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中葉後其他長篇小說

關燈
明代的小說創作,在《三國演義》和《水浒傳》出現之後,曾經沉寂了一百多年。

    到明中葉後,由于商業和手工業生産的迅速發展,市民階層更加壯大。

    為廣泛适應他們文化生活的需要,各種通俗文學又趨繁榮。

    李贽、鐘惺等文人把小說與正統文學并列,肯定小說的作用和地位,并從事通俗小說的評點、改編等活動,對當時和以後的長篇小說的創作,起了推動作用。

    加上這時印刷術發達,書坊衆多,為書籍的廣泛刊行提供了方便條件,于是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興盛的階段。

    《西遊記》首先出現,閃耀着浪漫主義的異彩。

    接着其他長篇小說相繼産生,一百多年間,留傳下來的就有五六十部。

    它們的成就一般雖不高,但在我國古典小說發展中,卻有相當地位。

    它們不僅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而且在小說創作上提供很多題材,積累了不少經驗,為清代長篇小說的進一步繁榮,準備了條件。

     第一節 曆史演義和英雄傳奇小說 明中葉後長篇小說,數量最多的是曆史演義和英雄傳奇。

    它們都屬于曆史小說的範圍,不過前者主要是以描寫曆史事件的演變為主;而後者是以曆史上的英雄人物為描寫重點。

    曆史演義的大量産生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

    中葉後,階級矛盾和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廠衛的特務統治日益殘暴,文人們感到直接表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困難。

    因此借用曆史題材來托古諷今、寄托理想。

    其次,我國曆史悠久,史籍浩繁,在客觀上為這類小說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宋元以後,"講史"小說的發展,特别是《三國演義》的傑出成就,為它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但是也由于這些小說的作者都遠離人民,缺乏生活經驗,他們企圖以史書為創作源泉,走輕便道路。

    因此它們的成就都不能和《三國演義》相比。

     明中葉後産生的曆史演義,共有二十馀部,從遠古至明代,幾乎每朝曆史都有通俗的演繹。

    吳門可觀道人在《新列國志序》中,概要地叙述了當時的情況: 自羅貫中《三國演義》一書,以國史演為通俗演義百馀回,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衆,因而有《夏書》、《商書》、《列國》、《殘唐》、《南北宋》諸刻,其浩翰與正史分簽并架...... 這些曆史演義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受到廣大群衆的歡迎,對廣泛傳布曆史知識,起了一定的影響。

    袁宏道的《東西漢通俗演義序》雲: 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裡婦,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讀及劉季起豐沛、項羽不渡烏江,王莽篡位、光武中興等事,無不能悉數颠末,詳其姓氏裡居,自朝至暮,自昏徹旦,幾忘食忘寝。

     可見其流傳之盛。

    但是,這類小說具有一定文學價值的并不多。

    它們的編者者雖然有意識地問《三國演義》學習,但限于他們本身的生活經驗和藝術修養,大多不過是正史的材料的聯綴和演繹,缺少對人物性格的刻劃,同時還普遍地存在着濃厚的封建意識。

    其中較好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列國題材的小說。

     《列國志傳》,餘劭魚作,共八卷,二十六節,刊于明嘉靖、隆慶間。

    作品起于妲己驿堂被魅,終于秦一統天下,比較全面地記載了列國故事。

    其中若幹章節,把流傳在民間的神話故事穿插進去,如"蘇妲己驿堂被魅"、"穆王西遊昆侖山"等,但并未改變曆史演義的簡樸面貌。

     在《列國志傳》的基礎上,明末馮夢龍"本諸左史,旁及諸書"(注:吳門可觀道人:《新列國志序》)編著了《新列國志》。

    三百年來,這是一部除《三國演義》之外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通俗曆史演義。

    清乾隆年間以蔡元放名義印行的《東周列國志》,實即馮夢龍《新列國志》的評點本。

    作品叙事起于周宣王,訖于秦始皇,删去《列國志傳》中某些虛構情節,改正了謬誤,更符合于史實,同時"敷衍不無增添,形容不無潤色",小說的文字樸實生動,明白曉暢,部分情節描寫有聲有色。

    如第102回對朱亥義勇行為的描寫: 秦王欲封朱亥官職,朱亥堅辭不受,秦王益怒,令左右引朱亥置虎圈中。

    圈有斑斓大虎,見人來即欲前攫。

    朱亥大喝一聲:"畜牲何敢無禮!"迸開雙睛,如兩個血盞,目眦盡裂,迸血濺虎。

    虎蹲伏股栗,良久不敢動。

    左右乃複引出。

    秦王......愈欲迫降之,亥不從