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初詩文詞

關燈
,起兵抗清。

    瞿式耜薦為桂王行人。

    後辭歸,以著述為事。

    他在《黃書》、《噩夢》中主張保護種族,抵禦侵略;土地應歸耕者所有,"非王者之所得私"。

    這些議論從當時社會情況出發,極有現實意義,也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

    他的詩往往追懷往事,感慨平生,從中透露了一些抗敵救亡的活動和情緒。

    如《耒陽曹氏江樓》雲:"韓城公子椎空折,獨倚吳鈎賦遠遊",可能是指兵敗逃亡的事。

    《小樓雨枕》雲:"援毫猶記趨南史,誓墓還誰起右軍",則是回憶從亡桂王時事。

    《續哀雨詩》雲:"寒煙撲地濕雲飛,猶記馀生雪窖歸。

    泥濁水深天險道,北羅南鳥地危機。

    "又雲:"天吝孤臣唯一死,人拚病骨付三屍",又是由桂逃歸途中艱險情況的追述。

    而"他日憑收柴市骨"之句,則指瞿式耜在桂林殉國,尚待收葬回籍而言。

    至《讀指南錄》警句雲:"滄波淮海東流水,風雨揚州北固山。

    鵑血春啼悲蜀鳥,雞鳴夜亂度秦關。

    "又雲:"滄海金椎終寂寞,汗青猶在淚衣裳!"通過文天祥在鎮江逃脫的描寫,表示報國未遂遺恨無窮的感慨。

    他又有《詠史》六言詩二十七首,無疑的是借史實寫"行朝"時事,廣泛地反映了當日各方面情況,語多諷刺(注:如第十首雲:"元載饑寒掃迹,蘇秦車騎迎門。

    裹馬裝妻勾當,髑髅血肉乾坤。

    ")。

    他論詩"以意為主",以情景"妙合無垠"為貴。

    從他的許多詩篇中可以看出他是在努力貫徹這種寫作精神。

     明末愛國遺民以詩名者還有杜浚、錢澄之、歸莊、申涵光、吳嘉紀、屈大均等。

    杜浚 (1611-1687),字于皇,湖北黃岡人。

    他以文章氣節自勵。

    孫枝尉将應博學鴻儒之舉,作書勸他"毋作兩截人"。

    又稱道屈大均是魯仲連之流,自己的同調,以為"士貴有骨",魯仲連"不肯帝秦,是其骨也"(《複屈翁山》)。

    不肯帝清之意自在言外。

    他的詩師法杜甫,尤擅長五律。

    往往借題發揮,多所寄托。

    如《古樹》雲:"聞道三株樹,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曆短,柏感漢恩深。

    用盡風霜力,難移草木心。

    孤撐休抱恨,苦楝亦成陰。

    "又有《初聞燈船鼓吹歌》,結語寫道:"曾聽當時煞尾聲,又聽今朝第一聲。

    "表現了作者懷念故國的深厚感情。

    錢澄之(1612-1693),字飲光,初名秉镫,安徽桐城人。

    他曾為桂王朝翰林院庶吉士,後歸隐田間。

    其詩五古沖淡閑逸,《田園雜詩》諸作頗近陶淵明;樂府歌行多反映當時人民的悲慘生活,如《水夫謠》雲:"水夫住在長江邊,年年捉送裝兵船。

    ""爺娘養汝才得力,送汝出門倚門泣。

    腐肉已充烏鸢饑,家家猶望水夫歸。

    "還有《催糧行》、《獲稻詞》、《捉船行》等篇都寫得極沉痛。

    《孤雁篇》、《孤螢篇》、《搏虎行》等篇皆有寄托,有諷刺,與張(籍)王(建)樂府相近。

    歸莊(1613-1673),一名祚明,字玄恭,昆山人。

    清兵南下,下令剃發,城中士民大嘩,莊鼓動群衆,殺縣令,閉城拒守。

    城破,殺四萬人,莊亡命得脫,窮困以終。

    他的詩突出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慘禍,如《悲昆山》描寫人民慘遭屠殺的情況,同時也揭露敵人的殘暴:"城陴一旦馳鐵騎,街衢十日流膏血。

