。
這些官吏在對外戰争中,更有貪生怕死。
十四回寫中法戰争時,中國兵輸僅僅看到海上有一縷煙,就疑為法艦,放水沉船,事後還謊報倉促遇敵,緻被擊沉。
小說還着力鞭打了洋場才子和鬥方名士。
他們胸無點墨,卻到處賣弄才情,附庸風雅。
他們把李商陷的号玉溪生送給杜牧,把杜牧之的别号"樊川"加在老杜(杜甫)頭上,更把少陵、杜甫說成是父子兩人。
作品中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道德的虛僞和社會風尚的敗壞。
九死一生的伯父,表面道貌岸然,實際卻拐騙亡弟錢财、欺淩寡娣孤侄。
開口就講忠孝節義的符彌軒,卻百般虐待老祖父,幾乎把他打死。
莫可基不僅昌充弟弟頂替他的官職;而且霸占弟媳,又把她"公諸同好,作為謀差門路"。
黎景翼逼死弟弟,又把弟媳出賣為娼。
通過這些衣冠禽獸,反映了當時封建宗法制度和倫常關系已到了總崩潰的時候。
書中出現了蔡侶笙、九死一生、吳繼之等幾個正面人物。
在這些形象身上,寄托了作者改良主義的理想。
他們對現實不滿,但又不敢觸當時的政治制度和官場中的根本問題。
他們正直、賢良,有一定的才能;但又格守封建道德。
因此,在這個社會中不可能有出路。
蔡侶笙任榮陽縣令時,被老百姓稱作"青天大老爺",卻因蝗災動用公款濟百姓,被革職嚴追。
吳繼之雖然熟谙人情,有應會險惡環境的能力,但也是到處碰壁,走投無路。
通過這些描寫,正反映了作者改良主義理想的破産。
吳趼人的小說,還有《九命奇冤》、《恨海》、《痛史》等。
其中《痛史》寫得較好。
小說主要寫南宋末年賈似道等權奸的賣國求榮,苟延殘喘。
同時表彰了堅決抗敵的愛國志士 。
吳趼人小說的結構比較完整。
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全篇以"我"為線索,把二十年耳聞目睹之事串連一起,比起《官場現形記》來顯得集中一些;但由于題材龐雜,缺少剪裁,因此還不夠謹嚴。
吳趼人大量運用諷刺手法,但浮光掠影地摹寫一連串醜惡現象。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惜描寫失之張皇,時或傷于溢惡,言違真實,則感人之力頓微,終不過連篇'話柄',僅足供
他的思想發展以一九○七年為界,明顯地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表現比較進步,在改良主義思想基礎上曾産生過反帝反封建的意識。
一九○七年發表的《上海遊骖錄》标志了他思想的退步,由前期不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意識轉變為反對資産階級的民主主義革命,進而維護封建統治。
吳趼人是當時創作最多的一個作家。
他寫了小說三十餘種,現存二十多種。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
小說通過九死一生(是作者的影子)在二十年中耳聞目見的無數怪現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行将崩潰的清帝國的社會圖卷。
它所反映的内容比《官場現形記》要廣泛,它不僅寫官場人物、洋場才子;而且旁及醫蔔星相、三教九流。
但它的重點還是暴露官場的黑暗。
作者筆不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僚,都是肮髒龌龊、貪财無恥的家夥。
其中有作賊的知縣、盜銀的臬台、命妻子為制台"按摩"的候補道......。
作者在九十九回中借蔔士仁的口概括了當時的官場哲學:"至于官,是拿錢捐來的,錢多官就大點,錢少官就小點;......至于說是做官的規矩,那不過是叩頭、請安、站班,......至于骨子裡頭,第一個秘訣是要巴結,隻要人家巴結不到的,你巴結到;人家做不出的,你做得出。
"五十回中九死一生這樣說:"這個官竟然不是人做的。
