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初詩文詞

關燈
清朝入關以後,實行殘酷的封建統治和民族壓迫,引起了全國人民風起雲湧的反抗,各地抗清的武裝鬥争一直延續了四十年。

    除明朝的殘馀勢力還在竭力抵抗外,江南一帶士大夫的抗清運動前仆後繼,壯烈犧牲,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

    還有很多明末的遺民雖未參加武裝鬥争,卻始終堅持不合作态度,不赴考試,不受官職,甯甘老死于山林岩穴之下。

    他們中間有不少著名的詩人或文人,都親身經曆過巨大的世變,因而在作品中常常反映了那時代的民族鬥争,充分表現了不忘故國的思想感情。

    當然,這些愛國遺民的思想立場主要還是封建主義的,他們抗清的言論或行動基本上是從忠于明王朝出發的。

    他們不但不和農民軍合作,反而诋毀他們,所以沒有成就。

     顧炎武(1613-1682),字甯人,江蘇昆山人。

    早年與歸莊同入複社。

    明亡後,曾遊曆山東、河北、山西諸邊塞,考察山川形勢,又墾荒于雁門之北,以為恢複故國的準備。

    晚年定居華陰,卒于曲活。

    顧炎武痛感明亡之後,士大夫民族氣節喪盡,乃倡在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說,以激發人們的愛國思想和志氣。

    這對于後來漢族人民不斷起義反清的革命運動起了很大的影響。

    後來有人想薦舉他修明史并應博學鴻儒考試,他都堅決拒絕。

    他主張學以經世緻用為本,反對空談心性。

    他認為"文須有益于天下",反對一切神怪無稽、剿襲、佞谀之文。

    認為言志為詩之本,觀民風為詩之用,而贊成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所以說:"詩主性情,不貴奇巧"(以上見《日知錄》)。

     顧炎武的詩多寫國家民族興亡大事,托物寄興,吊古傷今,充滿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表現了建立功業、恢複故國的熱烈希望。

    當清兵南下之際,他寫了一系列的詩篇。

    在《感事》中,對南京擁立新主寄予莫大的希望:"須知六軍出,一掃定神州。

    "在《京口即事》中,述史可法督師揚州,把他比作"祖生多意氣,擊楫正中流"。

    在《秋山》中,曆述江陰、昆山、嘉定等處抗清失敗以及被屠殺劫掠的慘狀:"一朝長平敗,伏屍篇岡巒。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顔。

    "他贊揚那些壯烈殉國的"歸元賢大夫"和"斷脰良家子",而以"句踐栖山中,國人能緻死"來鼓勵當時東南人民抗敵救亡的決心。

    楊廷樞、顧鹹正、陳子龍、何騰蛟等抗清不屈而死,炎武都有詩哀悼他們,表揚他們的民族氣節。

    作者常常通過拟古、詠史、遊覽、即景等題材以抒寫他的懷抱。

    例如《拟唐人五言八韻》六首,以申包胥、班定遠、諸葛丞相、祖豫州等為題,或悲往事,或明素志,或寓不忘恢複之意,不是泛泛拟古之作。

    直到晚年還寫了這樣的小詩,表示他的志節:"海上雪深時,長空無一雁。

    平生李少卿,持酒來相勸"(《海上》)。

     顧炎武是有非凡的抱負的。

    他說:"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秋雨》)。

    而在《範文正公祠》詩中更說:"吾欲與公籌大事,到今憂樂恐無窮。

    "顯然是指圖謀恢複的計劃。

    他始終抱着恢複故國的希望,絕不灰心:"但有少康生,即是天心在","猶看正朔存,未覺江山改"(《見隆武四年曆》)。

    康熙元年,他已五十歲了,還說"路遠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五十初度》)。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對春深更著花"(《又酬傅處士》)。

    直到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舉起反清旗幟,他在《哭歸高士》詩中懷着悲喜交集的心情寫道:"碧雞竟長鳴,悲哉君不聞!"雖然他十分痛恨那些叛國投敵為虎作伥的漢奸。

     顧炎武生于社會變亂民族危機嚴重的時代,由于他敢于正視現實問題,又堅持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精神,使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曆史内容,沉雄悲壯的藝術風格。

    他反對摹仿,而格調蒼涼沉郁,往往接近杜甫,如《海上》、《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等。

    現舉後一首于下: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

    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鬓華。

    多蒙千裡訊,逐客已無家。

     顧炎武散文中的記叙文如《吳同初行狀》寫吳沆在昆山起義抗清,殉難而死,同時揭露清兵破城時大屠殺的罪惡。

    《書潘吳二子事》寫清朝統治者借"明史"一案對江南文士進行血腥鎮壓,企圖以此來消滅反清意識,潘柽章和吳炎便是其中的犧牲者。

    以上二篇表揚了他們的民族氣節,樸素中具有感人力量。

    顧炎武的散文不事藻飾,一般都表現了純樸自然之美。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号梨洲,浙江馀姚人。

    是一個著名的史學家。

    他曾糾合義兵抗清,為魯王監察禦史。

    又先後渡海及走甯波結山寨,堅持抗清鬥争。

    他的《明夷待訪錄》中《原君》一篇激烈地抨擊了封建專制政治,認為封建皇帝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産業,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乃"天下之大害"。

    《原臣》指出,臣之出仕是"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

    這種民主主義思想是他從明末的現實政治和出死入生的鬥争中認識出來的。

    他熟悉明朝曆史掌故,寫了很多傳記文,表揚了抗敵的民族英雄和愛國的節義之士,前者如十九年堅持鬥争的張煌言,後者如十二年保藏義士頭顱的陸宇 ,為他們寫墓志,極為動人。

    他的《張南垣傳》和《柳敬亭傳》是根據吳偉業原文改寫的。

    他寫畫家張南垣善于造園林假山,匠心獨運,天然、逼真。

    藝人柳敬亭說書,能令人"驩咍嗢噱","慷慨涕泣"。

    《萬裡尋兄記》寫兄弟的友愛,鞭撻當代帝王--英宗與景皇因"富貴利害,伐性傷恩",暴露了統治階級封建道德的虛僞性。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不事雕琢、摹拟,而重視内容,故譏"今人無道可載,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間,組織紉綴以求勝,是空無一物而飾其舟車也"(《陳葵獻偶刻詩文序》)。

    黃宗羲的詩多故國之悲,懷舊之感,如《感舊》雲: 南都防亂急鸱袅,餘亦連章禍自邀。

    可怪江南營帝業,隻為阮氏殺周镳!(注:見鄭大節校刻全祖望選定《南雷詩曆》卷一。

    ) 又如九日《出北門,沿惜字庵至範文清東籬》雲: 兩兩三三郭外阡,僧房籬落共連延。

    高林初帶冰霜氣,風景俄成慘淡天。

    如此江山殘照下,奈何心事菊花邊。

    不須更覓登高地,隻恐登高便泫然。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号姜齋,湖南衡陽人,是一個卓越的思想家。

    舉崇祯鄉試。

    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