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紅樓夢

關燈
第一節 紅樓夢的作者 《紅樓夢》的原作者曹雪芹(1715?-1764?)名沾,字夢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

    先世本漢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内務府"包衣"(注:包衣,滿洲語奴仆的意思。

    清未入關前,凡所獲各部落俘虜,均編為包衣,分屬八旗。

    ),康熙朝,已是煊赫一時的貴族世家。

    從曾祖父曹玺起,經祖父曹寅,父輩曹颙、曹頫 ,三代世襲江甯織造,祖父曹寅一代是曹家鼎盛時期,曹寅的兩個女兒都被選作王妃。

    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遭家的江甯織造署為行宮,後四次是在曹寅任内,可見當時曹家權勢的顯赫以及和康熙關系之密切。

    曹寅是當時的"名士",能寫詩、詞、戲曲,又是有名的藏書家,著名的《全唐詩》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這樣的家庭傳統對培養曹雪芹的文藝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曹寅死後,曹颙、曹頫相繼承襲職位。

    其時清宮廷内部鬥争異常激烈,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父親曹頫因事被株連,獲罪落職,家産抄沒,次年全家北返,家道遂衰。

    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另一次更大的禍變,從此就一敗塗地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經曆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

    他十三歲前曾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歲遷居北京後,初在宗學工作了一個時期,這時他結識了敦敏、敦誠兄弟,晚年在西郊"蓬牖茅椽,繩床瓦竈",生活更為困頓。

    曹雪芹從宮廷貴族下降到"舉家食粥"(見敦誠贈詩)的不平常經曆,使他對社會上種種黑暗和罪惡的認識比别人更全面、更深刻,對封建階級沒落命運的感受也比别人更深切,同時也使他有機會接觸更廣闊的社會現實,這都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生活的困頓并沒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氣,相反地更促使他嗜酒狂狷,對現實表現傲岸不屈的态度。

    敦誠的《佩刀質酒歌》題下小注記錄了曹雪芹的一件轶事: 秋曉,遇雪芹于槐園,風雨淋涔,朝寒襲袂。

    時主人未出,雪芹酒喝如狂,餘因解佩刀沽酒而飲之。

    雪芹歡甚,作長歌以謝餘。

    餘亦作此答之。

     在敦誠的詩中還寫道:"曹子大笑稱快哉,擊石作歌聲琅琅!"從這裡我們可以想見他性格的一斑。

     《紅樓夢》寫于曹雪芹凄涼困苦的晚年。

    創作過程十分艱苦。

    小說第一回說"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可惜沒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傷成疾,還不到五十歲,就在貧病交迫中擱筆長逝了。

    死後,留下的隻有琴劍在壁,"新婦飄零",連他手稿也無人整理。

    幾個好友草草地殡埋了這位偉大的作家。

     曹雪芹的未完稿題名《石頭記》。

    基本定稿隻有八十回,八十回後的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

    這八十回,開始在為數很少的朋友中傳閱,繼之則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開去。

    此後藏書家抄錄傳閱,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偉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

    書名也由《石頭記》改為《紅樓夢》。

    後四十回一般認為是高鹗續成的(注:近來有人認為後四十回的作者并非高鹗。

    高鹗隻是把當時各種續稿整理補訂而已。

    )高鹗字蘭墅,别号"紅樓外史",乾隆時進士,做過内閣侍讀,刑科給事中等官。

    他根據原書線索,把寶、黛愛情寫成悲劇結局,使小說成了一部結構完整、故事首尾齊全的文學巨著,從此在社會上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續作中有些篇章和片段寫得也還精彩、生動,如黛玉之死,襲人改嫁等。

