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資産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詩文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詩界革命"和黃遵憲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同世紀末(同、光),中國資本主義開始有了初步的發展。
同時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戰争失敗後,徹底暴露了清王朝腐朽無能,亡國之禍迫在眉睫。
在這個政治經濟的新形勢下,中國資産階級改良主義思潮,逐漸形成了一個相當廣泛的政治和文化運動。
一八九八年(戊戍)的變法維新,就達到了這一運動的頂點。
作為改良運動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就是詩歌改良運動,就是梁啟超等所謂"詩界革命"。
"詩界革命"的發生,是改良運動的需要,也是近代進步詩歌潮流進一步的發展。
在戊戍變法前一兩年,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提出"詩界革命"的口号,并試作"新詩"。
"綱倫慘以喀私德,法會盛于巴力門";"三言不識乃雞鳴,莫共龍蛙争寸土":這就是譚嗣同所自喜的"新學之詩"。
喀私德Caste的譯音,指印度社會的等級制;巴力門Parliament的譯音,的譯音,英國議院名;龍指孔子教徒。
可見這時所謂"詩界變革"或"新詩",确如梁啟超所批評,隻是"頗喜ㄎ侈新名詞以自表異"。
但詩界這種嘗試,反映了人們對新思想、新文化的要求,并試圖解決詩歌如何為改良運動服務的問題,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戊戍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在日本著《飲冰室詩話》,繼續鼓吹"詩界革命"。
他批判"以堆積滿紙新名詞來革命"的詩風,認為"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斯可以舉革命之實矣。
苟能爾爾,則雖間雜一二新名詞,亦不為病"。
這是詩界革命"的一個發展,它要解決的雖然仍是詩歌如何為改良運動服務的問題,但它卻是近代進步詩歌潮流的一個概括和理想。
在改良運動中,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詩界革命"開辟道路的是黃遵憲。
他是梁啟超極力贊揚的"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也是龔自珍以後最傑出的一個詩人。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人。
他出身于由商人緻富的官僚家庭。
從一八七六年(光緒二年)中式順天鄉試舉人,旋為駐日本使館參贊,到一八九四年為新嘉坡總領事,先後在國外十六七年。
在長期的外交活動中,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文化和科學文明所吸引,思想和創作都起了深刻的變化。
最初他認為中國再不能閉關自守,應了解并學習日本的變法維新,這就是他著作《日本國志》和《日本雜事詩》的由來。
後來他任美國舊金山總領事,看穿了美國選舉總統所謂"民主"的醜劇,作《紀事》,給以有力的嘲笑和批判。
但他不可能認識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在任駐英國使館參贊時,卻又羨慕英國資産階級的"民主",并終于樹立了"守漸進主義,以立憲為歸宿"的改良主義的政治思想。
從新嘉坡回國後,他在上海參加了以康、梁為首的"強學會",創辦《時務報》;又到湖南助陳寶箴創行新政,提倡變法。
戊戍政變後,遂隐居鄉裡,以詩人終。
倔是一個外交家和改良派的積極活動家,也是一個努力向西方尋求真理,企圖改革腐朽内政,挽救民族危機的愛國者和詩人。
"窮途竟何世,馀事作詩人"。
黃遵憲不甘以詩人自命,是有他更大的政治抱負的。
他對梁啟超說自己作詩是"憤時勢之不可為,感身世之不遇"。
從這種醜惡出發,他在詩創作上也提出比較進步的主張。
早在他二十一歲時作的《雜感》詩裡即反對傳統詩壇的拟古主義:"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紙研;六經學所無,不敢入詩篇。
古人棄糟粕,見之口流涎;沿習甘剽盜,妄造叢罪愆。
"并提出"我手寫我口流涎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爛斑"的現實主義觀點,"有别創詩界之論"。
後于倫敦使署作詩集自序,他要求"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即要求詩要為事而作,反映現實生活和鬥争;要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必去模拟古人,因為"今之世異于古,則今之人亦何必與古人同":進一步明确了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精神。
但在表現方法上,他卻主張利用古人優良的藝術傳統,力求變化多樣:"一日複古人比興之體;一日以單行之神,運俳偶之體;一日取《離騷》、樂府之神理,而不龔其貌;一日用古文家伸縮離合之法以入詩。
"對于材料語言,他認為要盡量利用那些切用的古今曆史語言資料,并結合"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曆,皆筆而書之",從而創造那"不名一格,不專一體,要不失為我之詩"。
他說:"風雅不亡由善變,光豐之後益矜奇。
"他的詩論主張表現了變古革新的精神,他的創作實踐也表現了"新派詩"的風貌。
黃遵憲的詩,反映了新世界的奇異風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開辟了詩歌史上從來未有的廣闊的領域。
"我是東西南北人,平生自是風波民;百年過半洲遊四,留着家園五十春"(《己亥雜詩》)。
時代變了,生活變了,接觸了新世界,就給他的詩歌創作帶來了新源泉、新意境。
有名的《今别離》四首,歌詠輸船火車、電報、照相片、東西半球晝夜相反四事,确實給詩界帶來了新氣息。
别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
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
車舟載離别,行止猶自由。
今日舟與車,并力生離愁。
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缪。
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
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
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
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滞不?所願君歸時,快乘輕氣球。
