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紅樓夢
關燈
小
中
大
這種看法似乎有些怪誕,但在那個時代确是對"男尊女卑"的封建傳統觀念的大膽挑戰。
寶玉的叛逆性格還表現在對封建貴族生活的厭棄上。
他恨自己生在這侯門公府之家,認為富貴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
賈政要他刻苦攻讀,結交官場人物,把重振家業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他偏偏看不起科舉仕宦,認為這隻是"須眉濁物"、"國賊祿蠹"之流用以沽名釣譽的手段。
有人勸他談些"仕途經濟"的話,就大覺逆耳,斥為"混帳話"。
他懶于和士大夫接談,并痛罵那些以"文死谏"、"武死戰"來沽名釣譽的人物。
但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卻結成了傾心之交。
對貴族家庭中的種種熱鬧繁華,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冷漠。
姐姐元春封為貴妃,"甯榮兩處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歡天喜地",隻有寶玉置若罔聞。
當賈珍請客唱戲的時候,他隻略坐一坐,便逃開了。
他和黛玉的愛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
寶玉在這個封建貴族家庭裡,被家長們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隻有和他自幼相處,從來不向他講"那些混帳話"的林黛玉,才是他唯一的知己。
他和黛玉在相互了解和思想一緻的基礎上産生了愛。
這種愛情和曆來作品中所描繪的"佳人才子"式的愛情有着本質的區别。
向來戲曲小說中所描寫的才子佳人,在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時,從他們本身的幸福出發,有時雖也表現了反封建的思想傾向,但由于他們的人生道路和封建統治階級有其根本一緻之處,最後往往以夫榮妻貴的團圓結束。
而寶、黛的愛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對封建主義人生道路的基礎上,帶有更其鮮明的叛逆性質。
因此這種愛情愈發展,就和封建勢力的矛盾愈尖銳。
在小說的三十三回中,代表封建勢力的賈政想置寶玉于死地,"以絕将來之患"。
寶玉遭了一頓毒打之後,非但沒有屈服,反而因為認清了封建統治者的兇惡面目,他的叛逆性格更為堅定,他和黛玉之間的愛情也發展到了一個"心靈默契"的新階段。
但寶、黛之間的愛情畢竟由于孤立無援,終于在封建勢力的迫害下成了悲劇,這不僅是愛情的悲劇,也是一個社會的悲劇! 從賈寶玉所走的人生道路和對他性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叛逆性格的表現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不知悔改"的。
他和曆來文學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比較,體現着初步民主主義的色彩,顯示了一種新的時代特征。
但由于寶玉畢竟還是個貴族階級的公子哥兒,他對封建主義的背叛不可能是徹底的。
具體表現在他對君權、親權的一定程度的尊重,對封建勢力的反抗一般還偏于消極,不敢和它正面對抗。
同時寶玉除了要求真摯的愛情和自由生活外,還提不出更新、更明确的理想,因此每當他同封建勢力尖銳沖突的時候,由于找不到有力的反抗道路,就産生了想死、想"化煙化灰"等虛無主義的思想。
作品中另一個貴族叛逆者是林黛玉,她出身于"清貴之家",由于小時父母鐘愛,比較任性。
後因父母早喪,寄居賈府,孤苦伶仃。
環境的龌龊勢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備",為保持自己純潔的個性,她始終"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并且常以"比刀子還利害"的語言,揭露周圍不合理的現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
出于她和寶玉一緻的叛逆性格,她鄙視封建文人的庸俗,詛咒八股功名的虛僞。
在賈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的生活中,隻有自幼耳鬓厮磨的寶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
