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中葉後其他長篇小說

關燈
quot(《七錄齋集·國表序》)。

    參加複社的人物,自認為是東林黨的繼起者,很有威信。

    "聲氣通朝右,所品題甲乙,頗能為榮辱",而"執政大僚,由此惡之"。

    因此不斷地有人借故迫害,加以"亂天下"的罪名。

    複社是文社,有廣泛的群衆基礎,又與政治鬥争結合,在曆史上是少有的現象。

    張溥在文學上,維持前後七子的主張。

    實際他的複古,是要使古學為現實服務,與前後七子的拟古主義,在精神上是大不相同的。

    他的《五人墓碑記》歌頌英勇的蘇州市民與閹黨的偉大鬥争,強調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遠非"缙紳"所能及,是一篇政治性很強烈的散文。

     陳子龍(1608-1647)字卧子,松江華亭人。

    他"自幼讀書,不好章句,喜論當世之故"(《經世編序》)。

    曾和夏允彜、徐孚遠、王光承等結"幾社",與"複社"呼應。

    "幾者,絕學有再興之幾,而得知幾其神之義也"(杜春登《社事始末》)。

    他同樣是以複興古學相号召,企圖挽救明王朝的危機。

    崇祯十一年(1638),他和徐孚遠、宋徵璧選輯《皇明經世文編》五百馀卷,多載"議兵食,論形勢",有關"國之大計"之作,可見其用世之志。

    明亡後,在抗清鬥争中,壯烈殉國。

    陳子龍也贊同"七子",反對"公安"、"意陵"。

    但與"七子"的盲目尊古不同,他是站在現實政治的觀點上來尊古的。

    他的時代已不允許他脫離現實,完全去模拟古人。

    他的早期作品中就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詩篇,如《遼事雜詩》、《小車行》、《賣兒行》等。

    明亡後,他在吳中作的十首《秋日雜感》,表達了他的懷念故國、哀悼殉國烈士的沉痛感情,茲舉二首如下: 滿目山川極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

    丹楓錦樹三秋麗,白雁黃雲萬裡來。

    夜雨荊榛連茂苑,夕陽麋鹿下胥台。

    振衣獨上要離墓,痛哭新亭一舉杯。

     行吟坐嘯獨悲秋,海霧江雲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

    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保處着漁舟。

     直抒孤憤,豪放悲壯,是他的後期詩風的特點。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華亭人。

    父允彜,與陳子龍有師友之誼,完淳又以子龍為師。

    他生而早慧,七八歲即能賦詩,十一二歲"抵掌談烽警及九邊情形,娓娓可聽"。

    明亡後,"揭竿報國,束發從軍",熱烈地參加了抗清鬥争。

    事敗被執,英勇就義,年僅十七。

    夏完淳是一個少年愛國英雄,也是一個傑出的作家。

    他有一部分作品,受拟古主義的影響,内容比較單薄;明亡後,所作詩賦散文,抒寫國破家亡的悲痛,一洗模拟面貌,具有飽含血淚,悲壯淋漓的獨特風格。

    《大哀賦》指斥統治者的腐朽,惓念故國的淪亡,抒發"既有志于免胄,豈無心于喪元"的抗清救國抱負,慷慨悲歌,凄楚激昂,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詩多懷人感事之作,如《六哀》、《六君詠》等,歌頌了許多抗清愛國烈士。

    又如《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 登臨澤國半荊榛,戰伐年年鬼哭新。

    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燈暮雨白綸巾。

    何時壯志酬明主,幾日浮生哭故人。

    萬裡飛騰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

     憑吊故國,悼念死者,更表現了樂觀的積極戰鬥精神。

    《細林夜哭》,是哀悼他的老師和戰友陳子龍的: ......卻憶當年細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來訪白雲,落葉滿山尋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

    去歲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

    今年夢斷九峰雲,旌旗猶映暮山紫。

    潇灑秦庭淚已揮,仿佛聊城矢更飛。

    黃鹄欲舉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歸。

    ......我欲歸來振羽翼,誰知一舉入羅弋。

    家世堪憐趙氏孤,到今竟作田橫客。

    嗚呼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

    公乎公乎為我築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當來。

     叙述他們互相敬愛,情投意合的戰鬥友誼,以及抗清失敗共同為國犧牲的壯烈情景,聲淚俱下,哀感動人。

    散文如《土室馀論》、《獄中上母書》等,臨難陳詞,&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