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的現實意義。
它要求在不破壞舊風格的前提下,詩歌要反映新的現實政治社會内容,是近代以來進步的詩歌潮流一個概括和理想。
梁啟超極力推尊的黃遵憲,從理論到創作,實際已為"詩界革命"作了準備。
他早年即提出"我手寫我口"、反對模拟古文的主張。
後來他要求"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我",進一步明确了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精神。
他的創作實踐反映了新世界,特别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系列的近代史上的重大事變,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他的詩确實是"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是"新派詩",因而成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
資産階段為了"開通民智",擴大改良運動的宣傳影響,在戊戍變法前後,陳榮衰、裘廷梁等.提出語文合一的文體改革的主張。
認為文言是"禍亡中國"的一端,"白話為維新之本",主張",崇白話而廢文言","報章宜改用淺說"。
同時長江下遊各省白話小報紛紛出現。
這一白話小說運動雖沒有取得全面的、徹底的勝利,代替傳統古文的統治地位,但它從語言、形式上否定了古文的表達作用,對晚清的文體解放運動是很大的促進作用的。
梁啟超提出過"文體革命"的口号。
他的寫作實踐打破一切傳統古文的格局,發展馮桂芬、王韬的作風,"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昀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
他的散文風靡一時,"學者競效之,号新文體"(《清代學術概論》)。
同樣由于改良運動的宣傳需要,西方資産階段的社會科學和文學不斷輸入。
嚴複、林纾成為這時著名的翻譯家。
嚴譯《天演論》一時起了極其廣泛的思想影響。
近代商業都市的興起,新聞事業和文學期刊的興盛,促進了小說的繁榮。
"經史不如八股盛,八股無如小說何"(康有為《聞菽園居士欲為政變說部,......》),它成為改良社會、揭露社會政治黑暗的有力工具。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和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則是這時著名的小說作家和作品。
梁啟超在小說的創作和理論上也起了積極作用。
他創辦《小說體》,提倡"小說界革命"。
他在《小說體》創刊号上發表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極力強調小說的改良政治社會的作用,認為"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一時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許多人都來探讨小說理論,肯定小說的社會作用,提高小說的文學地痊,大大改變了鄙視小說的傳統态度,因而産生了古典小說研究的新評價和新風氣。
從十九世紀中葉(道光年間)逐漸流行的"京劇",具有深厚的民間藝術基礎,集中了許多地方戲曲的優點,在唱腔(以"皮黃"為主)、表演、服色以及唱詞道白等等方面,逐漸超過了已往的各個劇種,最廣泛地吸引了群衆,代替了為貴族文士欣賞的"昆曲","居然登了大雅之堂"(《瞿秋白文集.亂彈》)。
太平天國革命被鎮壓後,清王朝暫時的苟安,又使北京成為許多地方戲演員集中的地方,于是"京劇"得到進一步吸收各種地方劇精華的機會。
十九世紀後三十年代是"京劇"獨立發展的時期,劇目豐富,題材廣泛,不少劇目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各演員大量湧現,創造了許多生動優美的藝術形象:因而成為有廣泛影響的一個重要劇種。
但它也産生了不少反動作品。
在改良運動的影響下,個别作家利用雜劇、傳奇的舊形式反映新的現實政治社會内容,有一定意義,但成就不大。
資産階級改良運動對封建文化的沖擊力量是不足的。
這時傳統詩文的餘波并未平息。
在詩壇上,和"新派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以陳三立、陳衍為代表的的"同光體"。
這是宋詩運動的一個發展。
其他還有王
它要求在不破壞舊風格的前提下,詩歌要反映新的現實政治社會内容,是近代以來進步的詩歌潮流一個概括和理想。
梁啟超極力推尊的黃遵憲,從理論到創作,實際已為"詩界革命"作了準備。
他早年即提出"我手寫我口"、反對模拟古文的主張。
後來他要求"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我",進一步明确了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精神。
他的創作實踐反映了新世界,特别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系列的近代史上的重大事變,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他的詩确實是"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是"新派詩",因而成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
資産階段為了"開通民智",擴大改良運動的宣傳影響,在戊戍變法前後,陳榮衰、裘廷梁等.提出語文合一的文體改革的主張。
認為文言是"禍亡中國"的一端,"白話為維新之本",主張",崇白話而廢文言","報章宜改用淺說"。
同時長江下遊各省白話小報紛紛出現。
這一白話小說運動雖沒有取得全面的、徹底的勝利,代替傳統古文的統治地位,但它從語言、形式上否定了古文的表達作用,對晚清的文體解放運動是很大的促進作用的。
梁啟超提出過"文體革命"的口号。
他的寫作實踐打破一切傳統古文的格局,發展馮桂芬、王韬的作風,"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昀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
他的散文風靡一時,"學者競效之,号新文體"(《清代學術概論》)。
同樣由于改良運動的宣傳需要,西方資産階段的社會科學和文學不斷輸入。
嚴複、林纾成為這時著名的翻譯家。
嚴譯《天演論》一時起了極其廣泛的思想影響。
近代商業都市的興起,新聞事業和文學期刊的興盛,促進了小說的繁榮。
"經史不如八股盛,八股無如小說何"(康有為《聞菽園居士欲為政變說部,......》),它成為改良社會、揭露社會政治黑暗的有力工具。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和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則是這時著名的小說作家和作品。
梁啟超在小說的創作和理論上也起了積極作用。
他創辦《小說體》,提倡"小說界革命"。
他在《小說體》創刊号上發表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極力強調小說的改良政治社會的作用,認為"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一時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許多人都來探讨小說理論,肯定小說的社會作用,提高小說的文學地痊,大大改變了鄙視小說的傳統态度,因而産生了古典小說研究的新評價和新風氣。
從十九世紀中葉(道光年間)逐漸流行的"京劇",具有深厚的民間藝術基礎,集中了許多地方戲曲的優點,在唱腔(以"皮黃"為主)、表演、服色以及唱詞道白等等方面,逐漸超過了已往的各個劇種,最廣泛地吸引了群衆,代替了為貴族文士欣賞的"昆曲","居然登了大雅之堂"(《瞿秋白文集.亂彈》)。
太平天國革命被鎮壓後,清王朝暫時的苟安,又使北京成為許多地方戲演員集中的地方,于是"京劇"得到進一步吸收各種地方劇精華的機會。
十九世紀後三十年代是"京劇"獨立發展的時期,劇目豐富,題材廣泛,不少劇目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各演員大量湧現,創造了許多生動優美的藝術形象:因而成為有廣泛影響的一個重要劇種。
但它也産生了不少反動作品。
在改良運動的影響下,個别作家利用雜劇、傳奇的舊形式反映新的現實政治社會内容,有一定意義,但成就不大。
資産階級改良運動對封建文化的沖擊力量是不足的。
這時傳統詩文的餘波并未平息。
在詩壇上,和"新派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以陳三立、陳衍為代表的的"同光體"。
這是宋詩運動的一個發展。
其他還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