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初詩文詞
關燈
小
中
大
台》)。
甚至誇張地說,"魯連如不死,天下豈為秦"(《讀史》)。
又歌頌荊轲說:"一自悲風生易水,千秋白日貫長虹",并且極為明顯地寓意說:"壯士至今猶發指,寇仇長枕報秦戈"(以上《讀荊轲傳》)。
雖然壯志不遂,未免失望,但他總是不忘故國,十分殷地盼望恢複。
如《經陽江電白邊界感賦》有雲:"中華馀一島,正朔在重溟。
望斷黃龍艦,風帆似水萍。
"直至康熙二十七年,台灣鄭氏久已消滅,恢複根本絕望,他還發出無限的感慨說:"久無王正月,徒有漢遺臣。
草野私哀痛,漁樵愧隐淪"(《戊辰元日作》)。
從此以後,他也隻有走上消極反抗的隐居道路。
在稱道魏禧的高尚的品格的同時,他嘲罵那班不能堅持到底,終于失身的人說:"鄰女窈窕姿,将老猶珠玑","秉節乃不終,媒妁持為市"(《贈魏處士冰叔》)。
屈大均的民族意識就是如此堅強。
屈大均的詩現實内容豐富,在《大同感歎》中揭露清統治者的殘暴:"花門多暴虐,人命如牛羊。
膏血溢溢槽中,馬飲毛生光。
"《猛虎行》比他人為"食盡中土肉"的猛虎。
《民謠》也揭露貪污狼藉的贓官:"白金乃人肉,黃金乃人膏。
使君非豺狼,為政何腥臊。
"《菜人哀》反映那時饑荒賣人肉的慘狀。
他的詩長于近體,五律尤工,"隽妙圓轉,一氣相生"。
例如《攝山秋夕》:"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
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
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
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
" 清初有不少散文家,較早的如王猷定、魏禧等。
王猷定(1599-1661?),字于一,江西南昌人。
曾參史可法軍幕。
入清,絕意仕進,"以古文自雄",開始轉變明末文風。
其文如《李一足傳》、《湯琵琶傳》、《義虎記》都是絕好的傳奇性散文。
《義虎記》尤屬志怪之作。
黃宗羲稱道他這幾篇文章是"近日之铮铮者",而李良年(論文口号)雲:"于一文章在人口,暮年蕭瑟轉欷歔。
'琵琶''一足'荒唐甚,留補《齊諧》志怪書。
"說它們荒誕無稽,近于小說,不是古文"正宗"。
其實在我們今天看來,用小說傳奇體打破傳統的古文寫法,正是作者的成就。
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叔子,江西甯都人。
明亡,教授山中,為"易堂"諸子領袖,與兄際瑞、弟禮号稱三魏。
魏禧深抱亡國之痛,在《許秀才傳》中沉痛地說:"禧亦故諸生,方偷活浮沉于時,視二許能不愧死入地哉?"因此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敵殉國和堅持志節之士,如《江天一傳》、《高士汪沨傳》等。
魏禧的散文以人物傳記為最突出,在《大鐵椎傳》中他塑造一個大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不僅描寫大鐵椎的勇力絕人,而且感慨人材的不為世用。
他把這位江湖異人比之為椎擊秦始皇博浪沙中的力士,其寫作用意是很明顯的。
他的散文以見識議論為主,而以有用于世為目的。
叙記文每遇遺民志士可歌可泣的重要題材,就更加感慨激昂,描摹淋漓盡緻;但又低回往複,頓宕纡徐,兼有歐蘇之長。
《哭萊陽姜公昆山歸君文》以叙事為抒情,是代表這一特點的極為動人的散文。
他論文謂"文所以可傳,中必有物",又反對摹仿,認為"依傍古人作活"是做古人奴婢(《日錄·雜說》)。
這些都是很好的見解。
除上述愛國作家外,還有晚節不終的侯方域(1618-1654)。
他字朝宗,河南商丘人,府學生。
少年時,主盟複社,與東南名士交流,聲氣甚盛。
他是一個貴公子,熱心功名,"素性不耐寂寞",故民族立場不堅定,終于參加鄉試,中順治八年副榜,喪失民族氣節。
他的散文當時推為第一。
大抵學習《史記》,而以才氣見長,但學力不夠,未免有意做作。
他自己嘗說"未嘗刻意讀書,以此文章淺薄",雖然是謙詞,倒也符合實際。
他的《李姬傳》寫她的"俠而慧","能辨别士大夫賢否",俨然是一個嚴正高潔的婦女形象;《任源邃傳》寫一個抗清的"布衣";《馬伶傳》寫馬伶從實際生活中體察到人物性格及其聲音笑貌。