──其一,詠輸船火車這類詩,寫新事物,新文化,反映近代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表現新的思想感情,是一種有曆史意義的創造。
他寫新世界的景物,如《八月
同時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戰争失敗後,徹底暴露了清王朝腐朽無能,亡國之禍迫在眉睫。
在這個政治經濟的新形勢下,中國資産階級改良主義思潮,逐漸形成了一個相當廣泛的政治和文化運動。
一八九八年(戊戍)的變法維新,就達到了這一運動的頂點。
作為改良運動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就是詩歌改良運動,就是梁啟超等所謂"詩界革命"。
"詩界革命"的發生,是改良運動的需要,也是近代進步詩歌潮流進一步的發展。
在戊戍變法前一兩年,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提出"詩界革命"的口号,并試作"新詩"。
"綱倫慘以喀私德,法會盛于巴力門";"三言不識乃雞鳴,莫共龍蛙争寸土":這就是譚嗣同所自喜的"新學之詩"。
喀私德Caste的譯音,指印度社會的等級制;巴力門Parliament的譯音,的譯音,英國議院名;龍指孔子教徒。
可見這時所謂"詩界變革"或"新詩",确如梁啟超所批評,隻是"頗喜ㄎ侈新名詞以自表異"。
但詩界這種嘗試,反映了人們對新思想、新文化的要求,并試圖解決詩歌如何為改良運動服務的問題,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戊戍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在日本著《飲冰室詩話》,繼續鼓吹"詩界革命"。
他批判"以堆積滿紙新名詞來革命"的詩風,認為"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斯可以舉革命之實矣。
苟能爾爾,則雖間雜一二新名詞,亦不為病"。
這是詩界革命"的一個發展,它要解決的雖然仍是詩歌如何為改良運動服務的問題,但它卻是近代進步詩歌潮流的一個概括和理想。
在改良運動中,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詩界革命"開辟道路的是黃遵憲。
他是梁啟超極力贊揚的"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也是龔自珍以後最傑出的一個詩人。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人。
他出身于由商人緻富的官僚家庭。
從一八七六年(光緒二年)中式順天鄉試舉人,旋為駐日本使館參贊,到一八九四年為新嘉坡總領事,先後在國外十六七年。
在長期的外交活動中,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文化和科學文明所吸引,思想和創作都起了深刻的變化。
最初他認為中國再不能閉關自守,應了解并學習日本的變法維新,這就是他著作《日本國志》和《日本雜事詩》的由來。
後來他任美國舊金山總領事,看穿了美國選舉總統所謂"民主"的醜劇,作《紀事》,給以有力的嘲笑和批判。
但他不可能認識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在任駐英國使館參贊時,卻又羨慕英國資産階級的"民主",并終于樹立了"守漸進主義,以立憲為歸宿"的改良主義的政治思想。
從新嘉坡回國後,他在上海參加了以康、梁為首的"強學會",創辦《時務報》;又到湖南助陳寶箴創行新政,提倡變法。
戊戍政變後,遂隐居鄉裡,以詩人終。
倔是一個外交家和改良派的積極活動家,也是一個努力向西方尋求真理,企圖改革腐朽内政,挽救民族危機的愛國者和詩人。
"窮途竟何世,馀事作詩人"。
黃遵憲不甘以詩人自命,是有他更大的政治抱負的。
他對梁啟超說自己作詩是"憤時勢之不可為,感身世之不遇"。
從這種醜惡出發,他在詩創作上也提出比較進步的主張。
早在他二十一歲時作的《雜感》詩裡即反對傳統詩壇的拟古主義:"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紙研;六經學所無,不敢入詩篇。
古人棄糟粕,見之口流涎;沿習甘剽盜,妄造叢罪愆。
"并提出"我手寫我口流涎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爛斑"的現實主義觀點,"有别創詩界之論"。
後于倫敦使署作詩集自序,他要求"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即要求詩要為事而作,反映現實生活和鬥争;要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必去模拟古人,因為"今之世異于古,則今之人亦何必與古人同":進一步明确了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精神。
但在表現方法上,他卻主張利用古人優良的藝術傳統,力求變化多樣:"一日複古人比興之體;一日以單行之神,運俳偶之體;一日取《離騷》、樂府之神理,而不龔其貌;一日用古文家伸縮離合之法以入詩。
"對于材料語言,他認為要盡量利用那些切用的古今曆史語言資料,并結合"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曆,皆筆而書之",從而創造那"不名一格,不專一體,要不失為我之詩"。
他說:"風雅不亡由善變,光豐之後益矜奇。
"他的詩論主張表現了變古革新的精神,他的創作實踐也表現了"新派詩"的風貌。
黃遵憲的詩,反映了新世界的奇異風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開辟了詩歌史上從來未有的廣闊的領域。
"我是東西南北人,平生自是風波民;百年過半洲遊四,留着家園五十春"(《己亥雜詩》)。
時代變了,生活變了,接觸了新世界,就給他的詩歌創作帶來了新源泉、新意境。
有名的《今别離》四首,歌詠輸船火車、電報、照相片、東西半球晝夜相反四事,确實給詩界帶來了新氣息。
别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
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
車舟載離别,行止猶自由。
今日舟與車,并力生離愁。
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缪。
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
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
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
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滞不?所願君歸時,快乘輕氣球。
──其一,詠輸船火車這類詩,寫新事物,新文化,反映近代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表現新的思想感情,是一種有曆史意義的創造。
他寫新世界的景物,如《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