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清中葉的詩文

關燈
詩風和袁枚相近。

    他的名作《戊午二月九日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寫白蓮教起義,雖然本能地誣之為"盜賊",但他描寫見聞,不僅流露了同情人民、厭惡官軍的感情,客觀上也揭露了"盛世"的虛僞和深刻的社會矛盾,是有一定的曆史意義的。

     乾、嘉詩人,表現要擺脫上述主要詩派影響的,先後有黎簡、舒位、王昙、彭兆荪等。

     黎簡(1747-?),,字簡民,号二樵,廣東順德人。

    他是嶺南的一個著名的詩人和畫家。

    自稱"簡也于為詩,刻意軋新響"(《答同學問仆詩》)。

    詩中有畫是他的詩最大的特點。

    "七二峰倒江水,俯見峰尖插天底;一舟天上棹海松,回合三萬寒虬龍":這是詩,也是畫記。

    他刻意創新,言人所不能言,确乎開辟了自己的道路,但仍隻是一條缺乏廣闊的社會内容的小路。

     舒位(1765-1815)字立人,号鐵雲,河北大興人。

    出身于官僚文士的家庭,中乾隆五十三年舉人,後來"九上春官,座不得遇"。

    舒位以為"人無根柢學問必不能為詩,若無真性情即能為詩亦不工"(陳裴之《舒君行狀》)。

    他讀書極博,又奔波四方,接觸現實社會生活也頗為廣闊。

    "讀萬卷書,未能破之;行萬裡路,僅得過之;積三十年,存二千首"(《瓶水齋詩集·自序》):這就是舒位詩的實際。

    他的詩以七古為尤勝,如《張公石》、《斷牆》、《老樹圖》、《破被篇》等都很有名。

    它的特點,在能沖破束縛,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這裡且看他的《杭州關紀事》: 杭州關吏如乞兒,昔聞斯語今見之。

    果然我船來泊時,開箱倒箧靡不為。

    與吏言,呼吏坐,所欲吾背從,幸勿太瑣瑣。

    吏言"君果然,青銅白銀無不可";又言"君不然,青山白水應笑我"。

    我轉向吏白:......身行萬裡半天下,不記東西與南北。

    問我何所有?笛一枝,劍一口,帖十三行詩萬首,爾之仇敵我之友。

    我聞榷酒稅,不聞搜詩囊;又聞報船料,不聞開客箱;請将班超所投筆,寫具陸賈歸時裝。

    ...... 這一首詩描寫了杭州關吏開箱倒箧、搜索青銅白銀、形同盜賊的戲劇場面。

    微婉曲折地揭露了清王朝的現實政治社會的黑暗腐朽面貌,表現了詩人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色彩。

    全詩以三四言至五六言、七九言雜用,使口語的自然音節與詩的韻律節奏結合得相當自然,藝術上也達到成熟的境地。

    龔自珍以"郁怒橫逸"概括舒位詩,主要是指這種自由奔放、沖破藩籬的創造精神。

    雖然他的詩思想還不夠深刻,但已表現了乾嘉之際詩風的轉變,是有其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的。

     王昙(1761-1817),一名良士,字仲瞿,浙江秀水人。

    他是個舉人,與舒位齊名,成就不如舒位。

    他的"好遊俠,兼通兵家言,善弓矢,上馬如飛,慷慨悲歌,不可一世"的狂放作風,與舒位"内行醇備,庶幾庸德之君子"的風貌不同。

    因此,他被目為狂人,終身潦倒,也甚于舒位。

    王昙詩以《住谷城之明日謹以鬥酒牛膏琵琶三十二弦緻祭于西楚霸王之墓》律詩三首為最著名。

    茲錄其一: 江東馀子老王郎,來抱琵琶哭大王。

    如我文章遭鬼擊,嗟渠身手竟天亡。

    誰删本紀翻遷史,誤讀兵書負項梁。

    留部瓠蘆漢書在,英雄成敗太凄涼! 同情項羽,抒發不平,"哭大王"實所以自哭,應該說,這種狂放的詩風對沖擊封建束縛和腐朽詩壇是有積極的作用的。

     彭兆荪(1769-1821),字湘涵,号甘亭,江蘇鎮洋人。

    他隻是個秀才,一生不得志,晚年好讀佛書,"自放于異氏"。

    他認為作詩必須"先想我肺腑,乃入人肝胸",又說:"立言必根情,選字必撷芳"。

    因此他反對模拟,不滿意乾嘉以來的一些主要詩派:"厭談風格分唐宋,亦薄空疏語性靈。

    "他早年曾随父到山西、河南等地,父死以後,多在外謀生,接觸過較廣的社會生活,對現實政治社會的腐朽面貌也有一定的認識。

    他的《拟新樂府六首》、《田家》等反映現實的詩篇,藝術上雖無特殊成就,但畢竟是可貴的。

    如《輸租樂》: 輸租樂,農人不樂士人樂;二頃不須田負郭,卻向太倉充鼠雀。

    ......某乙租庸移某甲,勢與縣吏相傾壓。

    長吏無如何,逋布累累多。

    公私各有利,遑複相谯诃!獨不見農夫擔負官倉口,顆粒何能角升鬥?多寡一任量人手。

    遺秉滞穗皆入官,鸠形婦子吞聲還! --《拟新樂府六首》之一 揭露官、紳互相勾結、殘酷地剝削農民的事實,反映了尖銳的階級矛盾,是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的。

    可惜他的發掘還不夠深,也不夠廣,他的沖破傳統的束縛的努力也是比較微弱的。

     乾嘉時代,在拟古主義與形式主義的詩風統治之下,黎簡、舒位、王昙、彭兆荪等詩人雖然一般地說成就不大,但他們的獨辟蹊徑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他們代表着詩壇風尚的轉變,是龔自珍的先驅。

     第二節 桐城派古文及其他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葉最著名的一個散文流派。

    主要作家有方苞、劉大櫆、姚鼐,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即因此得名。

     "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論,是從方苞(1668-1749)開始建立的。

    苞字鳳九,号靈臯,又号望溪。

    他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提出"義法"的主張:"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也為經,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望溪先生文集·又書貨殖傳後》)。

    "義法"是方苞論文的唯一标準。

    他所謂"義",指文章的中心思想,實際是從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思想出發的基本觀點。

    他所謂"法",指的是表達中心思想或基本觀點的形式技巧,包括結構條理,運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