這些分别反映了當時人民反對閹黨和反抗民族壓迫的鬥争,而後者學習唐人傳奇,藝術成就較高。
第二節 清初的詩派和詩人 清初詩人多半經過農民革命和滿族入關的巨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浪潮的沖擊,迫使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明末王、李、锺、譚的詩風漸為一般詩人所厭惡。
隻是各就自己的學力和愛好來進行創作,大抵不拘一格,不名一家。
因而出現了清初愛國作家以外的幾個不同詩派。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齋,江南常熟人。
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清軍攻陷南京,謙益降清,仍作禮部侍郎。
不久辭歸。
他是清初最早的詩人,明末已負盛名,主盟文壇數十年。
他論詩反對嚴羽的"妙悟"說,斥為"無知妄論",為"瞽說"(注:見《唐詩英華序》及《宋玉叔安雅堂集序》、《周元亮賴古堂合刻序》。
),主張詩要"有本"(注:見《唐詩英華序》及《宋玉叔安雅堂集序》、《周元亮賴古堂合刻序》。
),以為"國風"、"小雅"、《離騷》及李、杜等人之作從肺腑中出,莫不有本。
這是對的,但評嚴羽則達過。
他以達官而兼作者,變節投降後,詩中常常故意表示懷念故國,诋斥清朝,企圖掩飾覥顔事敵的恥辱。
他已經做了"貳臣",剃發改服,卻偏要說什麼"莺斷曲裳思舊樹,鶴髡丹頂悔初衣"。
晚年他和杜甫《秋興》,寫了一百二十四首《後秋興》詩,為《投筆集》,竭力表示恢複故國的願望,并咒罵清朝和吳三桂,雖然好像很沉痛,但是民族叛徒的罪名是洗刷不了的。
他的詩文集乾隆時因其中多觸忌諱,下令禁毀。
吳偉業(1609-1671),字駿公,晚号梅村,江南太倉人。
崇祯四年進士,為翰林院編修,官至左庶子。
後屈節事清,官國子監祭酒,不久,請假歸。
吳偉業的詩有一些歌詠明清之際的時事,如《臨江參軍》、《琵琶行》、《松山哀》、《圓圓曲》等篇,都是他的代表作。
《臨江參軍》通過對楊廷麟的歌頌寫盧象升英勇抗清,戰敗殉國的事,并反映了明末朝廷内部的矛盾。
《琵琶行》叙述從白生曲中和姚常侍口中所聽到的先朝舊事。
《松山哀》寫
甚至誇張地說,"魯連如不死,天下豈為秦"(《讀史》)。
又歌頌荊轲說:"一自悲風生易水,千秋白日貫長虹",并且極為明顯地寓意說:"壯士至今猶發指,寇仇長枕報秦戈"(以上《讀荊轲傳》)。
雖然壯志不遂,未免失望,但他總是不忘故國,十分殷地盼望恢複。
如《經陽江電白邊界感賦》有雲:"中華馀一島,正朔在重溟。
望斷黃龍艦,風帆似水萍。
"直至康熙二十七年,台灣鄭氏久已消滅,恢複根本絕望,他還發出無限的感慨說:"久無王正月,徒有漢遺臣。
草野私哀痛,漁樵愧隐淪"(《戊辰元日作》)。
從此以後,他也隻有走上消極反抗的隐居道路。
在稱道魏禧的高尚的品格的同時,他嘲罵那班不能堅持到底,終于失身的人說:"鄰女窈窕姿,将老猶珠玑","秉節乃不終,媒妁持為市"(《贈魏處士冰叔》)。
屈大均的民族意識就是如此堅強。
屈大均的詩現實内容豐富,在《大同感歎》中揭露清統治者的殘暴:"花門多暴虐,人命如牛羊。
膏血溢溢槽中,馬飲毛生光。
"《猛虎行》比他人為"食盡中土肉"的猛虎。
《民謠》也揭露貪污狼藉的贓官:"白金乃人肉,黃金乃人膏。
使君非豺狼,為政何腥臊。
"《菜人哀》反映那時饑荒賣人肉的慘狀。
他的詩長于近體,五律尤工,"隽妙圓轉,一氣相生"。
例如《攝山秋夕》:"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
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
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
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
" 清初有不少散文家,較早的如王猷定、魏禧等。
王猷定(1599-1661?),字于一,江西南昌人。
曾參史可法軍幕。
入清,絕意仕進,"以古文自雄",開始轉變明末文風。
其文如《李一足傳》、《湯琵琶傳》、《義虎記》都是絕好的傳奇性散文。
《義虎記》尤屬志怪之作。
黃宗羲稱道他這幾篇文章是"近日之铮铮者",而李良年(論文口号)雲:"于一文章在人口,暮年蕭瑟轉欷歔。
'琵琶''一足'荒唐甚,留補《齊諧》志怪書。