頭一件就要學會了卑污苟賤,才可以求得着差使;又要把良心擱過一邊,放出那殺人不見的手段,才能弄得着錢。
"小說八十九回寫苟觀察(苟才),為了升官發财,竟無恥到逼使寡媳去做制台的姨太太。
夫妻兩個直走到少奶奶房裡,雙雙跪下。
......苟才雙眼垂淚道:"媳婦呵!這兩天裡頭,叫人家逼死我了。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望媳婦大發慈悲罷!"少奶奶到了此時,真是無可如何。
隻得說道:"公公、婆婆,且先請起,凡事都可以從長計議。
"苟才夫婦方才起來,姨媽便連忙來攙少奶奶起來,一同坐下。
苟才先說道:"這件事,本為是我錯在前頭,此刻悔也來不及了。
......"少奶奶道:"媳婦從小就知婦人從一而終的大義,所以自從寡居以後,便立志守節終身,......卻不料變生意外。
"說到這裡就不說了。
苟才站起來,便請了一個安道:"隻望媳婦順變達權,成全了我這件事,我苟氏生生世世不忘大恩。
"少奶奶掩面大哭道:"隻是我的天唷!"說着便大放悲聲。
......苟太太一面和他拍着背,一面說道:"少奶奶别哭,恐怕哭壞了身子啊!"少奶奶聽說,咬牙切齒的跺着腳道:"我此刻還是誰的少奶奶唷?" 這些官吏們為了升官發财,就連這樣下流無恥的事情都幹得出來。
對于帝國主義也是一味地奴顔婢膝。
作品寫在廬山問題的交涉上,總理衙門的一員大臣給江西的巡撫信中說:"台灣一省地方,朝廷尚且送給日本,何況區區一座牯嶺,值得什麼?将就送了它吧,況且拿了回來,又不是你的産業,何苦呢?"就這樣把一座廬山白白地送給人家。
這些官吏在對外戰争中,更有貪生怕死。
十四回寫中法戰争時,中國兵輸僅僅看到海上有一縷煙,就疑為法艦,放水沉船,事後還謊報倉促遇敵,緻被擊沉。
小說還着力鞭打了洋場才子和鬥方名士。
他們胸無點墨,卻到處賣弄才情,附庸風雅。
他們把李商陷的号玉溪生送給杜牧,把杜牧之的别号"樊川"加在老杜(杜甫)頭上,更把少陵、杜甫說成是父子兩人。
作品中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道德的虛僞和社會風尚的敗壞。
九死一生的伯父,表面道貌岸然,實際卻拐騙亡弟錢财、欺淩寡娣孤侄。
開口就講忠孝節義的符彌軒,卻百般虐待老祖父,幾乎把他打死。
莫可基不僅昌充弟弟頂替他的官職;而且霸占弟媳,又把她"公諸同好,作為謀差門路"。
黎景翼逼死弟弟,又把弟媳出賣為娼。
通過這些衣冠禽獸,反映了當時封建宗法制度和倫常關系已到了總崩潰的時候。
書中出現了蔡侶笙、九死一生、吳繼之等幾個正面人物。
在這些形象身上,寄托了作者改良主義的理想。
他們對現實不滿,但又不敢觸當時的政治制度和官場中的根本問題。
他們正直、賢良,有一定的才能;但又格守封建道德。
因此,在這個社會中不可能有出路。
蔡侶笙任榮陽縣令時,被老百姓稱作"青天大老爺",卻因蝗災動用公款濟百姓,被革職嚴追。
吳繼之雖然熟谙人情,有應會險惡環境的能力,但也是到處碰壁,走投無路。
通過這些描寫,正反映了作者改良主義理想的破産。
吳趼人的小說,還有《九命奇冤》、《恨海》、《痛史》等。
其中《痛史》寫得較好。
小說主要寫南宋末年賈似道等權奸的賣國求榮,苟延殘喘。
同時表彰了堅決抗敵的愛國志士 。
吳趼人小說的結構比較完整。
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全篇以"我"為線索,把二十年耳聞目睹之事串連一起,比起《官場現形記》來顯得集中一些;但由于題材龐雜,缺少剪裁,因此還不夠謹嚴。
吳趼人大量運用諷刺手法,但浮光掠影地摹寫一連串醜惡現象。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惜描寫失之張皇,時或傷于溢惡,言違真實,則感人之力頓微,終不過連篇'話柄',僅足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