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運等不同的拟古詩派。

    詞在這個時期,則是"常州派"的發展。

    譚獻、王鵬運是它的早期作家,後來朱孝臧、況周頤被稱為大家。

    詞學的整理研究也以這時為盛。

    許多詞人都是詞的整理研究者,其中以朱孝臧的成績為最大、最知名。

    "桐城派"古文雖為改良派所唾棄,但也出現了黎庶昌、吳汝綸等新的作家。

    嚴複、林纾以古文翻譯西方資産階級的社會科學和文學,也為傳統古文找到了新的思想内容和表現形式。

    從二十世紀初到"五四"運動前夕,是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又轉為失敗的時期。

    随着甲午戰争的失敗,資産階級發生了分化,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産階段、小資産階段──資産階段中下層,不再寄幻想于清王朝,積極進行民主革命運動。

    義和團運動被鎮壓後,帝國主義列強侵占北京,清政府訂立了屈辱的辛醜和約,中國進一步殖民地化,民族危機日益加深。

    在這個危亡的新形勢下,帝國主義強盜和腐朽無能的清王朝,就成為廣大人民憤恨和鬥争的焦點。

    許多愛國青年武先進人物的足迹,東渡日本留學,尋求救國真理,一時形成了留學熱潮。

    同時中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清政府迫于危亡形勢也不得不向資産階級作些讓步,實行"新政",廢八股,停科舉,開辦新式學堂,等等。

    這樣,在日本的留學界和國内新式學堂,就成為資産階段、小資産階段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也是革命派宣傳革命、準備起義鬥争的重要據點。

    随着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國内外先後産生了革命小團體。

    光緒三十一年(1905),許多革命小團體的聯合,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标志着中國資産階級民族民産革命已走向高潮。

    許多革命報刊和文學期刊紛紛出現。

    它們互相配合,共同為革命服務。

    文學的群衆性、組織性大大地增強了,出現了文學團體"南社",這是明末"複社"以後最大的一個文學團體,也是近代以來第一個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意識的文學團體。

    它在宣統元年(1909)正式成立的時候,參加者十七人,其中就有十四人是同盟會會員。

    文學為政治服務的目的更明确的。

    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以及某些民間文學形式如明調、歌謠、彈詞等等,一時都成為革命鬥争的工具。

    進步的文學潮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以"南社"為中心的革命詩歌大量湧現。

    "南社"最初發起人柳亞子、高旭、陳去病的詩一般激昂慷慨,為民族民主革命而高歌。

    散文既有章炳麟飽含革命思想、取法魏晉的古文,也有鄒容宣傳革命通俗化的古文,更出現了白話文。

    小說有新的發展,除揭露黑暗外,也有傾向革命、歌頌革命的作品。

    但也有愈趨下流的東西。

    戲劇方面,有以汪笑侬為代表的改良"京劇"運動;在日本留學生中也産生了"話劇";同時舊形式的雜劇、傳奇,也被利來用為革命服務。

    陳天華、秋瑾等激進派革命者都曾利用通俗的說唱文學形式來宣傳革命。

    在革命浪潮中,一切腐朽的文學,受到深重的打擊。

    但它還遠遠地沒有被打挎。

    "同光體"詩人為活躍一時。

    他們也在北京創立詩社,隐然和"南社"對抗。

    同時又出現了王國維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他在西方資産階段哲學思想的影響下,提倡文學脫離現實政治社會,顯然是和文學為革命鬥争服務的進步潮流背道而馳的。

    随着資産階段民主革命的失敗,封建勢力的複辟,革命進步作家有頹唐悲觀的,如"南社"的許多詩人;有的甚至走向反動。

    前一時期的改良派人物如梁啟超、嚴複、林纾等等也與遺老們合作起來,一時形成了腐朽文學的大合唱。

     中國資産階級,由于先天的軟弱性和不徹底性,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和徹底打挎封建文化的任務。

    這不曆史任務不得不落到無産階段領導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肩上來了。

    在新文化的偉大發展中,一切腐朽文學終于受到更深重的打擊,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