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清中葉的詩文
關燈
小
中
大
想是比較自由解放的。
他對當時統治學術思想界的漢、宋學派都有所不滿,而特别反對漢學考據。
認為"宋學有弊,漢學更有弊;宋偏于形而上者,故心性之說近元(玄)虛;漢偏于形而下者,故箋注之說多附會"(《小倉山房文集》卷十八《答惠定宇書》)。
他還認為六經"多可疑","未必其言之皆當也","亦未必其言之皆醇也"(《答定宇第二書》)。
這對當時埋頭故紙、支離破碎的漢學家,實在是當頭棒喝。
他主張詩寫"性情",他說"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随園詩話》卷三)。
又說,"作詩不可以無我"(同上卷七)。
這就是說,作詩要有真性情,要有個性。
在袁枚看來,"性情"是詩的根本,一切題材内容、音韻格律、語言風格等等,都是"有定而無定,恰到好處"即妙。
他宣稱對于古今人詩,對于各個流派、各種風格的詩,"無所不愛","無所偏嗜",主要在看它們有無表現性情。
因此,他反對模唐仿宋、大談格律、以書卷考據作詩的拟古主義和形式主義詩風。
他更不喜愛一切疊韻、和韻、用僻韻、用古人韻等等來束縛性靈,以文字為遊戲。
袁枚論詩顯然和鄭燮一樣,深受明末"公安派"的影響,但他的立論比之"公安派"要具體、系統得多。
對于清初以來的著名詩派和"神韻派"、"格調派"等等,他并不一筆抹殺,而能有所分析,指出其優劣得失,對當時的拟古主義與形式主義詩風,确乎起了很大的沖擊作用。
但他離開具體的社會生活,把"性情"抽象化,終于不免陷入"詩如天生花卉,春蘭秋菊,各有一時之秀,不容人為軒轾;音律風趣,能動人心目者,即為佳詩:無所為第一、第二也"(同上卷三)的另一種形式主義結論。
袁枚的詩創作,确能如他自己所說,直抒"性情",即寫自己的生活感受,比之那些模拟格調或以考據文字為詩的作品,别具一種清新靈巧的風格。
"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雨來蟬小歇,風到柳先知"(《起早》);"十裡煙籠村店小,一枝風壓酒鎮偏";"綠影自遮南北路,春痕分護短長橋"(《春柳》):這些詩句,意境明晰,自有韻味,而又不像"神韻派"那樣朦胧隐約,不着實際。
袁枚的佳作大抵就是這類近體詩。
根本缺點在于缺乏現實社會内容,所作不出家居生活或旅行紀事的範圍,所謂"行藏交際,具有于斯"詩在袁枚手裡,隻是一種運用自如的消遣,一種剔透玲珑的"盛世"的點綴。
和袁枚齊名的詩人有趙翼(1727-1814),字雲松,号瓯北,江蘇陽湖人)和蔣士铨(1725-1784,字心馀,江西鉛山人)。
他們的論詩主張,基本和袁枚的相近。
趙翼議論較多,也有不少獨到的風解。
他是個史學家,特别強調詩的發展、進化的觀點,認為"詩文随世運,無日不趨新"(《論詩》);"詩從觸處生,新者辄成故"(《佳句》)。
因此他認為後來的詩總比前代的新,先後相承,各有"真本領","未可以榮古虐今之見輕為訾議也"(《瓯北詩話》卷十)。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論詩》)。
"詞客争新角短長,疊開風氣遞登場;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漢唐"(《論詩》)!這些見解,對盲目崇古的詩壇偏見,是非常有力的沖擊。
隻是他所強調的新或新意,雖與"世運"聯系,但依然未着實際,主要指的是形式、語言等等表現技巧的翻新,因而不可能離開形式主義道路。
趙翼的詩,也有打破束縛、沖口而出的特點,但議論太多,語句亦覺沉重闆滞。
蔣士铨作詩甚多,題材亦相當廣泛,《京師樂府詞》寫下層社會風習見聞,以及一些留心民瘼的作品,具有一定認識意義。
他以七言古體擅長,刻畫景物,具有氣勢蓬勃、形象生動的特點。
但他的創作成就和影響也都不如袁枚。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大興人。
論詩主"肌理"說。
認為"詩必研諸肌理,而文必求實際"(《複初齋文集·延輝閣集序》);"為學必以考證為準,為詩必以肌理為準"(《志言集序》)。
這實在是為當時考據文士以故紙材料入詩尋找理論根據。
他說:"義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同上)。
他把思想意義(義理)與組織結構(文理)、學問材料(肌理)統一起來,可見作詩重要的事,不在高舉神韻,或死守格調,或空談性情;而在讀書,有學問,有方法。
他"詩宗江西派,出入山谷、誠齋",是與他的詩論精神一緻的。
到嘉慶中,他成為詩壇的一位領袖人物,代表考據學派統治下産生的一個詩派,并影響到近代宋詩運動。
後一輩的著名詩人,有江蘇武進的黃景仁(1749-1783);四川遂甯的張問陶(1764-1814?)。
景仁字仲則,出身貧苦,一生不得志。
他的《觀潮行》、《竹君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圈虎行》、《都門秋思》等,都系傳誦一時的名作。
他懷抱不平,但缺乏力量,表現了哀怨婉麗的獨特風格。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尋驺卒話生平";"全家都在秋風裡,九月衣裳未剪裁"。
他就這樣忍受着抑郁和貧苦的折磨。
黃景仁詩所以傳誦一時,在于一定程度透露了"盛世"士大夫的苦悶。
它的根本缺點,仍在于缺乏廣闊的現實社會内容,不能深入揭露社會矛盾。
