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資産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詩文
關燈
小
中
大
十五夜大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即景抒情,奇境獨辟,廣闊的眼界和胸襟銷融了向來旅客所慣有的孤獨情緒,也是近代社會生活巨大變化的反映。
但更重要的是,他時刻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描寫了一系列的重大曆史事件,突出地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帝國主義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逐客篇》寫美帝國主義掠奪我國廉價勞動力去開發美國,"蘭縷啟山林,丘墟變城郭",而後又百般地虐待華僑,驅逐華工。
詩人憤慨地寫道:"鬼蜮實難測,魑魅乃不若,豈謂人非人,竟作異類虐!"《馮将軍歌》模仿《史記.魏公子列傳》不斷重複"公子"的手法,全詩連續用"将軍"的稱呼,熱情地歌頌年老的馮子材英勇地抗擊法國侵略軍的光輝戰績,并希望繼起有人,抵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拯救國家民族的危亡命運: "得如将軍數十人,制梃能撻虎狼秦,能興滅國柔強鄰,鳴呼安得如将軍!" 《度遼将軍歌》揭露湖南巡撫吳大徵在中日戰争的可恥失敗: 聞雞夜半投袂起,檄告東人我來矣!此行禽萬戶侯,豈謂區區不餘畀?将揮慷慨來度遼,揮鞭躍馬誇人豪。
平時搜集得漢印,今作将印懸在腰。
将軍鄉乾曾乘傅,高下句骊蹤迹遍;銅柱銘功白馬盟,鄰國傳聞猶膽顫。
自從弭節駐雞林,所部精兵皆百煉;人言骨相應封侯,恨不遇時逢一戰。
雄關巍峨高插天,雪花如掌春風颠。
歲朝大會召諸将,銅爐銀燭圍紅氈;酒酣舉白再行酒,拔刀親割生彘肩。
自言"平生習槍法,煉目煉臂十五年;目光紫電閃不動,祖壁未客如鐵堅。
淮河将帥巾帼耳,蕭娘呂姥殊可憐;看餘上馬快殺賊,左盤右辟誰當前?鴨綠之江碧蹄館,坐令萬裡銷烽煙;坐中黃曾大手筆,為我勒碑銘燕然。
麼麽鼠子乃敢爾,是何雞狗何蟲豸!會逢天幸遽貪功,它它籍籍來赴死,能降免死跪此牌,敢抗顔行聊一試。
待彼三戰三北餘,試我七縱七擒計。
兩軍相接戰甫交,紛紛鳥散空營逃。
棄官脫劍無人惜,隻幸腰間印未失。
将軍終是察吏才,湘中一官複歸來。
八千子弟半摧折,白衣迎拜悲風哀。
幕僚步卒皆雲散,将軍歸來猶善飯。
平章古玉圖鼎鐘搜箧價猶值千萬。
聞道銅山東向傾,願以區區當芹獻。
藉充歲币少補償,毀家報國臣所願。
燕雲北望憂憤多,時出漢印三摩挲。
忽憶遼東浪死歌,印兮印兮奈爾何! 詩人把無比的憤怒變為冷峻的諷刺,通過對這位愚昧無能而狂妄自大的"将軍"的描摹,典型地揭露了清王朝及其官僚将帥們的昏庸腐朽。
随着中日戰争的節節失敗和清廷的喪權辱國,他寫了《哀旅順》、《台灣行》等一系列叙事詩。
詩人的愛國熱情始終是昂揚的,他曾用通俗的形式作《出軍歌》、《軍中歌》、《旋軍歌》等二十四首,大力鼓舞抗敵情緒。
這實際是有組織的一篇長詩,分為二十四章,每章未字連綴起來,成為"鼓勇同行",敢戰必勝,死戰向前,縱橫莫抗,旋師定約,強我國權"六句戰鬥口号。
例如《軍中歌》: 堂堂堂堂好男子,最好沙場死。
艾炙眉頭瓜噴鼻,誰實能逃死?死隻一回毋浪死,死死死!阿娘牽裾密縫線,語我毋戀戀。
我妻擁髻代盤辮,瀕行手指面:敗歸何顔再相見,戰戰戰!戟門乍開雷鼓響,殺賊神先王。
前敵鳴笳呼斬将,擒王手更癢。
千人萬人吾直往,向向向!探穴直探虎穴先,何物是險艱!攻城直攻金城堅,誰能漫俄延!馬磨馬耳人靡肩,前前前! 梁啟超說"讀此詩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
可想見它對當時讀者的鼓舞力量。
又曾作《幼稚園上學歌》十章和《小學校學生相和歌十九章》,教育少年兒童的愛國思想,情調與此相近。
戊戍變法失敗後,他帶着悲憤的心情作《感事》詩,揭露頑固派的殘酷愚昧,悼念維新黨人的橫遭斥逐,或慘被殺害。
但他堅信中國未來的政治趨勢必然要經過"變從西法"的道路。
