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資産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詩文
關燈
小
中
大
。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在改良主義思潮的激蕩下,成為一個最邀進的思想家和活動家。
他的思想,以《仁學》為結晶,呼喊沖塊一切網羅,表現了要求個性解放,斷然與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徹底決裂的精神;他的活動也充滿着勇敢戰鬥、自我犧牲的堅強意志,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請自嗣同始"(梁啟超《戊戍政變記.譚嗣同傳》)!在戊戍政變中從容就義。
在文學上,譚嗣同也是一個勇猛的革新者。
他的詩有廣闊的漫遊生活和崇高的理想懷抱的基礎,一般格調嚴正,感情真摯,志趣豪邁。
《兒纜船》、《六盤山轉鑲謠》等作同情人民的苦難,直抒所見,感慨宏深,沖了舊形式的束縛。
一些寫景抒情詩,如《崆峒》:鬥星高被衆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
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
松霄漢來龍鬥,石負苔衣挾獸奔。
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
境界恢廓,描摹景物雄奇有力,也充滿着積極精神。
後來他熱心于"新學",努力作"新詩",雖然隻是"ㄎ扯新名詞",但也表現着大膽革新、勇于創造的精神。
譚嗣同的散文,最初學桐城派,"刻意規之數年,久自以為是矣"。
後來"或授以魏晉間文,乃大喜,時時籀繹,益笃嗜之。
由是上溯秦漢,下循六朝,始悟心好沈博之文"。
并且認為"所謂骈文非四六排偶之謂,體例氣息之謂也"。
實際他否定了桐城派古文,也打破了骈、散絕對分界的局限,創造了自己的新體散文。
他的散文内容充實,句法謹嚴整潔,絕少浮詞累語,有骈文的影響。
他熱情歌頌"報章文體",又曾運用口語的自然句調編寫南學會講義,均可見其勇猛革新,傾向散文的通俗化,社會化。
嚴複(1853~1921),字幾道,福建侯官人。
他出身于貧苦家庭,早年考入福州船廠附設的船政學堂,學海軍,後又留學英國,所受西方資産階級政治和文化的影響較深。
中日戰争後,他猛烈攻擊君主專制,提倡西方資産階級民主,猛烈攻擊八股文和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封建思想,提倡西方資産階級的"新學"即社會科學;同情維新派,憎恨頑固派:因而成為改良運動中一個重要的向西方尋求真理,輸入新學,具有資産階級民主啟蒙思想的思想家和宣傳家。
在戊戍變法前,他寫的《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辟韓》等政論文,表現了他的先進思想和愛國熱情,作風平實,不事誇飾。
而反複申述,有脫服力量。
他作詩不多,在戊戍變法失敗後所寫的《戊戍八月感事》、《哭林晚翠》、《古意》等,揭露清王朝的黑暗,痛惜"六君子"的犧牲,有進步意義,詞不迫切,而真摯動人。
嚴複最著名的以謹嚴的古文翻譯西力資産階級的社會科學,成為别具一格的散文。
他翻譯的赫胥黎《天演論》,一時起了極其廣泛的影響,不僅由于它的思想新願,給當時的文化知識界,介紹了"進化論",敲起了救亡的警鐘,而且和他"一名之立,句日踟蹰"的譯文,也有極大關系。
這時古文的勢力還大,還是文化知識界交流思想一種有力的工具。
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曆曆如在幾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将恫撒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計惟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過幾處荒墳,散見坡陀起伏間;而灌木叢林,蒙茸山麓,未經删治如今日者則無疑也。
......──《天演論.察變第一》 這是意譯,他避免"生吞活剝",把原文的一節,擴充為一篇,"用諸子舊例,随篇标目",内容全新,而行文"古雅",在當時文壇上确乎耳目一新。
他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标準。
