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儒林外史

關燈
刺藝術的高度成就。

     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這是《儒林外史》經常運用的諷刺手法。

    小說第四回寫"遵制丁憂"的範進去湯知縣處打秋風時的情況: 席上燕窩、雞鴨,此外就是廣東出的柔魚、苦瓜,也就兩碗。

    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

    範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

    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

    "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碗杯,一雙象牙箸來。

    範進又不肯舉動。

    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

    "随即換了一雙白顔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

    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

    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

     這裡通過範進行動的前後矛盾,把他居喪"盡禮"的虛僞性揭露無馀。

    又如嚴貢生正在吹噓自己"為了率真,在鄉裡之間,從來不曉得占人寸絲米粟的便宜"時,小厮就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讨了。

    在家裡吵哩。

    "再如胡屠戶在範進中舉前,說他"尖嘴猴腮",罵得狗血噴頭;中舉後就說他是"天上的星宿",開口"賢婿"、閉口"老爺",就活畫出這個市儈小人的醜惡嘴臉。

     明清明代其他長篇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浒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對黑暗現實的揭露雖然也很深刻,但體現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卻寫得更光輝、更動人。

    《儒林外史》寫得最多、也最吸引人的無疑是儒林中的各種醜惡現象,表現作者理想部分和塑造的正面人物在小說中畢竟是次要的,而且不是那麼動人。

    從這些地方看,《儒林外史》可以說是我國小說史上比較典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

     《儒林外史》語言的特點是準确、洗煉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經常能三言兩語,使人物"窮形盡相"。

    如第二回中寫夏總甲"兩隻紅眼邊,一副鍋鐵臉,幾根黃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簍一般,手裡拿着一根趕驢的鞭子,走進門來;和衆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這裡一個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現在我們面前。

    有時由于一個字用得很恰當,使人物"情僞畢露"。

    如嚴監生妾趙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間侍奉湯藥,極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時,甚至祈求菩薩甯願替她死。

    但當王氏死前到趙氏說了"何不向你老爺說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了填房"之後,作者緊接着就寫"趙氏忙叫請爺進來,把奶奶的話說了"。

    這一個"忙"字,就把趙氏的虛僞面目暴露無遺。

    吳敬梓學習運用人民群衆的口語相當成功,對話中有時引用諺語、歇後語,也能恰切自然。

     小說的藝術水平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三十八回以後遠不如前面描寫得深刻有力。

    郭孝子尋親、青楓城大戰、野羊塘大戰等片段,不但思想内容差,藝術上也是敗筆。

     《儒林外史》的結構"雖雲長篇,頗同短制"。

    沒有連貫全書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

    有時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

    "事與其來俱起,事與其去俱迄"。

    這種獨特形式雖然是受到了《水浒傳》等書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出于作者的藝術構思。

    全書以反對科舉制度為主幹,通過這一點,運用自如地安排各類人物和故事,從而達到較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的目的。

    因此,盡管這種結構形式不免有些松懈,但對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來說是和諧的。

     《儒林外史》所達到的高度的思想藝術成就,使它在當時就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惺園退士序說:"慎勿談《儒林外史》,讀之乃覺身世酬應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

    "可見作品反映現實的巨大批判力量。

    在小說史的發展中,《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為以後諷刺小說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晚清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等顯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影響,并在結構上也有所模仿。

    我國新文學的偉大作家魯迅,極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戰鬥的文學傳統特别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