張問陶字仲冶,号船山,他是"性靈派"詩人,
他對當時統治學術思想界的漢、宋學派都有所不滿,而特别反對漢學考據。
認為"宋學有弊,漢學更有弊;宋偏于形而上者,故心性之說近元(玄)虛;漢偏于形而下者,故箋注之說多附會"(《小倉山房文集》卷十八《答惠定宇書》)。
他還認為六經"多可疑","未必其言之皆當也","亦未必其言之皆醇也"(《答定宇第二書》)。
這對當時埋頭故紙、支離破碎的漢學家,實在是當頭棒喝。
他主張詩寫"性情",他說"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随園詩話》卷三)。
又說,"作詩不可以無我"(同上卷七)。
這就是說,作詩要有真性情,要有個性。
在袁枚看來,"性情"是詩的根本,一切題材内容、音韻格律、語言風格等等,都是"有定而無定,恰到好處"即妙。
他宣稱對于古今人詩,對于各個流派、各種風格的詩,"無所不愛","無所偏嗜",主要在看它們有無表現性情。
因此,他反對模唐仿宋、大談格律、以書卷考據作詩的拟古主義和形式主義詩風。
他更不喜愛一切疊韻、和韻、用僻韻、用古人韻等等來束縛性靈,以文字為遊戲。
袁枚論詩顯然和鄭燮一樣,深受明末"公安派"的影響,但他的立論比之"公安派"要具體、系統得多。
對于清初以來的著名詩派和"神韻派"、"格調派"等等,他并不一筆抹殺,而能有所分析,指出其優劣得失,對當時的拟古主義與形式主義詩風,确乎起了很大的沖擊作用。
但他離開具體的社會生活,把"性情"抽象化,終于不免陷入"詩如天生花卉,春蘭秋菊,各有一時之秀,不容人為軒轾;音律風趣,能動人心目者,即為佳詩:無所為第一、第二也"(同上卷三)的另一種形式主義結論。
袁枚的詩創作,确能如他自己所說,直抒"性情",即寫自己的生活感受,比之那些模拟格調或以考據文字為詩的作品,别具一種清新靈巧的風格。
"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雨來蟬小歇,風到柳先知"(《起早》);"十裡煙籠村店小,一枝風壓酒鎮偏";"綠影自遮南北路,春痕分護短長橋"(《春柳》):這些詩句,意境明晰,自有韻味,而又不像"神韻派"那樣朦胧隐約,不着實際。
袁枚的佳作大抵就是這類近體詩。
根本缺點在于缺乏現實社會内容,所作不出家居生活或旅行紀事的範圍,所謂"行藏交際,具有于斯"詩在袁枚手裡,隻是一種運用自如的消遣,一種剔透玲珑的"盛世"的點綴。
和袁枚齊名的詩人有趙翼(1727-1814),字雲松,号瓯北,江蘇陽湖人)和蔣士铨(1725-1784,字心馀,江西鉛山人)。
他們的論詩主張,基本和袁枚的相近。
趙翼議論較多,也有不少獨到的風解。
他是個史學家,特别強調詩的發展、進化的觀點,認為"詩文随世運,無日不趨新"(《論詩》);"詩從觸處生,新者辄成故"(《佳句》)。
因此他認為後來的詩總比前代的新,先後相承,各有"真本領","未可以榮古虐今之見輕為訾議也"(《瓯北詩話》卷十)。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論詩》)。
"詞客争新角短長,疊開風氣遞登場;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漢唐"(《論詩》)!這些見解,對盲目崇古的詩壇偏見,是非常有力的沖擊。
隻是他所強調的新或新意,雖與"世運"聯系,但依然未着實際,主要指的是形式、語言等等表現技巧的翻新,因而不可能離開形式主義道路。
趙翼的詩,也有打破束縛、沖口而出的特點,但議論太多,語句亦覺沉重闆滞。
蔣士铨作詩甚多,題材亦相當廣泛,《京師樂府詞》寫下層社會風習見聞,以及一些留心民瘼的作品,具有一定認識意義。
他以七言古體擅長,刻畫景物,具有氣勢蓬勃、形象生動的特點。
但他的創作成就和影響也都不如袁枚。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大興人。
論詩主"肌理"說。
認為"詩必研諸肌理,而文必求實際"(《複初齋文集·延輝閣集序》);"為學必以考證為準,為詩必以肌理為準"(《志言集序》)。
這實在是為當時考據文士以故紙材料入詩尋找理論根據。
他說:"義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同上)。
他把思想意義(義理)與組織結構(文理)、學問材料(肌理)統一起來,可見作詩重要的事,不在高舉神韻,或死守格調,或空談性情;而在讀書,有學問,有方法。
他"詩宗江西派,出入山谷、誠齋",是與他的詩論精神一緻的。
到嘉慶中,他成為詩壇的一位領袖人物,代表考據學派統治下産生的一個詩派,并影響到近代宋詩運動。
後一輩的著名詩人,有江蘇武進的黃景仁(1749-1783);四川遂甯的張問陶(1764-1814?)。
景仁字仲則,出身貧苦,一生不得志。
他的《觀潮行》、《竹君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圈虎行》、《都門秋思》等,都系傳誦一時的名作。
他懷抱不平,但缺乏力量,表現了哀怨婉麗的獨特風格。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尋驺卒話生平";"全家都在秋風裡,九月衣裳未剪裁"。
他就這樣忍受着抑郁和貧苦的折磨。
黃景仁詩所以傳誦一時,在于一定程度透露了"盛世"士大夫的苦悶。
它的根本缺點,仍在于缺乏廣闊的現實社會内容,不能深入揭露社會矛盾。
張問陶字仲冶,号船山,他是"性靈派"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