在晚年的《己亥雜詩》中,他寫道:滔滔海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後二十年言定讠佥,手書心史井函中。
他所希望的"大同"實即改良派所要求的"民主"政治制度。
黃遵憲的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
他系統地具體地記錄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突出地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嚴重危機和主要矛盾。
他的詩有"史詩"之稱。
他知識廣博,當時所謂新學和新世界的見聞,以及傳統的曆史文化,無不用來作詩,他的作品多宏篇巨制,給人一種五光十色,博大宏深的感覺。
在手法上,他努力使傳統的詩歌形式與新内容諧和,使嚴整的韻律與散文化的筆法諧和,使"流俗語"、新名詞與舊格調諧和,因而他确實創造了"舊風格含新意境"的詩,成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
但黃遵憲詩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他因為要保存舊風格,就不得不保存舊形式,極力運用舊典故、舊語詞,舊句法。
因而詩體就不能徹底解放,成為真正的"新詩"。
他的若幹"史詩"相當難讀,實由于擺脫傳統束縛不夠,用典過多,幾乎無一字無來曆,顯然和"同光體"的影響有關。
當然,在思想内容上,對帝國主義的兇惡本質,以及改良派所幻想的西文資産階段國家的民主制度的虛僞性等等,認識上存在着很大局限,固不必說,即對清王朝的腐朽罪惡的揭露也還不夠深廣。
他的詩表現着濃厚的改良主義色彩。
第二節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作家 改良運動代表當時新興的上層資産階段的政治和文化的要求。
在嚴重的民族危機和尖銳的階段矛盾的形勢下,它得到許多人贊成和擁護,因而形成了一個相當廣泛的群衆運動。
康有為、梁啟超等就是這個運動的代表人物。
康有為(1858~1927),字廣廈,号長素,廣東南海縣人。
他出身于士人和官僚的家庭;早年受學于同縣理學儒朱次琦,後來在龔、魏以來"今文派"經學和西文資産階段"新學"的影響下,不斷講學、著書,并上書請變法,成為九世紀後二十年代
但更重要的是,他時刻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描寫了一系列的重大曆史事件,突出地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帝國主義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逐客篇》寫美帝國主義掠奪我國廉價勞動力去開發美國,"蘭縷啟山林,丘墟變城郭",而後又百般地虐待華僑,驅逐華工。
詩人憤慨地寫道:"鬼蜮實難測,魑魅乃不若,豈謂人非人,竟作異類虐!"《馮将軍歌》模仿《史記.魏公子列傳》不斷重複"公子"的手法,全詩連續用"将軍"的稱呼,熱情地歌頌年老的馮子材英勇地抗擊法國侵略軍的光輝戰績,并希望繼起有人,抵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拯救國家民族的危亡命運: "得如将軍數十人,制梃能撻虎狼秦,能興滅國柔強鄰,鳴呼安得如将軍!" 《度遼将軍歌》揭露湖南巡撫吳大徵在中日戰争的可恥失敗: 聞雞夜半投袂起,檄告東人我來矣!此行禽萬戶侯,豈謂區區不餘畀?将揮慷慨來度遼,揮鞭躍馬誇人豪。
平時搜集得漢印,今作将印懸在腰。
将軍鄉乾曾乘傅,高下句骊蹤迹遍;銅柱銘功白馬盟,鄰國傳聞猶膽顫。
自從弭節駐雞林,所部精兵皆百煉;人言骨相應封侯,恨不遇時逢一戰。
雄關巍峨高插天,雪花如掌春風颠。
歲朝大會召諸将,銅爐銀燭圍紅氈;酒酣舉白再行酒,拔刀親割生彘肩。
自言"平生習槍法,煉目煉臂十五年;目光紫電閃不動,祖壁未客如鐵堅。
淮河将帥巾帼耳,蕭娘呂姥殊可憐;看餘上馬快殺賊,左盤右辟誰當前?鴨綠之江碧蹄館,坐令萬裡銷烽煙;坐中黃曾大手筆,為我勒碑銘燕然。
麼麽鼠子乃敢爾,是何雞狗何蟲豸!會逢天幸遽貪功,它它籍籍來赴死,能降免死跪此牌,敢抗顔行聊一試。
待彼三戰三北餘,試我七縱七擒計。
兩軍相接戰甫交,紛紛鳥散空營逃。