雅即指文體說。
他認為翻譯"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寫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的文字則求達難"。
但他過于迷信古文的表達作用,後來翻譯《原富》,遭到梁啟超的批評,以為"其文章太務淵雅,刻意模仿先秦文體,非多讀古書之人,一翻殆難索解。
"他卻辯護說:"不佞之所從事者,學理邃赜之書也,非以饷學童而望其受益也,吾譯正以待中國多讀古書之人"(《與梁任公論所譯〈原富〉書》)。
可見他翻譯西方資産階級學術著作,隻是為了少數"多讀古書之人",而不是為了廣大的社會群衆,反對散文的通俗化、社會化。
同時林纾(1852~1924)以翻譯西方資産階級小說著名。
纾字琴南,号畏廬,福建閩侯人。
他于光緒八年(1882)中舉後,就專心學習桐城派古文。
戊戍變法前作的《新樂府五十首》,如《興女學》、《破藍衫》等,贊揚新學,攻擊科舉制度,表現了維新派的立場。
戊戍前後,他和懂得西文的人合作,用古文翻譯法國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後,打破中國傳統言情小說的格局,自謂"凄惋有情緻",一新文壇耳目,得到廣大讀者的贊揚。
後來他陸續翻譯英法國等小說,竟達百數十種之多。
在一些譯作的叙跋裡,可以看見這時的林纾,迫于亡國之禍,向往新學,激勵國人,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如他在《黑奴籲天錄跋》裡說:"餘與魏君(易)同譯斯書,非巧于叙悲,以博閱者無端之眼淚,特為奴之勢逼及吾種,不能不為大衆一号。
"又說:"今當變政之始,而吾書适成。
人人既蠲棄故紙,勤求新學,則吾書雖俚淺,亦足為振作志氣,愛國保種這一助。
"林纾的翻譯小說,适應改良運動的需要,不僅增長了文化知識界對外國的政治、社會以及世情風習的了解,而且也擴大了當時文壇的眼界,它對二十世紀初至"五四"以後的中國文學特别是譯作小說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影響。
不過由于林纾不懂原文和選擇不精,所譯不免有許多錯誤或無甚意義,在表達形式上又受古文的束縛,這就使他的大量譯作達不到應有的、更加廣泛的作用。
改良派作家這時還有蔣智由(?~1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在改良主義思潮的激蕩下,成為一個最邀進的思想家和活動家。
他的思想,以《仁學》為結晶,呼喊沖塊一切網羅,表現了要求個性解放,斷然與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徹底決裂的精神;他的活動也充滿着勇敢戰鬥、自我犧牲的堅強意志,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請自嗣同始"(梁啟超《戊戍政變記.譚嗣同傳》)!在戊戍政變中從容就義。
在文學上,譚嗣同也是一個勇猛的革新者。
他的詩有廣闊的漫遊生活和崇高的理想懷抱的基礎,一般格調嚴正,感情真摯,志趣豪邁。
《兒纜船》、《六盤山轉鑲謠》等作同情人民的苦難,直抒所見,感慨宏深,沖了舊形式的束縛。
一些寫景抒情詩,如《崆峒》:鬥星高被衆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
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
松霄漢來龍鬥,石負苔衣挾獸奔。
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
境界恢廓,描摹景物雄奇有力,也充滿着積極精神。
後來他熱心于"新學",努力作"新詩",雖然隻是"ㄎ扯新名詞",但也表現着大膽革新、勇于創造的精神。
譚嗣同的散文,最初學桐城派,"刻意規之數年,久自以為是矣"。
後來"或授以魏晉間文,乃大喜,時時籀繹,益笃嗜之。
由是上溯秦漢,下循六朝,始悟心好沈博之文"。
并且認為"所謂骈文非四六排偶之謂,體例氣息之謂也"。
實際他否定了桐城派古文,也打破了骈、散絕對分界的局限,創造了自己的新體散文。
他的散文内容充實,句法謹嚴整潔,絕少浮詞累語,有骈文的影響。
他熱情歌頌"報章文體",又曾運用口語的自然句調編寫南學會講義,均可見其勇猛革新,傾向散文的通俗化,社會化。
嚴複(1853~1921),字幾道,福建侯官人。
他出身于貧苦家庭,早年考入福州船廠附設的船政學堂,學海軍,後又留學英國,所受西方資産階級政治和文化的影響較深。
