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改革内政的願望和主張也愈來愈明确、具體,因而成為近代早期的改良主義者。
王韬是中國早期的新聞工作者,他的散文沖擊了古文辭的門徑,平易暢達,切實有用,開始成為群衆的讀物,走上社會人化的道路。
此外還有許多作家,他們雖沒有萌發改良主義思想,不屬于改良派,但一般反對外國侵略,同情人民疾苦,表現了愛國主義立場。
他們的詩文同樣不事模拟,反映了新的現實内容。
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提倡"文以紀實",他們的詩文直接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鬥争服務,打破一切封建文學的束縛,表現了"樸實明曉"的作風。
優秀的民間文學,更以歌謠和故事等為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曆史的基本内容,即廣大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反抗封建壓迫和封建剝削的革命鬥争内容。
總之,龔、魏等前驅或早期的改良主義人物,他們的學術思想和文學思想的共同趨向,是和現實政治社會聯系,使學術或文學為現實政治社會服務。
他們的詩文和許多愛國主義者的詩文,以及太平天國革命領袖的詩文和民間文學,構成了這個時期進步的文學潮流。
同時傳統詩文,也還不甘沒落,出現了宋詩運動和"桐城派"古文的"中興",進一步走上了腐朽或反動的的道路。
被稱為"倚聲家老杜"的蔣春霖,他的某些著名作品,誣蔑太平天國革命,也表現了地主階段的沒落情緒和反動立場。
古典小說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則陡然衰落,除了别作品如《三俠五義》外,不僅許多狹邪小說和俠義小說充滿了封建糟粕,而且還出現了企圖撲滅進步思想極端反動的作品。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同世紀末(同、光),是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買辦階段互相勾結,把中國變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時期。
在光緒二十年甲年(1894)中日戰争中國完全失敗後,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達到了空前的緊張階段,亡國之禍,迫在眉睫。
同時也是中國資本主義在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和洋務運動的影響下,開始發展的時期。
從光緒二年(1876)中國資産階段戴恒、鄭觀應等籌辦上海機器織布廠,到戊戍前後,中國民族紡織工業有了初步的發展。
這個時期鬥争是複雜的,尖銳的。
既有封建買辦階段如李鴻章之流的賣國投降,也有人民群衆強烈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
同時"許多的先進人物,為了救中國,為了改變自己國家的命運,努力去尋找真理。
他們努力學習西方資産階段的政治和文化,以為西方資産階段的那些東西很可救中國。
他們在學了這些東西以後,就企圖按照西方資産階段國家的模型來改變中國的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劉少奇《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
于是從鴉片戰争前後發生的改良主義思潮迅速形成了相當廣泛的政治和文化運動。
它代表着一部分由官僚地主階段轉化的資産階段,在根本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呼籲挽救民族危亡,要求發展資本主義。
康有為正是這一運動的代表人物。
他繼承了龔自珍、魏源的"今文派"經學的思想傳統,并接受了西方資産階段政治和文化的影響,不斷上書清王朝,請求變法,提出政治經濟和文化上一系列的積極建議,得到許多人的贊成和擁護。
他在戊戍變法以前寫的許多詩文與改良運動配合,在進步意義,作風亦顯然受龔自珍的影響。
由于改良運動的需要,在文學範圍内,也發出了各種改良的呼聲。
梁啟超、譚嗣同等于戊戍變法前一兩年内,曾提出"詩界革命"的口号,并試作"新詩"。
雖然這時所謂"新詩"隻是"ㄎ扯新名詞以自表異",但還是很有意義的。
它反映了人們對新文化,新思想的現實要求。
戊戍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流亡到日本,著《飲冰室詩話》,繼續鼓吹"詩界革命",并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或者說"熔鑄新理想以入舊風格"的新主張,雖然還是改良主義的,但有進一步
王韬是中國早期的新聞工作者,他的散文沖擊了古文辭的門徑,平易暢達,切實有用,開始成為群衆的讀物,走上社會人化的道路。
此外還有許多作家,他們雖沒有萌發改良主義思想,不屬于改良派,但一般反對外國侵略,同情人民疾苦,表現了愛國主義立場。
他們的詩文同樣不事模拟,反映了新的現實内容。
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提倡"文以紀實",他們的詩文直接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鬥争服務,打破一切封建文學的束縛,表現了"樸實明曉"的作風。
優秀的民間文學,更以歌謠和故事等為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曆史的基本内容,即廣大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反抗封建壓迫和封建剝削的革命鬥争内容。
總之,龔、魏等前驅或早期的改良主義人物,他們的學術思想和文學思想的共同趨向,是和現實政治社會聯系,使學術或文學為現實政治社會服務。
他們的詩文和許多愛國主義者的詩文,以及太平天國革命領袖的詩文和民間文學,構成了這個時期進步的文學潮流。
同時傳統詩文,也還不甘沒落,出現了宋詩運動和"桐城派"古文的"中興",進一步走上了腐朽或反動的的道路。
被稱為"倚聲家老杜"的蔣春霖,他的某些著名作品,誣蔑太平天國革命,也表現了地主階段的沒落情緒和反動立場。
古典小說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則陡然衰落,除了别作品如《三俠五義》外,不僅許多狹邪小說和俠義小說充滿了封建糟粕,而且還出現了企圖撲滅進步思想極端反動的作品。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同世紀末(同、光),是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買辦階段互相勾結,把中國變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時期。
在光緒二十年甲年(1894)中日戰争中國完全失敗後,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達到了空前的緊張階段,亡國之禍,迫在眉睫。
同時也是中國資本主義在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和洋務運動的影響下,開始發展的時期。
從光緒二年(1876)中國資産階段戴恒、鄭觀應等籌辦上海機器織布廠,到戊戍前後,中國民族紡織工業有了初步的發展。
這個時期鬥争是複雜的,尖銳的。
既有封建買辦階段如李鴻章之流的賣國投降,也有人民群衆強烈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
同時"許多的先進人物,為了救中國,為了改變自己國家的命運,努力去尋找真理。
他們努力學習西方資産階段的政治和文化,以為西方資産階段的那些東西很可救中國。
他們在學了這些東西以後,就企圖按照西方資産階段國家的模型來改變中國的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劉少奇《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
于是從鴉片戰争前後發生的改良主義思潮迅速形成了相當廣泛的政治和文化運動。
它代表着一部分由官僚地主階段轉化的資産階段,在根本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呼籲挽救民族危亡,要求發展資本主義。
康有為正是這一運動的代表人物。
他繼承了龔自珍、魏源的"今文派"經學的思想傳統,并接受了西方資産階段政治和文化的影響,不斷上書清王朝,請求變法,提出政治經濟和文化上一系列的積極建議,得到許多人的贊成和擁護。
他在戊戍變法以前寫的許多詩文與改良運動配合,在進步意義,作風亦顯然受龔自珍的影響。
由于改良運動的需要,在文學範圍内,也發出了各種改良的呼聲。
梁啟超、譚嗣同等于戊戍變法前一兩年内,曾提出"詩界革命"的口号,并試作"新詩"。
雖然這時所謂"新詩"隻是"ㄎ扯新名詞以自表異",但還是很有意義的。
它反映了人們對新文化,新思想的現實要求。
戊戍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流亡到日本,著《飲冰室詩話》,繼續鼓吹"詩界革命",并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或者說"熔鑄新理想以入舊風格"的新主張,雖然還是改良主義的,但有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