棄官脫劍無人惜,隻幸腰間印未失。
将軍終是察吏才,湘中一官複歸來。
八千子弟半摧折,白衣迎拜悲風哀。
幕僚步卒皆雲散,将軍歸來猶善飯。
平章古玉圖鼎鐘搜箧價猶值千萬。
聞道銅山東向傾,願以區區當芹獻。
藉充歲币少補償,毀家報國臣所願。
燕雲北望憂憤多,時出漢印三摩挲。
忽憶遼東浪死歌,印兮印兮奈爾何! 詩人把無比的憤怒變為冷峻的諷刺,通過對這位愚昧無能而狂妄自大的"将軍"的描摹,典型地揭露了清王朝及其官僚将帥們的昏庸腐朽。
随着中日戰争的節節失敗和清廷的喪權辱國,他寫了《哀旅順》、《台灣行》等一系列叙事詩。
詩人的愛國熱情始終是昂揚的,他曾用通俗的形式作《出軍歌》、《軍中歌》、《旋軍歌》等二十四首,大力鼓舞抗敵情緒。
這實際是有組織的一篇長詩,分為二十四章,每章未字連綴起來,成為"鼓勇同行",敢戰必勝,死戰向前,縱橫莫抗,旋師定約,強我國權"六句戰鬥口号。
例如《軍中歌》: 堂堂堂堂好男子,最好沙場死。
艾炙眉頭瓜噴鼻,誰實能逃死?死隻一回毋浪死,死死死!阿娘牽裾密縫線,語我毋戀戀。
我妻擁髻代盤辮,瀕行手指面:敗歸何顔再相見,戰戰戰!戟門乍開雷鼓響,殺賊神先王。
前敵鳴笳呼斬将,擒王手更癢。
千人萬人吾直往,向向向!探穴直探虎穴先,何物是險艱!攻城直攻金城堅,誰能漫俄延!馬磨馬耳人靡肩,前前前! 梁啟超說"讀此詩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
可想見它對當時讀者的鼓舞力量。
又曾作《幼稚園上學歌》十章和《小學校學生相和歌十九章》,教育少年兒童的愛國思想,情調與此相近。
戊戍變法失敗後,他帶着悲憤的心情作《感事》詩,揭露頑固派的殘酷愚昧,悼念維新黨人的橫遭斥逐,或慘被殺害。
但他堅信中國未來的政治趨勢必然要經過"變從西法"的道路。
在晚年的《己亥雜詩》中,他寫道:滔滔海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後二十年言定讠佥,手書心史井函中。
他所希望的"大同"實即改良派所要求的"民主"政治制度。
黃遵憲的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
他系統地具體地記錄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突出地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嚴重危機和主要矛盾。
他的詩有"史詩"之稱。
他知識廣博,當時所謂新學和新世界的見聞,以及傳統的曆史文化,無不用來作詩,他的作品多宏篇巨制,給人一種五光十色,博大宏深的感覺。
在手法上,他努力使傳統的詩歌形式與新内容諧和,使嚴整的韻律與散文化的筆法諧和,使"流俗語"、新名詞與舊格調諧和,因而他确實創造了"舊風格含新意境"的詩,成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
但黃遵憲詩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他因為要保存舊風格,就不得不保存舊形式,極力運用舊典故、舊語詞,舊句法。
因而詩體就不能徹底解放,成為真正的"新詩"。
他的若幹"史詩"相當難讀,實由于擺脫傳統束縛不夠,用典過多,幾乎無一字無來曆,顯然和"同光體"的影響有關。
當然,在思想内容上,對帝國主義的兇惡本質,以及改良派所幻想的西文資産階段國家的民主制度的虛僞性等等,認識上存在着很大局限,固不必說,即對清王朝的腐朽罪惡的揭露也還不夠深廣。
他的詩表現着濃厚的改良主義色彩。
第二節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作家 改良運動代表當時新興的上層資産階段的政治和文化的要求。
在嚴重的民族危機和尖銳的階段矛盾的形勢下,它得到許多人贊成和擁護,因而形成了一個相當廣泛的群衆運動。
康有為、梁啟超等就是這個運動的代表人物。
康有為(1858~1927),字廣廈,号長素,廣東南海縣人。
他出身于士人和官僚的家庭;早年受學于同縣理學儒朱次琦,後來在龔、魏以來"今文派"經學和西文資産階段"新學"的影響下,不斷講學、著書,并上書請變法,成為九世紀後二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