    白晝啾啾聞鬼哭,烏鸢蠅蚋食人肉。

    一二遺黎命如絲,又為僞官迫懾頭半秃。

    "《傷家難》四首也寫得非常慘痛。

    親朋勸逼他剃了頭發,心情十分痛苦,認為"毀傷贻大辱","苟活不如死"(《斷發》)。

    他在僧裝逃亡中了《冬日感懷贻山中諸同志》詩,慷慨悲歌,充分表現了他的恢複故國的意願,如雲:"壟上可能興大楚,島中莫便殉田橫。

    ""豪傑由來須際會,寒灰他日定重然。

    "堅決反對民族壓迫的歸莊,看見"商君法令牛毛細,王莽征徭魚尾 ",相信廣大農民會起來反抗,他說:"不信江南百萬戶,鋤耰隻向隴頭耕"(《己醜元日》)。

    歸莊窮得沒有土地,反而慶幸自己不要向清政府納糧,他的《觀田家收獲》雲:"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縱橫萬畝連。

    五載輸糧女直國,天全我志獨無田。

    "歸莊就是這樣随時随地流露出他的民族感情。

    吳嘉紀(1618-1684),号野人,泰州(今江蘇泰縣)布衣。

    家居海濱,每遭水患,而"苦吟不辍"。

    有《決堤詩》描寫他"空腸瘦骨當狂瀾"的苦況。

    由于生活窮困,又處在兵禍慘烈的年代,使他體會到人民的痛苦。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現實内容。

    他長于樂府及五七言古詩,《李家娘》揭露清兵破揚州時屠殺劫掠慘無人道的暴行,是一篇血淚的控訴。

    《糧船婦》、《流民船》、《鄰翁行》、《海潮歎》、《挽船行》等篇從各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悲慘命運。

    他表面雖不談國家興亡大事,但如《谒嶽武穆祠》雲:"河北當年輕與敵,中原今日複誰争?"《贈歌者》雲:"戰馬悲笳秋飒然,邊關調起綠樽前。

    一從此曲中原奏,老淚沾衣二十年!"而《讀荊轲傳》更表現了"不平"和"恸哭",顯然他的内心激情是為了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

    他的詩運思深刻,措詞隽潔樸素,不事雕飾,不用典故;樂府諸篇更具有"危苦嚴冷"、"凄急幽奧"的風格特點。

    申涵光(1619-1677),字和孟,号凫盟,河北永年人。

    明亡,隐居不出。

    他的詩多反映當時人民的苦難,如《水漲歌》寫天災的嚴重,《春雪歌》寫苦樂的懸殊,《操舟謠》諷刺驅役民力推挽遊船的"使君",《哀流民》、《插稻謠》控訴剝削階級的喪絕天良。

    《插稻謠》末解寫道:"累歲年豐無餒,僮婢長大,難以驅使。

    稻畦幹,稻苗死,貧人哭,富人喜。

    "沉痛、深刻,都是樂府詩中少見的作品。

     屈大均(1629-1696),是清初遺民中行輩較晚的詩人,字翁山,廣東番禺人。

    他有強烈的反清情緒,反對剃發垂辮,因削發為僧。

    曾作《藏發賦》以寄其故國之思。

    他認為自己是屈原的後代,對屈原表示崇敬,有《拜三闾大夫墓》、《題招屈亭》等詩。

    他常常通過對曆史英雄人物的歌頌來寄托愛國的思想感情,對魯仲連、荊轲、陳勝、諸葛亮、文天祥等及其有關古迹都有歌詠,或取其抗秦,或取其興漢,特别是對魯仲連的義不帝秦極力歌頌,認為"從來天下士,隻在布衣中"(《魯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