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資産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詩文

關燈
中國政治學術界一個特出的思想家和活動家,也是改良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戊戍變法失敗後,日趨反動,文學也絕少可取。

     康有為的文學活動,主要是詩的創作。

    "竟境幾于無李杜,目中何處着元明"(《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

    他的詩主要成就在于反對吟風弄月的詩風,而以詩反映重大時事和改良運動,在創作傾向上和黃遵憲有其一緻之處。

    如一八八八年(光緒十五年),他第一次上書良變法未得上達,次年出京,作《出都留别諸公》五首,其一雲:天龍作騎萬靈從,獨立飛來缥缈峰。

    懷抱芳馨成一握,縱橫宙合霧千裡。

    眼中戰國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龍?撫劍長号歸去也,千山風雨嘯青鋒!對國家危亡的命運,表現得十分關切,志氣豪邁,躍躍欲試。

    随着帝國主義列強的步步進逼和改良運動的日益發展,他寫了不少詩歌,為現實政治鬥争服務,如《東事戰敗,聯十八省舉人上書,......》等。

    但在創作方法上,卻和黃遵憲的有所不同。

    他在戊戍變法前寫的許多詩人抵直抒懷抱,不作具體描寫,基本上是浪漫主義的,表現一種飛動的氣勢和沖破約束的解放精神。

    它們的特點是想像奇特,文辭瑰麗,頗受龔自珍的影響。

     康有為的散文,直抒己見,暢所欲言,或散行,或骈偶,無視傳統古文的程式,實開梁啟超"新文體"的先路。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

    他是康有為的弟子,是資産階段改良運動傑出的宣傳家。

    戊戍變法前,他曾和康有為聯合各省舉人上書請變法,領導京師和上海的強學會活動;旋又和黃遵憲等在上海創辦《時務報》,著《變法通議》,主張"廢科舉,興學校,亦時時發民權論";後又主講長沙時務學堂,"又多言清代故實,胪舉失政,盛倡革命":他的宣傳活動,對改良運動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戊戍變法失敗後,倔流亡日本,和康有為組織保皇會;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雜志,堅持改良主義立場,在政治上走上了反對資産階段民主革命的反動道路,但他同時努力于西方社會科學的介紹,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和整理和曆史文化的研究,對動搖舊思想、舊文化,傳布新思想、新文化,也起了廣泛的影響和一定的積極作用。

     梁啟超對晚清文學有多方面的影響。

    他提倡"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這對傳統詩壇的沖擊和"新派詩"的産生與發展,以及小說地位的提高和創作的繁榮,均起了促進作用。

    在創作實踐上,梁啟超也作過多方面的努力。

    他曾用小說戲曲表現"新理想",雖沒有什麼成就,還是有意義的嘗試。

    他作詩較晚,存的也不多,絕大部分是流亡國外的作品。

    "吾願爾為我一聲轟轟振天地,叱姹淋漓走魑魅,黨破群聾起沉睡"(《雷庵行》);"乘桴豈是先生志,銜石應憐後死心"(《澳亞歸舟雜興》);"是處無衣搜杼軸,幾人鬻子算租庸"(《歲暮感懷》):這些篇章揭露阻撓變法的頑固派,抒發被迫流亡的憤慨,反映日益深重的民生疾苦和民族危機,以及《愛國歌四章》、《讀陸放翁集》等鼓勵愛國主義,都有一定的意義和影響。

    在風格上,他确實努力于打破傳統形式,自由抒寫,走向散文化,運用新思想、新知識、新名詞和口語入舊體詩,表現一種樂觀主義、自豪感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梁啟超在文學上的努力以散文為最著名,影響也最大。

    他自稱"夙不喜桐城派古文",也打破"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煉"的束縛,自求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而"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别具一種魔力"。

    因而風靡一時,"學者競效之,号新文體"(《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的新體散文,對一切傳統古文是一次猛烈的沖擊,為晚清的文體解放和"五四"的白話文運動開辟了道路。

    他在一九○○年作的《少年中國說》是一篇典型作品。

     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

    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

    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梁啟超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來。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将來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

    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

    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壯也,故冒險。

    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

    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

    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這珊瑚島。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

    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潴為澤,少中長江之初發源。

    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大略也。

    梁啟超曰:人固有之,國亦宣然。

     這篇散文極力歌頌少年的精神作用,不嫌反複強調,淋漓盡緻;運用語言,又非常自由,或奇或偶,或文或白,或中或外,力求表這的明白無礙。

    這種文章是王韬、馮桂芬以來進步散文進一步的發展,是适應改良運動宣傳需要的産物。

    梁啟超充分地發揮了散文的宣傳教育作用,使散文成為政治鬥争最有效的工具。

    他的散文雖有重疊過甚不免贅累的缺點,但就形成風格和社會影響來說,确實代表着散文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

     譚嗣同(1865~1898),字複生,号壯飛,湖南浏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