"說它們荒誕無稽,近于小說,不是古文"正宗"。
其實在我們今天看來,用小說傳奇體打破傳統的古文寫法,正是作者的成就。
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叔子,江西甯都人。
明亡,教授山中,為"易堂"諸子領袖,與兄際瑞、弟禮号稱三魏。
魏禧深抱亡國之痛,在《許秀才傳》中沉痛地說:"禧亦故諸生,方偷活浮沉于時,視二許能不愧死入地哉?"因此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敵殉國和堅持志節之士,如《江天一傳》、《高士汪沨傳》等。
魏禧的散文以人物傳記為最突出,在《大鐵椎傳》中他塑造一個大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不僅描寫大鐵椎的勇力絕人,而且感慨人材的不為世用。
他把這位江湖異人比之為椎擊秦始皇博浪沙中的力士,其寫作用意是很明顯的。
他的散文以見識議論為主,而以有用于世為目的。
叙記文每遇遺民志士可歌可泣的重要題材,就更加感慨激昂,描摹淋漓盡緻;但又低回往複,頓宕纡徐,兼有歐蘇之長。
《哭萊陽姜公昆山歸君文》以叙事為抒情,是代表這一特點的極為動人的散文。
他論文謂"文所以可傳,中必有物",又反對摹仿,認為"依傍古人作活"是做古人奴婢(《日錄·雜說》)。
這些都是很好的見解。
除上述愛國作家外,還有晚節不終的侯方域(1618-1654)。
他字朝宗,河南商丘人,府學生。
少年時,主盟複社,與東南名士交流,聲氣甚盛。
他是一個貴公子,熱心功名,"素性不耐寂寞",故民族立場不堅定,終于參加鄉試,中順治八年副榜,喪失民族氣節。
他的散文當時推為第一。
大抵學習《史記》,而以才氣見長,但學力不夠,未免有意做作。
他自己嘗說"未嘗刻意讀書,以此文章淺薄",雖然是謙詞,倒也符合實際。
他的《李姬傳》寫她的"俠而慧","能辨别士大夫賢否",俨然是一個嚴正高潔的婦女形象;《任源邃傳》寫一個抗清的"布衣";《馬伶傳》寫馬伶從實際生活中體察到人物性格及其聲音笑貌。
這些分别反映了當時人民反對閹黨和反抗民族壓迫的鬥争,而後者學習唐人傳奇,藝術成就較高。
第二節 清初的詩派和詩人 清初詩人多半經過農民革命和滿族入關的巨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浪潮的沖擊,迫使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明末王、李、锺、譚的詩風漸為一般詩人所厭惡。
隻是各就自己的學力和愛好來進行創作,大抵不拘一格,不名一家。
因而出現了清初愛國作家以外的幾個不同詩派。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齋,江南常熟人。
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清軍攻陷南京,謙益降清,仍作禮部侍郎。
不久辭歸。
他是清初最早的詩人,明末已負盛名,主盟文壇數十年。
他論詩反對嚴羽的"妙悟"說,斥為"無知妄論",為"瞽說"(注:見《唐詩英華序》及《宋玉叔安雅堂集序》、《周元亮賴古堂合刻序》。
),主張詩要"有本"(注:見《唐詩英華序》及《宋玉叔安雅堂集序》、《周元亮賴古堂合刻序》。
),以為"國風"、"小雅"、《離騷》及李、杜等人之作從肺腑中出,莫不有本。
這是對的,但評嚴羽則達過。
他以達官而兼作者,變節投降後,詩中常常故意表示懷念故國,诋斥清朝,企圖掩飾覥顔事敵的恥辱。
他已經做了"貳臣",剃發改服,卻偏要說什麼"莺斷曲裳思舊樹,鶴髡丹頂悔初衣"。
晚年他和杜甫《秋興》,寫了一百二十四首《後秋興》詩,為《投筆集》,竭力表示恢複故國的願望,并咒罵清朝和吳三桂,雖然好像很沉痛,但是民族叛徒的罪名是洗刷不了的。
他的詩文集乾隆時因其中多觸忌諱,下令禁毀。
吳偉業(1609-1671),字駿公,晚号梅村,江南太倉人。
崇祯四年進士,為翰林院編修,官至左庶子。
後屈節事清,官國子監祭酒,不久,請假歸。
吳偉業的詩有一些歌詠明清之際的時事,如《臨江參軍》、《琵琶行》、《松山哀》、《圓圓曲》等篇,都是他的代表作。
《臨江參軍》通過對楊廷麟的歌頌寫盧象升英勇抗清,戰敗殉國的事,并反映了明末朝廷内部的矛盾。
《琵琶行》叙述從白生曲中和姚常侍口中所聽到的先朝舊事。
《松山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