    但就總的思想和藝術成就來說,和原著還有相當距離。

    有些人物性格走樣了,特别是寶玉中舉和出家成佛被封文妙真人,以及賈府複興、蘭桂齊芳等描寫,顯然背離了原作的精神。

     《紅樓夢》的版本,大緻可分為兩個系統。

    一是八十回抄本系統,題名《石頭記》,大都附有脂硯齋評語。

    曹雪芹逝世前的抄本,已發現的有三種,即"脂硯齋甲戌本"(1754)、"已卯本"(1759)、"庚辰本"(1760),都是殘本。

    其中"庚辰本"較完整,隻缺兩回。

    這些抄本因為離曹雪芹寫作年代較近,所以比較接近原稿。

    此外重要的脂本還有:甲辰本(1784)、已酉本(1789)和一九一二年有正書局石印的"戚蓼生序本"。

    另一種是一百二十回本系統。

    上面已經提到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偉元排印本,是"程甲本",第二年(1792)程偉元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有所增删,再度排印,這是"程乙本"。

    此後還有許多版本出現,但都和程本相近。

    現在我們常見的兩種本子,一種是一九五五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所影印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它主要根據"脂硯齋庚辰本"。

    另一種是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林》它主要根據"程乙本"。

     第二節 紅樓夢的思想内容 《紅樓夢》和《懦林外史》出現于同一時期的所謂"乾隆盛世"。

    這時期從表面看來,好像太平無事,但骨子裡各種社會矛盾正在加劇發展,整個王朝已到了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曹雪芹敏銳地感到時代風雨的來臨,在自己豐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創作了這部不朽的巨著--《紅樓夢》,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征。

     《紅樓夢》所描寫的不是"洞房花燭、金榜題名"的愛情故事;而是寫封建貴族青年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钗之間的戀愛和婚姻悲劇。

    小說的巨大的社會意義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寫這個愛情悲劇,而是以這個戀愛、婚姻悲劇為中心,寫出了當時具有代表性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其中又以賈府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會後期的種種黑暗和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對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和行将崩潰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讀者預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滅的命運。

    同時小說還通過對貴族叛逆者的歌頌,表達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在我國文學史上,還沒有一部作品能把愛情的悲劇寫得像《紅樓夢》那樣富有激動人心的力量;也沒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樣把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從而對封建社會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在《紅樓夢》中作者寫出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如貴族地主和農民的矛盾,貴族統治者和廣大奴婢的矛盾,封建衛道者和封建叛逆者之間的矛盾以及封建統治階級内部的矛盾等等,但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以封建階級叛逆者所代表的進步勢力和以賈母、賈政、王夫人等封建家長們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之間的沖突。

    它實質上反映了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初步民主主義思想和傳統的封建主義思想與封建主義的人生道路之間的矛盾。

    貴族叛逆者反對科舉功名,反對禮教綱常,反對封建統治階級給他們所規定的生活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個性;而封建家長們從自己的階級利益出發,竭力想鞏固封建統治,他們憑借自己的權力,不惜對叛逆者采取無情的壓制。

    作品中這兩種勢力的矛盾和鬥争集中地表現在賈、林、薛三人的戀愛和婚姻問題上。

    鬥争的結果,由于力量的懸殊,進步勢力失敗了,形成了愛情悲劇。

    但封建勢力也沒有得到勝利,在另一個意義上說也是失敗了。

     作為小說中進步力量的代表,就是這個婚姻悲劇的男主人公賈寶玉。

    他是封建貴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所大力肯定的人物。

    賈寶玉生長在珠圍翠繞、錦衣玉食的環境中,一生下來,家庭就給他安排下一條功名富貴、榮宗耀祖的道路。

    但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經曆,終于背棄了這條道路。

    寶玉由于賈母從小驕縱,一直"在内帏厮混",因此他沒有像賈珍、賈蓮那樣沾染那麼多惡習,正規的封建教育他也接受不多。

    寶玉對貴族家庭内部勾心鬥角和腐朽糜爛的現象感到厭惡,而對周圍善良純潔的女孩子們的悲慘命運卻抱有同情。

    他住的大觀園又恰是一個封建禮法統治比較松弛的地方,在一群被壓迫女孩子的影響下,發展了他的叛逆性格。

     賈寶玉性格上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把他的全部熱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損害的女孩子身上。

    他認為"天地間靈淑之氣隻鐘于女子,男兒們不過是些渣滓濁物而已"。

    又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得濁臭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