她和寶玉之間的真摯感情,成了她能在這個勢利環境中生活下去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作者以極大的同情,描寫了伴随着她的愛情而産生的痛苦和憂郁。
在她和寶玉的戀愛過程中,由于封建環境的壓力,寶钗、湘雲的中途插入和她自己受了封建意識的束縛:她要求寶玉向她吐露愛情,但一旦寶玉真的向她傾訴衷情,她又"氣得說不出話來",說這是"胡說",是"欺負"了她等等。
這些,就使她經常陷入苦惱的重圍,表現了一種憂郁、感傷的情緒。
埋香冢,泣殘紅,唱出哀怨的《葬花詞》以及常常在潇湘館迎風灑淚等,都是這種心情的抒發。
它反映了封建社會婦女的共同不幸,同時也表現了貴族小姐自身的軟弱。
作品寫出黛玉與寶玉的愛情達到心靈默契以後,和封建勢力的矛盾越來越大,黛玉的痛苦也越來越深。
但她始終保持着和封建勢力不妥協的态度,對寶玉的愛情也至死不變。
在焚稿斷癡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這個黑暗的社會表示最後的反抗。
在黛玉身上又使我們看到一種新型婦女的思想意識的萌芽。
薛寶钗是書中和林黛玉相對立的現象,在她身上體現了封建主義的理想和人生道路。
薛寶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鐵"的皇商家庭,為待選入宮而進京。
她受封建主義的影響很深,表面是"罕言寡語,安分随時",實際上有她的"青雲"之志。
她熟谙世故,城府極深,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掩蓋起來,在人前裝得特别的老實。
在人事關系複雜、彼此勾心鬥角的賈府裡,她常以"不關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态度,與周圍人物相處得水乳交融。
為了逢迎封建統治者,以達到做"寶二奶奶"的目的,她使出了各種手段。
當貴妃從宮裡送來燈謎時,她心裡明明覺得"并無甚新奇",卻"少不得稱贊",隻說難猜。
當賈母給她做生日時,問她愛聽什麼戲,愛吃什麼東西,她就按照賈母的愛好回答。
這些都表現出她的虛僞、世故。
更嚴重的是,金鐘兒分明為王夫人逼死,事後連王夫人都有點"心裡不安"。
但她卻說她"不是賭氣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邊兒玩,失了腳掉下去的......。
""姨娘也不勞關心。
十分過不去,不過多賞他幾兩銀子,發送他,也就盡了主仆之情了。
"這分明是說假話,表現多麼冷酷無情!為取得人們的好感,她有時更用小恩小惠來收買人心。
如幫助探春理家時,就用"小惠全大體"的辦法,騙取了奴仆們的贊賞。
以至像從來好妒忌的趙姨娘也要誇她。
"真是大戶的姑娘,又展樣,又大方,怎麼叫人不敬重。
" 這位具有濃厚封建意識的貴族小姐,她對寶玉并非沒有感情,但對他的"癡"、"狂"深為不滿,說他是"無事忙"、"富貴閑人"。
她一有機會,就要勸他學些應酬世務、講些仕途經濟,便于日後博取功名富貴。
但這樣做的結果隻有使寶玉越發反感。
說她"好好一個潔白的女子,也學的沽名釣譽,入了國賊祿蠹之流"。
由于她在賈母、王夫人等身上下功夫,最後達到了和寶玉結婚的目的,但她并沒有得到愛情的幸福,自己也做了封建主義的犧牲品。
通過薛寶钗這個形象不僅更鮮明地反襯出寶、黛的叛逆性格和他們的真摯愛情的可貴;而且也具體、深刻的揭示了寶、黛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
賈府封建家長們從維護自己的家庭利益出發,要求寶玉将來能支撐這個搖搖欲墜的世家門戶,因此在他們考慮寶玉的配偶時,必須服從于這個總的目的。
出身于皇商之家,受封建閨範教育很深,而又那樣聰明、能幹的薛寶钗,當然就成了他們最理想的人物。
他們考慮到:寶玉和寶钗成親之後,不僅可以使薛、王兩家的關系更密切;而且寶玉也會在寶钗的朝夕規勸之下,逐漸改掉這種"癡"、"狂"的性格,走上他們所切盼的"科舉仕宦"、"榮宗耀祖"的道路。
而薛、王兩大家族,從他們自身的利益考慮,也竭力想使寶钗能和寶玉相結合,以便進一步取得賈府的幫助和支持。
很清楚,寶玉和寶钗的結合正是體現了賈、王、薛這三個封建大家庭的共同利益。
這裡我們看到,婚姻已經不單是男女雙方自己的事,而是直接關系到家族和階級的命運。
在寶钗的背後有強大的封建勢力作她的後盾,這就決定了寶、黛之間的戀愛隻能以悲劇結束。
《紅樓夢》在展開愛情悲劇的同時,揭露了賈、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惡,這