中日戰争後,他猛烈攻擊君主專制,提倡西方資産階級民主,猛烈攻擊八股文和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封建思想,提倡西方資産階級的"新學"即社會科學;同情維新派,憎恨頑固派:因而成為改良運動中一個重要的向西方尋求真理,輸入新學,具有資産階級民主啟蒙思想的思想家和宣傳家。
在戊戍變法前,他寫的《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辟韓》等政論文,表現了他的先進思想和愛國熱情,作風平實,不事誇飾。
而反複申述,有脫服力量。
他作詩不多,在戊戍變法失敗後所寫的《戊戍八月感事》、《哭林晚翠》、《古意》等,揭露清王朝的黑暗,痛惜"六君子"的犧牲,有進步意義,詞不迫切,而真摯動人。
嚴複最著名的以謹嚴的古文翻譯西力資産階級的社會科學,成為别具一格的散文。
他翻譯的赫胥黎《天演論》,一時起了極其廣泛的影響,不僅由于它的思想新願,給當時的文化知識界,介紹了"進化論",敲起了救亡的警鐘,而且和他"一名之立,句日踟蹰"的譯文,也有極大關系。
這時古文的勢力還大,還是文化知識界交流思想一種有力的工具。
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曆曆如在幾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将恫撒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計惟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過幾處荒墳,散見坡陀起伏間;而灌木叢林,蒙茸山麓,未經删治如今日者則無疑也。
......──《天演論.察變第一》 這是意譯,他避免"生吞活剝",把原文的一節,擴充為一篇,"用諸子舊例,随篇标目",内容全新,而行文"古雅",在當時文壇上确乎耳目一新。
他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标準。
雅即指文體說。
他認為翻譯"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寫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的文字則求達難"。
但他過于迷信古文的表達作用,後來翻譯《原富》,遭到梁啟超的批評,以為"其文章太務淵雅,刻意模仿先秦文體,非多讀古書之人,一翻殆難索解。
"他卻辯護說:"不佞之所從事者,學理邃赜之書也,非以饷學童而望其受益也,吾譯正以待中國多讀古書之人"(《與梁任公論所譯〈原富〉書》)。
可見他翻譯西方資産階級學術著作,隻是為了少數"多讀古書之人",而不是為了廣大的社會群衆,反對散文的通俗化、社會化。
同時林纾(1852~1924)以翻譯西方資産階級小說著名。
纾字琴南,号畏廬,福建閩侯人。
他于光緒八年(1882)中舉後,就專心學習桐城派古文。
戊戍變法前作的《新樂府五十首》,如《興女學》、《破藍衫》等,贊揚新學,攻擊科舉制度,表現了維新派的立場。
戊戍前後,他和懂得西文的人合作,用古文翻譯法國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後,打破中國傳統言情小說的格局,自謂"凄惋有情緻",一新文壇耳目,得到廣大讀者的贊揚。
後來他陸續翻譯英法國等小說,竟達百數十種之多。
在一些譯作的叙跋裡,可以看見這時的林纾,迫于亡國之禍,向往新學,激勵國人,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如他在《黑奴籲天錄跋》裡說:"餘與魏君(易)同譯斯書,非巧于叙悲,以博閱者無端之眼淚,特為奴之勢逼及吾種,不能不為大衆一号。
"又說:"今當變政之始,而吾書适成。
人人既蠲棄故紙,勤求新學,則吾書雖俚淺,亦足為振作志氣,愛國保種這一助。
"林纾的翻譯小說,适應改良運動的需要,不僅增長了文化知識界對外國的政治、社會以及世情風習的了解,而且也擴大了當時文壇的眼界,它對二十世紀初至"五四"以後的中國文學特别是譯作小說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影響。
不過由于林纾不懂原文和選擇不精,所譯不免有許多錯誤或無甚意義,在表達形式上又受古文的束縛,這就使他的大量譯作達不到應有的、更加廣泛的作用。
改良派作家這時還有蔣智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