寶玉的叛逆性格還表現在對封建貴族生活的厭棄上。
他恨自己生在這侯門公府之家,認為富貴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
賈政要他刻苦攻讀,結交官場人物,把重振家業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他偏偏看不起科舉仕宦,認為這隻是"須眉濁物"、"國賊祿蠹"之流用以沽名釣譽的手段。
有人勸他談些"仕途經濟"的話,就大覺逆耳,斥為"混帳話"。
他懶于和士大夫接談,并痛罵那些以"文死谏"、"武死戰"來沽名釣譽的人物。
但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卻結成了傾心之交。
對貴族家庭中的種種熱鬧繁華,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冷漠。
姐姐元春封為貴妃,"甯榮兩處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歡天喜地",隻有寶玉置若罔聞。
當賈珍請客唱戲的時候,他隻略坐一坐,便逃開了。
他和黛玉的愛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
寶玉在這個封建貴族家庭裡,被家長們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隻有和他自幼相處,從來不向他講"那些混帳話"的林黛玉,才是他唯一的知己。
他和黛玉在相互了解和思想一緻的基礎上産生了愛。
這種愛情和曆來作品中所描繪的"佳人才子"式的愛情有着本質的區别。
向來戲曲小說中所描寫的才子佳人,在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時,從他們本身的幸福出發,有時雖也表現了反封建的思想傾向,但由于他們的人生道路和封建統治階級有其根本一緻之處,最後往往以夫榮妻貴的團圓結束。
而寶、黛的愛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對封建主義人生道路的基礎上,帶有更其鮮明的叛逆性質。
因此這種愛情愈發展,就和封建勢力的矛盾愈尖銳。
在小說的三十三回中,代表封建勢力的賈政想置寶玉于死地,"以絕将來之患"。
寶玉遭了一頓毒打之後,非但沒有屈服,反而因為認清了封建統治者的兇惡面目,他的叛逆性格更為堅定,他和黛玉之間的愛情也發展到了一個"心靈默契"的新階段。
但寶、黛之間的愛情畢竟由于孤立無援,終于在封建勢力的迫害下成了悲劇,這不僅是愛情的悲劇,也是一個社會的悲劇! 從賈寶玉所走的人生道路和對他性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叛逆性格的表現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不知悔改"的。
他和曆來文學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比較,體現着初步民主主義的色彩,顯示了一種新的時代特征。
但由于寶玉畢竟還是個貴族階級的公子哥兒,他對封建主義的背叛不可能是徹底的。
具體表現在他對君權、親權的一定程度的尊重,對封建勢力的反抗一般還偏于消極,不敢和它正面對抗。
同時寶玉除了要求真摯的愛情和自由生活外,還提不出更新、更明确的理想,因此每當他同封建勢力尖銳沖突的時候,由于找不到有力的反抗道路,就産生了想死、想"化煙化灰"等虛無主義的思想。
作品中另一個貴族叛逆者是林黛玉,她出身于"清貴之家",由于小時父母鐘愛,比較任性。
後因父母早喪,寄居賈府,孤苦伶仃。
環境的龌龊勢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備",為保持自己純潔的個性,她始終"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并且常以"比刀子還利害"的語言,揭露周圍不合理的現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
出于她和寶玉一緻的叛逆性格,她鄙視封建文人的庸俗,詛咒八股功名的虛僞。
在賈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的生活中,隻有自幼耳鬓厮磨的寶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
她和寶玉之間的真摯感情,成了她能在這個勢利環境中生活下去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作者以極大的同情,描寫了伴随着她的愛情而産生的痛苦和憂郁。
在她和寶玉的戀愛過程中,由于封建環境的壓力,寶钗、湘雲的中途插入和她自己受了封建意識的束縛:她要求寶玉向她吐露愛情,但一旦寶玉真的向她傾訴衷情,她又"氣得說不出話來",說這是"胡說",是"欺負"了她等等。
這些,就使她經常陷入苦惱的重圍,表現了一種憂郁、感傷的情緒。
埋香冢,泣殘紅,唱出哀怨的《葬花詞》以及常常在潇湘館迎風灑淚等,都是這種心情的抒發。
它反映了封建社會婦女的共同不幸,同時也表現了貴族小姐自身的軟弱。
作品寫出黛玉與寶玉的愛情達到心靈默契以後,和封建勢力的矛盾越來越大,黛玉的痛苦也越來越深。
但她始終保持着和封建勢力不妥協的态度,對寶玉的愛情也至死不變。
在焚稿斷癡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這個黑暗的社會表示最後的反抗。
在黛玉身上又使我們看到一種新型婦女的思想意識的萌芽。
薛寶钗是書中和林黛玉相對立的現象,在她身上體現了封建主義的理想和人生道路。
薛寶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鐵"的皇商家庭,為待選入宮而進京。
她受封建主義的影響很深,表面是"罕言寡語,安分随時",實際上有她的"青雲"之志。
她熟谙世故,城府極深,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掩蓋起來,在人前裝得特别的老實。
在人事關系複雜、彼此勾心鬥角的賈府裡,她常以"不關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态度,與周圍人物相處得水乳交融。
為了逢迎封建統治者,以達到做"寶二奶奶"的目的,她使出了各種手段。
當貴妃從宮裡送來燈謎時,她心裡明明覺得"并無甚新奇",卻"少不得稱贊",隻說難猜。
當賈母給她做生日時,問她愛聽什麼戲,愛吃什麼東西,她就按照賈母的愛好回答。
這些都表現出她的虛僞、世故。
更嚴重的是,金鐘兒分明為王夫人逼死,事後連王夫人都有點"心裡不安"。
但她卻說她"不是賭氣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邊兒玩,失了腳掉下去的......。
""姨娘也不勞關心。
十分過不去,不過多賞他幾兩銀子,發送他,也就盡了主仆之情了。
"這分明是說假話,表現多麼冷酷無情!為取得人們的好感,她有時更用小恩小惠來收買人心。
如幫助探春理家時,就用"小惠全大體"的辦法,騙取了奴仆們的贊賞。
以至像從來好妒忌的趙姨娘也要誇她。
"真是大戶的姑娘,又展樣,又大方,怎麼叫人不敬重。
" 這位具有濃厚封建意識的貴族小姐,她對寶玉并非沒有感情,但對他的"癡"、"狂"深為不滿,說他是"無事忙"、"富貴閑人"。
她一有機會,就要勸他學些應酬世務、講些仕途經濟,便于日後博取功名富貴。
但這樣做的結果隻有使寶玉越發反感。
說她"好好一個潔白的女子,也學的沽名釣譽,入了國賊祿蠹之流"。
由于她在賈母、王夫人等身上下功夫,最後達到了和寶玉結婚的目的,但她并沒有得到愛情的幸福,自己也做了封建主義的犧牲品。
通過薛寶钗這個形象不僅更鮮明地反襯出寶、黛的叛逆性格和他們的真摯愛情的可貴;而且也具體、深刻的揭示了寶、黛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
賈府封建家長們從維護自己的家庭利益出發,要求寶玉将來能支撐這個搖搖欲墜的世家門戶,因此在他們考慮寶玉的配偶時,必須服從于這個總的目的。
出身于皇商之家,受封建閨範教育很深,而又那樣聰明、能幹的薛寶钗,當然就成了他們最理想的人物。
他們考慮到:寶玉和寶钗成親之後,不僅可以使薛、王兩家的關系更密切;而且寶玉也會在寶钗的朝夕規勸之下,逐漸改掉這種"癡"、"狂"的性格,走上他們所切盼的"科舉仕宦"、"榮宗耀祖"的道路。
而薛、王兩大家族,從他們自身的利益考慮,也竭力想使寶钗能和寶玉相結合,以便進一步取得賈府的幫助和支持。
很清楚,寶玉和寶钗的結合正是體現了賈、王、薛這三個封建大家庭的共同利益。
這裡我們看到,婚姻已經不單是男女雙方自己的事,而是直接關系到家族和階級的命運。
在寶钗的背後有強大的封建勢力作她的後盾,這就決定了寶、黛之間的戀愛隻能以悲劇結束。
《紅樓夢》在展開愛情悲劇的同時,揭露了賈、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惡,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